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陈启飞 刘珩 杨力 刘好全摘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界定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当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培养拔尖创新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工程實践能力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等环节提出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并结合陆军工程大学实际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关键词: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对策;探索与实践:G642.0 文献标志码: A :1674-9324(2018)23-0228-03 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
2、工程。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需求,实施科技强军,建设新型军队的基础和关键。一、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是指精通专业知识,具备基本军人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在胜任初始岗位基础上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后劲,将来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与地方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相比,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特点。面对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军校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和献身国防的勇气和担当。其次,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高技术战争,
3、对军校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之外,还需在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交叉融会贯通。另外,军校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部队,既是战术的执行者,又是实战及训练的直接参与者,对战术的优劣和武器装备的性能有深刻的领悟,因此学员应具有勇于质疑的批判性思维,并通过探究,发现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二、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由于军队院校人才培养关注的是工作岗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是使每一个毕业学员都能胜任按计划分配的规定岗位的任职需求,因此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共性化教育,从而为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
4、设提供了大量适应不同岗位的合格基层军官。为了适应信息化条件的高技术战争需求,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共性化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更应关注优秀学员,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教育,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全方位考虑,从包含创新能力在内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着手,培养其成长为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的突出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大体一致,军队院校通常采用的也是知识获取式的培养模式,即教员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将由学科专家、权威所建构的既成系统知识传输给学员;学员扮演知识获取者的角色,遵循演绎的方法从了解学科的框架开始逐步学
5、习其枝叶。虽然通过选拔优秀学员并采取了导师制、名师授课、增加学时、开设讲座等培养措施,但学员接受到的依然是系统传授的标准化知识,在培养理念上仍然沿袭旧有的思路和模式,学员难以产生新的想法,创造力也很难被激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仍然难以体现。导师制本是教员引导学员进行学术探究、激发学员创造力的有力手段,通过师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形成对学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和熏陶。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受制于集中化管理及各种训练、考核,学员实际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受到制约,学员和导师接触很少,使得对学员学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有名无实。三、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
6、求为抓手,针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以培养拔尖创新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机制、评价机制等环节探究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1. 面向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战争需求的课程设置。工程专业人才在工程、技术领域为国防安全和国家稳定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在强军目标实现过程中,军校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家和军队创新体系中发挥着智力支持作用,并将逐步成长为使用、制造乃至发明新型武器的工程师和专家。在武器装备系统高度集成化的时代,需要大量宽口径、强基础、跨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宽口径课
7、程设置,可以保证学员完成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在内的具有普遍恒久价值的知识学习,引导学生增强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使其能够应对未来生活的挑战。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复杂且多元的知识网络基础上,知识背景交叉成为打破惯性思维、扩大思维广度、取得原创性成果的源泉。多学科交融的教学将激发更广泛的创造性思考,引发更深层次的知识综合,有利于增强学员的社会适应能力、多角度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激发学员的创造性和提升实践能力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型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拔尖创新学员创新能力和提升学员的动手实践能力,国内外研究型大学通常采用的研讨式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等课程教学模式对
8、培养军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有较好的借鉴作用。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员的认识水平为基础,学员和教员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的交互式教学路径,具有探究性、互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其课程主题的丰富性与前沿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在交流合作中,个人狭隘、片面的观点更容易被发现和得到纠正,进而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种教学方法在研究型大学的普及扭转了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局面,将教员推动改为学员主动,体现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对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培养想象力、激发创造性的作用不容忽视。研究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激励机制,由教员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反映到教学
9、中,给学员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境,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启发引导学员的思维,将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方法内化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将基于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基于项目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本科学员参加科研可以使学员了解学科前沿,增加与领域专家交流合作的机会,有助于创新思维的拓展、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3. 适应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机制。建立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以学分制推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学分制指在课程设置方面,將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用于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军校 工程 专业 拔尖 创新 人才培养 存在 问题 对策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