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沉与浮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体的沉与浮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物体的沉与浮教案物体的沉与浮教案1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上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之后,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继续探究。在探究内容上主要有三:一是认识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与下沉现象;二是探究浸没在液体中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条件;三是通过学习,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教材重点 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浸没在水中小瓶运动,继而分析小瓶上浮与下沉时的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合力,得出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条件,进而得出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的条件。 本节主要突处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利用浮沉条件进行简单的生活应用及解释。 本节课以新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参与体验,交流合作的学习新理念,落实了三维目标,坚持了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完成了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合作共建、知能应用、诊断评价五个环节。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创设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物理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 在本课教学中,在一个饮料瓶里放一个倒置的小瓶,通过挤压实现小瓶的浮与沉。从而创造出与物体的浮与沉相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励他们质疑,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探究,重视过程体验。 在物体的上浮与下沉实验探究方
3、面,注重了让学生用小瓶根据题目,自主探究盖上盖子的空小瓶浸没于水中、装满水并盖上盖子的小瓶浸没于水中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及合力的知识分析归纳物体的浮沉条件。 三、小组合作共建,重视合作交流。 如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注重了让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小组探究下沉条件,有的小组探究上浮条件,从不同的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小组之间交流合作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方法,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四、知能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节课遵循着物理来自生活,最终还是应用生活。对于物体浮沉的条件,本节课进行简单的知识应用。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4、。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增强学生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一) 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
5、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二) 1、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2、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3、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三) 1、教
6、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2、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3、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四) 教师提出尝试题: 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 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六、幼儿尝试(五) 教
7、师提出尝试题: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3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及其应用。 一、引入新课: 1.浮力的计算 (1)称重法: F浮= _。(2)阿基米德原理: F浮=_。 2.影响浮力的因素:(1)_;(2)_。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 物体的浮沉条
8、件: 1、从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浮沉 观察:鸡蛋在清水和浓盐水中运动情况,了解物体的浮与沉究竟取决于什么? 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当浮力大于重力时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漂浮或悬浮。即: (1) 漂浮 F浮_G (2) 上浮 F浮_G (3) 悬浮 F浮_G (4) 下沉 F浮_G 问题: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从密度的角度认识物体的浮与沉 思考:你能用公式推导的方法总结出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吗? (1) 漂浮 液_物 (2) 上浮 液_物 (3) 悬浮 液_物 (4) 下沉 液_物 观察下面哪
9、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铁钉、蜡块、小石头、木头。) 三、浮沉条件的应用 浮沉条件的应用(阅读课本P179-180) 密度计:密度计是测量_的工具。把密度计放入液体中,密度计始终是 _状态,密度计工作原理: F浮_G 盐水选种:把种子放在浓度适宜的盐水中,干瘪、虫蛀的种子,由于_盐水,会_ ;饱满的种子,由于_盐水,会_ 。 潜水艇:工作原理:靠改变_来实现上浮和下沉。 热气球、孔明灯、许愿灯:改变球内气体_来控制浮沉。 四、习题演练 1、把乒乓球浸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会_;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会_,氢气球放手后会_;充满空气的气球放手后会_。由此可见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10、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的_和_的大小。当_时,物体上浮;当_时,物体下沉;当_时,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 2、密度计是用来测量_的仪器,密度计的重心在密度计的_,所以在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密度计能直立在液体中,这时它所受的浮力_它所受的重力。 液体的密度越大,密度计露出液面的体积就_,因此密度计的刻度约往上越_。密度计的刻度分布_,而且上面的刻度线偏_,下面的刻度线偏_; 密度计_部的玻璃泡内装有小铅丸,其作用是_。 3、用盐水选种是把种子放在浓度适宜的盐水中,干瘪、虫蛀的种子会上浮直至漂浮是因为_ _,而饱满的种子则会下沉到容器的底部是因为_ _ 4、潜水艇浸没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_,受到水的浮
11、力_,要实现上浮和下沉,只能改变潜水艇自身的_。因此当压力舱充满空气,阀门关闭时,潜水艇将_,当打开阀门,海水进入压力舱时,潜水艇将_,当压缩空气打入压力舱,将海水排出时,潜水艇将_。 5、一个均匀圆柱体悬浮在液体中,如果把圆柱体截为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在放入该液体中,则 ( ) A、两部分都上浮 B、两部分都悬浮 C、体积大的上浮,体积小的下沉 D、体积小的上浮,体积大的下沉 6、鱼鳔是鱼体内可以胀缩的气囊,是鱼类的浮沉器官。鱼鳔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列哪一个因素来实现浮沉的 ( ) A、鱼的重力 B、鱼的质量 C、鱼排开水的体积 D、鱼受到的压力 7、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 ) A、和物
12、体本身的重力大小有关 B、和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 C、和物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D、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4.你煮过饺子吗?生饺子放入锅中,便下沉到锅底,煮熟的饺子就浮起来,如果把凉的饺子放入锅中,又沉到锅底,这是为什么?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4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 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 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苏科版八年级下10.1物体的浮与
13、沉教案,物理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10.1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5 活动目标: 1、让
14、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 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一)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
15、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二)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三)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体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