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力量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气的力量说课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空气的力量说课稿空气的力量说课稿1 各位园长、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的力量,它是“空气”科学系列活动中的一个子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离不开空气,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而且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从“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在哪里”到“空气与风”“空气的压力”,我们生活中有关空气的科学现象太丰富了。对大班幼儿而言,在中小班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和体验,且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深入分析教材和教育对象后,我选择了将“空气流动产生风”作为本次活动的感知探究点,引导孩子
2、通过探究体验如何产生风,引发幼儿对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空气的利用等问题的关注和探究萌芽。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针对我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 运用所获得的体验探索怎样让水上的风车转动起来; 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3、活动的重难点:空气虽无所不在,但它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我将本活动的重点定位在感 知与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难点为迁移经
3、验解决“让水上风车转动起来”的问题。 4、活动准备: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一是经验准备:玩过魔术“不湿的报纸”,开展过与空气有关的活动。 二是物质准备: 大小、高矮不同的杯子(有洞与没洞的) 风车(数量为幼儿人数的3倍) 报纸若干 擦手布人手一块 塑料盆4个(四个水盆中水量的放置可分两种,一种为高水位,水面与杯子的高度一样,可以发现水泡的现象;另一种是低水位,水面低于杯子,易感知气流的现象。) 三是空间准备:幼儿半圆型集中;分组操作采用五张桌子,分5组进
4、行操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 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教法有:操作法、设疑法、经验迁移法、猜想验证法。 首先是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幼儿 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共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动,从而保证了幼儿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孩子们“动”起来。 其次是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 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
5、。本活动大量运用了设疑法,“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的纸都湿了呢?”“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着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入。 再次在活动中,我还运用了经验迁移法,经验迁移能够帮助幼儿在新经验与旧经验间架起桥梁,使新经验的掌握更容易。我在第一环节、第三环节分别运用了经验迁移的方法。 此外我还将采用猜想验证法,这是法国“做中学”教育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
6、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新纲要中终身教育的理念。本活动在解决“怎样让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中运用了该方法。 三、说学法 我们总是说“教学方法”,可见学法与教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参与探究,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试一试等方法,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发展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善于学习同伴经验的能力。 四、说活动程序 本次活动设计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与投入,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发现和探
7、究的过程,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入活动,我将采用问题“前几天我们一起玩了魔术不湿的报纸,谁记得是怎么做的?”,引发幼儿回忆变魔术的操作要求。此环节重在激活幼儿有关的经验和技能储备,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本环节预计时间为3分钟。 第二环节:动手探索,感知现象 我出示纸杯(杯底有洞),提出要求“请你们按上次的方法再变一次魔术,看看把纸放在杯子里是不是一定不会湿”,从而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操作中将发现纸湿了,引发与原有经验的冲突,产生疑问: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纸都湿了呢?这时我会适时地引导
8、幼儿将纸杯与上次魔术用的杯子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有孔和没孔。接着,我将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启发幼儿将两个杯子倒扣水中,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发现有孔的杯子快速放入水中时,会有气流从孔里出来,还会冒出气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为幼儿创设交流的机会,请幼儿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分享彼此的发现,同时,还要帮助 幼儿提升和梳理感知到的经验,通过“是什么从孔里跑出来了?”“这些气泡是怎么来的?”等问题,让幼儿明确从孔里出来的是空气,空气流动会产生风,从而顺利进入下一环节。这是本活动的重点,因此本环节我预计的时间是10分钟。 第三环节:迁移经
9、验,解决问题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将科学带到生活中和“用科学的意识”。因此,我设置了“怎样让小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情境,让幼儿运用感知体验的科学现象来解决具体问题。 教师出示泡沫小风车,鼓励幼儿猜想: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孩子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想出的方法可能有用嘴吹、向前跑动、用水流等,个别幼儿会运用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理让风车转起来,对于幼儿的猜想,我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由于上述活动将使孩子们的操作探索欲望得以调动,玩一玩、试一试,验证自己的猜想也就会水到渠成。操作之后我将请幼儿回到自己
10、的位置上,说说是用什么办法让风车转起来的,分享同伴的成功。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引发幼儿关注用空气流动产生风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鼓励幼儿选择大小、高矮不同的有洞纸杯,在水中以振动的方式,使空气从小孔中挤压出来产生风,带动纸杯顶上的风车转动,从而进一步巩固获得的知识经验。本环节是难点,注重师幼互动,预计时间为12分钟。 第四环节:引发新的探究点,延伸探究 活动的最后,让幼儿自由地围在我的身边,抛出问题:刚才你们都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试过了吗?有什么感觉?那杯子的大小和风车转得快慢有没有关系呢?我们下次再试试吧。我预计这个环节时间为5分钟。 五、精彩片段 美工活动“牙齿切碎机”活动后感 本周进行了美工活动“
11、牙齿切碎机”,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当我向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大嘴怪”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纷纷议论“大嘴怪”怎么吃东西。活动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对牙齿模型进行认真地观察、并互相讨论,让孩子们知道前面的牙齿是门牙,门牙旁边的是犬牙,犬牙旁边的是磨牙,并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工及合作过程。接下来我先请大家讨论怎样制作牙齿切碎机,在亲手制作“大嘴怪”时,孩子们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他们根据牙齿的各部分关系用铅笔在纸上画好一排牙齿,然后根据画好的牙齿剪下来,再把它们粘贴到剪开的纸盒里。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孩子都做得比较成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事先设计好就动手剪,结果牙齿的构造
12、没剪对,被旁边的小朋友一说,他们只好重新剪过,耽误了些时间。粘牙齿是本活动的难点,有些孩子一下子就粘好了,有些孩子因为小手指不够灵活粘起来很费劲。不久大家都把牙齿粘好了,接下来就是打份自己的牙齿切碎机:给它画上眼睛,头发,耳朵等。这一过程都难不倒孩子,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牙齿切碎机按自己的意愿打扮好。最后我请幼儿给牙齿切碎机喂食,大家用一些废旧的报纸等给牙齿切碎机做食物,“嗷,咕咚”,牙齿切碎机一口一口吃东西了,哦,大家玩得真开心啊!我把幼儿做好的作品放在区角中,让孩子可以随时玩一玩。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在设计,制作,体验中进一步对自己牙齿更加了解,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空气的力量说课稿2
1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空气的力量”,下面我就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
14、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本节课的内容本人觉得安排二个课时,当然实际操作时不能被课时所左右,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
15、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
16、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 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说学法 当今信息时代,实施素质教育,施行新课程改革,改变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所面临的已不是如何使
17、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应引导好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八年级学生有学好物理的欲望,但显得比较吃力,本人结合学生实际,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 1、课先预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 2、学会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3、结合自己的观点学会提出问题。 4、通过动手实验,检验问题。 5、通过多练,巩固知识、解决问题。 6、交流与合作,共享成果。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18、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根据本单元特点,本节课可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1、小组合作:全班可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好的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合,互帮互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自主学习:课前布置好习任务,提出思考问题,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实验设想、相关网站等,让学生怀有极大的兴趣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探求下一个答案的乐趣,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实践探究:由各个学习小组展示各自准备的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或事例,教师通过演示或利用网页动画课件设置悬念,用虚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判断真假。在后面“大气压强有多大”的学习中,主要由教师通过实验演
19、示结合课件讲解分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逐个突破。最后出示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达到巩固深化学习的目的。主要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复习引入问题猜想分析讨论结论验证理解、应用延展扩宽新的问题 六、主要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如图(多媒体展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受) 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各个方向) 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引入新课: 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流动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见一些现象
20、来支持你的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他的猜想。 如:(1)把一个小小的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很平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而挂衣钩却不掉下来(2)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的饮料不易倒出(3)吸饮料时,饮料罐纸盒会变扁 (三)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 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 但是,靠讨论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呢?所以我们还得从科学实验探究中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科学实验探究:请用给出的仪器,设计一二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 实验1、拉开“皮碗”,用力挤出皮碗中的空气,两个皮碗还容易拉开吗? 实验2、“覆杯”
21、实验,在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水是否会流出来? 实验3、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得出结论:由以上的众多实验证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对我们确确实实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释原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层。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主要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 交流与讨论:空气有质量吗?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知道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 ,可见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体积很大时,其质量也是相
22、当大的。同学们试计算充满我们这间教室的空气的质量有多大。 计算:v=10m6m4m=240m3 =m/v m=v =1.29 kg /m3 240 m3 = 309.6 kg 得到原因: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有质量,同时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动性。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根据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样测出大气压强的? 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演示:托里拆利实
23、验(课件演示) 分析: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p=gh=13.6103kg/m310N/kg0.76m=1.013105Pa 思考: 玻璃管的上方不是真空会怎样? 玻璃管倾斜一定的角度管内外水银柱的高度差如何变? 玻璃管的粗细会影响水银柱的高度差吗? 玻璃管的顶端破裂了水银柱的高度差如何变? 水能代替水银做实验吗?若能,水柱有多高? 应用:人的头顶面积约为0.022,请计算大气压对头顶的压力为多少? (2)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水银气压计:优点:精确缺点:不方便携带 金属盒气
24、压计:优点:使用方便缺点:不精确 3、大气压强的变化: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 (2)1个标准大气压= 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1)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 (2)应用:高压锅。 5、思考: (1)、本节后,你对马德堡半球实验,有什么新的推论? (2)、抽水机是靠大气压把水压上去的,抽水机能否一次把水从地面抽到高楼大厦的楼顶? (四)、归纳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用多媒体给出) 1、体验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讨论了大气压强的特点 3、探究了大气压强的测
25、定 4、应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预习第四节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课本第159页,作业1、2、3。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体现所讲知识的顺序性、条理性,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所知识。本人采用如下板书设计: 第三节空气的力量 1、大气压强: 生活现象:纸片托水、可乐罐变形、挂钩吸墙上。 验证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产生原因:气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解释现象:钢笔吸墨水、抽水机抽水。 2、大气压强的测量: 测定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实验注意事项: 大气压值:1.013105Pa 测量工具:金属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 3、大气压强的变化: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标准大气压:1.013105Pa 或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大气压强越大,液体沸点越高。 应用:高压锅。第 18 页 共 1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