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恒山记》教案.docx
《《游恒山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恒山记》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游恒山记教案游恒山记教案1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课文的内容,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本文的生字词较多,语句拗口,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要让学生结合课下解释,理解词语意思,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文章的内容。 运用板块式教学:五读、五说全课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叉构成。 课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登山活动。指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徐霞客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初读课文。 1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徐霞客,教师补充。 徐霞客,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
2、行家。生活于明末官僚政治极其腐败、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为人清廉刚正。不愿在污浊的官场中生活,因而毅然抛开功名利禄,以在祖国壮丽的山川中寻幽揽胜为毕生乐事。他游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同时还以日记的形式,把各地的地质、水源、物产、民情及山川景胜都一一详记下来。 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年旅行勘察的记录,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在地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被作为文学珍品流传于世,清代人推崇“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发现。 1发现能够根据语境理解意思
3、的词。 2发现可以用添字变双音节词的办法进行解释的词。 3发现古今异义的词。 4发现沿用至今的词。 5发现一词多义现象。 6发现词类活用现象。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译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 2学生自读白译。 3翻译接龙(按号数一人译一句)。 4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要读出语调的轻重。 2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要求学生发言。 (1)略写登山的时间和天气。 (2)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 (3)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4)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3学生根据第2第3段说说上山时经过
4、的地方及山顶所见的景物。 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在山顶上看见北山“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看见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两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都是相互连接的。 4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向游客介绍恒山。 (二)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品句子。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景。 2请学生用“描写得好,写出了”这个句式写出自己对某些词句的感受。 如:“风翳净尽,澄碧如洗”这个句子描写得好,写出了登恒山那天的天气是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又如:“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写得好,写出了登恒山的艰辛,表现徐霞客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进取精
5、神。 (三)第五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说感受。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2学生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可以是读了游恒山记的感受,也可以说自己登山的感受。) 3学生发言,师生相互评点。 4课堂小结: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文章叙述描写了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文章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同时,在写景之中寄托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做一张游恒山记的读书摘录卡。 内容:1简介 2词语积累 读课文,说发现 读课文,说译文 读课文,说内容 读课文,品
6、语言 读课文,说感受 游恒山记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解释的帮助,正确理解全文意思。 (二)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游记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了解恒山的自然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并学习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游记文学史上,虽有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大成的石湖居士骖鸾录和陆游的入蜀记等佳作名篇,其内容也是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然而论及旅游之专、行程之长、篇幅之巨和内容之丰富多彩,徐霞客游记则属同类书中之最。它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文学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均给予很高评价。清代钱谦益称它为“世间
7、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流连于北岳恒山的山水之间。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全文,借助书下的解释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3.对文中较难读好的二、三小段,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4.请一位基础中等的学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并划读音不准处,听读完后,学生矫正读音。 5.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理解文意 1.学生结合书下的解释和工具书的帮助,各自口头翻译全文,将难译处做上记号,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2.学生质疑,将做了记号的难译处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或老师回答。 3.带着对全文的初步理解,齐读全文,并思考各小段的主要内容。 4.概括
8、各段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1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2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 第3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景物。 第4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巩固对文意的理解,想象自己是徐霞客或是导游,按照课文的内容,做好介绍游览恒山经历的发言。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外准备关于徐霞客及其游记的介绍。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文,检查上一课朗读要求是否达到,也帮助其他学生回忆全文的内容。 (二)检查翻译 请两三位学生以徐霞客或是导游的身份,以课文为基础,向同学和老师介绍游览恒山的经过。其他同学在听读时注意该同学讲得是否与课文有出入,并在课本上
9、将主要游览的景点做上记号。 (三)及时矫正 针对刚才“徐霞客”或是“导游”的发言,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请学生结合课文找出不足或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意的同时,还可以适时对学生发言的语气和语态加以指点。 (四)找出游线 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找出的游览路线,进一步了解熟悉课文,感性地了解游记的一些特点。 明确: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在山顶上看见山北“崩崖乱坠,杂树阴翳”,还有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西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下山从西峰到寝宫后危崖顶,经过松柏林,从山崖缝隙到飞石窟。 (五)学习精神 朗读全文,读后指
10、导学生从部分语句中体会的精神,此篇游记充实丰满,不但山景风光尽显笔下,而且活脱脱刻画出登山之人的勉力求索,例如“余时欲跻危崖,始登其顶”,写出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六)交流材料 老师选择部分学习小组的代表,上讲台交流介绍有关徐霞客及其游记的材料。 补充:1.徐霞客(公元1586年公元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省江阴人。徐霞客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自幼“特好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应试失败后,他决心挣脱科举枷锁,埋头于古今史籍、舆地图经之中,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考察生涯。经广泛阅读
11、、独立思考,他不顾异端邪说之讥讽,毅然对图经志籍提出怀疑,又对自古以来奉为经典的禹贡发出责难。为了考察祖国大好河山,自22岁起便开始出游。三十多年来,他东渡普陀,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涉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直到55岁那年身患重病,才被云南丽江太守派人护送回家乡,第二年便病逝。 2.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裁详尽记录了徐霞客毕生行屐所至,观察所得。除失散者外,目前保存文字达六十余万,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岩石、洞壑、瀑布、温泉的搜奇
12、剔胜;从动物、植物生态品种的比较,到矿产、手工业、居民点、物价的记录;从民情风俗的观察,到民族关系、边陲防务的关注都充分地说明他经历艰苦卓绝的实践,结出了丰硕的科学之果。徐霞客游记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文学游记。作为徐霞客探索山川地貌奥秘的忠实记录,它将大自然之雨、雾、晴、晦的千姿百态,山、水、树、岩的万般安排,再现于徐霞客的笔端,处处融汇着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深情。 (七)布置作业 课后查阅徐霞客的游雁宕山日记(后)和明代乔宇恒山游记,试与本文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做一些比较。 板书设计 游恒山记 徐霞客 出发时时间、天气 登顶中亲历:望仙亭、虎风口、牌坊、 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游恒山记 恒山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