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蜡烛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蜡烛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蜡烛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蜡烛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1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重点)。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难点)。 2课时 1.知识储备: 简介: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
2、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 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瓦砾( l ) 鞠躬(j )( gng) 匍匐 (p )( f) 地窖(jio) 颤巍巍(chn )( wi)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 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精疲力竭) 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名副其实) 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
3、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 永垂不朽) 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颤巍巍) 爬行。(匍匐) 恭敬庄严地站着。(肃立) 严肃安静。(肃穆) 3.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可分三层。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展示课前预 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4、)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请说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1)炮火连天,环境危险。(2) 年老体弱,掩 埋艰难。(3)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4)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年的结婚喜烛)。(5)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3.文中的蜡烛有什么作用?烛光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蜡烛在文中的作用: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 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文章烛光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 生命 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老人 与烈士之
5、间的“母子”情深。 4. 小组合作探究: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在文中找一找,然后简要分析一下这些描写的作用。 文中反复描写的内容有:炮火(11次)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次)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次)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次)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反复加以描写的作用: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蜡烛 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