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加法说课稿.docx
《5的加法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的加法说课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5的加法说课稿5的加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选自学前班数学上学期的基本教育活动。数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也是一门培养和锻炼人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而幼儿数学教育向幼儿进行的是一种启蒙教育,它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新纲要中强调“应引导幼儿在生活或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感知数学,形成数学意识”。也正因为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性,导致在教学中容易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到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我选本课的原因是因为本课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处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表达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加法的计算过程,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 2、会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5的加法,会运用数的组成进行加法计算。 3、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小培养合作意识。 重点:放在了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思考、表达计算过程, 难点:幼儿学会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5的加法。 三、说教法。 幼儿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适时的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进一步使幼儿加深和巩固对5以内加法的运算。幼儿在攻破难关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幼
3、儿都感兴趣的活动,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上,运用“找朋友”游戏复习5的组成。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了教具演示法,让幼儿明确操作的要求和方法。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通过讲解、比较,将幼儿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展示出来,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找出哪一种是最好的。坚持使教法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四、说学法。 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幼儿通过操作进行学习,我对幼儿的操作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幼儿去探索、发现,可以让幼儿获得宝贵的数学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听一听,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眼、耳、手、口、脑并用
4、,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 五、教学过程。 1、复习5的组成。 数的组成贯穿着10的加法,在加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我让幼儿伸手指头,师:我伸1,生:我伸4,师:1和4,生:组成5。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5的分合式。再启发幼儿找出相像的2组,归纳出5的分合式有4组,只要记住2组就可以了。由5能分成1和4就能想到5还能分成4和1;由5能分成2和3就能想到5还能分成3和2与与幼儿一起游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又避免了单调和枯燥,做到了师生互动。 2、幼儿利用学具操作探索算理。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具体的。因此操作是解决幼儿形象思维与知识抽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较好
5、的手段。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就是其思维发展的过程。我出示了5个小棒,幼儿进行观察后,利用学具进行操作进行列式,再脱离小棒的帮助通过组成计算得数。允许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幼儿的主体性,算法的多样性和教法的开放性。 3、给动物找家。 我出示了小动物的房子五间,有蘑菇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等上面分别插有数字15的卡片,放在幼儿前面的桌子上,每组的桌子上有一只小筐,内装带有动物头饰的口算卡片若干,有小白兔、小花猫、小鸡等动物。师说:“小朋友们,小朋友快来看,小动物们在森林里迷路了,你能帮它找到自己的家吗?”请每位幼儿从自己一组的筐中拿出口算式题,得数是几就放在几号房子里。 4、翻花游戏
6、把5朵花的背面朝着学生排列整齐放在磁性黑板上,翻开一朵,能列出2道加法算式,并告诉学生做加法想组成。只要再翻开一朵就行了,得数5的加法共4道,渗透加法交换律。 5、引导幼儿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我提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是怎样算出4+1的得数?那么,1+4等于几?你又是怎么想的?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巩固所学的知识。 最后,我以玩数字卡片,随意出示两张卡片,说出和是几?让幼儿在感受数学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护了幼儿思维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强加于幼儿,并把游戏和数学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教
7、学目标。 5的加法说课稿2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31-33页 2课标分析: 新课标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5以内的加法这一主题,重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学具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主动探究学习,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加法算式的含义。 3教材分析: 走进花果山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的起始课,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通过熟悉的情境观察,语
8、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从中掌握:认识“+”号,会读加法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呈现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4学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计算教学。因为孩子年龄比较小,虽然以前接触过计算教学的加法算式,会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不太理解加法的真正意义。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落在“加法意义的理解”上。 1.能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
9、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体会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一、复习导入 1.对数的游戏:用手指表示数的组成。 2.说分成和合成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梳理数学信息。 通过提问:孙悟空的老家在哪儿?引入课本中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要根
10、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引导学生用两条数学信息来描述一种事物。如树上有3只小猴子,岩石上有2只小猴子等。 2提出加法问题。 课件出示只有小猴子的信息图,让学生说出有关小猴子的两条数学信息。让学生猜小朋友可能提什么问题,引导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几只小猴子?” 三、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建立加法问题的语言模型。 引导学生把小猴子的两条数学信息和提出的一个数学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学生独立思考后先说给同位听一听,再进行全班交流。 2.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法的意义。 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几只小猴子?”是什么意思。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及时点拨引导,使学生明确:一共有几只小猴就是把树上的3只
11、小猴和岩石上的2只小猴合起来。 3.逐步抽象加法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圆片代替小猴子来摆一摆。根据学生的讲解,教师在黑板上贴圆片展示摆的过程,并把两部分圆片圈起来,说明:一共有几只小猴就是把3和2合起来。 4.构建加法的算式模型 通过谈话:把3和2合起来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加法算式:3+2=5。教师重点讲解加号的写法。学生读加法算式。教师让学生结合图意说一说2、3、+、5各表示什么意思。 四、回归情境,拓展应用 1. 解决桃子的问题 (1)出示桃子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一说桃子的两条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让学生把桃
12、子的两条数学信息和一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3)学生说出加法算式。 (4)让学生结合图意说一说算式中得4、2、+、2各表示什么? 2. 解决有关小鸟、小朋友和小花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1)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物体,用两条数学信息和一个数学问题来说一说,然后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独立完成后说给同位听。 (2)全班交流:分别让算式不同的学生进行汇报,并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都表示什么。 四、联系实际,内化新知 1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填写算式。 (1)指生说一说小兔子和小蜜蜂的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3+1=4 2+3=5。 (3)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13、。 2. 趣味练习。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梳理总结: 1.把两个数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 2.认识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加法,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并用到我们学习的加法算式。 5的加法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大家好!我执教的课题是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加法,下面我结合多媒体的演示谈谈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设计分为: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评价任务设计、教学流程几个方面的内容。 课标要求: 知识技能: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14、 数学思考: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标解读: “掌握”是描述过程的行为动词,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核心概念是“运算技能”。主体是学生。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在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加法算式,运用所学知识解
15、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让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为素材,创设了“来到花果山”“小猴摘桃”“野餐”“野餐结束”“游水帘洞”“小猴分桃”“小猴跳水”“小猴学钓鱼”这一系列情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主题。本节课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走进花果山”构成“情境串”,情境里又包含生动活泼的现实活动,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喜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信息窗一5以内数的加法是在学习了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本单元接下来要学习的减法做铺垫。它是学习20
16、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加法,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其实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一些数学故事里已经对加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正确的口算出结果,这节课只是原有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深化。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有序观察信息窗时,他们显得杂乱无章,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语言表述不完整。而且本节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加法,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其实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一些数学故事里已经对加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正确的口算出结果,这节课只是原有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深化。 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加法 说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