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教案.docx
《画里阴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里阴晴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画里阴晴教案画里阴晴教案 1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3、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4、理解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教学重点: 1、的艺术观点; 2、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中心。 教学建议: 采用自主阅读法 画里阴晴幅短小,文字浅白,虽然文中涉及一些美术理论,但却并不深奥。且本文为自读课文,故可采用自主阅读法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江南的微风细雨总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尽管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
2、耐烦。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 今天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要跟我们谈谈“画里阴晴”。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赏析课文: 1、细读第一段: (1)第一段写了什么? 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桃红柳绿,春雨霏霏。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潘天寿先
3、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湿”。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2、朗读课文第二段: ()“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可见
4、,在对雨意的独特感悟上并不缺少知音。确实,那风情雨意曾被多少文人骚客化入文意,化为诗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杨柳丝丝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的中国的画家更是“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中国的诗者、画家都从雨中找到了别具风格的意境。这微风细雨已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有着浓浓的文化意蕴,有着万般风情。 西洋画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象征的。中国画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画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以被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所赞赏,并融入他的绘画中。 可是留学法国多
5、年,而且学的主要是西洋画和水彩画。那么到底是如何处理传统和西洋的关系? 、阅读第三段: 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为什么? 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而中国话画中的风雨确实一种意境,一种情致。(可用两幅典型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做比较)。“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他学的是西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把两者统一于
6、他的创作中了。 文章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的创作主张了。 、读最后一段: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半句的意思是: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难以把握江南阴湿景色的韵味。 后半句:他的技法不够高。(文中说得委婉而已。副词“大概”、连词“或者”表示一种很有礼貌的推测,使得语言婉转。) ()第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西方的技法或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是到处适用的灵丹妙药。不同的表现对象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技法。“艺术贵在创新”,而且是永远需要创新。 ()“浓而滞的油画里有
7、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前半句:西洋画法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技法。(借代的修辞手法) 后半句: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 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详细地说: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 既对我国传统绘画有很深的造诣,又洞悉西洋油画、水彩画的优点和不足,因此,他的油画中渗进墨韵,水墨画中也借鉴水彩、油画技法,同时在油彩和墨彩中探索。 ()
8、下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表示对自己立场的动摇? 这样说是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气来表示他的自谦。以解嘲的语气说:我的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 其实,画家终身探索的,正是油画的民族话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用自己的话更能说明他的艺术观:“画种只能在发展中得到保留,如不发展,便只能淘汰。” 至此,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要中西兼用、阴晴兼画,创造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四、课堂小结: 1、本文文字简短,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章,层层铺垫,娓娓道来,末明
9、志。 2、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进从中外画家对阴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可谓“小中见大“。 3、语言鲜明生动,多用修辞,幽默诙谐,充满智慧。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及能力训练各题。 六、课后拓展 1欣赏吴冠中的一幅画,用诗意的语言对画面加以描述。 2根据在文中的景物描写,试试画一幅“江南微雨图”。 七、板书设计: 画里阴晴 吴冠中 1、默看细雨湿桃花 2、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层层铺垫 3、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 得出结论 4、结论:艺术创作贵在创新 画里阴晴教案 2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起承转合的写作结构 2、理解文艺贵在创
10、新这个中心论点,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3、体会文艺随笔中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介绍 吴冠中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他30年代在杭州艺专开始学画,国画、油画兼学,后留学法国,在西方艺术的中心巴黎,专攻西洋画,50年代
11、初毅然回国。早年醉心于石涛、八大,后又热衷于塞尚、梵高。在学中又学西的矛盾中,要走出自己的路子,要走出合乎民族特色的路子,是他奋斗的目标。他自己说:我的水彩画,其实就是水墨画的变种。他用西洋水彩,但追求的是中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因之在油画民族化道路上走了多年的酸、甜、苦、辣的历程,至80年代初期,他的油画就更接近水墨画写意了,油画中搀进了水分,是受了水彩画的影响,他从70年代中期开始作水墨画,几十年的艰辛终于找到了得心应手、风格迥异的新的形式,从此后他就很少画水彩画了。他的作品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的走向。 三分析第一二段 1朗读第一段,找出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 明确:“雨洗过默看细雨湿桃
12、花”在这里,引用了“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笔,引起话题。 2这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 明确:湿。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二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度显得自然,紧凑。第一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二段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正因为“湿”使本不协调的红土和绿竹协调了起来。 3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这“湿”带给人的这种美的享受呢? 明确:不是。主人就因为下雨而感到遗憾。所以雨景在普通人的眼里和画家的眼里是不同的。在普通人的眼里,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画家的眼里就不一样,用课文的话来讲就是“衣服湿了,颜色变深,
13、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味。” 4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这句话采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好怡人。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衬托中的反面衬托也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以客体衬主体,这两种修辞容易相混。我们辨析这两种修辞时,应抓住它们的特点。对比的特点是“比”,使两种事物的美与丑,是与非更加分明,清楚。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将“战士”和“苍蝇”加以对比,使“战士”更加高大,可敬。“苍蝇”更加显得鄙夷,可憎。而衬托的特点是“衬”,以客体衬主体,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例句中就是以湿衣服穿在身
14、上不舒服来反面衬托雨后大自然带给人的清爽宜人的感觉。 5这种对湿景的感受是不是他自己所独有的呢? 明确:不是。在这里引用了张志和的渔歌子“斜风细雨不须归”而且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苏轼的饮湖上。雨后初晴中也有对湿景的描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就是以湿、淡为特点。在这一点上和的审美观是一致的。 四分析第三段 1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现与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来表现。而却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画里阴晴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