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案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跷跷板教案及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跷跷板教案及反思跷跷板教案及反思1 活动目标: 1、能按照序观察图片,学习描述小动物的表情。 2、懂得小伙伴要友好相处。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让幼儿自由交际玩跷跷板的感受,学念儿歌跷跷板。 2、材料配套:挂图、幼儿活动操作材料语言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逐幅启发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和讲述图片内容。 1、图:公园里,小白兔和小灰兔在玩什么?它们玩得怎么样?(丰富词汇:开心) 2、图:这时来了一只小熊,它做了哪些不对的事?它是怎样对待小灰兔和小白兔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怎么样?(丰富词汇:害怕) 3、图小熊还说了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怎么样了? 三、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四、讨论交流,给图片取名。 议一仪:小熊做了哪些不对的事情?它应
3、该怎么做才对?小伙伴要怎样玩跷跷板才会玩得高兴又快乐?我们可以给图片取个什么名字?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跷跷
4、板教案及反思2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准备: 1.大鼓。 2.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一上一下翘起来。 1.师:我们都坐过跷跷板,现在用动作来表演好吗?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两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动。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在强拍上击鼓。 二、跷跷板。 1. 教师演唱歌曲。 2.师:歌曲中唱了什么?小朋友的“跷跷板”翘到了
5、哪里?太阳和我怎么样? 3.幼儿再次欣赏歌曲,并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4.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为什么有的“跷跷板”合作得很和谐,有的“跷跷板”总是翘不起来。(应该默契配合,站立者用力一拉,蹲着应该顺势立起,于此同时,站立者下蹲)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听歌曲拍手,拍出三拍子的强弱变化,教师在重拍处击鼓配合。 2.听歌曲摇动身子,每三拍子摇动一次,幼儿也可用身体的其它动作(手臂摇动、双腿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3.轻声哼唱歌曲几遍。 4.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5.幼儿两两结伴,边唱歌曲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活动反思: 跷跷板是幼儿喜欢的游戏
6、之一,幼儿总是对面对面你上我下,一高一低乐此不彼。然而在音乐世界中这一上一下的动作更是把节律体现的活灵活现。 跷跷板这首歌曲简单易学,我把重点定为让幼儿学会唱跷跷板这首歌,难点是让幼儿感受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活动导入我让幼儿学学跷跷板的动作,并在音乐声中玩玩跷跷板的游戏。通过欣赏歌曲并让幼儿说说歌曲是几拍子的,尝试用身体各部位拍拍三拍子的节奏,从而化解了难题,幼儿的兴致也较好。在学唱环节,幼儿非常投入,最后的表演,也能想出各种动作,为整个活动增色不少。 不足之处:整个活动过程逻辑有些混乱,条理不是非常清晰。 需要调整的方面:1.在幼儿说出歌曲是三拍子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让幼儿用身体其他部位来拍拍
7、三拍子的节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 2.在记忆歌词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更利于幼儿记忆歌词,让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 3.在活动导入的时候就重点指出理解跷跷板一上一下的特点,这样更利于幼儿最后的表演活动。 4.在演唱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唱法,提高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 跷跷板教案及反思3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习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习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天平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
8、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平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平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平,启发幼儿讲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平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习。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
9、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下面的解决问题:利用杠杆尺怎样能够将另一侧进行翘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纷纷进行操作。在操作之前我给出的问题是在位置3处,
10、挂3个钩码,问在另一侧挂几个钩码才能够将另一侧的钩码进行翘起。在操作的过程周中,学生在另一侧的挂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位置过一个,有的三三两两的挂。总之他们的将我提出的问题解决。但是这现象进行总结量化的时候就较为的复杂。而学生不需要进行这样的复杂的学习。至少不是全部需要这样复杂的探究。现在看来,可以在指导实验的时候,指导个别现在的同学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汇报得出结论。或者再探究之前将这个问题简化:比如在另一侧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挂钩吗,要求挂一位置,要么2位置,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明确的去操作了。然后在提出较为简单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因为学生进行进行
11、较为长时间的操作,学生的实验跨越两节课。我想在以后的安排中,要进行更为优化的安排效果会更好的。 跷跷板教案及反思4 教师播放教学资料 师:看过这段视频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生:体重重的把轻的压起来了。 生:只要使大一点的力气就能把对方压起来。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呢? 为什么儿子把爸爸压起来了?利用对媒体课件的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一个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前奏是深入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猜想假设: 师: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吧!想想怎么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师小结:
12、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大家的猜测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证明吗? 制定方案: 师:怎样做实验呢? 师:这样吧,你们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材料,你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来讨论制定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 师:谁先来说一说? 师:你说的这个小跷跷板实际应该叫杠杆尺。 师:除了这些你们认为还应该注意什么?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记录好呢? (学生整理设计、讨论记录方案) 实施探究: 师:大家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了,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说一说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发现? 师
13、:谁能从两边挂的钩码数量和距离说一说。 师: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找一名同学上前来边说边演示给大家看。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师:你上前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是不是还有一些平衡的规律我们没有找到呢? 展示交流: 师小结:除了我们找到的规律还是有别的平衡规律的,比如离支点远挂的数量就少,离支点近挂的数量就多也可以平衡。 师:现在你们找到了刚上课时提出问题的答案了吗? 师:谁能来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视频资料。 师生交流: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吗? (教师出示天平,介绍天平,学生亲自操作天平的使用。 生:两边一样重能平衡。 生:两边位置一样平衡。 生:做实验。(齐)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生:制作小跷跷板来做实验。 生:用杠杆尺和钩码、尺子来完成实验。 生:安全。 生:做好记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汇报交流) 生: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平衡。 生: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平衡。 (学生演示) 生:找到了。 生:1.左边挂两个,右边挂两个,距离都一样平衡。 2.我发现左右距离不一样数量不一样也可以平衡第 11 页 共 11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