《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docx(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
2、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
3、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
4、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2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
5、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题提问: 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 1: 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投影片) 例1和准备题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
6、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 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教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试列式,再讨论订正。) 板书:(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教师:对比例1和准备题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 2出示例2:(投影片)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
7、保留一位小数) 教师: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 明确:例1和例2的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 教师: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试做,然后说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互相交换,最后弄清怎样是对的。)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由学生完成。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个。 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板书:(2.5123113.210)(121110)。 讨论:对比例2和例1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
8、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先说思路,再列式计算。)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A(2836)(32); B(28 236 3)(32); C(2836)2。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教师:解答
9、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5:1,2,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2,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1,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 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1对比,找出异同点;
10、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 第二部分:教学例2,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 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1的异同点; 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 第三部分:对比例1、例2,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3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课件1 1,提问:A,7/8是什么
11、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12、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 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教学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反馈分法. 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
13、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结提问:A,观察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被除数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 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书P91 深化. 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
14、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巩固练习 课件5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15、 五,家作 P93 .1,2,3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数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4 设计意图: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咬文嚼字,比如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求教、上网查
16、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去除,不过习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
17、 ,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10的约数有( )。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1、2、4是8和12的什么? 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
18、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18和30公有的质
19、因数有哪些? 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 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
20、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练习十四的12*题。 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教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说:按照课本的三个例题: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90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是20。还真是呀!学生们很惊讶,教师了解
21、到学生错误结论的由来,但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举例演算,就连平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过了一会,小B第一个发现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约数就不是它们的差。教师又及时把这一信息交给学生,学生的研究热情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下课了,大家的讨论还在继续着,并且乐此不疲。他们为了探求规律,愉快地做了几十道求最大公约数的练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在教师创设的途径中,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孜孜以求,为学业成功更努力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5 教学目标
22、 1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0.3 0.72 0.418 0.6 0.94 (二)演示动画:复习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一)理解意义 1出示例2 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2演示动画:1 3引导学生理解的意义 教师提问:怎样求出 米花多少钱? 13.50.5 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单价数量总价 这
23、个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练习: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小结 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5练习 (1)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0.7 8.50.4 7.20.86 180.23 (2)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30的一半是多少? 副标题#e# (二)学习法则 引导讨论:理解了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
24、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演示动画:2 3学生独立完成 4练习:670.3 2.146.2 5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 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反馈练习 (一)根据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118 1.11.8 0.1118 1.10.18 0.110.18 (二)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6 15.860.7 380.6 0.540.23 850.327 1.570.28 1.80.23
25、四、质疑调节 (一)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总结概括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 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 五、巩固发展 (一)不要计算,说出下表各栏的积有几位小数 副标题#e# (二)根据第一栏的积,很快地写出后面每栏中两个数的积 (三)列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5625 (四)一个长方形长是1.35米,宽是0.48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各个积的小数位数有没有错误 56.7382154.6 0.370.943.478 41.29.23790.4 0.78
26、6.147.58 (二)蒙古牛一般体重是0.326吨,身高是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红牛体重约是蒙古牛的 1.3倍,身高约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红牛的体重、身高各多少? 七、板书设计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例2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教案点评: 是小数乘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复习中通过动画演示,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和知识的
27、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6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94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4题。 二、教学要求: 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两个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果园里有梨树42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板演)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杨树和柳树一共120棵 杨树比柳树多120棵 杨树比柳树少120棵 3、出示
28、线段图:梨树: 桃树: 从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梨树的棵树用x表示,桃树的棵数怎样表示? 4、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根据这个条件,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公鸡的只数用x表示,那么母鸡的只数可以怎样来表示? 5、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练习二十一第1题) 6、交流:板演,你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来解答的? 7、导入:在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有168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 (1)齐读。 (2)这道题
29、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边问边画出线段图。 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把哪个数量看做一份?用线段图来表示我们先画梨树,桃树的棵数有这样的几份?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3)“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个,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做比较简便? (4)下面我们就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道题用方程来做,学生讨论。 (5)交流。 (6)通过讨论和同学们的交流,你们会解这道题了吗?请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校对板演。还可以怎样求桃树的棵树? (7)方程解好了,下面要做什么了?你准备怎样检验?(把问题作为已知数进行检验,)生说,师板书,齐答。
30、2、教学想一想。 现在我们把第一个条件改一下,变成“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树多84棵”,你能列方程解答吗?(出示改编题) 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集体订正。提问:设未知数时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因此,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4、小结。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看出,如果两个数量有倍数关系,就可以把1份的数看做x,几份的数就是几x;把两部分相加就是它们的和,两部分相减就是它们的差。我们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校对:你是根
31、据哪个条件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 2、只列式不计算。 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 (1)已知天鹅和丹顶鹤一共有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2)已知天鹅的只数比丹顶鹤多3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3、选择正确的解法。 明明家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鸡和鸭一共56只,鸡和鸭各有多少只? (1)解:设鸡和鸭各有x只。 x+3x=56 (2)解:设鸡有x只,鸭有3x只。 x+3x=56 (3)解:设鸭有x只,鸡有3x只。 x+3x=56 商店里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6倍,苹果比梨多26千克。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1)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 3.6x-x
32、=26 (2)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 3.6x+x=26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感觉到今天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那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老师有个疑问,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为什么今天学的应用题用方程来做比较好,而复习题用算术方法做比较好呢?说明同学们掌握得不错。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25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7 一、学情分析: 五(2)班共有学生38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钻研,敢于探索,爱提
33、问和质疑。五(1)班共有学生38人,相比之下,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成绩也不好;近10名成绩过差,勉强达到四年级水平,主要表现在知识欠账过大,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有时有照抄作业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这些内容: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分数除法、长方体 (二)、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统计和总复习,共计7个单元。另外还安排了“数学与生活”、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有: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2.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针对分数应用题);3.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34、;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难点有:1.整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的意义之间的联系;2.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4.感受1立方米(m3)、1立方分米(dm3)、1立方厘米(cm3)以及1升(L)、1毫升(mL)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结构,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
35、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并运用所学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 3.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百分数,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 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在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和题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的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选择使用;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四、主要教学措施: 1、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
36、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有学会向会学转变,有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充分把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4、抓好每月一次的单元测试,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
37、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一)(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法(二)(整数乘分数)、分数乘法(三)(分数乘分数)、练习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经历观察、猜想和证明等数学活动,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运用分数乘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问
38、题可以借助分数乘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从而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单元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 四、单元教学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五、单元课时划分 共7课时 第1课时分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分数乘以整数。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
39、趣。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分数加减运算题。(临时定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1/53=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1/53表示什么(表示求3个1/5的和是多少)?该如何计算?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1/53=1/5+1/5+1/5=3/5; 学生2:1/53=? 教师和学生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2、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课本2页3题;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1/53=1/5+1/5+1/5=3/51/53=?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