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历史背景篇上海中学解析.pdf
《《岳阳楼记》历史背景篇上海中学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阳楼记》历史背景篇上海中学解析.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岳阳楼记深度解析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 (1046 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历史背景篇宋仁宗庆历五年 (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 )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 )。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
2、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岳阳楼楼址现在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高三层,从楼上俯瞰碧波万顷的洞庭湖,景物十分壮观。岳阳楼开始建于唐朝初年,北宋滕子京为巴陵郡守时,主持重修,并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表示纪念。唐玄宗开元四年 (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由于范仲淹的纪念文写的很好,成为千古名篇,因而岳阳楼也就闻名天下。范仲淹 ( 公元 9891052) ,字希文,北宋名臣,吴县( 今属江苏 )人,端拱二年 (989) 生于徐州,次年因父亲不幸逝世,随母亲改嫁而姓朱。他“少有志操”,自叹“夫不能利泽生民,非
3、大丈夫平生之志也”,故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经过青少年时代的勤耕苦读,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 中进士,历官广德军司理参军、秘书省校书郎、 大理寺丞、太常博士等职, 官宦生涯长达三十余年。他是宋初庆历新政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也是当时教育界、 思想界、文化界的领军人物 . 1046 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 写下了千古名篇 岳阳楼记 ,表达了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
4、想,拥有宽阔的胸怀。范仲淹出身于封建的士大夫阶层,其传世名作岳阳楼记所反映的正是这一阶层的济世情怀。此文今天读来,在惊叹其文字精美之余,其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极致的济世精神,仍不能不让我们汗颜。文章写于庆历六年( 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 改善这一处境, 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
5、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岳阳楼记本应是以记岳阳楼为主要内容的,这不仅是由文章的体裁所决定的,也是范仲淹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宋庆历三年,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到河南邓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因受到诬告而被贬到了湖南。在湖南的任上,滕子京颇有政绩,正所谓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第二年,在他的主持下,增其旧制,重修了岳阳楼。为了记述这一盛事,滕子京便请他的好友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楼写一篇岳阳楼记。显而易见,滕子京是想让大手笔范仲淹用他的生花妙笔,记下重修后的岳阳楼空前壮观的规模形制,以显示自己的政绩。文章通过对历史上那些“迁客骚人”只局限于个人狭窄圈子里的思想感情的批评,表达了作者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岳阳楼记 岳阳楼 历史背景 上海 中学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