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设计.docx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案设计.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荷塘月色教案设计荷塘月色教案设计1 第一课时: 1。 自读感知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3。 探究阅读 第二课时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 点拨:绘画美。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现在我们不妨把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 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 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 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
2、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2 第二课时 重点: 、展示的散文意境美; 、品味华美的技法 内容: 、 回顾上节内容。 月光下的荷塘细腻而静美(比喻,拟人) 、 导入本节内容。 我们会熟悉这样的场景:炎阳下,割麦的农民口渴会大口大口地喝水,那是在喝水;再如,在老舍的笔下,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口渴时,象骡马一样大灌一通。 等等情形,是喝水,好听一点是豪饮。 再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钗的用小盖碗小口小口地喝水,是什么,那是品。阅读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再尤其是象这
3、样的散文,只能象林黛玉喝水那样细细地品,才能解其高妙之境,才能了解大师的文字魅力。 、 这里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大师的散文的优美。 荷塘上的月色 a、 月光流水(照下来与水流下来相似) 叶子和花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特殊具体抽象) 黑影鬼(黑,不可捉摸) 光与影名曲(和谐、悠扬) b、 灵动的词语: 泻照(写出了接受月光的饱和) 浮升(写出了雾的轻盈,还带出了质地) 画落(写出了无工而工工巧) c、月光是本段的重点(上段是写荷塘): 柔和、静美,让不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宁静。 荷塘的四周: 课外小引: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和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与君指上听。 苏轼 此诗说明理解是
4、需要联系的。 因此,写荷塘,不能仅仅写荷塘急、月色,四周也应该写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层次感,错落有致,还有绘图美。 比“周围都是树”要好得多; 特为“树”有人情味“和谐”; 树色烟雾(迷茫、朦胧); 丰姿美好姿态; 灯光瞌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拟人) 蝉声和蛙声以动写静; 不过,有点根深蒂固的“不宁静”时常袭上心头。 总结:这就是荷塘的四周,让今晚的荷塘有一个恬静的幕布。 、 朗读课文。 、 总结:文章用三个自然段来写荷塘,荷塘的确是幽僻的,恬淡的,静美的。在这里求得了一时宁静,暂时得到了洒脱。 、 作业: 1) 流连荷塘的过程,又浮想到什么? 2) 整理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和相
5、似点。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3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 1. 自读感知 (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本文写到结尾,的心情其实
6、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 探究阅读 (1)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春,自由讨论:春与荷塘月色,比较喜欢哪一篇? (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 点拨:绘画美。第4、5、6节体现
7、了这个特点。现在我们不妨把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语言鉴赏: (1)朗读第4、5、6节,引导学生思考:是如何安排镜头的? 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 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 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师生共同探讨:整个画面景色素淡静谧和谐,有一种朦胧之美,明确是借景抒情,“宁静”之外境,显“颇不宁静”之内心;受用“宁静”之喜悦,向往自由之人生。
8、 教师明确: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一是“通感”,二是“比拟”,三是叠音词,并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向学生说明。 (3)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充分体会文辞的优美。 2.文学层面鉴赏 让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描写荷花的名句,联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颐、杨万里等人的咏荷诗文,明确荷花在文人笔下一直是高洁人格的象征,体会笔下荷花寄寓之意,体会荷月之美景与之品格的相通处。 三、探究: 1.交流活动:根据你的理解为荷塘月色的画面配上适合情境的乐曲,并且轮流上台配乐朗诵4、5、6节,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 2.课外拓展阅读:阅读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与荷塘月色作比较,并写出比较心得,分小组进
9、行交流。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4 一、 教学目标 1、 能理解a叠字、b博喻、c通感等的含义和作用,并基本会使用这三种方法; 2、 能理解文章的外圆形结构和内圆形结构; 3、 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 教学内容 1、叠字、博喻、通感 1) 叠字 定义: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 格式: ABAB、AABB、ABB、AAB、AA 作用: 传神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深入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 2) 博喻 定义:由一个本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喻体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 作用: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一个特定的焦点上,由所有类似的东西反映出的不同光线中去观察
10、它。(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84,第215页) 3) 通感 定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2、 圆形结构 1) 圆形外结构:文章叙述的时空顺序的圆; 2) 圆形内结构:表现情感变化的圆。 3、 情景交融 散文、诗歌当中的情、景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明范唏文对床夜语)。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了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情景相生、情景相融才算有意境,这也是中国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 融情于景:寓意,给自
11、然景物赋予情感内涵。王夫之:烟云泉石,花鸟台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2) 借景抒情:借具体的景物描写表现细微幽眇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 三、教学材料 1、叠字、博喻、通感 1)叠字 A典型材料:段4田田。a用典,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b从弥望的词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看,田田当为荷叶分布之广、之密,但若换成密密则显得拥挤、厚重,而田田发an韵,清脆响亮而舒适。 B强化材料:段4的其他8 处叠词;有名词星星,形容词亭亭的等,副词密密地。 C延伸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动作的延续性;冷清,寻觅时的环境和心情;凄惨戚专言心情之愁。 2)博喻 A典型材
12、料:段4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B强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连喻) 3)通感 A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 B强化材料:心理学联觉。 香为缕
13、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之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 C延伸材料: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 2、圆形结构 A典型材料:a圆形外结构:文中从院中经小径到荷塘,后又归来。依时空顺序描绘了一幅夜游图。 b圆形内结构:情绪:不静求静得静出静(详见课文补充材料) B延伸材料:忆江南删掉的原因和不删的理由: 删掉的原因编者思想落后,采莲赋有描写男女艳情的内容;从题目看,是写夜间荷塘,而江南采莲旧事却是白天的事;与外结构有关。从的行踪或纯写景的角度看,应该从家里出来,沿着
14、小径到了荷塘,再顺着小径回去才是。但回去时不但跳过不写小径,还突然来了个忆江南,似乎该删。 不删的理由情感上:与荷塘月色部分一起把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使情感变化更丰富;结构上:与荷塘月色部分彼此呼应,互为双璧,使文章表现更丰富,行文更有起伏、层次感,使结构避免了平淡和单一,富有形神合一的立体空间感而更臻精妙,从而使文章更能突现意象的丰满和思想的深度;更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强化材料:圆形内结构与情感变化曲线结构不矛盾的原因 a圆形内结构就本不宁静,后企图寻求宁静,但终不能得的心情而言,重在结果; b情感变化曲线结构表现情感的不断努力挣扎,重在过程。好像从地上弹起的皮球,虽经几次弹跳,
15、但终要落回地面。 3、情景交融 A典型材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杜牧的山行 前者景物萧条冷落,充满哀愁,因为是流落天涯的断肠人;后者竭力赞扬寒山秋景,秋景更胜春光,使秋天充满了生机,因为爱这傍晚枫林。 B强化材料: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了的心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即而企图通过努力摆脱这种不宁静,进行了三次努力: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披衣带门夜游荷塘,希望借欣赏美丽清幽、朦胧素淡的荷塘,来抚慰自己的心灵。然而非常遗憾,荷塘月色给的仅是片刻的宁静,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色、聒噪的蝉鸣蛙叫,使猛然惊醒: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愁绪再上心头。 现实在无法找回宁静
16、,遂进入了记忆和联想,忽然想起南朝采莲的事情来了,在虚幻的联想中,不宁静的心灵获得了暂时的平复。但马上被现实拉了回来,面前既没有采莲人,又不见些流水的影子,第二次努力归于失败。 于是思绪飞向的故乡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然而却经历了一次没有结果的努力。最后在什么声息都没有中回到了家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引入内容1,指向目标1 从题目导入 ,直接进入重点段(4段)的讲解。 1) 提问:题目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怎样理解好? *并列;但两个景物并不孤立:荷塘为月下荷塘,月色为荷塘上之月色。 2)请同学找出重写荷塘月色的部分。 *4、5、6段。 2、1)分析内容1a,基本实现目标1a。
17、重点分析第4段,学生分析5、6段。 揭示内容1a,接近目标1a 提问:修饰荷叶为什么要用田田一词? 强化内容1a,逼近目标1a 提问:本段还有几处叠字,各是什么词性? 延伸内容1a,逼近目标1a 分析声声慢中的叠字。 2)分析内容1b,基本实现目标1b。 揭示内容1b,接近目标1b A提问:描写荷花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殊处? *一本多喻。 B点出博喻(或复喻)的概念,分析喻体有几个才算博喻。(博喻特点) *博者,多也;二夕(月)为多;喻体有两个就行; 復,二次为復(复); 喻体有两个就行。 强化内容1b,逼近目标1b A提问: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的一句歌词是不是博喻? *不是;这叫
18、连喻,是多本多喻。 B为什么描写荷花要用3个喻体?(博喻作用) 3)分析内容1c,基本实现目标1c 揭示内容1c,接近目标1c A提问:描写荷香的比喻修辞有什么特殊处?(通感特点) B口述通感定义 强化内容1c,逼近目标1c 引入心理学概念移觉,通过分析描写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基础联想和感觉移借。(通感作用) 延伸内容1c,拓展目标1c 分析围城中通感句 4)回归内容1,检测目标1达成度 让学生仿照段4的板书分析,板书段5、段6的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课时 1、引入内容2,指向目标2 简单分析7、8段内容,请同学思考该部分为何在旧教材中被删掉了? 2、揭示内容2,接近目标2 分析文章
19、圆形外结构,指出忆江南与该结构的矛盾。 3、强化内容2,逼近目标2 提问:现在教材中为什么还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删是从单纯的空间或纯写景的角度来分析的,而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不该删。 1)引入内容3,指向目标3 指出本文非单纯写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内容3,接近目标3 多媒体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内容; 从两幅秋日夕照图的对比分析,解释情景交融的内涵。 3)强化内容3,逼近目标3 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画出情感变化曲线图,强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内容2、3,拓展目标2、3 1)从情感变化曲线图分析指出,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2)从结构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忆江
20、南不该删的理由。 5、回归内容2,检测目标2达成度 1)请同学阅读课文补充材料关于圆形结构的分析(首段),思考:教材中的圆形内结构与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变化曲线图结构是否矛盾,该怎么理解? 2)试用圆形结构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过深刻记忆的游记。 五、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一.解题并列 二.重点段分析 月光 正写 树色 面 清雾 杨柳 点 叶子、花 远山 远景 树影 路灯 近景 蝉鸣蛙叫 三.圆形结构与情感分析 (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尾声)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在
21、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与设想 体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语境理解语句、揣摩语言。 围绕“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理清的感情线索,品味文章清丽的语言,理解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 荷塘月色从外在形式和结构上讲,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原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调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宁静到游荷塘以寻求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忧愁:由游荷塘到欣赏荷塘上的月色,寻求心灵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悦是内心世界的独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现实世界,惦念江南,欲摆脱“不宁静”,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归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荷塘月色 荷塘 月色 教案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