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 (二)分析学生情况 1.知识储备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
3、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 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习心理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
4、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4。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这是学生在物理课上经历的第二次探究实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1.学生体验一:教师手持一张精美的中
5、央电视塔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你观察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到的?”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触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物距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 2.学生体验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竖着并排放置,同时观察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 1.制定实验方案 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
6、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样观察虚像? (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教师再示范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领。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成虚像,与用放大镜观察
7、物体相同。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经过展示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把学生分为三大组,给各大组焦距不同的透镜,学生进行实验时,观察成缩小 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此处直接在学案中给出实验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
8、导实验。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现以四组过去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这时实验中使用凸透镜焦距为5厘米的学生们会不认可这一结论,学生们会建议再处理另一大组的数据,结果找到的分界点是5cm和10 cm,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透镜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点不同,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
9、因为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到两个分界点,但如何从数据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比不同大组的数据找到与焦距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物距大于2f成放大的像,小于2f成缩小的像,则2f处成等大的像。 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 (四)小结 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五)当堂巩固 用一个试题来巩固所学。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本文
10、获北京市20xx年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2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的有关知识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生活生产中,特别是在照像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生产和使用中更是必备的重要知识,具有综合基础教育价值。本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上,能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探究、分析归纳、
11、交流反思等物理学习过程,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在应用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上,能很好的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和创新意识,因此对今后进一步研究透镜以及其它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从以下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的过程,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以及善于用物理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
12、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物理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本节课教材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发现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而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进而归纳结论以及对成像规律的知识应用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
13、的重要途径,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思维局限在感性认识上而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我以参与式探究教学法为主,以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为器材,附用微机辅助演示。使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体验物理意义。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
14、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从而引起认知冲突。学生一定有许多疑问,请学生把疑问写下来并进行交流。这时学生会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 (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引出今天研究的课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这样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物理问题,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物理应用意识。同时也从学习的必要性上使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集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为顺利实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猜想假设 请
15、同学们猜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教师点出为了验证猜想,必须通过做实验,从而顺利进入教学下一个环节。 (二)设计实验,观察探究 、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先通过一个小游戏来暗示大家实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老师。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 启示学生:蜡烛、透镜、光屏摆放的顺序 (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启示学生:蜡烛、透镜、光
16、屏摆放时就在同一高度,同一直线 (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启示学生:凸透镜离物体太近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小小的游戏,增强了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在趣味中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感到不枯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然后拍下一张清晰照片。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2)怎样观察虚像?(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 对于如何
17、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所成虚像。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是对学生思维的调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之一。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经过展示和讨论后,确定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
18、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现以几组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突破了又一个难点。这样的设计将发现规律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
19、生进行推理。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 (四)开放训练,巩固新知:趣味训练,变式训练 (五)归纳总结、合作交流 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在学生互相交流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点拨,一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性,规律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现规律的过程以及在发现应用过程中蕴含的物理思想。二是倡导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六)布置适当的作业。 四、板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6节眼和视觉第2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七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
20、教材分析 科学教材将透镜中物理一章的内容浓缩到一节,并提前到七年级开设,内容多、难度大。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该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对透镜了解的延伸,又是凸透镜应用的理论基础。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别于以往验证式实验,它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分界点的寻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学习中对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从三方面描述像的性质,学习了凸透镜的相关概念及三条特殊光线的画图。 学生早已熟知放大镜成放大像,因而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也受此局限,对它能成很多性质的像不易接受,且易混淆。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科学思维的启蒙阶段,特别是分析归
21、纳能力不足,对规律的概括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两点分析,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光具座找到凸透镜成的各种像,会描述像的性质并记录物距和像距,学会从记录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会初步将生活中的凸透镜与成像规律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等探究过程。 (2)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发现的喜悦。 (2)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四、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22、实验。 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教学法 贴近生活,激发兴趣;问题导学,推进探究;充分探究,自主建构;利用软件,突破难点;口诀总结,帮助记忆。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 师:找出教室中的凸透镜。(联系生活、复习凸透镜的概念) 生:投影仪、放大镜、摄像头、装水杯(透明、圆柱形、已装水)、一滴水、眼球 让学生拿起身边最熟悉的水杯(或放大镜)做一组实验: 手握水杯,观察手指所成的像;将手缓慢远离水杯,透过水杯观察手指所成的像。 学生惊奇地发现:用水杯近距离看手指,看到正立、放大的像;用水杯远距离看手指,像倒了,有时放大、有时缩小。 同样是凸透镜成像,为何
23、差别如此大?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此时学生心中充满了疑问,请他们把自己的疑问说出来交流,学生可能提出:凸透镜什幺时候成放大的像,什幺时候成缩小的像?为什幺会有时成正立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凸透镜成像究竟有何规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自然地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样从学生身边抽象出科学问题,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带着疑问,能较快进入探究状态。 (二)问题导学,实验探究(27分钟) 1.实验准备(9分钟) 如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刻学生对实验思路还不清晰,为了显化“物距”这个自变量(虽然焦距、像距也是自变量,学生目前只对物距有感性认识),我设置了下面的环节: 请同学们猜想:凸透镜成像的
24、性质与什幺因素有关?请说出猜想的根据。 结合水杯分析,学生很容易找出:“物距”会影响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为了验证猜想,实验思路是:改变物距,找到不同物距下的像,观察比较像的性质,找出变化的规律。 教师出示实验器材进行介绍,烛焰是被成像的物体,凸透镜焦距为10 cm,光屏用来承接实像。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光具座,我首先让大家观察它的结构特点推测各部分功能。学生首先注意到标尺,它能测物、镜、像的位置,进而算出物距和像距;其次是滑座,用它改变物距,很方便;最后是导轨,它能保证物、镜、屏在一直线上。 接着用幻灯片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和操作顺序,以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能得到参考和提醒。但学生“知道”并不一
25、定能“做到”,因为他们并不理解“为什幺要这样做”。为了落实操作要求,我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深化实验注意事项,培养探究精神):(1)如果镜或屏偏高或偏低,像会出现在光屏的什幺位置?(2)怎样找到成在光屏上的清晰像?(3)如何找到所有类型的像而无遗漏?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一一演示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如,镜偏高、镜面倾斜、蜡烛不竖直、凸透镜太靠边等情况,让学生观察结果。学生切身体会到: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屏上图像会出现从模糊到清晰再到模糊的细微变化,而像是指轮廓最清晰时的图像,且位置是唯一的。为了保证实验数据完备(让蜡烛和光屏都有较大的范围移动),凸透镜应固定在标尺中央,蜡烛应由远及近逐一找像。最后用口诀总结实验顺序:标尺中央固定镜,根据焰心调镜屏,将物移到最远处,移动光屏找到像,由远及近移蜡烛,不同物距像找全。 实验准备这个环节很重要,教师要充分预设,排除可能的障碍,除了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还要引导他探究为什幺要这样做?这样才能将实验要求内化为规范操作,进而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效率。 2.分组实验,收集数据(18分钟) 学生每四人一小组,按下面的5个问题进行探究,并在表中进行相关记录。第 18 页 共 1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