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x(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1简单而富有内涵的引入 余老师原先的引入是从一则广告开始的,香飘飘奶茶一年所卖出的杯子有3亿多,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看广告、说周长、找关系、再化繁为简,这样引入有三个好处: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看到广告进入课堂,很新鲜;二是从地球赤道整个巨大的圆回到纸上的小圆,要研究大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我们先从小圆开始研究,这就是华罗庚所说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三是生活中的一般实例都是先测量出周长再求直径,比如,测量一棵树的直径,就是先量出它的周长等,这个广告也是先有周长,我们再来探究赤道直径是多少。 有三个这么明
2、显的优点,为什么会弃而不用呢?因为它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时间!整个过程大约用了10分钟,才进入新课探究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一个缺点把所有的优点都掩盖了,所以,余老师改成下面的引入。先出示一个普通三角形,问它的周长在哪里,要测量什么,怎么计算?再出示一个正方形,也是问同样的问题,最后再追问:为什么只要测量一次,正方形的周长时边长的几倍?最后在出示圆。这种引入的优点是什么呢?一是从平面图形的周长引入,和前面所学的连成一条线,形成知识系统;二是这节课的一个内在线索是探寻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正方形正好具备了相似的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时变长的4倍,也是一个固定的数;三是时间,前后
3、不到3分钟!因为课的导入追求迅速、高效,所以余老师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导入。 2自发而科学严谨的探究 关于课堂当中的操作,大多数是教师的指令行为,老师说做什么就做什么,学生根本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我们这么做!在本节课中,余老师通过巧妙地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发的进行探究,这两个圆,哪个圆的周长比较长?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怎么样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每个问题都经过精心设计,逐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操作的目的。在操作时提出了各种操作要求,小组合作分工,务求科学严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也是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是学生忘记了知识之后所留下的最宝贵的智慧! 3数学思想和文化的渗透 在本节课
4、中,余老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多种数学方法,比如在测量圆周长的时候是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在汇报操作结果的时候,渗透了变与不变辩证思想,这也是理解圆是一个固定的数的重要过程,在介绍刘徽割圆术的时候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等等。在介绍圆周率的历史的时候,提到了我国研究圆周率的主要人物,以及和西方的比较,渗透了思想感情教育。这些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都是我们在课堂中需要挖掘和渗透的,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 思考:圆周长直径圆周率,这条规律的出现时机,余老师是放在学生的汇报之后,介绍圆周率的历史之前。我的想法是,学生的操作结果无法得出这是圆周率,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所以,我想,是不是放在接受前人的探究历史
5、之后再将这条规律补充完整是不是好一些,这样,学生对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是一个固定的数,会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呢?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演示操作,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大家都来当裁判喽!” 演示两人骑自行车的动画,一人的
6、自行车轮子是圆形的,一人的自行车轮子是其它形状的。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
7、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板书:半径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
8、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反馈练习。 1、P58的“做一做”第1、3、4题 2、练习十四的第2、3题 (四)圆的画法。 1、学生自学,看书57页。 2、学生试
9、画。 3、学生通过试画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注意的问题。 4、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5、学生练习 P58的“做一做”第2题 (五)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题 课后习题 练习十四的第1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
10、教学设计3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及2、3、4组信息,继续上节课的话题。 2、提出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 2、学生交流:该问题是根据窗口中哪条信息所提出的? 3、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该条信息及问题吗?画线段图时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师指生交流并板书线段图: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而形象地观察到题中的信息和问题,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 4、学生思考并交流:根据线段图中的信息,除“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之外,你还能提
11、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提中间问题) 教案预设:1、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有困难,教师可点拨:在线段图中,每条线段应该是既可用分率表示,又可用具体数量表示的,那么,在这个线段图中有哪些未知的分率或数量呢?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2、如果学生在第一环节中已提出如下问题,则此处直接过渡到: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1号坑比2号坑大多少平方米?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2号坑的 ,即9000平方米的 ,列式:9000 =5000(平方米) 1号坑是2号坑的多少倍?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单位“1”的 ,所以1号坑的面积是2号坑的(1 =1 )倍。 5、教师引导:根据上面、所得的数据,现在,你能解决
12、“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吗?数量关系是什么? 数量关系: (1)2号坑面积+1号坑比2号坑多的面积= 1号坑的面积 (2)2号坑面积1号坑是2号坑面积的倍数=1号坑的面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问题,构成问题串,从中理清数量关系,解决本节课的新知识。 6、对比两种解法。 讨论: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和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的异同,训练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
13、不断总结经验的习惯,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绿点问题,2号坑有多少尊陶俑、陶马? 2、尝试解决问题。 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完成。 3、交流思路。你是怎样想的?以谁为单位“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求2号坑有多少尊就是求什么? 四、练习提高。 1、自主练习1(2)、(3),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自主练习4、6。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沟通解题思路。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虽稍复杂些,但基本解题思路与前面学过的应用题是一样的。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与已知量对应的几分之几,特别是将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转化为是单位“1
14、”的几分之几。因此这节课先把握整体,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解答新问题。在解题时总是有意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理解与比较,将文字转变成图,数形结合。在练习中也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并列式,又将线段图转变成文字,从而让学生更清楚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使问题明了化、简单化。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 一、说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物体位置,今天对于位置与方向的复习,进一步回顾了方向与位置。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们具有很好的记忆力和较强的总结能力,并热衷于参加富有神秘感和挑战性的活动。基于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
15、析,制订出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问题,回顾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位置的方法。并总结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找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回顾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
16、法:(1)回顾情境教学法。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设计,既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也更好地服务了我们的教学活动。(2)逐层练习、及时反馈法。通过学与练的紧密结合,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帮助学生巩固了旧知。 (二)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2)观察、比较、发现的学习方法。在比较中,学生有所发现,获得思维的进步与发展。 六、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设置情景 1、投影出示台风照片。 同学们对这个例题有什么印象? 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
17、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 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 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1、确定观测点。 2、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 3、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三)知识反馈,巩固延伸 1、警察局收到卧底送来的
18、示意图。(图略) (以警察局为观测点,找出三个犯罪分子的位置) 2、连连看 3、填空(找出物体的位置及方向和距离) 4、完成书上练习。 (四)课堂小结七、板书设计: 确定物体的位置 1、确定观测点。 2、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 3、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第9页第11页。 课前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利用学具合作探究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以此教学目标为指导,为了能抓牢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课堂
19、上李老师组织学生积极利用圆片、卷尺、绳子等学具进行探究,使教、学具在数学课堂上的作用得以体现。 课堂写真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种自行车图片,学生观察。) 师:你会选择哪一辆参加我校组织的自行车比赛呢? 生:第一辆。 师:为什么选择第一辆自行车呢? 生:因为它的轮子大,跑得快。 师:为什么它跑得快呢? 生:因为它滚一圈的长度长。 师:对!轮子大,滚一圈的长度也就长。我们把车轮滚动一圈的长度就叫作它的周长。那么这两款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谁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得到车轮的周长呀! 师:你的反应很快。那么如何测量呢?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
20、,利用小圆片及其他学具探究圆的周长吧! (学生开始讨论,操作学具,2分钟后,每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的测量方法。) 分析 李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自行车的车轮让学生首先明确“圆的周长”的意义,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得到圆的周长。在学生想到测量方法时,李老师又鼓励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探究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在她的主导作用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给这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晒一晒你们的测量方法? 生:我们第一小组先来。我们组是在圆形纸片的边缘标一个起点,然后把它放在直尺上,让这个起点对准零刻度,最后把纸片沿直尺滚动一圈,就得到它的周长了。 师:嗯!这是个不错的方法,但请
21、同学们思考: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游泳池,要测量它的周长,我们能把它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圈吗? 分析 让学生操作学具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有了学具的参与,学生用事实说明了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李老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为后面的课程做铺垫。 生:下面请听一听我们第二小组的方法。我们小组是用绳子绕圆片一周得到它的周长,所以我们也可以用绳子绕圆形游泳池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度,不就测量出了圆形游泳池的周长了吗? (说完,大家为第二小组的同学们鼓起了掌。) 师:大家对你们的方法已经做出了肯定,这个测量方法的确很棒! (此时,第二小组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上册 数学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