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各朝代知识点 第011卷春秋战国政治史.txt
《高考历史 各朝代知识点 第011卷春秋战国政治史.tx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各朝代知识点 第011卷春秋战国政治史.txt(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全史011/一百卷史仲文 胡晓林本卷提要 本卷是论述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史的著作。书中所涉及的时间是从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灭亡六国统一中国,历时550年。这一时期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代,春秋时期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战国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形成,这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书中对这一变革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像周王室的衰落,五霸的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兴衰,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各国的变法图强运动,各种政治制度的兴革等,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论述。本卷兼具学术性、知识性,有助于读者对我国奴隶社会是如何消亡,封建社会是如何从奴隶社会母体中形成
2、、发展,以至最后取胜的这一重大历史进程的了解,从而增强读者对历史脚步的感知。 一、春秋战国政治概述(一)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传统上称为东周。这不仅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还存在东周王室的国王,是西周国王的直系子孙,而且直到战国前期,各诸侯国还把它作为天下共主,借它的名号来提高地位。像韩、赵、魏三家,早已瓜分了晋国,但它们要成为正式诸侯,还需要周王的一纸命书。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赐赵、魏、韩皆命为诸侯。直到此时,三家分晋才算合法。齐国的田氏在国内早已取代了姜氏的地位,但它不但不被承认为诸侯,就连同周王直接打交道的权利也没有。田氏被列为诸侯,是它通过魏国向周王请求,
3、在魏国的帮助下才实现的。齐康公十八年(公元前387年)田和与魏文侯会泽(今河南禹县),求为诸侯。魏文侯派人向周王说情,次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田氏这才名正言顺地取代姜姓的齐国,受到诸侯国的认可。 周天子的权威,直到战国中期也还有一定的作用。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会诸侯于逢泽,接着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魏惠王此举的目的是借周王的旗号来号令诸侯,演着春秋霸主们的戏。这一年距战国开始的年代已有132年了。 周天子权威的彻底丧失,是在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 这一年,魏惠王与齐威王相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互相承认对方称王,这是中原诸侯国称王的开始。在此之
4、前虽有楚、吴、越等国君称王,但那是被认为失礼的蛮夷君长,中原诸侯没有称王的。王的称号,在中原王朝的礼制中,是周天子的专利。现在诸侯国都相继称王,没有任何经济、军事力量的东周小朝廷,就不再被人借用它的名号来号令诸侯了。而各国国君,都想着做天下的王,已不需要借用他人的名义。这种政局的出现,已是战国中期的历史。所以,史书上所称的夏、商、周三代中的周,实包括西周和东周,亦即包括西周、春秋、战国这三个时代。因而王孙满对楚庄王说,周天下的历数是卜世三十,卜年七百。西周历时250余年,春秋、战国历时约550年,大致为近800年。 东周这一名称的来历,是由于周平王把王都迁到成周,即今河南省的洛阳市之故。在这以
5、前,周朝的王都在镐京,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处的沣河东岸。成周地理位置在镐京的东边,故称为东周,而王都在镐京的一段时期,就被后人称为西周。 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代名称的由来,却比较特殊。它是由春秋和战国策这两本书而得名的。春秋这一名称,本来是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章。 左传宣公三年。 各国史书的名称。在古代各个国家都设有史官,君举必书,史官有左、右二职。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史官记事,本是编年体性质,一年四季所作之事都书于简牍,但不能全举春、夏、秋、冬四字来作为书名,于是概举春 秋,以包括夏和冬。各国的史书都已
6、亡佚不存了,今天所见到、被收入十三经中的春秋,是鲁国的史记。鲁国的春秋,因经孔子整理而入于六经,即孔子作为教授弟子的六艺之一,因而被保存了下来。后来又有左丘明和公羊、谷梁等几家作传注,这三家注在两汉时期,都先后被列为官府学校中的教本,因而得以流传至今。春秋所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左氏至十六年),中经鲁国十二位国君,历时242年。 战国这一名称,在当时就已经有人使用,但是只用来指当时参加连年战争的强国,如尉缭子兵教下篇说: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战国策秦策四载顿弱说:山东战国有六。楚策二载昭常对楚顷襄王说: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赵策三载
7、赵奢说: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燕策一载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是没有变化,如史记平准书说: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把战国作为一个时代名称,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以后,才开始使用。但使用者还不普遍,像东汉班固作汉书时,涉及到战国时的人和事时,还常常用六国这一名称。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年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起始年代,是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迁都成周时开始,止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亡东方六国,统一全国。共历时550年。 春秋战国之交在哪一年,从来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史书所载大致有四种:1。在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
8、。公羊、谷梁氏的鲁史春秋终于此年,是为了上接春秋书中的记载。 2。在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这是以周王室为标准的划分。 周敬王死,其子元王即位,一个新的王年开始。司马迁的史记六国年表就从这一年开始,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的古史分期也采用这一年代。3。在周贞定王元年,即公元前468年。这也是以周王的某一王即位为依据划分的。 4。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周王承认魏、赵、韩三家为诸侯。周王承认晋国三大贵族为诸侯,就打破了西周以来诸侯国的格局,是一种新现象。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采用的这一年代。 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715页。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
9、页注。 见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731、1733、1734、1742页。 参见杨宽战国史,第4页。 春秋战国之交,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这个转变的进程,在各诸侯国间是不一致的。各国发展不平衡,变革有先后,不好用一个具体的绝对年代来作为分界,以表示两个不同的时代。像鲁国早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就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鲁国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三分公室,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四分公室,皆尽征之,就是已经封建化了。晋国六卿在三家分晋前,从新出土的孙子兵法中的吴问篇看,就实行了封建化的经济政策。 他们对田制和税制都进
10、行了封建化的改革,采用征收租税的地主制剥削方式。但是,秦国的封建化完成,却要到商鞅变法时。商鞅第一次在秦国实施变法是在秦孝公十三年(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变法是在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可见,从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在转变当中,而有早晚的不同,选用哪一个具体年代都有它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在里面。而春秋、战国两个时代,又是以春秋和战国策这两本书得名,则以两书所记史实的起迄为相交年,是较恰当的。战国策是游士的说辞,不是编年史,无具体纪年。春秋是鲁国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左氏到鲁哀十六年,前483年),以这一年作为本书的分期年代,我们以为是合理的。
11、 (三)春秋战国政治史的主要内容春秋时期,从周王朝的角度讲,仍然是姬姓的天下,周平王是西周最后一位国王幽王的太子,所不同的,只是国都迁到成周。而成周在西周时代本就有陪都的性质,号称东都洛邑。在形式上,好像是西周王朝的继续。实质上却是两个不同的时代,史称平王以后为东周。 西周时期政治上的一大特点是周王的地位高、权力大,他是凌驾于诸侯国之上的,诸侯只是周朝中央政权下的地方政权。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与西周大变。东迁后周王室经济、军事实力大减,王室微弱,逐渐形成了齐、秦、晋、楚争霸的局面。司马迁说:齐、秦、晋、楚在西周时甚微弱,封地或百里或五十里。到春秋时四海迭兴,更为霸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12、。春秋时代,就成了霸主的天下,周王室只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共主。 霸主,本是由夏商周的方伯演变来的。白虎通号篇说: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西周时期,周天子为了对分封的诸侯国进行统治,任命某一诸侯国为一方的方伯,代周王对此一方较小的国家进行统治。春秋时期的伯长,已不是天子任命(虽然形式上还要周王承认),而是靠实力争夺,用武力迫使弱小的国家承认他的领导地位,是一种强权政治。春秋200多年间的政治,就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政治。 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以及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霸主政治。而这时的国家,从周王室来讲,是从西周的统一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
13、975年版。 史记十二诸年表序。 走向分裂。 战国时期晋国一分为三,姜姓齐国被田姓所替代。春秋时不大参与中原政治事务的北方燕国,也强大起来。再加上原来的秦、楚两国,形成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强国,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的各国政治,就是富国强兵和吃掉对方,以达到中国的重新统一的政治。春秋时的政治是争霸,战国时的政治则是兼并。 为了争夺霸权和兼并他国或者不被别国兼并,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国都进行了图强的改革运动,以适应新的形势。这些改革运动,成为各国的重大政治事件。它既使该国富强,又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前进,像对赋税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封建地主经济的成长;用人制度上的改革,促进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
14、;成文法的公布,促进了明法审令的封建法律制度的确立;郡县制的设置,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等等。春秋时大国的争霸,战国时七雄的兼并,以及围绕着争霸、兼并而进行的各国内部改革运动,国外的盟会和合纵、连横的外交手段,并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就是本书所要向读者呈献的内容。 (四)春秋战国政治史的主要特征春秋战国政治史上最显明的特征是变,这一时期是我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从社会制度上讲,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从国家形式讲,是从统一到分裂,再从分裂割据到新的基础上的重新统一;从各种政治制度上讲,是新兴的、封建的制度逐渐代替旧的奴隶制度。 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进行着大分化、大改组。司马
15、迁说,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灭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一颗颗旧贵族人头落地,像晋国,八郤、五大夫、三卿、一朝而灭。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一个个旧时的权势豪门之家凋蔽,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一股股新势力勃起,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竟至陪臣-贵族家臣-执掌国政。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政治上风雷激荡的大变革时代,这一变革,在中国历史上只有近百年来的民主革命时代才能与之相媲美。这两次变革,都对中国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推动了历史的飞速发展。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国语晋语八。八郤指郤氏一家五人为大夫,三人为卿,因势力大,被晋厉
16、公诛杀。左传昭公三年。所指都是晋国旧贵族。 左传昭公三年。所指都是晋国旧贵族。 国语晋语九。 左传襄公十年。 二、周平王东迁和东迁后的政局周定王四年(公元前603年),楚庄王把军队开到东周王室的边界上,向前来慰问的周室大夫问起周鼎的轻重,大有取而代之之意。 王孙满说周成王定都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现在天命未改,周鼎的轻重还不可问。因为作为姬姓的周王朝子孙,要到战国后期的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才最后被灭,所以历史上把春秋战国统称为东周。实际上,东迁后的周王室,它本身已降为一个诸侯国,春秋的政治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在政治上已不是周天子的一统天下了。因此,春秋时代的政治不是西周的
17、继续,而是跨入另一个时代。平王东迁,是这一时代的开始。 (一)西周灭亡,平王东迁西周最后一位国王-周幽王的第十一年(公元前770年),由于他荒淫残暴,宠幸褒姒,废掉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引起诸侯的不满。 申后的娘家申国国君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王都镐京。周幽王的军队大败,幽王被犬戎兵杀死,褒姒被犬戎掳去。建国250余年的西周王朝就此灭亡。被周幽王废掉的太子宜臼,在申国国君申侯及鲁国国君、许国国君文公拥戴下立为王,这就是周平王。 犬戎在攻破王都镐京时,不但大肆掠夺财物,还捣毁宫室。犬戎的势力,已逼近西周王都,而周平王手下已没有什么力量能同戎人抗衡。 鉴于他父亲被杀的教训,镐京是不能再作为王都了,他
18、于是将成周(今洛阳市)作为王都。把镐京旧都中被犬戎劫余的器物,连同一些王室贵族,迁移到成周,史称平王东迁。东周时代,亦即春秋时代就此开始。 周平王东迁后,西边的土地并没有完全丧失,也还有一些贵族没有随着迁移。在西边的虢公翰于是拥立王子余臣在携地即位为王,称为携王。携地今不可考,当在关中。携王的拥立,是西都旧臣对平王的抵制。这时的周朝出现了两个王,成为二王并立的政局。 西边的携王,虽有留在西部的贵族支持,但力量不大。在西部被犬戎攻占后,经济已残破,而大片土地又被戎人占去。周平王原本是幽王的太子,后幽王废掉他另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而在犬戎的进攻中,伯服同幽王一道被杀死,宜臼也就成了当然的继承人
19、。所以就是地处西陲的秦国,也不支持携王而拥戴平王。史记秦本纪中载周避犬戎之难,东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东方国家除申、鲁、许直接拥立平王外,还有晋、郑等国,左传隐公六年周桓公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西部的一些贵族,也支持平王,周王室大臣伯舆的家臣说: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具备, 古本竹书纪本载自武王灭商,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钱穆:先秦诸子系年(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自序中说,从武王灭商至幽王灭国,积年二百七十五年。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84页。 王赖之。携王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或说晋文侯二十一年,
20、即公元前760年),晋国国君文侯攻杀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周平王对晋文侯大加褒奖。尚书中有一篇文侯之命,就是周平王对晋文侯的策命书。 携王被杀,周王室重归于统一,但东迁后的周王室已元气大伤,再无力控制诸侯了。 (二)东迁后的周王室西周时期的周王室,无论土地、人口、军事、经济力量都是最强大的。而东迁后的周王室,已是昔日黄花,没有了往日的辉煌。这主要表现在:1。版图缩小周平王东迁初期,周王室尚拥有东方以成周为中心的方六百土地。 在关中岐山以东,秦国赶走戎人后,献给了周王室,名义上还属王室的产业,还可堪称小康。然而,这种境况,周平王的子孙却不能维持下去。 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
21、公借道于虞国灭掉虢国。 这件事是周王室盛衰一大变局。虢国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区,是通往关中的咽喉要地,古时的桃林塞、函谷关、潼关就都在这一地区。晋国占领虢地,关中的大片土地即不能为周王室所有,就只能局促在东部的数百里间,从而降为二等诸侯国。 东部的土地,周王室也不能固守而逐渐缩小。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申国,在申设县。申国被灭,周在南方的屏障失掉,楚国的边境就直接同周相邻,所以才有楚庄王陈兵周王国边界上问鼎的举动。周惠王四年将虎牢以东地赐给郑国,将酒泉地赐给虢国。虎牢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又称虎牢关、北制。虎牢以东赐郑,使周室的东境已不过虎牢关。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
22、秦国和晋国把陆浑之戎迁往伊川,伊川地域在今河南省嵩县、伊川县间,本王室领有,现又被戎人占去。周襄王十七年,晋文公因平定王室内乱,支持周襄王有功,周襄王于是把黄河以北的阳樊、温、原、欑茅等邑赐给晋国,晋于是始启南阳。这样,周王室所拥有的土地,东西已不足二百里,地位更加下降。 2。财力穷困东周王室土地大为缩小,收入锐减,财力穷困就是自然之理。 左传襄公十年。 左传僖公五年。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6-167页。 左传庄公六年。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国语晋语四。 王室财政困难的程度,在春秋初年就显露了出来。周平王在即位后五十一年(公元
23、前720年)死去,继位的桓王无力置办丧葬用品,于是派人向鲁国索求。周襄王时(公元前651-前619年在位)没有乘车,也派人到鲁国去讨。周襄王死后,为置办丧具开销,又派人向鲁国要钱。 因现存古籍春秋一书,是鲁国的史记,故所记天子与鲁国关系留于后世。周天子向他国求财的事,因不见于记载而缺如。不过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年在位)当面向晋国使臣索要贡品,却见于史籍。周景王十八年,景王设宴招待晋国的使臣荀跞,席上使用鲁国献给王室的酒壶,景王指着酒壶说: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质问晋国不送财礼给王室。可见,周王已顾不得天子不求私财的祖训了。 王室地盘小,财力弱,诸侯国与王室的地位颠
24、倒了过来。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郑国大臣子大叔对晋国执政大臣范献子说,要晋国照顾周王室,他引用诗经小雅蓼我篇中的缾之罄矣,惟罍之耻来比喻王室和晋的关系。缾字即瓶,瓶和罍都是盛酒器,瓶小、罍大。以罍比喻晋国,以瓶比喻周王室。这是十分形象而恰当的对比。 3。天子权威迭落西周时期,天子要定期到全国各地视察,以考核诸侯的政绩,称为巡狩。诸侯定期要到王都朝见周天子,称为述职。东迁以后,周王巡狩礼就再没有进行过,诸侯也不朝见天子了。像周礼尽在鲁的鲁国,在鲁隐公执政的十一年中,周天子曾三次派使臣到鲁聘问,而鲁国却一次也未去成周朝见过周王。 按照旧礼制,诸侯死后,儿子继位时,办完丧事,必须穿上低等
25、贵族士的服装,到王都去朝见天子。周天子再按他父亲的爵位赐给衣冠及礼器车马,称为受命,这样才算合法。东迁以后,这一礼制也没有了,但受天子的命为合法的诸侯,还是要的。然而已不是新君到王都去受命,而是打发一位使者到王都去请,实即是要命。 周王也只好派人把册命送去,取一个好听的名称叫做天子锡(赐)命。来请命还算是对周天子的尊重,大都是干脆不请,径自顾自当上诸侯。如鲁桓公,到他死时,也没有派人去请命。直到他的儿子鲁庄公上台,才派人向周王为他的父亲请命,而这时的鲁桓公已是冢中枯骨了。 在诸侯的争霸斗争中,周天子被用作霸主号令诸侯的旗号,他们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是为了尊他们自己。晋文公在城濮打败楚国后,于践
26、土(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武涉县东南)会盟诸侯。晋文公要想提高盟会的规格,把周襄王召来与会,周襄王只得前去。天子跌份到如此程度,以至鲁国的史官不便直接记下天子被召而往的事,从为尊者隐出发,绞尽脑汁,想出天王狩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西)这几个字来掩饰。 更有甚者,如郑庄公,他公然开着军队同周王对攻。郑庄公(公元 左传昭公十五年。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前743-前701年在位)是郑武公的儿子。郑武公在周平王东迁时,拥戴有功,继承他父亲桓公在王朝为卿士的职位。郑庄公是一位狡诈而又跋扈的人,他在王朝作卿将大权独揽,周平王想任命虢公为右卿士以抵消他的影响。这事被郑庄公探听到,他立即去质问周平王。作为天子的周平
27、王却矢口否认,平王怕得罪郑庄公,于是提出交换儿子作为人质 以取信。周平王死后,他的孙子林继位为周桓王。桓王对郑庄公的专横,采取强硬态度,准备让虢公为王朝卿士,以分郑庄公的大权。这事又被郑庄公知道,郑庄公于是在周平王死后的次月就去抢割周人温地(今河南温县)的麦子,同年秋天又去抢劫成周的谷子,以给新即位的周桓王一个下马威。周桓王不为所动,郑庄公从此不到王朝理政,也不朝见周王。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就率领王室军队和卫国、陈国、蔡国的军队,去讨伐郑庄公。郑庄公也开着军队与王师对阵,周、郑军队在繻葛(今河南长葛)相战。结果周王的军队大败,郑国大夫祝聃瞄准周桓王射出一箭,射中他的肩头。作为地处中
28、原诸侯,且又是与王室十分亲近的郑国,公然以军队对抗王师,并射伤周天子,应被称为大逆不道的行为。但当时并未有一位诸侯国站出来对这一行为表示谴责,并支持周天子。郑国的这一箭,实是将天子的权威射落在地。 4。诸侯僭越礼制,觊觎神器西周社会中,等级制度是严格的,所谓的礼经三百,曲礼三千,以防范超过等级的越礼行为。到春秋时期,诸侯想要打破这些规定,讨厌这些条款妨碍自己的行动,都把它毁掉了。我国古时毁书烧书的传统大致从此时就开始了,并不是商鞅、秦始皇的首创。 进入春秋,诸侯越礼的行为就不断出现。被孔子称为正的齐桓公,有庭燎之百的越制行为。庭燎是夜间朝堂上点燃的火炬数。按礼制,朝堂设庭燎数是:天子百燎,主公
29、五十,侯百子男三十。齐桓公庭燎设百,显然是僭用天子礼制。 晋文公在平定王室内乱后,受到周襄王的礼遇,并设宴招待。在宴席上,晋文公却公然向周襄王请隧,即死后用天子的礼制下葬,遭到拒绝。周襄王说,这是天子的制度,周室的天下还存在,就有两个王出现,叔父你也是会不高兴的。周襄王于是把黄河以北的八个邑赏赐给他,作为补偿。 其实,在丧葬制度上,一些诸侯国早已越礼,不仅是二王,不知有多少王了。1956-1957年在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发掘虢国墓地,在1052号墓内出土七件铜鼎六件铜簋,是一套大牢七鼎的礼数。按礼制,天子用大牢九鼎,诸侯国君用七鼎。但在此墓中出铜戈一把,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知此墓是虢国君太子的
30、墓。按礼制,太子葬礼 左传隐公三年。 左传桓公五年。 礼记礼器。 汉书艺文志云:及周之衰,诸侯将踰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礼记大传及孔颖达疏。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国语晋语四。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8-30页。应比国君低一等。虢太子用大牢七鼎,虢国君一定是大牢九鼎,用天子的葬礼。晋文公向周王请不准,虢国君却不请而擅自僭用。 虢国一个小国,周平王、桓王都有意任用虢国君为王室卿士,并由此惹恼了郑庄公。受周天子重用有加而在王朝任职的一个小国,在国内都僭用天子的礼制,其他国家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进入春秋时期以后,由于周王地位衰微,僭用天子
31、礼制,当是已十分普遍的事情了。 到战国时期,周王的权威更微弱。各诸侯国内的贵族纷纷起而打倒国君。像晋国由赵、魏、韩三家瓜分,齐国被贵族田氏取代。诸侯倒霉,新的贵族起而为诸侯。新贵族上升为诸侯,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在周显王三十五年,首先由晋国贵族升为诸侯的魏国与替代姜姓齐国的贵族田齐,在徐州相互称王,接着在周显王四十五年,韩、赵、魏、燕、中山五国国君互相承认王号。这其中除燕国是西周旧封国外,其它四国都是从贵族爬上诸侯国君的地位或者是由异姓建立的国家。这些新贵族先在国内夺取了政权,后又称王,向天子的目标进军。此后,其他大小诸侯国君,也纷纷仿效称王。从此,周天子独专的王号丧失,就成为一个小诸侯国君
32、,而诸侯却都成了名符其实的大国天子了。 5。周王室的灭亡周王室在东迁后土地一天天缩小,内部又多次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见下宗法制度崩溃),王室更加衰弱。到战国时期,小小的周王室发生分裂,分成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 周考王(公元前440-前426年在位)封他的弟弟揭于河南,即王城,号为西周桓公。桓公的孙子惠公继位后,封他的小儿班于巩(今河南巩县),以侍奉周王,号为东周惠公。这本是在周王室下的两个贵族称号。东周公虽封地在巩,因他侍奉周王,而周王居于成周,实际拥有成周地区。王城在西,成周在王城东。王城和成周都有王宫,故称为东、西周。周赧王即位(公元前314年)后,东周和西周实行分别治理,各自为政并互不相
33、统属。毫无力量的周赧王又从成周徙都西周王城,只是寄居于西周君下。西周和东周这两个小政权,后竟至互相攻伐,兵戎相见。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国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今河南登封县境),西周君恐惧,于是打着周王的旗号,想联合东方诸侯合纵攻秦。秦昭王大怒,特派将军摎讨伐西周。西周君忙赶到秦国叩头谢罪,把所辖的36个城邑和人口3万全部献给秦国。 秦国接受了西周君献上的土地、人口,放西周君回到国内。在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君和赧王相继死去,秦国把周王室传国的九鼎取去,又把西周君文公迁徙到意狐(即狐聚,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北),西周灭亡。西周灭亡后七年(公元前249年),秦庄王灭东周。至此,东、西周两
34、个小政权皆被秦灭。历史上存在了800多年的姬姓周王朝,就此灭亡了。东周灭亡28年后,秦始皇便灭掉了东方六国。从此以后,分裂的中国,又重归统一。 (三)王纲解纽,宗法制度崩坏 史记周本纪。 皇甫谧说:周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 西周时期的王权,是和宗法制度紧密相结合的。诗经大雅公刘:食之饮之,君之宗之。汉人毛苌传注说:为之君,为之大宗也。是大宗即是国君。 宗法制度上的大宗即是嫡长子系统。与大宗相对的是小宗。小宗即是嫡长子以外的其他诸子的系统。所谓嫡长子是国王(或贵族)法定正妻所生的长子,其余的为庶子。按照宗法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嫡长子是法定的王位继承人。因为国王、贵族都是多妻多子制,有这一宗法
35、制度,就避免了王位的争夺。 嫡长子继承父位为国王,其余诸子则被分封为诸侯,为小宗。国王在宗庙中主持祭祖时,小宗要参加。从国家政权上讲,嫡长子是国王、国君;从宗法制上讲,嫡长子是大宗,是宗庙中的主祭者。诸侯、贵族在自己的国内、家族内,也实行相同的宗法制。也有大小宗的区别。诸侯的嫡长子继位为诸侯,是大宗。诸侯的其他儿子被封为卿大夫,为小宗。诸侯在国内是大宗,但在王国内,对天子而言,又是小宗。这样就把政权和族权结合起来,成为王位继承上的纲领,被称为王纲。西周时的国家政权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进入春秋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大变。东迁后的周王朝力量削弱,而诸侯国力量强大起来,诸侯与周天子间大宗、小宗的关
36、系就动摇了。像郑庄公以军队抗击王师,就充分说明了这种现象。 不仅如此,解决权力继承问题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已大遭破坏。由此而引起内部纷争,又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力量,也打乱了旧秩序的平衡。西周王朝的灭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亡于继承制的破坏。周幽王宠幸褒姒而废掉宜臼的太子位,而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引起王室内部混乱,就是周天子开了破坏嫡长制度的先例,影响是很大的。进入春秋以后,王室内部庶出子弟间争夺王位的斗争事例一再上演:周庄王三年(公元前694年),王室大臣周公黑肩欲杀庄王而立庄王弟王子克,事败露,周公被杀,王子克逃到燕国。 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周惠王的叔父王子颓在大夫国、边伯等5人的
37、支持下,将惠王赶下台,立王子颓为王。此事使王室内乱历时两年,后在郑厉公和虢公林父的帮助下,才将王子颓一伙杀掉。 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周襄王的异母弟王子带联络戒狄人,欲攻杀襄王自立。襄王得知后打算先下手,王子带逃到齐国。周襄王十六年,王子带在周王室大夫和狄人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把周襄王赶下台,襄王逃到郑国的汜(在今河南襄城县南)避难。后来在晋文公的帮助下,杀掉了王子带,襄王回国,这场斗争才平息。 周景王死(公元前520年)后,景王的庶子王子朝与王子猛争位,杀王子猛。在晋国的支持下,立王子猛弟王子匄为周敬王。王子朝的党羽在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年),把敬王赶出王都。 左传桓公十八年。
38、 左传庄公十九年,二十一年。国语周语上。 左传僖公十一年、二十五年。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定公六年、七年。 周定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41年)死,长子去疾立为哀王。哀王即位仅3个月,就被他的弟弟叔杀死,叔自立为思王。思王上台只5个月,又被他的小弟弟嵬杀死。嵬自立为考王。这三兄弟互相残杀,周王室的地位也就更加微弱。 而各诸侯国内,为争夺国君权位的斗争,更是层出不穷。 像春秋时犹秉周礼的鲁国,鲁桓公杀隐公而即国君位。鲁庄公死后,他的三位弟弟争立自己的代理人。小弟季友立公子般,不到3个月就被长弟庆父杀死。季友又立公子启方,为闵公。闵公立不到两年,又被庆父杀死。季友再立闵公的异母兄公子申,是为僖公。庆父失
39、败逃往国外,后被迫自杀。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当然,庆父死后,鲁难仍未能已。鲁文公十八年(公元前609年)死去,他的正夫人无子,其二妃却都生有儿子。长妃齐女哀姜,生子恶及视。次妃敬嬴,生子俀。按照嫔妃排行和立子以贵的原则,哀姜所生的儿子当立。 但敬嬴与大臣襄仲私下串通,杀了公子恶及其弟视而立公子俀,即是鲁宣公。哀姜被逼回到娘家齐国,临行时她哭着在鲁国都大街上喊叫道:天呀!襄仲无道,杀死嫡子而立庶出为国君!凡听到的人都为之流泪。鲁昭公更是被大臣季孙氏赶出国门,在外居住了8年。鲁国无君,政权却照样运转,可见国君已成为可有可无的了。 其他诸侯国这类争夺的事例也常见。像齐桓公同公子纠争位。齐桓公死后
40、,5个儿子争位,尸体3个月无人收殓,致使蛆虫爬出屋外。晋国的曲沃一支与国君争位,前后达67年。晋献公杀太子申生,立宠姬骊姬所生的奚齐为太子,致使晋国处于长期内乱之中。晋国为防止国君诸子争权,把除太子外的其他诸子全部打发到国外,而任用异姓贵族。 但晋国政权最后还是被三家异姓贵族瓜分了。楚成王的太子商臣,听到其父打算废掉他另立他子时,派兵包围王宫,逼其自杀。成王要求吃熊掌后再死,因熊掌一时难熟,以拖延时间待变。商臣不许,说熊掌难熟,逼他立即自杀。商臣逼杀其父后,即位为楚穆王。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
41、,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这种弑君、逐君的风气,是由于宗法制规定的继统制度遭到破坏,固有的社会秩序因此而崩溃所致。 宗法制度的破坏,固有社会秩序的崩溃,奴隶主贵族的高压统治松史记卷四周本纪。 左传隐公十一年。 左传左传庄公三十二年、闵公元年、二年。 左传文公十八年。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三十二年。 韩非子十过桓公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史记齐世家: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 史记晋世家。 左传僖公九年、十年、二十三年。 左传文公元年。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乱贼表。 动,下层国人活跃起来,并逐渐在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人议论国事,大臣们在朝堂公开讨论国事,在重大紧急关头国君
42、召集国人征询意见等等,一股重民、民主的政治空气出现了。在争夺权力的斗争中,一批批旧贵族从历史舞台消失,一批批筚门圭窦之人的地位上升,成为新兴的封建阶级。从此,中国社会就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封建社会时代。 (四)春秋时期的列国疆域春秋时期的争霸斗争,与当时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像郑国地近东周王室,可利用同王室关系的有利条件,从而郑庄公、厉公首先在诸侯中称雄,而秦国地处关中,有利向西发展,但东有崤函险关被晋国控制,使它不能东进中原。晋、齐、楚地处边裔,有利发展,故很快成为强大的国家。所以,地理位置与政局往往关系甚大。 春秋时期,据统计可考的国家有120个,其大国有15个。这15个大国
43、的地理位置可约略指出。 1。东周王室东周王室以今洛阳为王都,东迁初年,东部拥有方六百里的地盘,西部关中岐山以东地区还为王室所有。王室疆域北达太行山南,南到河南汝州、南阳盆地,东过虎牢关。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掉虢国,关中地方丧失。后黄河以北赐给晋,虎牢以东赐给郑,申地(南阳)被楚侵占。到了春秋晚期,周王室只拥有洛阳周围的几个县。 2。秦国秦国在西周初年是一附庸小国,地在犬丘(今甘肃天水附近),后渐次东进。秦襄公因以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周平王封为诸侯。秦文公时(公元前765-前716年在位)占有岐山以西的地方,建都在渭之会(今陕西眉县境)。秦宁公(铜器铭作宪公)二年(公元前71
44、4年),迁都平阳(今陕西宝鸡县东阳平村)。秦德公时(公元前677-前676年在位),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县南)。秦都雍城遗址,今已发现。 秦国地域西到甘肃东部,南到秦岭北,东到陕西东部,同晋国相邻。 3。虢国虢国虽不在大国之列,但其地理位置对周王室却很重要。虢国大致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地区,即王都的西北边,辖有控扼出入关中的崤函关隘。所以周平王、桓王都一心要立虢国君为王室卿士,目的是为了保护这一通道。周王室跨河南北有虢国桃林之隘,以呼吸西京。晋灭虢而镐京之消息中断。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灭虢,目的也在控制出入关中的这一要地。 4。晋国晋国是周武王子唐叔所封的国家,初封于今太原,称为唐国。
45、唐叔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疆域表序。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表列十二诸侯,加上周及吴、越,共十五国。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疆域表周表后按语。 之子燮父迁都于晋水旁而改国名为晋。燮父的孙成侯迁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县),穆侯(公元前811-前785年在位)迁到绛,即今山西省翼城县,故又称为翼侯。1992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翼城县与曲沃县间的天马-曲村进行发掘,发现一处面积约8.75平方公里,时代为西周至春秋初年的晋国遗址。发掘的7座大墓中,出有带晋侯铭文的铜器,应是西周以来的晋国都城。晋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85年)迁都新田,即今山西省侯马市。晋国疆域初年在今山西中部地区,晋献公灭虢
46、、虞二国,控制崤函通道,阻隔秦人东出。晋文公受周襄王赏温、原、赞茅等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土地,晋国南境就越过太行山,达于黄河北岸了。这一地区在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古以山南水北为阳,故称为南阳之田。晋国的西境越过黄河,称为河西地。东境至河北西部与燕国相接境。 5。燕国燕国是周召公封国。其国都在今北京市西南的房山县琉璃河。这里已发现一处大型古代遗址,有城址、墓群、车马坑等。铜器铭文中有匽侯这一名字,匽即燕字。不过燕国在春秋时期没有涉足中原的争霸政治事务。它只是在战国时期,才南下与中原诸雄争长短。 6。郑国郑国立国日短,到周宣王时才封他的弟弟王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是为郑桓公,这已是西周的晚期了
47、。周幽王即位,郑桓公在王朝任司徒的职务,主管民政事务。他见周幽王荒淫昏庸,感到周王朝江山不稳,便向史伯请教后退的路。史伯劝他到东边的虢、桧两国间建立领地,郑桓公听从了这一建议。待幽王被杀,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护送平王东迁,随即灭掉桧国,在今河南新郑建国。称为新郑,是对陕西华县故地旧郑而言。郑国西与东周王室相邻。 7。陈国、蔡国陈国在郑国东方,今河南省淮阳县。陈国妫姓,相传是舜的后代,周初舜后代胡公就封。 蔡国在今河南省东南的上蔡县。蔡国是周文王子叔度所封,至蔡平侯时(公元前530-前522年在位)迁于今新蔡县。陈、蔡二国位于晋楚之间,后均被楚国所灭。 8。楚国楚国地在今湖北西部的荆山一带,故楚又被
48、称为荆。周文王时封熊绎于楚,居丹阳,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境的丹水和淅水交汇地。楚人姓,相传是祝融之后。楚国在周初与周人友好,至昭王、穆王以后,就逐渐与周王朝为敌。周宣王时封申侯于申(今河南南阳地区),就是为防备楚人。 到春秋初年,楚国势力强大,北到河南南部,东到湖北东境,南已到湖南境内。楚初封为子男爵位,自认国力强,要周桓王为他提级。但桓王不准,楚人一气之下自己称王。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 曲沃曲村发掘晋国墓地,中国文物报1993年第2期。 左传成公六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第42-49页。迁都于郢,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这里还有当时的城墙、护
49、城河等遗迹,城内外已发现大量的遗迹和遗物。到春秋后期,楚国已东至今安徽省境内,同地处江苏的吴国频繁地进行着战争。 9。齐国与鲁国齐国在今山东省的东部和北部,有靠海的优越自然条件。初封君是著名的姜太公,国都在营丘(今山东乐昌县东南),后迁到临淄(今淄博市)。齐的东境是纪国,再向东的胶东半岛上是莱夷,北境与燕国相邻,西南的泰山山脉是同鲁国的天然分界。 鲁国在齐国的西南,据有今山东省的西南部,国都在曲阜。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在王朝任要职,由他的长子伯禽主持国政。鲁国初封地可能在今河南鲁山地区,管蔡之乱平定后才迁到今山东曲阜。诗经鲁颂閟宫先说:王曰叔父,嘉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其
50、后又说:乃命鲁公,俾侯于东,赐之山川,土田附庸。此乃是初封于鲁,续封于东。鲁地在成周南,东即指今新地曲阜。鲁国在周初是头等大国,它谨守着西周的礼制。到春秋时由于东受制于齐,西受阻于宋,国内由三桓专政,国君无所作为,于是降到二等国家。 10。宋国鲁国的西边是宋国。宋国是商朝人的后代,始封君是殷纣王的长兄微子启。国都在今河南商丘。宋国在春秋时一度活跃,宋襄公(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以仁义之师图霸未成功,自己也丧了命。宋国夹在晋楚两大国间,同郑国一样,备尝战争之苦,所以到春秋中期晋楚两个集团结盟休兵,都是由宋人出面撮合的。 11。卫国卫国是周文王子康叔所封,国都在今河南淇县,古称朝歌,是纣王
51、的别都。康叔的后代却没有什么作为,特别是卫懿公(公元前668-前661年在位),把一门心思放在养鹤上,不关心臣民的生计。当北方狄人来侵时,无人出战。卫懿公只得自己上前线,结果战死,国都朝歌被攻破。偌大一个国都,逃出来的只有男女730人。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戴公才得以暂居于曹(今河南滑县),卫文公迁都于帝丘(今濮阳市),国家才算保存下来。 12。吴国和越国吴国和越国是春秋后期崛起于我国东南地区的两个强国。吴国在江苏太湖流域,国都在姑苏(今江苏苏州市)。越国在今浙江省,国都在会稽(今绍兴)。 吴国相传是周文王长兄太伯的后代。但是吴国的事迹直到春秋中期,鲁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才见于记载。是年楚灭
52、舒蓼,在滑水旁与吴越结盟。此时吴国还很弱小。吴国的强大与楚国逃亡国外的臣僚相关。楚国巫臣的族人被令尹子重及司马子反迫害,他为报仇,向晋景公请求联吴抗楚(巫臣从楚到晋已做官)。晋景公同意,巫臣到吴后, 傅斯年:大东小东说,载史语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册。 左传闵公二年。 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吴是以始大,成为楚国心腹之患。后来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庐夺得政权,又协助夫差治国,使吴国能攻破楚国都郢,而北上中原争霸。 越国相传是夏朝国王少康的儿子所建的国家,见于记载也较晚。楚国为了对付吴国,所以在吴国的后方扶持越国,楚越联盟对付吴国。越国终于灭掉吴国,迫使吴王夫差自杀。越国灭吴后,把
53、都城迁到吴国都姑苏,后又北迁到琅玡(今山东胶南县南),以便北上中原争霸。到战国后期,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被楚国灭掉。 在这些大国间,错杂着许多小国,它们既是大国间的缓冲地,又是大国蚕食的对象。如齐国在春秋时兼并10个国家,晋灭国18个,秦灭国12个,楚灭国42个。就是二等的鲁国也灭国9个,宋灭国6个。被灭亡的国家,大多成为大国的一个县或邑,清人顾栋高说:终春秋之世,而国之灭为县邑者强半天下。左传成公七年。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疆域表。 三、春秋前期的霸政霸政是春秋时期政治史上的特点。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中的边区大国,在吞并周围小国和落后民族中,强大起来。从而在春秋时出
54、现秦晋齐楚代兴的局面。春秋时在争霸斗争中,虽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喊着存亡继绝的口号,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称霸目的。 (一)春秋初期的列国争雄春秋时期争霸斗争的序幕,是由郑国拉开的。 郑国虽然是一个二等国家,在春秋初年它却有着便利的政治经济条件。郑国地处河南中部偏北的华北平原,土地肥沃,农业生产发达。在地理位置上,居天下之中,是东西南北交通要道,所以商业特别活跃。 郑国建国初就同商人订立了相互支援的盟约,这在当时列国中,是仅有的事例。国家准许商人自由贸易,不干涉商人的活动。像弦高这类大商人往来于各国间。这对郑国的经济,无疑是有利的。 在政治上,郑庄公凭着他的祖及父在王室任
55、卿士的王臣地位,继续任周王朝卿士,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在地理位置上又与周王朝疆土相邻,就更便利郑国利用王室的旗号。 春秋初期,列国的形势对郑国也十分有利。西边的秦国正与戎人酣战,无暇东顾;晋国困于内部大小宗间的争夺;楚国专事向南发展,扫荡汉阳诸姬小国;齐国虽是东方一大国,国君齐襄公昏庸,内部矛盾重重,国力不强,它受到西边鲁国的阻挡。鲁国在西周初年本是以大国就封,到春秋初年国力也不算弱,有公车千乘,公徒三万的军事力量,曾4次打败宋国,两次打败齐国。齐鲁间互相斗争,力量抵消。 郑国所遇到的对手,只有东边的宋国,北边的卫国。郑庄公采取联合齐、鲁,夹击宋、卫的远交近攻战略,成功地战胜了宋、卫。 郑国首先
56、同卫国发生战争,起因是卫国人支持郑庄公的政敌。 郑庄公有位同母弟名段,称为叔段,因后来逃到共地(今河南辉县) 而称为共叔段。叔段受到其母姜氏的宠爱,还在郑庄公父亲武公在世时,姜氏就曾建议废庄公而立叔段为继承人,武公未同意。武公死后,姜氏替叔段请求大的封地,叔段也招募军队,储备粮草准备起事。这一切都没有瞒过郑庄公的眼睛,当他得知叔段与姜氏约定日期起事的消息后,派大军提前行动。叔段顷刻瓦解,只身逃到国外。 叔段有个儿子叫公孙滑,在他父亲作乱失败后逃到卫国,卫桓公收留了他,并派兵夺取了郑国的廪延(今河南延津县东北),以此同郑国抗衡。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以王臣的身份率领周王室及虢国的军
57、队,打到卫国的南郊,并以周王的名义,要求邾国出兵相助。邾与鲁国友好,就去联络鲁国一道出兵。鲁国国君隐公虽然不同意,他 国语郑语。 左传昭公十六年。 诗经鲁颂閟宫。 的大臣公子豫却径自带着军队助郑攻卫,并在翼(今山东费县西南)与郑、邾结盟。由此可见鲁国国君权力的微弱。鲁隐公三年,郑国与齐国在石门(今山东长清县西)结盟,这样就使郑国处于有利的政治地位。 就在郑国与齐鲁结盟时,宋、卫也联合起来对付郑国。 鲁隐公三年宋穆公去世,他将君位传给其兄子与夷,就是宋殇公。 穆公的儿子公子冯出走到郑国以避殇公,宋殇公对公子冯当然不放心。 就在此时,卫国也发生内乱。卫庄公宠妾生子州吁,很受卫庄公宠爱,并让他掌握兵
58、权。卫庄公死后,太子完立为君,即卫桓公。鲁隐公四年州吁杀死卫桓公自立为君。他为了稳定国内人心,求得诸侯的承认-当时诸侯新君即位,要得到诸侯承认地位才算稳固,于是向宋殇公表示,愿帮助除掉政敌公子冯。宋殇公当然赞同。当时陈、蔡两国同卫相好,于是在这年夏天,宋、卫、陈、蔡四国联合进攻郑国,四国联军把郑国都东门围困了5天,被称为东门之役。秋天,宋国向鲁国请兵,鲁隐公还是不同意。公子翚同公子豫一样,不顾国君反对,带领鲁国一支军队参加伐郑。这次宋、卫五国联军把郑国的徒兵(步兵)打败,并抢割了郑国的稻子。 卫国州吁帮助宋国打了两次胜仗,但国内人心还是不服。不久就被大臣石碏用计杀掉。卫国人从邢国把公子晋接回,
59、立为国君,就是卫宣公。 卫国虽然换了国君,与郑为敌的国策未变。郑国两次失败,也不甘心罢手。鲁隐公五年,郑军攻卫,打到牧地。卫国则联合南燕国(姞姓,周初封黄帝之后,地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加以抗击。郑国设下伏兵,很快将南燕军打得大败。接着调动周王室军队攻打宋国都城。 宋国吃不住郑国联军进攻,于是派人向鲁国求援。鲁隐公已知郑军的进展,也准备相救,他却故意问宋国使者郑军到了宋国什么地方,宋使者见他明知故问,就用讥讽的口吻答道:还没有攻进国都去哩! 兽隐公一听也生气,便对宋使者说:既然你们国中没有危险,我就不便过问了。于是叫声送客,也不派兵援宋。 宋国使者的愚蠢给郑国提供了良机,郑庄公立即派人同鲁国拉关
60、系,并提出用郑国在泰山脚下的一块祭田与鲁国在许地的田相交换。这笔交易做成,鲁隐公亲自同郑庄公相会,两国反而日益友好起来。 在郑、宋两国互相攻战中,东方的齐国想出来发挥它的作用,出面调解郑、宋关系。郑国碍于齐国的面子,同意讲和。鲁隐公八年,齐、郑、宋、卫在瓦屋(今河南温县西北)结盟修好。 瓦屋之盟后,宋国人因内部混乱,没有按期朝见周王,郑庄公以此为口实,以王臣的身份讨伐宋不朝王(其实当时一般诸侯多不去朝见周王),正式打出尊王的旗号,齐、鲁等大国也派兵响应。鲁隐公十年,郑、齐、鲁三国国君在老桃商讨伐宋。战事一开始,鲁军在菅(今山东单县北)打败宋国军队,接着郑国军队攻下郜(今山东武成东南) 和防(今
61、山东金乡县西南)两邑,并把这两邑送给鲁国。三国军队向宋国腹地推进,打到宋国国都郊区。 这次战争本邀请了郕国(今山东范县东南)和许国(今河南许昌),但两国却不出兵。郑军很快把郕国灭掉,接着三国军队进攻许国。许是小国,不能抵敌,很快攻下,国君许成公逃到卫国避难。郑国把许国一分为二,东部属郑,派大夫公孙获治理。西部立许庄公弟许叔为国君,由郑国大夫百里辅佐,仍为许国,实为郑所有。 郑国在对宋、卫征战的同时,还两次打败北方的戎人。鲁隐公九年北戎伐郑,被郑国设埋伏打败。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北戎侵犯齐国,齐不能抵敌,求救于郑。郑派太子忽率军相救,抓获北戎大良、少良两位大将,斩首300余,北戎人失败
62、逃归。 郑国经过几次胜利,声威大振,齐、鲁这样的大国皆听从指挥。宋国归服,卫国也来讲和,所以后世史家称郑庄小霸。 正当各国畏服郑国时,郑庄公却在鲁桓公十一年五月死去。他有8个儿子,有4位参与对国君君位的争夺。其中3位被杀,只有郑厉公得到善终。 郑厉公名突,是宋国雍氏女所生。雍氏胁迫郑国大臣祭仲,在鲁桓公十二年立为国君。宋国人因拥立有功,不断索贿,不久厉公就同宋国翻了脸。祭仲也因拥立有功,在国内专权,郑厉公不堪忍受,决计除掉他。但因用人不当,计谋泄露,祭仲先下手,厉公被迫逃往蔡国。后来他潜回郑国栎邑(今河南禹县),并以此为根据地,在大夫付瑕的帮助下,于鲁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夺回君位。 郑
63、厉公本是个有雄心、有作为的人。但他在外流亡18年,再次夺得君位,政局己发生变化,东方的齐桓公上台已6年,形势对郑是不利的。但郑厉公还是抓住勤王这面旗帜,风光了一阵子。 鲁庄公十九年,周庄王的儿子王子颓在伯、边伯、詹父、子禽、祝跪(称为五大夫)和苏氏的支持下作乱。又因周惠王收留了卫惠公的政敌公子黔牟,卫国也联合南燕国协助王子颓,将周惠王赶出王都,立王子颓为王。郑厉公出面调解未成,于是逮捕了南燕国君仲父,并把周惠王安置在栎邑。次年,正当王子颓一伙聚集喝庆功酒时,郑厉公与虢公联合进攻王都,王子颓和伙同作乱的一批人被杀。郑厉公把周惠王接回王都。周惠王为感谢郑厉公,把虎牢关以东的王室土地赐给郑国。 但是
64、,郑厉公的业绩却功亏一篑。即在他勤王获成功,受虎牢赐土的当年五月死去了。若郑厉公不早死去,齐桓公的霸业将不会那样顺利到手,尊王的旗帜说不定郑厉公还要举一阵子。郑厉公失策之处是想除掉权臣,却用人不当,终至下野在外18年,自己消磨了时光。 因政局变化,机遇错过。不然,他是会有一番作为的。 (二)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郑国庄公、厉公虽然在春秋初年,利用他们在王室为臣的政治地位和近于王室的地理位置,打着周王的旗号,活跃了一阵子。但由于郑国的国家小,当时附从它的国家也不多,所以郑国的国君们,还没有能称得上霸主的政治地位。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应是齐桓公。 1。齐桓公上台与任用管仲齐桓公名小白,是齐僖公(
65、公元前730前698在位)之子。齐僖公 左传隐公十一年。 左传桓公十五年。 死后,由长子襄公继位。齐襄公是一位昏庸之徒,好酒色,忌妬心重,诛杀无度,他的兄弟和大臣们都纷纷逃到国外避难。公子纠在管仲、召忽保护下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了莒国。鲁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无知杀死,接着无知又被雍廪杀掉,齐国国君位空缺。公子纠和小白都回国争夺君位。小白与齐国正卿高傒关系好,高傒先派人到莒迎接小白。管仲见公子纠不能先到齐国,就自动要求带一队人马,强行军赶到小白所经的路上埋伏,打算先杀死他。当小白一行人到来时,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中。公子纠一行知小白已除,缓缓来到齐国
66、,但当他们到达国都城下时,却听到小白已当上国君好几天了。 原来管仲一箭正好射在小白的带钩上,小白当时也吓了一跳,虽未受伤却机智地装死倒下,麻痹了管仲。管仲以为得手,赶路也就不急了。小白却催动队伍,急速入城,在高氏等的拥戴下,当上了国君。 公子纠是鲁国的外甥,没能当上国君,鲁国当然不肯甘休,就把军队开到齐都临淄以东的乾时(今山东桓台县南),向齐国进攻。结果鲁国军队大败,国君鲁庄公的坐车也被齐军缴获,他只得弃车改乘驿传车返国。 齐桓公趁乾时的胜利,命鲍叔牙带着军队逼迫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并一再声称要活的管仲回齐,受齐桓公处罚。原来鲍叔牙与管仲私交很好,他了解管仲的治国才能,已向齐桓公作了推荐
67、,所以一定要活着的管仲回齐。鲁国也知道齐国要重用管仲,有人建议将管仲杀掉,但鲁庄公害怕齐国大军,加以乾时战败的畏惧心理,所以只得按照齐人的要求办:杀死公子纠,囚禁管仲交给齐人。召忽不愿返齐,公子纠被杀,他也自杀了。 管仲回到齐国后,受到齐桓公的隆重接待,破格任命为国相,主持国政。鲍叔牙自甘居管仲之下。鲍叔牙和管仲交谊深厚,世称管鲍之交。管仲后来在哀悼鲍叔牙时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表达两人纯真的情谊。齐桓的霸业是五霸中最受称道的,孟子说:五霸,齐桓为盛。齐桓的霸业全赖管仲的扶持,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2。管仲的改革措施齐桓公上台后,急着
68、向外发展,灭掉东边的纪国,西边的谭国、遂国。但是齐国由于齐襄公的荒淫,内部斗争不断,虽为东方大国,却国力不强。在政治上跟着郑国走,北戎来侵还要求助于郑国的帮助。鲁庄公十年,齐桓公要降服鲁国,派大军攻鲁,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县北) 被鲁军打败。于是接受管仲建议,改革内政,加强国力。管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相地而衰征 这项措施有两个内容: 左传庄公九年。 左传庄公九年。国语齐语 孟子告子下。 论语宪问。 一是承认土地的现实占有状况,二是改劳役助耕制为收取实物地租。从西周晚期以来,在农村公社中实行的一夫百亩的定期土地分配制,就逐渐行不通了。恢复往日的井田制已不可能,管仲于是承认现实,以实际
69、占有土地的多少和土质的美恶,征收实物赋税,使负担合理一些,这一变革,是对传统井田制的否定,但却收到很好的效果。达到了民不移,不再逃亡躲避沉重的负担了。 (2)设轻重九府,通鱼盐之利齐国靠海,鱼盐资源丰富。管仲实行鱼盐出口免去关税的优惠政策,调动国内外商人的积极性。管仲又根据丰歉年和各地物产的不同,设轻重九府,即设立国家仓库,谷贱时买进,贵时卖出,以平抑物价,调节货物。 (3)实行叁国伍鄙制,以整顿行政组织在春秋以前,我国的行政组织结构是实行的国野制度。这一格局,到春秋时还大体保持着。管仲的鄙,即是野。管仲三国伍鄙制是,把国中划分为21个乡,其中士乡15个,工商业者乡6个。使士(武士)、工、商三
70、种人各自聚居在一起,不相混杂。并以五家为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的轨、里、连、乡制编制起来,各设长官治理。一乡两千家。将野鄙中划分为五属,其建制形式是:三十家划分为一个邑,十邑为一卒,十卒为一乡,三乡为一县,十县构成一属。每属有户数9万家。各级设长官治理,规定每年对官吏考核一次,对政绩佳者奖励提拔,对政绩劣者,给以惩罚。还规定各级官吏要向上一级报告本辖区内的优秀分子和不良之徒。隐而不报,也要受罚。这样就强化了国内治安,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4)军事上,作内政以寄军令,实行兵民合一具体作法是:国中15个士乡,每家出一人为士兵,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对应结合起来。平时的行政长官,战时则为
71、军事长官,其对应关系如下表:行政建制轨里连乡五乡家数5家50家200家2000家万家军事建制伍小戎卒旅军人数5人50人200人2000人10000人五乡为一军,15个士乡出3万人,组成三个军。由齐桓公和两位命卿(周天子册命的卿)国氏、高氏各率领一军。同住一轨的人,编为一伍,他们从小生长在一起,互相了解,关系密切,患难与共,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 为了充实军备,管仲还采取用兵器和铜块赎罪的办法。死罪可用一副上等犀甲和一支戟赎免。轻一些的用一副皮甲和一支戟赎免,小罪用铜赎免。对诬告别人的罚12支箭。国家得到不少金属,用来制造兵器和生产工具,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试国语齐语。
72、国语齐语。 诸壤土。为了加强国君的权力,管仲要齐桓公慎用其六柄。六柄就是指生、杀、贫、富、贵、贱的权柄。这些权柄皆由国君桓公掌握,但要慎用。他还建议齐桓公实行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的政策,带有初期法家的作风。 经过管仲的改革,齐国经济发展,军队强大,社会安定,成为崛起于东方的大国。 3。齐桓公尊王攘夷的霸业齐桓公执政初期,郑厉公曾一度勤王,但很快就病死。周王室微弱,华夏文化有被丧失的危险。 当时北方的戎人势力大涨,虽经郑庄公两次打击,但威胁仍未解除。 不久北戎大规模南下,灭邢国、卫国,横行于黄河以北。南方的楚国也兴起,灭申、息、邓,降服蔡国,侵凌郑国,锋芒直指中原。当时中原的政治局势紧急,南夷
73、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正是在此种情况下,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崛起,担负起保卫华夏传统文化的重任。 齐桓公攘夷的功绩,主要是对付北方的山戎。山戎族是分布在今河北境内的一支后进民族,又称为北戎。它处于原始游牧阶段,也兼营初级的农业。在春秋时期不断向南侵扰,带有很大的破坏性。鲁庄公三十年,山戎侵犯燕国,燕国向齐求救。齐桓公率领齐国大军,深入到今河北昌黎一带,大败山戎。在归途中,齐军迷路,管仲让把老马放在队伍前面,大队人马跟随,才走出误区。老马识途就此成为我国的一句成语。 救燕回国的第三年,狄人伐邢。次年,齐人救邢。邢国在今河北邢台县境,齐桓公联合宋、曹等国相救,把狄人赶走。但邢国的国都被狄人破坏,
74、在鲁僖公元年把邢国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西)。由于齐桓公的关怀,邢国人乐于新迁地,就像回家一样,所以有邢迁如归的说法。 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入卫。喜欢养鹤的卫懿公,不关心政事,不爱护官民,临战时百姓让他派宠物鹤去同狄人打仗。卫懿公只得亲自披挂出阵,结果战死。狄人攻破卫国都朝歌城,大肆杀掠。 齐桓公把卫国逃出的700余人和共、滕两邑人集中在曹邑(今河南滑县西南),共有5000余人。给他们搭上临时草棚,立昭伯子申为戴公,并派公子无亏率领300辆兵车,甲士3000人帮助卫国防御狄人。鲁僖公二年,齐桓公带领诸侯替卫国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建立国都。由于齐桓公的妥善安排,卫国人忘掉了灭国的痛苦。
75、这就叫做卫国忘亡。齐桓公救邢存卫,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 齐桓公的另一被称道的功绩是阻止楚国的北上。楚国的社会发展并不低,华夏文化在楚的浸润也是很深的。但由于楚国地处中原之外,对周王室不恭顺,到春秋时竟自称王,故被中原诸侯视为南蛮,作为共同打击的对象。鲁僖公四年,齐桓公率领宋、鲁、郑、卫、陈、许、 国语齐语。 公羊传僖公四年。 左传闵公二年。 曹等八国联军进攻蔡国,接着攻击楚国,大军驻于陉地。齐国责备楚国对周王室不贡苞茅,使周王不能顺利举行祭祀。楚国承认了不向周王纳贡的错误,双方在召陵(今河南偃城县东)结盟退兵。暂时阻住了楚国北上的势头。 葵丘之会是齐桓公霸政业绩的高峰。鲁僖
76、公九年,齐桓公与鲁、宋、卫、郑、许、曹七国国君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结盟。齐桓公由于支持周惠王的太子,当惠王死后,太子继位,是为周襄王。周襄王特别感谢齐桓公,于是就派王臣宰周公出席会议,并宣布说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还特加优惠,在接受胙(祭肉)时免于下拜。这是周王承认齐桓公霸主地位的表示。葵丘之会的盟约左传中只有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这样几句。而孟子告子下对这次盟会的盟词有较详的记载,其文云: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太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兹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
77、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无告。 最后是上引左传那几句总括的话。春秋时期盟会很多,保留至今比较详细的材料,仅这五条而已,所以十分珍贵。盟辞一方面要求儿子要孝顺父母,父母要慈爱,不得随意以宠妾为妻,更换太子。一方面要选贤任能,改变世官制,不得随意诛杀大臣。还要求社会互相救助,经济上互通有无。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政治制度新旧交替的过渡性。 在齐桓公当政的43年中,逐渐把黄河流域的诸侯联合起来,援助小国抵御戎狄侵扰,保卫华夏先进文明起了一定作用。由于各国间结盟修好,相互间战争减少,人民生活得到安定。注意社会救济,互通有无,同救灾患,加强了各国间的交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4。宋襄公图
78、霸的失败齐桓公死后,他的6个儿子参加争夺君位,太子昭是桓公在世时就托付给宋襄公的,因此在诸兄弟争位中,他逃到宋国。宋襄公于是联合卫、曹、邾等国,送太子昭回国继位,就是齐孝公。 宋襄公安定了齐国国君以后,也想接替齐桓公的霸业,并摆出霸主的架式。滕国(今山东滕县)不服,他就把滕国君宣公囚禁起来。鲁僖公十九年春,他邀集曹、邾、鄫几国在曹都会盟,鄫国国君迟到,宋襄公在邾国惩罚了他。曹国没有尽地主之谊送羊给他,于是派兵包围了曹国。宋襄公的凶暴,引起诸侯不满,在陈国的倡议下,这一年的冬天,鲁、陈、蔡、楚、郑、齐等国在齐国开会,以示对齐桓公的怀念,实际上是与宋襄公对抗。 宋襄公见中原诸侯不服他,于是就想求得
79、楚国的支持,以此压服诸国。鲁僖公二十一年,宋襄公把齐孝公拉来一道同楚国在鹿上(今安徽阜阳市南)相会,约定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县)结盟。楚国人满口答应。宋襄公的弟弟公子夷目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襄公不听。在到盂地前,公子夷目又劝他要带上军队,以防左传僖公九年。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96页。 有变,楚国人是不讲信用的。宋襄公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就不带军队赴会。到了会上,楚人却早埋伏好了军队,把宋襄公囚禁起来,以要挟宋国。公子夷目从会上逃回,团结宋人抵抗楚军,拒不投降。楚见只捉到一个国君没有用,在鲁僖公的
80、调停下,楚人才放回本想当霸主却成了囚徒的宋襄公。 郑国在春秋时代是一个骑墙的国家,摇摆于楚和中原国家之间。这时又与楚亲近。宋襄公就联合卫、许、滕几个小国去进攻郑国,楚国自然起兵救援郑国。宋襄公正想报上次被囚的仇,就准备同楚国交战。 宋、楚力量悬殊是显而易见的。公子夷目劝阻他,襄公不听。鲁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一日,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襄公首先把不大的一支军队摆在泓水岸边,楚军正在渡河,担任司马的公子夷目要他趁楚军渡河之机发起攻击,就会获胜。宋襄公不同意。楚军渡过河,正在乱着布阵时,公子夷目又劝他趁楚军立足未稳的混乱时发起进攻,宋襄公还是不同意。当楚军排好阵势,宋襄公才下令出击。
81、 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的亲兵全部战死,他本人的脚也受了伤。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夷目的意见,他却教训道: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宋襄公遵循的战争原则,可能是古代原始社会村社间械斗的公共规则。但时代变了,战争性质不同,仍固守老的法则,必然要失败。宋襄公因泓战伤发,不久死去,他的图霸也就成为历史上的笑柄。 (三)晋文公、襄公的霸业孟子说春秋,其事则齐桓晋文。晋文公的霸业,是齐桓公以后最负盛名的。且晋文公的霸业,被晋国君臣一直保持到终春秋之世。不似齐国,桓公一死,霸业就成落花流水。 1。晋国的兴起和改革图存晋国进入春秋时期以后
82、,以其军事力量而言,还是一个小国。鲁庄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曲沃桓叔一支的武公灭了正宗晋,以宝器行赂周僖王。周僖王承认曲沃一支的合法地位,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按照西周时规制的军事力量,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晋武公在被周王承认为合法诸侯后的第二年就死去,他的儿子诡诸即位,这就是晋献公。晋献公在位26年(公元前676前651),晋国在这一时期得到大发展。 春秋之世晋国吞并周围小国,有记载的18个。像耿、霍、魏、虢、虞等国,都是晋献公时所灭。清人顾栋高说,晋国自武、献之世灭国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第201页。 孟子离娄下。 左传庄公十六年。 周礼夏官司马
83、序官。 多矣,以不赴告故经不书,不复可考见。晋献公时还对戎人大加用兵,如对东山皋落氏、骊戎、狄人等。封公子重耳于蒲的蒲,封夷吾于屈的屈地,原都是狄人的地区而归于晋。献公时晋国的领土大为扩充,因而经济实力增强。 与经济实力相应,晋献公还把军队扩大一倍,由一军增加到两军。 献公自将上军,太子申生统帅下军。 晋国在献公时已成北方一大国,但由于国内乱子不断,故无力外顾。 晋献公时的乱子是由于他宠爱骊姬引起的。骊姬是献公伐骊戎时,骊戎君献来的,受到宠幸。她为人忌刻狠毒,为要将亲生子奚齐立作太子,设计陷害死原太子申生,并把献公的两个儿子公子重耳和夷吾逼得出国逃难。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献公死,大臣荀
84、息保护着奚齐立为国君。支持重耳的里克杀死奚齐,荀息又立奚齐弟卓子。但里克又杀卓子,荀息自杀殉主。鲁僖公十年,周襄王召集齐桓公、秦穆公拥立逃亡在梁国的夷吾为君,这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是个不讲信义的实用主义者。当他逃亡在外,想回国当国君时,向秦国和国内的大臣许愿,若当上国君后要给秦国河外列城5座,给里克田100万,丕郑田70万作为报答。而回国当上国君后,全部食言,并逼里克自杀。不但不给秦国城邑,当秦国发生灾荒,向晋国提出购买粮食时,晋惠公却拒绝。这大为惹恼了秦国人,秦穆公于是在鲁僖公十五年起兵伐晋。两军在韩原(今山西芮城县境)相战,晋惠公被秦军活捉,晋军大败。 秦穆公把晋惠公捉回秦国,在他夫人(晋
85、惠公姐姐)的要求下,打算放惠公回国。惠公得知这一信息,就派郤乞回国通报,并让吕甥去秦迎接他。吕甥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教郤乞假传惠公的命令,朝国人而以君命赏,在晋国实行作爰田、作州兵的土地制度和军事制度的改革。 作爰田是把土地赏给贵族、国人和奴隶。爰田是古代农村公社的一种土地制度。农村公社将耕地按人平均分配,好地100亩,次一等的每人200亩,再次的300亩。好地连年可种,次等、再次等的则需休耕,轮换种。3年后,再次打散重新分配。这就称作爰田。从西周末年,这种制度在各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定期重分不能兑现,乃出现土地占有量和美恶的差异,而负担却不变。晋国这次作爰田有两重意思:一是给土地不足数额
86、的贫困户补足土地;二是土地补足后,不再收回,永作己耕,即长期不变更地占有,所以称为赏。晋国作爰田的措施,比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在解决耕者有其田上为彻底。这为晋国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作州兵,是扩充兵源的措施。州、县是野人,即奴隶所居的地方,作州兵是征调野人当兵。以往的当兵权只有国人。进入春秋,战事频繁,仅国人当兵已不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野人于是获得从军的资格。野人获得当兵权,与国人同执干戈、同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生死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五,列国疆域表。 左传闵公元年。国语晋语一。 左传僖公十五年。 与共。于是国野的界线,国人与野人社会地位的差别,就逐渐泯灭。这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晋国作州兵的措施
87、,比管仲的叁国伍鄙制也来得彻底,因此晋国的兵源十分充足。 2。晋文公创霸业晋文公名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鲁僖公四年被后母骊姬迫害,逃亡国外飘泊19年,辗转8个国家。到鲁僖公二十四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夺得君位,即位为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的这一年,周王室恰巧发生内乱。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联合狄人进攻周王室,周军大败,襄王被迫逃到郑国的汜地(今河南襄城县南)避难,并派人向秦国、晋国求救。晋文公君臣认识到这是勤王以求诸侯的绝好时机,于是辞退秦人,晋国独自出面安定王室。晋国先以全力击退狄人,然后派一个军包围王子带所在的温地(今河南温县),一个军前往汜地,迎接周襄王回王都。晋军活捉了王子带,把他交给周
88、襄王,襄王将他杀掉了。于是尊王的大旗就转到晋文公的手里。 周襄王设宴款待晋文公。为了报答他安定王室的功劳,襄王虽然拒绝晋文公请隧的要求(即以天子礼下葬),却赏赐他阳樊(今河南济源县东南)、温、原(今河南济源县北)和欑茅等几个邑。晋国的土地向南就越过太行山,到达黄河的北岸。晋国国土就成为表里河山 的易守难攻形势。 为了适应争霸的形势,晋文公进行了军制和政治变革。鲁僖公二十七年,在被庐举行大蒐礼,即进行军事演习。主要目的是作三军,谋元帅。晋国在献公时为二军,这次演习中,再扩充一军,组建成上、中、下三军。谋元帅是一项军政改革。晋国的三军各有将和佐,即主将和副将2人统领。而全军又由中军的主将统一指挥。
89、中军主将称为元帅,我国元帅一名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三军将帅的等级是:中军将、佐,上军将、佐,下军将、佐。中军元帅不仅是全军的总指挥,在平时就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他国的相职,权力极大。这是晋国政治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可称为军国主义的国家体制。 晋国政治上的另一特点是尚贤尚法。晋文公手下人才济济,跟随出亡的功臣也不少。在决定中军元帅人选时,跟随出亡的功臣赵衰却推荐未与文公流亡的郤縠,而以郤縠族人郤溱为佐。晋文公让跟随出亡的狐偃为上军将,狐偃让给狐毛,自己为佐。赵衰本应作下军将,他让给栾枝,又使先轸为副将。在不久进行的城濮之战时,元帅郤縠死去,晋文公把在战争初期显露才华的先轸从下军佐的地位,
90、超升六级任命为中军元帅。三军将、佐皆无异议,接受节制指挥。晋国君臣中这种尚贤使能的风气,使晋国国力长期保持强盛。 尚法的精神,是晋国的传统。晋文公因周襄王赐给的原邑不服晋,于是出兵讨伐。他下令带3天口粮,攻不下就罢兵。攻了3天未攻下,晋文公下令撤退。潜入城中的谍报报告说,原邑已坚持不住,要投降了,再等一等就可以了。文公说:我已宣布了3天为期,不能再改。更改就没有信用了。晋军撤退不到30里,原邑就派人赶到晋军中请降。这与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吴起治魏西河令人推倒木表,商鞅移木,以取信的作法相似。晋文公执法严厉,城濮之战,魏犨、颠颉违令烧了曹国大臣僖负羁的房屋,尽管这两个曾跟随文公流亡,还是将魏犨
91、免职,颠颉杀头。城濮之战返回时,文公的车右舟之侨违反军纪先返晋国,将他杀头示众。这些都表现出一种尚法的精神,因而使晋国军威严整。 当北方的晋国在文公治理下强盛起来时,楚国也大力向中原推进。 鲁僖公二十六年,是晋文公上台的第三年,楚国攻宋国缗邑(今山东金乡县东北),被宋人击败。次年楚纠合陈、蔡、郑、许四国,包围了宋国都。 宋国倾向于晋国,于是派大司马公孙固亲到晋国求救。晋文公担心晋不敌楚军,且顾虑楚国在他流亡中给予的接待,是否与楚开战,犹豫不定。大臣们都主张抓住时机,进入中原,夺取霸主地位。下军副将先轸说: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经商议决定出兵救宋。楚国的主将是令尹子玉。晋中军元帅是郤穀
92、,开战后不久就死去,晋文公提升先轸为元帅。中原国家曹国、卫国都倒向楚,晋军于是先攻曹、卫以解宋围。晋人在攻曹、卫时,用计破坏了两国与楚的关系,又同齐国、秦国结盟,得到这两大国的支持,晋文公于是决心与楚军交战。两军会战于城濮(今山东范县临濮集)。楚子玉为主将骄横轻视晋军,楚成王让子玉不要同晋交战,子玉不听,成王生气,也没有给他派足够的兵力相助。晋军却上下团结一致,先攻击楚左右军,楚左右军中晋军计被打垮,正当三军集中准备攻子玉中军时,子玉见势不妙,立即收军,中军才未受损失。晋军占领楚军阵地,吃着楚军丢弃的粮食,休整3天才班师回国。楚子玉由于军败,自杀。 城濮之战,严重打击了楚国北上的势头,晋国威望
93、大增,中原诸侯与楚友好的,都纷纷改换门庭,与晋结盟。 城濮之战刚结束,就在践土(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与诸侯结盟,参加的有齐、鲁、宋、蔡、郑、卫、莒等国君。周襄王派王子虎参加盟会,并亲自前往践土慰劳晋文公,晋文公为襄王在践土特赶建一行宫。接着晋文公向周王献战利品,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即诸侯之长。 这样,晋文公霸主地位既得到诸侯的认可,又得到周王的正式承认。 3。晋襄公对秦人东进企图的打击晋献公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了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郑国烛之武夜见秦穆公,离间了秦与晋国的关系,秦与郑结盟友好而退兵,并留下
94、杞子、逢生、杨孙帮助郑国防守。晋文公见秦撤退,也就退兵回国。 鲁僖公三十二年,帮助郑国戍守的杞子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让他掌管北门的钥匙,若秦悄悄地派军前来偷袭,郑国就可以夺取。 秦穆公很感兴趣,就同有名望的蹇叔、百里奚商议。蹇叔坚决反对,认为长途行军,不能保密,劳师远征,不会获胜。且在过崤山谷地时,将吕氏春秋慎小。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会遭到晋人的攻击。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率军偷袭郑国。 秦国军队走到滑国(今河南巩县境),遇到前往周王国做牛生意的郑国商人弦高。在这紧急中,他一面假装是郑国派来慰劳秦军的使者,向主将孟明视献上4张牛皮和12头牛,一
95、面派人快速回国报告。孟明视等真以为弦高是郑国派来的使臣,认为郑人已知秦军将到,偷袭不成,攻不下郑国,又没有后援,是不能攻打郑国了,于是灭掉滑国就回军。 秦军东进,正是晋文公死,他的儿子襄公新即位之时。中军元帅先轸主张趁秦军回军途中袭击他们。于是联合姜戎,在崤山谷中设下埋伏。当秦军到达晋军伏击圈后,遭到突然攻击,致使全军覆没,孟明视等三员大将被活捉。晋文公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女儿,晋襄公的嫡母,她出面要求晋襄公将三位秦将释放,让他们回秦受罚,以免影响两国关系。 三位秦将才得脱身回秦。 秦穆公穿着白衣白服到郊外迎接三将,向他们作了自我检讨,把失败的责任承担下来,仍然任用孟明视主持军政事务。孟明视尽心
96、尽力治政养民,准备向晋报仇,多次打进晋国,晋军坚守不同秦军正面作战。 鲁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秦军过河焚舟,上下一心要报仇。 晋军仍不出,秦穆公率大军攻下晋国的郊(今山西运城)和王官(今山西闻喜)两地,然后从茅津(今山西平陆县茅津渡)渡过黄河,进入崤山谷中,掩埋了当年战死将士的尸骨,穆公发表了一篇深表自责的讲话。这篇讲话就是尚书中的秦誓篇。穆公于是率军返国。 秦国由于东进的道路被晋国阻塞,终春秋之世,不能越崤函东进一步。 (四)秦国的西进和楚国的北上晋国在北方兴起,文公创立霸业的前后,西方的秦国和南方的楚国也出现了两位能干的国君,向晋国的霸业挑战,这就是秦穆公和楚庄王。1。秦穆公称霸西戎
97、秦国在西方经过长期的发展,不断扩大地盘。特别是进入春秋以后,西周在陕西境内的土地,大都归秦人所有。从今天考古发现的秦国文物看,无论国都雍城的建筑,国君的陵墓,规模都相当宏大。像雍城中,曾多次发现青铜建筑构件,是用来装饰宫殿用的,可见其豪华气派。诗经驷驖是歌颂秦襄公狩猎的诗,诗中有驷驖孔阜,六辔在手的句子。驷驖是指铁青色的4匹驾车的马。秦人用铁的颜色来形容其它物的颜色,可见秦人对铁已不生疏。在雍城一座春秋时秦国大墓中,就出土有铁铲。1978年在甘肃灵台景家庄春秋早期秦墓中,出土一把铜柄铁剑,都证明秦人使用铁较早。因此秦国在秦穆公时,经济力量就已相当雄厚。 秦穆公名任好,是秦德公的小儿子。德公死后
98、,长子宣公即位,宣公死传位于弟成公,成公死传位于小弟穆公。穆公在位39年(公元前659-前621年),他在位期间相当于晋国的献公、惠公、文公、襄公4君。秦穆公即位后,就力图东进,向晋国献公求婚,献公将女儿嫁给他为夫人。他又跨过黄河灭掉茅戎(今山西平陆县境)。晋献公也在扫灭周围小国,扩大领土。他对这位东床跨黄河东进不放心,于是派军队灭掉虞、虢两国,控制了关中通向中原的咽喉要道崤函地区,卡住了秦国东进的道路。 为了使国家强盛,秦穆公四处搜求人才,重用他国来的客卿,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这些谋臣武士,辅佐穆分,使秦国兵强马壮。 秦穆公本欲东进,到中原获得霸业。
99、但在崤山战中,三将被俘,秦军覆没。晋控扼住东进路,穆公于是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中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由余长期生活在戎人中,对他们的情况熟悉,他的建议穆公很重视。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有说20个),开辟国土千余里。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秦穆公称霸西戎。 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去,用了177人为他殉葬,这是自西周以来用人殉葬最多的一次,反映了秦国社会的落后、野蛮一面。秦国很有才干的子车氏三良:奄息、仲行、鍼虎也在殉葬人群之列。这样大量毁灭人才,秦人非常哀伤,作诗黄鸟三章来
100、哀悼他们,也是对用人殉葬制度的愤怒。 秦穆公死后,人才被用来殉葬毁灭,他的继承者们也都平平无大作为。终春秋之世,秦国再没有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有过上乘的表演。 2。楚庄王问鼎中原楚国是南方一大国,经济、军事力量都很强。楚在周初以子男爵位受封,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要求隋国向周王请求,提升他的爵位。隋国君向周桓王转达楚人的要求,周桓王不准。楚王熊通生气说:我的先祖鬻熊还是你文王的老师哩,成王封我子男土地,现在蛮夷都归服了我,你不提升,我自己提升。于是在他即位的第37年(公元前704年)自立为王,死后后人加一谥为武王。这是除周王外,诸侯国称王之始。表示楚要与周王抗衡。 楚国的北上先后受到齐
101、桓公和晋文公两位霸主的打击,一直未能如愿。鲁文公十四年,楚武王的四世孙庄王侣继父穆王即位,楚国在中原才得以一显身手。 楚庄王上台时,晋文公、秦穆公均已死去。晋国执政者和国君皆非治世之才,政绩平平。齐国也没有什么作为。楚庄王虽是少年即位,却是有心计、有作为的一位能人。他即位之初,不大讲话,以观政治动向,有三年不言之说。他的老师斗克和公子燮专政,与令尹子孔、将军潘崇争权。庄王利用庐大夫戢黎杀掉斗克、公子燮,内乱才稍平定。 庄王即位初年还遇着两大问题:一是天灾,百姓缺粮;二是西北部的戎人不断进逼。庄王决定先解除戎族的威胁。在楚庄王三年(前611年)秋,起兵伐戎族人中为害最大的庸人。庸人居住于今湖北竹
102、山县境。楚军缺粮,官兵同吃一样的饭食,急行军到达战场。楚军根据庸人轻敌的弱点,先伪装失败,以麻痹敌人。庸人认为楚军不堪一击,不设防。 李斯:谏逐客书,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楚大军突袭,一举灭掉庸人。庸人被灭,其他跟着叛楚的部族,又纷纷归顺楚人。 楚国内部安定,戎族归服,庄王于是北上争夺霸主。楚庄王六年(公元前608年)进攻陈国、宋国。晋赵盾率军相救,在北林(今郑州市西南)与楚军相遇,楚人活捉了晋大夫解杨,晋被迫迅速退兵。次年春,楚国指使郑国进攻宋国,大败宋军。晋国在这年夏天纠合宋、卫、陈三国军队准备攻郑,以为宋报仇。楚人闻讯后,将大军开到郑国都城下等待晋国联军,赵盾率领的
103、四国联军竟不敢前来就退了回去。 楚军两次对晋国占上风,庄王也就掌握了晋国的虚实,大胆北上。 楚庄王八年,楚庄王率领楚军进攻地处伊洛地区的陆浑之戎,顺势将大军开进周王室的国土上,列好阵势。周定王忙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却向他打听周王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大小轻重,用意甚明,是企图取周而代之。王孙满知庄王的用心,于是就用话去折服他,说:在德不在鼎。并批驳他说: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听到王孙满的话来得硬,楚当时也无力取周而代之,就退兵回国。 3。楚庄王胜晋服宋郑国在春秋时期,由于它地处晋、楚两大国之间
104、,而春秋时期争夺霸业的斗争,又以晋、楚两国历时最长,斗争最激烈。而郑国的倒向,是晋、楚两国霸业消长的标志,所以郑国夹在中间,受战祸最重,如在公元前608-前596年的11年中,晋国5次伐郑,楚国7次来讨,几乎年年有战祸,有时甚至一年两三次。郑向楚,晋国来问罪;向晋,楚国来加兵。郑国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作顺风倒的墙头草,准备着礼物,谁来就同谁讲和友好。 楚庄王十六年,郑国同楚国在辰陵(今河南淮阳县西60里)结盟友好,但郑既受盟于辰陵,又徼事于晋,向晋国送秋波。楚国对郑国这种两面派的做法不能容忍,次年春天,楚庄王就派大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人坚守了3个月,晋国援军迟迟不到,最后城被攻破,郑国君襄公肉袒
105、牵羊向楚国投降。楚国和郑国结盟,交换人质,郑国就一心归顺楚国。 到郑国降了楚,签订了盟约,晋国援郑的大军才出动。他们走到黄河岸边,听到郑与楚国讲和的消息后,中军元帅荀林父和士会等人打算回军。但是以中军副将先縠为首的一批人,坚决不同意,要同楚军决战。先縠并带领所属部队,不听中军元帅的节制,率军迳自渡过黄河。荀林父是新当上中军元帅不久,没有威望,也没有多少主见,在韩厥的建议下,晋大军仓促渡过黄河。 晋军渡河后驻于敖、镐一带(今河南荥阳县北),荀林父派人去与楚讲和休战。所派去的人却都是一些在国内求官不得的不逞之徒,他们违抗军令,竟去与楚军挑战,而晋军却没有作交战准备。当两军相遇时,主将荀林父慌了手脚
106、,指挥撤退,擂响战鼓下令:先渡河者有 左传宣公三年。 左传宣公十一年。 赏!晋军乱作一团,奔向河边抢渡船。先上船的用刀砍抓住船舷争上船的手,砍断的手指掉在船中,可以用手捧。上军主将士会先作了准备,设下伏兵七处,故上军保持不败。这就是晋楚在城濮大战后,第二次大的邲之战。 邲战晋虽然失败,郑国也倒向了楚国,宋国却仍不与楚友好而倾向晋国。楚庄王于是在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秋天,包围了宋国都。楚国包围宋国达9个月之久。宋国城中断粮,竟至易子而食,折骸以爨。宋人派使者向晋求救,晋满朝文武都反对出兵相救,惧怕与楚国交战。但却派使者欺骗宋人,说晋国救兵随即就到。宋国人在政治斗争中从来是刻板不灵活,不
107、知随时变化,所以后来有人说郑昭宋聋,是较恰当的评价。宋人死等晋国援军,不顾城中百姓死活,后来实在坚持不下去,楚国围城士兵却准备在城外建屋作长久打算。宋人这才害怕,派华元在夜里摸到楚国主将子反的床前,请求退兵结盟。楚退军30里,与宋结盟。宋国于是也就服了楚国。 郑国、宋国服了楚国,楚庄王称霸中原的目的达到了。 (五)晋国霸业的复兴晋国的灵公(公元前620-前607年在位)幼小即位,长大后昏庸荒淫,利用亲信,诛杀大臣,最后被赵穿所杀。继位的成公,也无多大作为,所以楚庄王能顺利地称霸中原。楚庄王死后(庄王即位的23年死去,为公元前591年),楚国霸业也就中落,晋国又乘机起而复霸。 1。晋国对狄人的讨
108、伐和东服齐楚庄工称霸中原,晋国南进受挫,转而集中力量对付狄人,以巩固后方,扩大地盘。 狄人主要有三支:白狄、赤狄和长狄。白狄因喜穿白衣而得名,原在今陕西延安、山西介休一带,后东迁河北境内。晋文公死时白狄趁机打进晋国,到达箕地(今山西太谷、或说在蒲县)。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9年),晋襄公亲率大军抵抗,主帅先轸战死,郤缺俘虏了白狄君长。白狄由此衰落下去。 长狄因身材高大而得名。活动于今山西、河北、山东诸省山谷间,曾多次侵齐、宋、鲁、晋等国。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晋人擒杀了长狄首领焚如,长狄灭亡。 赤狄是因喜穿红色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今山西东南的长治地区,是狄人中最强的一支。赤狄中又
109、分为潞氏(今山西潞城县东北)、甲氏、留吁(在今山西屯留县境)和铎辰(今山西潞城、屯留间)四支,其中以潞氏最强。晋景公的姐姐还嫁给潞氏首领婴儿为夫人,以结友好。在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潞氏执政大臣潞鄷舒专权,杀死晋景公姐,与晋为敌。晋景公于是派荀林父率军征讨,在曲梁(今山西潞城县北的石梁)大败潞鄷舒的军队。他逃到卫国,被卫人抓获送给晋人,晋人将他杀掉,并趁势灭掉潞氏一支。晋景公把潞氏的人一部分献给周王室,同时赏给这次作战有功的荀林父1000家,作为仆从。 左传宣公十四、十五年。 晋人灭潞氏后,次年又派士会率军灭掉甲氏、留吁、铎辰三部。赤狄由此大部被灭掉。晋景公十二年,晋联合卫国攻灭赤狄余部
110、咎如,到此赤狄全被灭,晋后顾之忧解除。 晋人在处理狄人事宜时,齐国乘机脱离晋国,并多次向鲁国进攻,想恢复齐桓公的业绩。鲁国为了对付齐人,在国内实行初税亩和作丘甲的税制和军制改革,以备齐难。初税亩是无论占地多少,只按亩征收租税。是废藉田制的力役地租为实物地租。作丘甲是征集野人当兵,扩大兵源。这两项改革近似于晋国的作州兵、齐国的相地衰征制。是在新形势下,适应社会的发展采取的措施。 齐国军队不断向鲁、卫进攻,鲁、卫两国都派人向晋国求救。这时晋国执政的中军元帅是郤克。郤克是一位跛足的残疾人,他早年到齐国出使时,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躲在帐幕后看他跛足走路的样子,发出讥笑声,被郤克听见。郤克大为恼怒,发誓
111、要报仇。所以当鲁国、卫国使者求救时,郤克力主相救,并向景公要求多派军队。晋景公同意郤克的请求,派战车800乘(约6万人),出发进攻齐国。 晋国和鲁、卫联军在齐国鞌(今山东济南市西南)相峙。齐顷公轻狂,战前夸口说:让我先消灭了晋军再吃早饭,没有披上马甲就冲到阵前叫战。战争一开始,晋主将郤克的指挥车直冲齐阵,晋军紧跟压上,齐军顷刻大败。晋军绕着华不注山追赶齐顷公三圈,后来齐顷公驾车的马挂在树干上,被晋将韩厥追上。这时齐顷公车右逢丑父与齐顷公换了位置,韩厥不识顷公,逢丑父让顷公下去取水,顷公才乘机逃脱。 韩厥把逢丑父当齐顷公抓了回来。 齐国战败,派正卿国佐带着宝物和地图到晋军中讲和。郤克不同意,提出
112、讲和的条件是要齐顷公的母亲、取笑过他的萧同叔子为人质,还要齐国耕地都东西向打垅埂,以便晋国兵车随时进入齐国。这两个无理要求都被齐使国佐驳回。国佐声称,若不同意和,那就只有再背城一战了。齐国态度强硬起来,鲁、卫两国以为达到报仇的目的,对齐国不要过分苛求,要求晋人同意讲和。晋国于是与齐国讲和,然后退兵。齐国也就又服了晋国。 2。晋厉公对秦楚的胜利晋国东边打服齐国,西边的秦国又想与晋国争高下。晋厉公元年(公元前580年),秦桓公与晋厉公约定在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相会。 晋厉公先到,秦桓公却住于王城(今陕西大荔东,在黄河西岸)不肯渡河。两国只好派使者往返于令狐和王城间订盟约。这样的和约当然不可靠,秦
113、伯归而背晋成。令狐会盟后,秦人又支持戎狄人向晋进攻。晋厉公二年秋天,晋军在交刚(地不详,或说在今山西县)打败狄人。晋厉公三年,晋国联合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国西伐秦。 联军经过成周时,朝见周简王,简王派大臣刘康公、成肃公作监军伐秦。在秦晋交战前,晋国派吕相出使秦国,宣布同秦断交。吕相罗织了秦国对晋背信弃义的一大堆罪状,他的这篇辞令有声有色,脍炙人口, 左传宣公十五年,成公元年。 左传成公二年。 左传成公十一年。 今天仍保存下来,就是吕相绝秦。 晋国这次以栾书为中军元帅,与秦军战于麻隧(今陕西泾阳西南)。 秦军大败,秦将秦成差和女父成为俘虏。联军渡过泾水,到达侯丽(泾水南,或说在今礼泉
114、境),然后退兵。 楚国同晋国在晋厉公二年由宋国华元出面斡旋,曾在宋国的西门外结盟休战,盟词说: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晋则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信誓旦旦。楚却并不遵守,仅隔3年,即在晋厉公五年,楚国就出兵进攻晋的盟国郑、卫。 楚主将子反说:敌利则进,何盟之有?反映了楚执政者的不讲信义。楚国首先背弃盟约,晋国于是召集齐、鲁、宋、卫、郑、邾等国大夫在钟离(国名,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同吴人相会,以发动吴人从后方攻击楚人,牵制楚北上。 晋厉公六年春,楚国用汝阴地与郑讲和,郑倒向楚。晋同盟宋、卫于是进攻郑。这年夏天,晋国出动大军讨伐郑国。楚也出动大军相救,于是晋楚两军在
115、鄢陵(今河南鄢陵)相遇,展开了晋楚两国争霸的第三次大战-鄢陵之战。 晋军由栾书为中军元帅,楚军由子反为主帅,晋厉公和楚共王皆亲临战场督战。战争从早上打到星光出现,未分胜负,休战次日再战。在战争中晋魏锜射伤楚共王的眼睛,共王命射手养由基把魏锜射死。入夜两军清点人马,补充战备。楚共王派人召主将子反计议军事,子反却因喝了小臣谷阳竖献的酒,烂醉如泥,不能下床。楚共王认为这是上天要使楚国失败,于是乘夜率领军队撤出战场。晋军不战而胜。子反与令尹子重有矛盾,子重逼子反自杀,以承担失败的责任。当楚王赦免令到来时,子反已自杀了。 3。晋悼公制胜郑国与和戌晋厉公时晋国贵族势力抬头,各贵族间斗争加剧。厉公想加强国君
116、的权力,在鄢陵之战后,诛杀了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的郤氏三卿:郤犨、郤、锜、郤至。厉公的亲信胥童又趁机把中军元帅栾书和中行偃囚禁起来,要求厉公下令杀掉。厉公没有同意。栾书、中行偃知厉公对他们不放心,于是派程滑把厉公杀死。 厉公被杀后,栾书派荀到周王都,接回旅居于周的公子周为晋君,这就是晋悼公。此时悼公才14岁,但很有政治头脑。晋国众官到清原(今山西稷县东南)相迎,他对前来迎接他的官员说:我原本没有想到会当国君,现在既然要我做君主,那就要听从我,否则就不要立我。听我与不听我,都在今天表明态度。众官表示遵从命令,于是在武公庙里举行即位典礼。 晋悼公一上台,就放逐不法之徒夷羊五等7人,任命有才能的人
117、为官,颁布整顿内政的纲领。减轻赋税,赦免罪人,节省开支等,使晋国政治走上正轨。 鄢陵之战后,楚虽失败,但郑国仍未归服晋国而是亲楚。晋悼公要 左传成公十二年。 左传成公十五年。 左传成公十八年。 保持晋国的霸业,必须使郑国归服。晋悼公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571年)秋,就召集鲁、宋、卫、曹、邾在戚地(今河南濮阳北)相会,商议对付郑国的策略。鲁国的仲孙蔑建议城虎牢以逼郑。被晋国人采纳。是年冬季,晋召集齐、鲁、宋、卫、曹、邾、滕、薛、小邾等国,在虎牢筑城。虎牢这个地方,在郑国的西北境,是一险要地。南下即很快到达郑国都。诸侯在虎牢建城驻军防守,随时威胁着郑国,郑国于是向晋国请和。 晋悼公服了郑国,陈国后
118、来也归顺,晋国声威大振。北方戎族的无终部落,此时也派人向晋纳贡求和。晋悼公本不想与戎人和好,他说:戎狄不讲信义,不如讨伐为好。魏绛提出和戎对晋国有五大好处来劝悼公,悼公采纳了他的意见。 晋人和戎人讲和,无后顾忧,可专力对付楚国。悼公又采纳荀的建议,把晋的军队和诸侯国的精锐军队分成三队,轮番同楚周旋,使楚军疲惫不堪,晋军却轮流得到休整。因此晋国能在8年中,9次会合诸侯。史称悼公复霸,要以成就来说,晋悼公确是名符其实的一位霸主。 4。晋平公再胜齐国齐国顺从晋国是多半迫于晋国的威势,一有机会,它就要同晋国相抗争,以获得大国的独立地位。鲁襄公十五年(公元前558年)晋悼公死,其子平公即位。次年三月,晋
119、平公召集鲁、宋、卫、郑、曹、莒、邾、薛、杞、小邾等国国君,在湨梁(今河南济源县西)相会。其他国家都是国君与会,齐国却只派大夫高厚来参加。接着晋平公在温(今河南温县境)宴请诸侯,让各国陪同国君的大夫唱着歌和着节拍跳舞,并要求歌诗必类,即要表达本人的心意。齐高厚唱的歌与舞不相配合,晋中军元帅荀偃生气,说诸侯有二心了!让高厚同诸侯大夫结盟,高厚却逃离会场,回到齐国。诸侯大夫于是结盟,声言同讨不庭。 晋国本想把齐国包括在内,将中原诸侯团结起来。但因出现分裂,却成为讨齐的一次聚会。 齐国在高厚逃会后,又向鲁国进攻。鲁国请求晋国相救。鲁襄公十八年,晋、鲁联军伐齐,深入齐境。齐灵公率领齐军在平阴(今山东省平
120、阴东北)迎击。晋鲁联军攻击齐军阵地防门,大量杀伤齐军。齐灵公胆小,晋范匄就对齐大夫析文子说:我们认识,不能向你保密。鲁、莒两国请各以一千辆兵车,从本国出发攻齐。这样,齐就要灭亡了,你先替自己打算一下。析文子将这个秘密报告了齐灵公,灵公十分害怕。晋军又在各处插上旗,充作阵地。还在战车上作假人,充当武士。并在车后拖上柴树枝,使扬起满天尘上,造成晋军人数众多的假象。齐灵公登上巫山(一名孝堂山,今山东肥城县西北),观看晋军是如此众多,十分惧怕,就悄悄地带领齐军逃走了。 晋军分别攻下齐鲁边界上的险要关塞后,直追齐军到齐国都临淄城下。齐灵公驾上车准备再逃到邮棠(疑在今山东平度东南),被太子光左传襄公二年。
121、 左传襄公四年。 左传襄公九年。 和大夫郭荣阻拦住。晋军在临淄城外烧抢了一阵,并未攻进城去,又向东攻到潍水北,向南到达沂水。 平阴之战齐虽败,但仍未服晋。次年晋国士匄再次伐齐,到达谷地(今山东东阿县南东阿镇),听到齐灵公去世的消息,就退兵回国。这年八月齐国诛杀了高厚。晋平公六年(公元前552年)齐国君庄公到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北)同晋国君平公及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国结盟,承认了晋国的盟主地位。晋国的霸业又得到恢复。 左传襄公十八年。 四、弭兵盟会和春秋后期的政局春秋的争霸斗争,主要是晋、楚两国。它们各有自己的属国,形成两大政治势力集团。为争夺霸权,它们长期进行着政治的和军事
122、的斗争,都企图压倒对方,占据有利的政治地位。但是,到了春秋中期,晋、楚两国国内都出现麻烦:楚国要对付新兴起的吴国,晋国各卿族间的矛盾加剧,故晋、楚两国间的矛盾相对变得缓和。处在中间地带的中小国,饱受战祸苦难,像郑国在晋楚近百年的争霸斗争中,参与大小战争70余次,宋国也有40多次,有时甚至几乎亡国。在这种情况下,由宋国华元和向戌先后出来撮合两大集团弭兵。 晋楚弭兵后,各国政治形势发生变化,争霸的战场也随之转到我国东南地区的吴、楚、越之间进行。 (一)宋国华元、向戌的弭兵活动弭兵即是消除战争。弭兵事件是春秋政治史上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晋、楚两国争霸的结束,各国内部新旧势力间斗争的加剧。 1。宋华元弭
123、兵及其失败华元是宋戴公(前799-前766年在位)的儿子华父督的曾孙,曾担任宋右师职,主持国政。华元因所处的政治地位,与楚国令尹子重和晋国中军元帅栾书都友好,故由他斡旋,促成一次晋、楚两国休兵的盟会,也称为第一次弭兵盟会。 晋、楚两国能坐下来谈休兵停战,是有各自缘由的。 晋国卿族间的矛盾,影响了内部的团结一致对外方针。晋国三军的将佐,都是卿爵,为世家大贵族,各自拥有相当的经济、军事实力。像前面曾提到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而韩氏,有封地7个邑,每邑可出100辆兵车。羊舌氏有3个县级邑,每邑也可出100辆兵车。祁氏和羊舌氏被灭后,在他们私家的土地上,设立10个县。这些有势力的强家,互相明
124、争暗斗,削弱了晋国的力量。如赵氏和栾氏、郤氏的矛盾就很深,鲁成公五年(公元前586年)赵氏内部发生矛盾,赵氏要赶走赵婴齐,赵婴齐对赵同、赵括说: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他已看到栾氏要害赵氏。鲁成公八年,与赵婴齐私通的赵朔妻(晋景公之姐)赵庄姬诬告驱逐赵婴齐的赵同、赵括造反作乱,栾氏和郤氏出面为赵庄姬的诬告作证。晋景公于是诛杀赵同、赵括,并灭赵氏家族。赵庄姬带着儿子赵武住于景公的宫中才免于被杀。 后世戏剧赵氏孤儿就是从这里演绎出来的故事。 晋国不但有国内矛盾,它所领导的中原诸侯国集团中的秦国和齐国,也有起来同它争位的意向。所以晋国想从楚国的对抗中脱身出来。 楚国的日子也不好过。楚国
125、的申公巫臣用计把楚庄王和司马子反都想娶为妾的夏姬弄到手,并带着夏姬出走到晋国。令尹子重和巫臣有旧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第213页。 左传昭公五年。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怨,司马子反因夏姬事又同巫臣结上新恨。因此子重、子反合谋把巫臣在楚国的族人统统杀掉,将财产瓜分。巫臣从晋国去信警告他们说,你们诛杀无罪之人,我要使你们疲于奔命。因此巫臣就向晋景公献上联吴制楚的策略,得到晋景公赞同。 巫臣自荐为使者往吴,得到吴国国王寿梦的赏识。他带去一队晋国军队,以训练吴国军射箭、驾车、演练军阵的军事技术,使只知水战的吴军,掌握了车战的正规战术。巫臣怂恿吴国反对楚国,并把自己的儿子狐庸留下,作为吴国的行人(外交官
126、)。这样,从鲁成公七年,吴国就开始伐楚、伐巢、伐徐(均楚国的属国),又攻入楚国的州来邑(今安徽凤台县),闹得楚国上下不得安宁,子重、子反一年中在战场上奔波7次,所谓一岁七奔命。一些属于楚国的小国,被吴国夺去,从此吴国逐渐强大,成为楚国心腹大患。 晋国把吴国扶起后,趁楚国分出力量对付吴人,也在楚国北境扫荡楚的同盟国。鲁成公八年攻蔡,并伐楚,俘虏楚将申骊。接着攻楚的与国沈(今安徽临泉),俘虏了沈国君。为开辟通往吴的道路,同年又会合诸侯伐郯国(在今山东郯城县)。 晋、楚两国都出现了麻烦,停止两国长期的敌对成了共同的愿望。 晋、楚和平的氢气球是由晋国放出的。晋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8年),晋主动释放了
127、在邲之战俘虏的楚国公子縠臣,并归还了连尹襄老的尸体。接着楚国也放回了晋国被俘的知。晋景公十八年,晋景公亲自出面释放了楚国俘虏钟仪。晋大臣范文子士燮说,让他归楚使合晋、楚之成。钟仪返楚,向楚共王转达了晋国的意愿,楚共王立即派大宰公子辰到晋国,报钟仪之使,请修好,结成。次年春,晋国派大夫籴伐到楚,报大宰子商之使,子商即公子辰。晋、楚两国使者的交往,媾和的谈判已差不多了,这时宋国的华元,看到时机成熟,以他与晋国中军元帅栾书和楚国令尹子重都相友好的私人关系,于是在晋厉公元年(公元前580年)的冬季,奔走于晋、楚两国间,以合晋、楚之成。 晋厉公二年五月,在华元的奔走下,晋国的大夫范文子士燮同楚国公子罢、
128、许偃,在宋国的西门外结盟弭兵。盟约有三个内容:晋、楚两国休战,并帮助对方攻打来犯的敌人;开通两集团间的道路交通;共同讨伐背叛晋或楚的国家。接着晋国的郤至到楚国签约,楚国的公子罢到晋国签约。 晋、楚虽然签了休战的盟约,楚国却并不想恪守。才过了3年,楚国就又出兵攻晋国的盟国郑、卫。楚国令尹子襄对力主攻郑的司马子反说:刚与晋结盟就背叛它,是不可以的吧。子反却回答说:只要有利于我就进攻,管它什么盟约!这时晋国是厉公当政,晋厉公也是一位 左传成公七年。 左传成公九年。 左传成公九年。 左传成公十年。 左传成公十一年。 左传成公十二年。 厉害的能干人物,岂肯让楚国得手。于是就发生我们在前面已指出过的鄢陵之
129、战。两国再无和平可言,华元撮和的这次弭兵盟会的成果,也就随之付诸流水。 2。宋向戌再次活动弭兵 华元斡旋的第一次弭兵结盟,因条件还未十分成熟,很快破裂。 但促使晋、楚两国息兵的因素,却在继续发展:晋国内部斗争加剧;吴国势力强大,对楚构成强大威胁;各中小国厌战情绪增长等。所以,在华元弭兵后的第三十三年,还是由宋国人向戌出面活动弭兵,并获得成功。 华元弭兵后,晋国虽在鄢陵打败楚国,但厉公眼看晋国大贵族势力抬头,有压倒国君的可能,于是打击贵族势力。他诛杀了势力最大的郤氏,对栾氏亦不放心,结果他被栾氏和中行氏联合杀掉。栾氏杀掉厉公后,势力强大,成为众矢之的。范氏利用栾氏家族内的矛盾,赶走了栾氏家族长栾
130、盈,诛杀栾氏的同党箕遗、黄渊、羊舌虎,囚禁伯华、叔向、籍偃三大夫。栾盈逃到楚国,后又到齐国,在齐国的支持下,偷偷潜回他的封地曲沃。在国内有魏氏支持他,栾盈率领曲沃的丁壮,打到国都。栾盈后来失败被杀,全族被诛灭。但晋国内部斗争却更加剧。晋国加紧扶持和支援吴国,以牵制楚国。晋厉公五年,晋范文子与中原诸侯国在钟离同吴人相会。吴国正式开始了同中原诸侯国的交往。 晋悼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晋召集诸侯在鸡泽(今河北邯郸市北) 相会欲修吴好,晋悼公派荀会专程到淮上去迎接吴王寿梦。此时吴正与楚开战,故未到场。晋悼公五年,晋又召集诸侯在戚地(今河南濮阳北)相会,吴国正式参加了这次盟会,与中原诸侯结盟。晋悼公
131、十年,吴王寿梦到柤(今江苏邳县西北加口)与晋悼公率领的中原诸侯相会。 吴国势力逐渐强大,能与楚抗衡。楚共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70年),楚国令尹子重挑选精兵伐吴,让邓廖率领组甲三百,被练三千,被吴军拦击,邓廖被俘,逃回的组甲士只有80人,被练士兵只有300人。 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年),楚令尹子囊伐吴,被吴军打败,楚公子宜縠被俘。子囊伐吴回国后自杀,临死前对即将继他令尹位的子庚说:必城郢!要把国都城墙修好,以防备吴人。 楚国内部也不安定。楚共王有5个儿子,他自己不立继位的太子,而谁继承王位,却由神来决定。他与巴姬商议,把一只璧埋在宗庙殿堂内,让5个儿子入庙拜祖,谁压到璧就是继承人。结果康王、
132、灵王、平王都各压一部分。子干、子皙不沾边。所以,楚共王死后,康王继位,他的几个弟弟都觊觎着王权。楚国王子势强逼主,令尹难当。楚康王八年,令尹子庚死,康王让子冯接替。子冯去同申叔豫商量,申叔豫说国多宠而王弱,国不可为也。子冯就装病不到任,楚王只得另任他人。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二十三年。 吕氏春秋高义。 左传襄公十四年。 左传昭公十三年。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在这种内外都有困难的情势下,晋、楚休兵的条件成熟了。晋平公十年(公元前548年),晋国赵武执政为中军元帅。他下令减轻诸侯对晋国的贡赋(霸主国要收取与国缴纳的贡赋。西周时这种贡赋是给周王的,春秋时霸主代替周王的地位,霸主国控制的中小国就把这种贡
133、赋缴纳给霸主)。鲁国叔孙穆叔去见赵武时,赵武对他说: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武也知楚令尹,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赵武的话很快传到各国,宋国的向戌与蔡国的声子就出来活动。向戌和声子先后到楚国与晋国斡旋。 向戌是宋国的左师,地位高,他与华元一样,与晋、楚两国的执政大臣都相好,所以他最终促成此事。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 夏,晋国的中军元帅赵武、楚国令尹屈建和鲁、蔡、卫、陈、郑、许、曹等国的执政大臣,在宋国的西门外结盟休战。这次盟约中,除休战内容外,楚国提出晋、楚之从交相见一款,排除齐、秦外,此条得到通过。这一条款的含义是晋国和楚国的从属国,要定期朝见对方的盟主。朝见对方
134、,意味着要向对方盟主缴纳贡物。这样诸侯国的负担就比此前增加一倍。 3。向戌弭兵盟会的意义向戌活动的这次弭兵盟会,获得了成功。 弭兵盟会召开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为减少,此后的十几年未有战事发生,而晋、楚两大国之间,在其后的40年内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冲突。介于两大国间的中原各国,有了一个暂时和平的环境。国际间的斗争,就转入各国内部斗争。各国内部贵族之间为斗争需要,在政治、经济上都采取一些适应历史潮流的新措施,这样,就使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逐渐被新的制度所取代。所以说,弭兵盟会是春秋时期由诸侯国间的争霸转向国内大夫间兼并的一年,也是春秋时代由前期转入后期的一年。 争霸斗争的战场,则由中原转向东
135、南地区的楚、吴、越间进行了。 (二)弭兵盟会后的中原各国弭兵盟会后,虽晋楚两集团间战争暂时缓和,但各国内部矛盾就上升了。贵族崛起,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转为自大夫出,甚而陪臣执国命的时代。权柄的下移标志着各国政权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 1。晋国在政治经济上的改制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晋国大夫祁盈家发生内乱。祁盈的家臣祁胜与邬臧交换妻子,祁盈将二人囚禁起来。祁胜就行赂荀跞,替他在晋顷公面前说情。晋顷公不问曲直,就把祁盈逮捕起来。祁盈手下人见国君处事不公,就把祁胜、邬臧杀死。晋国于是就把祁盈和他的同党杨食我杀掉,并灭掉祁氏和杨氏两家贵族。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论语季氏。
136、执政的魏舒在处理祁氏和羊舌氏(杨食我族)的财产时,把他们的采邑地收归国有,设县由中央派人直接治理。在祁氏的采邑地上设7个县,在羊舌氏采邑地上设3个县。这一措施,为战国时的郡县制开了头。就在魏舒改采邑为县的次年,晋国人在法制上也学着郑国子产,进行改制,把成文法铸在鼎上。晋顷公十二年,赵鞅(赵武的孙子)和荀寅带着军队在汝水边筑城,同时征收一鼓铁(200斤),铸造一件鼎,把范匄当政时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公诸于众。这一行动,遭到孔子和当时名人蔡墨的反对。孔子指责说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孔子认为,百姓看鼎上的条文就知道应定罪的轻重,当权贵族就不能从中上下其手,以恐吓百姓。 法律的公布,
137、把晋国法制推到一个新阶段。人们知道法律所禁,就可以避免误触刑律,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贵族也因法律条文公布,不便任意为非,对他们却是一种限制。以前的法律不公布,由执政者掌握,他们说了算,法律条文公布后,这一神迷被打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 赵鞅在铸刑鼎后的第二十一年,即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他在与范氏、中行氏的斗争中,在铁地与支持范氏、中行氏的郑国军队交战。临战前他宣布了一项更大胆的改革措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其中人臣隶圉是奴隶。免即是在战争中立功者,可以免除奴隶身份。这是一条为奴隶解放开辟道路的新法令。 为了争取人心,晋国贵族们还在各自
138、的采地内进行了土地亩制和税收变革。据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中的孙子吴问篇,晋六卿都扩大了田的亩制:范、中行氏以一百六十步为一亩;知氏以一百八十步为一亩;韩、魏氏以二百步为一亩;赵氏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正规的亩是一百步,可见各家都扩大了亩积。在征收地税上,赵氏是公无税焉外,其余五家都是伍税之,即采用征收百分之二十的实物地租。这已经是一种封建地主性质的剥削方式了。 2。齐国内政的变迁弭兵盟会前,齐国的景公即位为君,齐景公在位共58年(公元前547-前490)。景公在位时间虽长,却是一位平庸的国君,只顾享乐,一味加重剥削。齐景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22年),景公有疾,归罪于祝、史没有给他
139、在神前好好祈祷,要杀他们。晏婴说这是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你把川泽山林自然资源都控制起来,不准百姓利用;官吏胡作非为;国家政令没有准则;对百姓征敛无度;国君宫室日更,淫乐不违。民众痛苦不堪,夫妇皆诅。可见齐国政治的败坏。 齐国的大权,在景公上台时,就被崔杼、庆封两人把持着。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崔杼杀齐庄公,立景公,自任为相。齐国史官把崔杼杀君的事实记载在简册上,竟被他杀死。后一来庆氏乘崔氏家族内乱,吞并了崔氏,庆封又自任为相当国。庆封专权,但他好打 左传哀公二年。 左传昭公二十年。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猎、嗜酒,数日不上朝理政,有事到他家去请示,出现国迁朝局面,他家成了国家的朝堂。庆封
140、当国仅一年左右,就被他的下属卢蒲癸、王何赶下台,逃到吴国。齐景公十六年,齐国正卿栾施、高强专权,杀大臣,将国君子弟驱逐出国,遭到国人的反对。陈氏联合鲍氏把栾氏、高氏灭掉,这样陈氏就掌握政权。姜姓齐国的政权危机,也就日益临近。3。子产在郑国的改革郑国在春秋时是战祸最剧的国家,而内部大族多,斗争激烈,所谓国小而逼,族大多宠。像子产初当政时,派贵族伯石去为国家办一件事,竟要求先许愿给他土地作报偿才去,子产同意,说这是要先安定大族的办法。 子产是郑穆公的孙子,公子发之子,名公孙侨。在郑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执政的子皮见他能干,就让子产代替自己,并从旁大力支持子产。子产执政21年,在他执政期间
141、对内政进行改革。子产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项:其一是作封洫。封就是田界,洫就是水沟。作封洫的目的,是清查田亩。郑国的一夫百亩的井田制度,已遭破坏。在子驷当政时,就为田洫作过一次整顿,使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等四家贵族丧田,即他们多侵占的土地被迫交出来,子产作封洫是这一措施的继续。作封洫就是清查全国土地,划定田界,多占者没收,不足者补足一夫百亩的基本数字。子产在使耕者有其田的同时,实行庐井有伍的制度,即将居民用什伍的制度编制起来,以便于管理调动。 其二是作丘赋。郑简公二十八年,子产作丘赋。作丘赋的性质与晋国作州兵,鲁国作丘甲的性质相同,是对野鄙中的奴隶征收军赋。野鄙中的人缴军赋,说明他们已有当
142、兵权。郑国的这一变革,也使旧时的国野制度泯除,有利于奴隶的解放。 其三是铸刑书。郑简公三十年郑子产铸刑书,将法律铸在鼎上,公布于众。子产铸刑书比晋国赵鞅铸刑鼎要早23年。他是我国第一位将刑律公布于众的人。当时晋国的大臣叔向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给子产去了一封信,对他的这一行动给以严厉的指责,说:原先我把你看作学习的榜样,现在令我失望了。过去的君主按照习惯审理案子,没有什么刑法条文,怕民众据条文争论不休。若是民众知道了法律条文,就对在高位的人无所顾忌,而只以法律条文作根据,敢于同在上位的人争论,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子产回信说:像你所说的那样长久之计,我没有能力做到。我是要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反映
143、了子产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进行社会改革的决心。 子产的改革,得到郑国百姓的拥护,百姓编着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郑国在子产执政时期,在内政外交上都取得成功,他多次顶住了晋、楚的强权外交,保卫了郑国利益和独立的尊严。 4。积弱不振的宋国 左传襄公三十年。 左传襄公十年。 左传襄公三十年。 宋国在诸侯国中是一个不小的国家,宋襄公还一度企图争霸。但宋国一直积弱不振,其原因是强宗大族擅权,政治因循守旧。宋国当政的大贵族都是国君的子孙:戴公之后有4家,庄公后1家,桓公后4家,文公之后1家,武公、穆公之后各1家。其中最强的是戴公、桓公后的8家。宋国的卿官多出
144、自这两公之后。这些贵族依恃政治上的特权,互相内讧争夺,甚至同国君对抗。宋平公二十年(公元前556年),右师华阅死,他的弟弟司徒华臣要吞并他家家财,杀死华阅的家臣华吴。宋平公要加以问罪,被向戌和了稀泥,就不了了之。可见宋国君说话没人听从。 宋元公(公元前531-前517年在位)即位后,打算去掉专权的华亥、华定和向宁。这3人却先下手,将公族的几位子孙杀死,劫持元公。结果元公只得用3个儿子与他们的儿子相交换作人质,宋元公才被获释。 后元公杀了华、向的人质,华、向二氏逃奔陈国。接着大司马华费遂的儿子华貙又作难,召回逃往陈国的华、向二氏,占领宋南里进行反抗。 华费遂的另一子华登联络吴国,带领吴军支援华貙
145、。宋元公在晋、齐、曹、卫等国的支持下,才打败华氏,收回南里,华氏余党逃出国。这场乱子前后经历数年才被平定。 宋景公继宋元公即位。景公特别宠幸大臣桓魋,致使景公的两亲弟公子弟和公子辰被迫逃到陈国。后来这批人同原先被逐出国的右师乐大心一起,占领宋国的萧地(今安徽萧县北),大为宋患。其后宋景公却与桓魋发生矛盾,起因是卫国大叔疾投奔宋时,向桓魋献一颗美珠,宋景公想要这颗珠,桓魋不给。景公于是想设计除掉他,不料桓魋却先下手,也想用计劫持景公。宋景公于是派兵攻击桓魋,桓魋逃到曹地反抗,遭到曹地人的反对,再逃到卫国,后又逃到齐国。桓魋的乱子,在宋国也闹了20年的时间。 宋景公晚年,怠于政事,不上朝听政,各官
146、署向他报告政事由近臣大尹转达。景公的指示也由大尹传达,于是大尹从中上下其手,专断国政,国人对他很痛恨。鲁哀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69年),当了48年国君的宋景公到空泽(今河南虞城县南)时死去。大尹调动1000名甲士将景公尸体运回国都,他秘而不宣国君死讯,却召集六卿以商议国事为名,用甲士胁迫他们参加盟誓,诡称景公有病,先立景公子启为太子。3天后国人得知景公已死的消息,司城乐茷揭露大尹的阴谋,调动武装攻击大尹。大尹欲发动国人相对抗,但国人不响应,他就带着公子启投奔了楚国。六卿立公子得为国君,是为昭公。六卿相盟说:三族共政,无相害也。三族指戴公之后的皇氏、乐氏,文公之后的灵氏。提出三族共政的原则,国君
147、显然是没有权可言了。 5。鲁国三家的强横鲁国国君政权弱,三家专权,是鲁国政治史上的特点。 鲁国的三家,即三桓,是指鲁桓公3个儿子的后裔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鲁国君的失权从鲁宣公开始。鲁文公死后,东门遂杀死 左传昭公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 左传定公十年,哀公十一年、十四年。 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鲁文公正夫人哀姜所生的儿子公子恶及公子视,而立敬嬴所生的公子俀,是为鲁宣公。鲁国由此公室卑,三桓强,政在季氏。国政主要把持在季孙氏家族手中。鲁宣公刚上台,季孙氏就给他一次教训。莒国纪公的太子仆,杀死他的父亲,带着传国的宝玉投奔鲁国,将宝玉献给鲁宣公。鲁宣公高兴,下令赏给莒太子田邑,并说今日必授!
148、季孙氏的季文子为执政大臣,他却下令司寇立即将莒太子仆驱逐出境,并说:今日必达!今天一定要到达国境外。结果季孙氏的命令执行了,宣公的命令却作了废。 鲁国的三家,通过作三军、作四军的方式,把国君的军权和财权瓜分掉。鲁襄公十一年,季孙氏的季武子执政而作三军,即将鲁国的原两军,改成三军。作三军的目的是三分公室,把鲁国国君的土地、人民分成三份,三家各有其一。季氏贪婪,全归己。孟孙氏取四分之一,四分之三仍归公室。叔孙氏以一半归己,一半仍归国君。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舍中军,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两份,孟氏、叔氏各得一份。这次瓜分公室彻底,三家都把国君的土地、人民归于自己,而贡于公,国君只是享受从三家分给
149、他的一杯羹,吃三家的贡物。季氏的专权,引起一些贵族的不满,鲁昭公在他们的支持下,发动对季孙氏的讨伐。季孙氏在叔孙氏和孟孙氏的支援下,把鲁昭公的军队打败,昭公被迫逃出国,在外流落8年之久,最后死在外地。季孙氏的行为,百姓没有怨言,诸侯赞同。鲁国的民不知君,而只知有季氏。鲁国国君失权,三家专权,国力贫弱。 6。动荡不安的卫国卫国本是一个强国,但进入春秋后,国君多荒淫,内部矛盾重重,致使被狄人灭国。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多次迁都,最后迁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卫国统治阶级内部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间的矛盾斗争都异常激烈,致使它的政局动荡不定。 卫国的强族主要有宁氏、孙氏、孔氏等,他们都是国君的后世子孙。
150、卫献公(公元前576-前559年、前546-前544年在位)上台时,就表露出要除去大臣并对其父定公的夫人姜氏有野心的征兆,在为父举丧时不悲哀,不素食。姜氏叹道:是夫也,将不唯卫国之败,其必始于未亡人。呜乎,天祸卫国也夫!大臣们听后,无不恐惧,孙林父于是把宝器搬到他的封邑戚地(今河南濮阳北)。卫献公多行不义,将其父的夫人定姜作了自己的后房,又想除掉孙林父。孙林父逃到封邑戚,不上朝听政,让儿子孙蒯相代。献公宴请孙蒯,故意让乐师领班演唱诗经巧言的末一章助兴。这一章词是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暗指孙林父跋扈不臣又无能耐。乐师领班知道献公点这首歌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151、。 左传文公十八年。 左传襄公十一年。徐中舒:左传选,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38-339页。左传昭公五年。徐中舒:左传选,第339页。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左传成公十四年。 的用意,就不愿演唱,有位名叫曹的乐师因被献公罚打过300鞭,记恨在心,想借机挑拨他与孙氏的关系,就主动要求演唱。乐师曹不但演唱一遍,还担心孙蒯未听懂,唱完又把这首诗朗诵一遍。孙蒯听后,就回戚地告诉了父亲孙林父,孙林父于是准备先发难。卫献公这时也自知失策,就派他的儿子去向孙氏讲和,孙林父将他们都杀死,献公自知难于抵敌孙氏,于是就带着定姜逃往齐国。孙林父率族众追击,在河泽(今山东阳縠县东北)把献公的亲兵打败。卫国人立卫穆公
152、孙剽为君,是为殇公,由孙林父和宁殖为相,二人实专国政。 在卫献公被逐出国的事件中,宁殖也是参与的,但他觉得这事是他的恶迹,在临死前要求他的儿子宁喜把卫献公接回,以洗刷他的恶名。 卫献公也在国外积极活动复辟,宁喜遵循父志,决计迎接献公回国。卫殇公十二年(公元前547年),卫献公派母弟子鲜与宁喜谈判,子鲜转达献公的话说:苟反,政由宁氏,祭则寡人。政权由宁人掌握,献公只要求主持祭祀之权。宁喜于是杀死卫殇公,迎回卫献公,并派兵攻击在戚的孙林父。孙林父投靠晋国,晋国率领诸侯在澶渊(今河南濮阳西)相会,支持孙氏,并拘捕了卫献公和宁喜。由于齐国等向晋说情,卫献公并把女儿嫁给晋平公,君臣才被放归。 献公复位后
153、,宁喜执政,献公终究容不得政由宁氏这一条款,于是在他复位后的第二年就把宁喜杀死,并追查宁氏的余党。 卫灵公十二年(公元前522年),卫灵公的长兄公孟絷专权,把司寇齐豹的官职罢免,又夺去他的封地,还打算夺去大夫北宫喜和褚师圃的封地。公子朝因与卫襄公的夫人私通,畏忌公孟絷,这批人于是纠合起来反对他。当公孟絷到郭门外祭祀时,齐豹先埋好伏兵,把公孟絷杀死。齐豹接着进攻国君灵公,灵公带着国家宝器逃到死鸟。原同齐豹纠合攻击公孟絷的北宫喜与齐豹分道,并反过来攻杀了齐豹,使灵公得以返回国都。齐豹发动的内乱才算平息。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一位风流女人,淫荡之事在列国出了名,在未嫁时就与娘家的宋国公子朝私通。卫灵公
154、的太子蒯聩到宋国时,因此事受到嘲讽,回国后就要杀南子。事未成,蒯聩逃走,先到宋,后又到了晋国。卫灵公死后,卫国人立了蒯聩的儿子辄为君,就是出公。于是在卫国又演出一幕父子争位的闹剧。 蒯聩逃到晋国,晋人把他安置在戚邑住下,以示与卫出公对峙。因为当时卫国出公与齐悼公、郑声公都是支持晋国的范氏、中行氏而反对赵氏。而赵氏是执掌晋国政权的,所以赵鞅利用蒯聩以牵制卫国。鲁哀公十五年蒯聩通过他的姐姐孔伯姬的情人浑良夫,潜入卫国,住在孔文子家。当时卫国是孔伯姬之子孔悝当政,孔伯姬和蒯聩就在夜里胁迫孔悝立蒯聩。孔悝只得赞同,于是立蒯聩为君,是为庄公。蒯聩的儿子出公逃到鲁国避难。 蒯聩为人心地狭窄,上台后对在国内
155、的大臣打算全部清除。他对司徒瞒成说:我在外流落受苦很久了,现在请你也尝尝流落的味道吧。瞒成和褚师比被迫逃往宋国。扶他上台的孔伯姬和受压即改变主意的孔悝,也没有吃到好果子,蒯聩上台的第二年六月,在平阳(今河南滑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东)设宴请孔悝,并重加赏赐。待孔悝酒醉后,蒯聩派人将孔悝母子遣送出国。孔悝于是逃到宋国避难。 蒯聩倒行逆施,卫国人民很恨他。鲁哀公十七年,晋人攻卫,到达城外,卫国人起来赶走蒯聩,立蒯聩的从兄般师为君。蒯聩不久又打回来,般师逃走。卫国都城外有一个异族入聚居的戎州,蒯聩发现后,就派人将它摧毁。蒯聩为增加财富,无限期使用工匠,使他们长期不得休息,工匠十分不满。蒯聩还要撤掉石
156、圃的卿官。这些人就密谋起来反抗,在石圃的鼓动下,进攻蒯聩。蒯聩把宫门关起来请求饶恕,不准。他跑到北门,打算跳墙逃走,当他跳下时,摔断了腿。恰巧戎州人赶到,杀死跟随他的太子疾、公子青。蒯聩逃到戎州己氏家中,这家人的妻子有一头美发,被蒯聩发现后,剪去作了他夫人的假发,己氏很痛恨他。蒯聩逃到他家,正是报仇的时机。蒯聩想活命,拿出随身带的玉璧说:不要杀我,我给你玉璧。己氏却说:杀了你,玉璧能跑到哪里去? 就将他杀死。 蒯聩被杀后,出公辄又回国复了位。他也同其父蒯聩一样,清除旧臣,役使工匠,鲁哀公二十五年,卫国工匠起义进攻出公,出公逃到宋国,最后逃到越国,终死于越。 卫国不断发生父子争位,内亲相欺,骨肉
157、相残,君臣上下尔虞我诈,反目成仇。两次工匠起义,一君被杀,一君逃亡在外,旧贵族走向崩溃,国人、工商业者起而反抗,这一切都表明社会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三)吴楚在东南的争霸弭兵盟会后,晋、楚的对抗暂时缓和,楚国于是主要对吴开展斗争和处理内部出现的矛盾。 1。春秋后期的楚国政局春秋后期,中原各国政权下移,礼乐征伐从春秋前期自诸侯出转到自大夫出,甚而至于陪臣执国命的局面。楚国却仍是王权较强的一个国家。但楚国的王权,时时受来自令尹和县公的威胁,因而引发一系列的内部纷争,致使国力削弱,而不能抵敌吴国的进攻。 楚国的令尹,多是王族成员担任,往往对王权构成威胁。如楚康王令尹子南的手下人观起,车马过制,康王认
158、为将对王权构成威胁,于是将子南杀死,将观起车裂。接替子南任令尹的子冯,有亲信8人,没有官爵却拥有众多的马匹。楚康王心中不安,子冯将这8人辞退后,康王才放心。 楚康王的弟弟王子围后为郏敖的令尹,十分专权,杀死曾在楚进行书土田和量入修赋改革的大司马掩。他的乘车、用器都仿照王的规格。楚郏敖四年(公元前541年)冬,与伍举前往郑国聘问,走到半道,听说楚王郏敖生病,于是让伍举到郑,自己赶回国都,借问病为名,将郏敖勒死,自立为王,是为楚灵王。 楚灵王即位后,灭掉陈、蔡两国,杀蔡灵侯,用隐太子作人祭的牺 左传哀公十七年。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牲,杀大夫成虎,凌辱越国大夫常寿过,夺取其他贵族的封地,引起国内的
159、普遍痛恨。楚灵王十二年(公元前529年),到州来打猎时,国内痛恨他的人联合起来反对他。因观从的父亲被灵王杀死,在反对灵王的活动中,他首先发难。他召回被灵王逼到晋国的弟弟子干、子皙,联合灵王的小弟、担任蔡公的弃疾,打进国都,杀死灵王的两个儿子,拥立子干为王、子皙为令尹,公子弃疾为司马。正在乾谿(今安徽亳县南) 的灵王,闻两子被杀后,从车上摔下来。跟随他的军队听到国内有新主,也溃散了。灵王自知走头无路,在申无宇家自缢而死。 新当上楚王的子干,不听观从杀死公子弃疾的主张,弃疾就利用国都人心不安,灵王死讯未知的形势,在城内宣言灵王打回来了的消息,恐吓胆小的子干、子皙。他们真以为灵王即将回都,就双双自杀
160、。 弃疾以王子的身份即位为王,是为楚平王。 楚平王宠信两面三刀的小人费无极,致使将楚国政治搞得一团糟。 费无极首先排挤掉拥立平王的功臣蔡太子朝吴,接着让平王将太子建的未婚妻子占为己有,挑拨父子关系。又设计把太子建调出王都安置在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北)。过了一年,他又捏造太子建与老师伍奢要谋反。平王因夺了太子的妻,本对他有戒心,于是拘捕了伍奢,并派奋扬去杀太子建。奋扬却放走了太子建,太子建先奔宋国,后到了郑国。 伍奢被捕后,费无极要平王将伍奢连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除掉。伍奢的长子伍尚应召回到国都,次子伍员逃往吴国,寻机报仇。 楚左尹郤宛是伯州犁的儿子,很有才能,为人正直,深受国人爱戴。 费无极却十分
161、妒忌他,勾结鄢将师对郤宛进行陷害。这时的令尹囊瓦也是一个爱财而信谗言的人,费无极设计使令尹相信了郤宛要谋害他的假象,囊瓦于是带兵郤氏,郤宛自杀,囊瓦焚烧了郤氏的住宅。郤宛的儿子伯嚭逃到吴国,后为吴太宰,也寻机报仇。郤宛无辜被杀,国人不服。囊瓦听从沈尹戌的建议,杀死费无极、鄢将师,才将民愤平息。 楚国国王如灵王、平王皆专横残暴,令尹如囊瓦爱财贪婪,听信谗言,妒忌贤能。国内有能力的人不是被杀,就是被排挤出国;对外却欺凌、侮辱邻国,致使不能与吴相抗衡。 2。吴国的兴起在春秋前期,吴国势力微弱,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国。楚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01年),楚灭舒、蓼,才和吴国有交往。吴国的强大和同楚敌对情绪
162、的增加,主要是从楚国逃出去的人才所为。 首先教吴国军事技术和叛楚的是巫臣。他原是楚国申县的长官,称为申公巫臣。受令尹子重、司马子反迫害,决心报仇。以晋国使者的身份到吴国,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吴国始伐楚及楚的与国巢、徐等国,攻入州来。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吴王寿梦十七年(公元前569年,鲁襄公四年),寿梦以巫臣子狐庸为相,任以国政。吴王寿梦二十四年,号称中原霸主 左传昭公十九年、二十年。 左传昭公二十年。 左传成公七年。 吴越春秋卷二吴王寿梦传。 的晋悼公率领十二诸侯在柤地(今江苏邳县西北)同寿梦相会结盟,会议期间灭了小国阳(地在今江苏邳县西北),以打
163、通与彭城平行的通吴第二条道路。 吴初本在今江苏无锡,寿梦子诸樊即位(公元前560年)后,把都城迁到姑苏(今江苏苏州市)。即位当年趁楚共王卒,伐楚,无功而还。次年秋再次伐楚,大败楚师。 楚国遭受更大的失败,是由从楚国逃往吴国的伍员和伯嚭策划的柏举之战,楚几乎亡国。楚于是不能与吴相争,吴国就北上与晋在黄池争夺霸主地位去了。 3。吴楚在东南的争霸战争楚国在楚平王即位后,费无极和令尹子囊弄权,楚国内部矛盾重重。 吴国加紧了对楚国的进攻,多次打败楚国。吴王僚八年(公元前519年),吴进攻楚国的州来,楚国令尹阳匄率军相救,而死于军中,由司马越会同顿、胡、沈、蔡、陈、许等7国军队,同吴军战于鸡父(今河南固始
164、县南),但七国同役而不同心,故楚军大败,司马越自杀。囊瓦新任令尹,增修郢城,以防备吴人来攻。 在鸡父之战后,吴国内部发生了一起王位争夺的斗争。吴王僚是馀昧子,馀昧是寿梦第三子。寿梦有4个儿子:长诸樊、次馀祭、次馀昧、少子季札。寿梦见季札有才有德,想传国于季札,季札不受,于是使长子诸樊即位,行兄终弟及制,以图依次传到季札。待馀昧死后,传国季札,季札仍不受。馀昧子州于继父位为王,即是吴王僚。公子光是寿梦长子诸樊的儿子,他认为季札不愿做国王,国王就应由他继承,于是准备夺取王位。 这时伍员从楚国逃到吴国,披发赤足吹箫于吴市上,被吴王僚召进宫中,问明情况,准备起用他。吴王僚与伍子胥(伍员)论时政,伍子胥
165、劝他伐楚。当时公子光正欲篡夺王位,怕王僚伐楚有功而不易除掉他,就对王僚说:伍胥之谋伐楚也,非为吴也,但欲自复私仇耳,王无用之。伍子胥知道公子光的用意,于是也劝王僚不要伐楚,一面退耕于野,一面暗中为公子光物色刺客,以待时机帮助公子光行事,作为自己进身的阶梯。 吴王僚十二年时,他乘楚平王死,派公子掩余、烛庸率师围楚潜地,又派季札往鲁,以观察中原诸侯动向。楚派大军在潜地夹攻吴军,使吴军进退不得,国内军力空虚。这时公子光认为是好时机,假意宴请王僚,由伍子胥物色好的武士专诸,将匕首藏在烧好的鱼腹中,进献到宴席上。这时公子光借故离席,专诸从鱼腹中抽出匕首,刺入王僚的心脏,王僚当场毙命,专诸也被卫士杀死。公
166、子光预先埋伏的武士把王僚的卫士杀死,于是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任命专诸子为卿,重赏伍子胥,命他为行人(外交官),并参与谋国政。 阖庐虽有篡逆之恶名,却也是一位能干的国君,他即位的当年,即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侯。阖庐即位这年,伯嚭也从 吴越春秋卷二吴王寿梦传。 吴越春秋卷三王僚使公子光传、卷四阖闾内传。阖闾又作阖庐,下同。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 楚逃到吴,阖庐听从伍子胥的意见,任为大夫,与谋国事。伍子胥又推荐军事家孙武,阖庐任以为将,统率吴国军队。 吴和楚相比,吴国力量不及楚。伍子胥于是建议将吴军队分作三部分,轮番攻楚。楚人见吴军至,必全力出动相救,这样使楚军疲劳不堪,然后以三
167、军一齐伐楚。阖庐采纳这一策略,楚于是乎始病。 阖庐八年(公元前507年),因楚国令尹子常曾向蔡侯索取佩玉与裘不成,将蔡侯扣留在楚3年。向唐侯索取良马不成,也将唐侯扣留达3年。他们深恨楚国,蔡昭侯先与晋结盟伐楚,晋人向蔡侯求贿不得,借口不能与楚争而作罢。蔡国接着与吴结盟伐楚,这正合吴国要同楚决战的方针,于是在阖庐九年的冬季,吴、蔡、唐三国联军伐楚。 在蔡、唐两国的带领下,吴国军队乘船沿淮水而上,过蔡国,在淮河弯曲处舍船登岸,与楚军夹着汉水对峙。楚国左司马沈尹戌见吴军远道深入楚国来攻,就向令尹子常提议:令尹所率军队原地不动,迎住吴军;他自己率军控制方城之外,摧毁吴军的船只,封锁吴军背后的关口,然后
168、令尹子常军渡汉进击吴军,他再从背后夹击,必大败吴军。而令尹子常想独占功劳,武城大夫黑想速战,楚大夫史皇挑拨子常说:楚国人恨你而喜欢沈尹戌,若沈尹戌的计策成功,就是他一人独得胜吴之功。 这样,你的地位就保不住了。子常于是不顾沈尹戌的建议,率军先渡过汉水出击,从小别打到大别(均在今湖北汉阳县北),和吴军打了三仗都失败。子常自知不敌吴军,想逃跑,被史皇阻止。这时两军陈于柏举(今湖北麻城)进行决战。阖庐的弟夫概王了解到楚军没有士气,向阖庐建议先用轻卒攻子常的军队,楚国士兵将会逃跑,接着用主力猛攻,就一定能得胜。阖庐不同意,夫概王不顾王命,以所属5000兵士出击,果然大败楚军,子常逃到郑国。吴军跟踪追击
169、楚军,在清发(今湖北安陆县南)追上,待楚军半渡河时发动突袭,又打败楚军。在雍澨(今湖北京山县西南)又突袭正在做饭的楚军,吴军吃了楚军做好的饭后,继续追赶,一连打了五个胜仗,就到达了楚国都郢城下。 楚昭王见吴大军突然到达国都城下,只带了一个妹妹仓皇出逃。中途遇见箴尹固一同乘船,昭王让他用火象冲击吴军,以掩护脱险。 昭王逃进云梦泽中,遭到被迫为盗的人民袭击,又逃到郧邑(今湖北安饨),然后转入随国。吴军追到随国,和昭王只隔着一座宫室,吴人要求随国交出昭王。但随人同楚一直友好,不愿交出,吴军不得已退回。 在吴军追击楚军时,沈尹戌从息地(今河南息县)回来,在雍澨与吴军交战,获得胜利。但他身受重伤,因他曾
170、在阖庐手下做过事,耻于被吴擒,叫手下人将他的头割下。 吴王阖庐得不到昭王,回师郢城,按等级住进楚国宫中,相传他们曾强以楚国君臣妻妾为己妻妾,以侮辱楚国。伍子胥因为得不到昭王,就把楚平王的墓挖开,鞭尸三百,用脚踏着平王尸的腹部,将平王的眼珠挖出,以报杀父之仇。 左传昭公三十年。 左传定公三年、四年。 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 伍子胥逃往吴国决心复仇,但他的朋友申包胥却决心要卫楚。当吴军攻下楚都后,申包胥到秦国请求救兵。秦人不想出兵救楚,申包胥就靠在秦宫墙上啼哭,七日七夜不断。终于感动秦哀公,于是决定救楚。 秦哀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05年),秦派500辆兵车救楚,秦楚联军在沂地(今河南正阳县境)打败
171、夫概王,接着在军祥(今湖北随县)再败吴军。秦楚联军又灭了唐国,这年秋天在公壻之谿和麇地(今湖北京山县西南),再次打败吴军。九月,因夫概王回国夺取王位,阖庐只得回军。这年越国也抄后路攻吴。吴军在楚不能坚持,于是全部撤回。 阖庐回师后,打败夫概王,稳定了国内政局。夫概王逃到楚国,楚封为堂谿氏。 阖庐十一年,即吴从楚回师的次年,吴太子终曼又打败楚国的舟师,俘虏了两个水军将领和七个大夫。接着又在繁扬(今河南新蔡县北)打败楚国的陆军。楚国大惕,惧亡。楚国元气大伤,国内人心惶惶,于是把国都迁到鄀(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吴王阖庐攻破楚国,占领国都郢城,楚不能与之对抗。其后阖庐子夫差破越,北上争盟,把吴国的霸
172、业推向顶峰。有一种说法,即春秋五霸中,阖庐是其一,不是没有道理的。 (四)吴越争雄和越灭吴吴越的争雄,是春秋晚期继吴楚之后的又一次较大的政治军事斗争。越国在吴国的南边,当吴楚争霸斗争激烈进行时,越国逐渐发展、强大起来,取代楚国成了同吴国争雄的劲敌。 1。越国的发展和勾践臣吴越国地在今浙江绍兴地区,初本一小酋邦国家,到允常为首领时,强大起来,于是同吴国相攻伐。 越国的世系,允常以上不可考知。允常始见于春秋记载,允常之后就是春秋晚期的吴越争雄及灭吴称霸的时期。越灭吴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473年,按本书时代的划分已进入战国时期了。 越国社会的发展,是与南方的印纹陶器为代表的文化相关的。1982
173、年春在浙江绍兴坡塘发掘一座带阶梯墓道的贵族墓,墓中出土两件拍印有方格纹的泥质灰黑陶小口罐。这类米字纹、方格纹的印纹硬陶片,在同时期的遗址中有大量发现。这座墓中出有一座铜质的房子,屋内有伎乐场面,伴出有铜鼎、罍、鐎、盉、甗、盉、盝顶式方座及小豆、小壶等青铜器。这批铜器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显然是本地铸造的。越国的剑很精良,解放以后在长沙、江陵、淮阳等地都出有越王剑。如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中所出越王勾践剑,制作相当精良,上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字铭文,反映出越国发达的金属冶铸业。 1960年在绍兴北的西施山,发现越国时期的大批铜、铁制的刀、削、斧、凿、带齿镰和三角形犁铧器,是越国手工业和农业发达
174、的物证。相 左传定公六年。 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页。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221页。 传越国一岁偿还所借吴国的万石粮食被用作种子,说明越国粮食品种优良。 从出土陶器和青铜器形制、特点上看,多具地方特色,说明越国是土生土长的一支当地民族发展起来的。但越国的文化和中原有统一性的成分也不少。从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为一种被称为鸟虫书的字体,这是从中原甲骨文、金文发展形成的,它们是一个系统,只是更加艺术化了。越地出有一种敲击乐器钲,是军中的用器,即钲钺,它可能是继承商周青铜铙传统。类似的铙,在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中已有发现。 越国的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175、,于是与吴国发生对抗。 越国见于春秋历史上,是在鲁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此年楚灭群舒,与吴、越结盟。以后数十年,越国消声敛迹,至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人进攻越国。此时吴国是寿梦次子馀祭为王。 吴人将越俘用来守舟,馀祭视察舟船时,被越俘杀死。楚灵王四年(公元前537年),楚王会合诸侯进攻吴国,越大夫常寿过率领越与楚灵王在琐地(今安徽霍丘县东)相会,以支持楚攻吴。楚人轻吴而不设备,在鹊岸(今安徽无为县南)被吴军打败。越人又消沉了20年,到楚平王十一年(公元前518年)楚出动水军攻吴,越国又派大夫胥犴在豫章犒劳楚师。楚国这次又遭到失败,越国也就缩了回去。吴王阖庐四年(公元前511
176、年)夏,吴国正式兴兵伐越,方把越国当作一个敌手对待。阖庐十年,越国趁吴军在楚时,向吴正式发起进攻,深入吴地。越军攻入吴地,是迫使阖庐从楚退兵的因素之一。 阖庐十九年,越王允常死,勾践继位。阖庐趁越新君初登位,起兵攻越,以报越人趁他在楚袭击吴后方的仇。越与吴军战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勾践用计大败吴军,吴王阖庐被越将用戈击伤,一个脚趾被砍掉。由于伤势重,在回军的途中就死了。 阖庐死后,由其子夫差继位。夫差发誓要报杀父之仇,让一个臣子站在宫门前,每当他出入时,那人就喊道:夫差,你忘了越王杀死你父亲吗?夫差则回答说:啊!不敢忘记,三年一定报仇! 吴王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槜李之战后刚刚3个年头,
177、夫差就兴兵伐越。吴军在夫椒(今浙江绍兴县北)大败越军,乘胜攻入越境内地。勾践只剩下5000甲兵,退保会稽山。勾践见已无力同吴较量,为免于亡国,于是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的太宰伯嚭讲和。伯嚭受了越的礼物,故坚决主张同意越国的请和。伍子胥知道这是越人的缓兵计,力劝夫差乘势灭越,以除后患。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忠告,同意与越讲和,条件是越王勾践夫妇到吴国为人质。于是勾践向吴称臣,夫妇到吴国替夫差养马,并将越国的宝器送给吴国。 2。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越王勾践夫妇在吴国,对夫差恭恭敬敬,相传他在吴3年,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住在潮湿的囚室,极尽屈辱。伍子胥多次建议吴王夫差将勾践杀掉,靠着伯嚭的
178、保护,才免于被杀,终于得到赦免归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报仇,于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又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这就是历史上相传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身自俭朴,出不敢奢,入不敢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日勤于政,未尝一日登玩。他自己耕田而食,夫人织布而衣,节省开支,以增强国力。 勾践返越后,大力发展生产,繁息人口。他下令10年不收租税,让百姓居有三年之食。奖励生育,以繁衍人口。禁止壮男娶老妇为妻,老男娶壮女为妻。女子17岁不嫁,男子20岁不娶,父母有罪。妇女将分娩时,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接生。生男孩,送给两壶酒、一只犬;生女孩,送给两壶酒,一只小猪。若
179、一胎生两个,官府供给衣食,若一胎生3个,官府给请媬姆喂养。对鳏寡孤独都有相应的照顾。缓刑薄罚,以安定民心。 整饬内政,招贤纳士。重用文种、范蠡、计然等人。选国内达士,给以上等住宅,供给上等的衣食,使他们为国效忠出力。招募贤才,有从诸侯国来越的游士,勾践一定在宗庙中举行隆重的接待礼,并根据各自的特长任用。如勾践以文种治内政,范蠡治军事、外交,计然管理财政等。 加强军事训练。按里闾的行政组织征集、编制兵员。制造利剑强弓,训练习流水军。用重赏严刑教育士卒勇于听命,乐于立功,进则思赏,退则避刑,建筑城郭,加固边防。 这就是勾践实行的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的策略。 与此同时,勾践听从大夫扶同亲于齐,深结于晋
180、,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外交策略。在厚事于吴的方针里,主要实行文种的九术中有关的计策,即重财币以遗其君,多货贿以喜其臣,经常送些玉帛珍玩给吴国君臣,使他们高兴;贵籴粟稾以虚其国,勾践回国后假报国中受灾,向吴国借粮1万石。次年越国选上好的粮食,经过蒸熟后还给吴国。吴国见越粮种优,于是用来作种子,致使吴国无收;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越国向吴献上西施、郑旦二美女,夫差由是荒于政事;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勾践派3000木工到山中伐大树,并将所伐木材雕刻上花纹,然后献给吴国。夫差用这些木材,大兴工程,修造宫殿,耗费民力;遗之谀臣,使之易伐,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加深夫差、伯嚭与伍子胥之间
181、的矛盾,使夫差逼伍子胥自杀,除掉了阻挠同越亲善的忧患。 越国一方面积极支持夫差北上同齐、晋争霸的方针,一面暗中同齐、晋、楚等国联络通好。为了麻痹吴人,越国还对楚佯攻一次,楚国也派兵追击越军。吴、楚是世仇,吴人见越攻楚,对越更加放心。 越国经过多年的准备,兵强马壮,只等有利时机,向吴发起攻击,以雪国耻。 3。勾践灭吴,北上称霸 吴越春秋卷八勾践归国外传。 国语越语上。 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 吴越春秋卷八勾践归国外传。 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 夫差在打败越国后,自以为不可战胜,就骄傲轻狂起来。听不进伍子胥的忠言,并逼他自杀,还把尸体装在皮囊中抛进大江。对谗佞的小人伯嚭,则言听计从,使他掌
182、握国家大政,因此越国的计谋得逞。夫差志广、轻战,伯嚭就百般迎合他,于是自败越后就不断向北用兵。在夫差二年八月侵陈国,四年再次伐陈国。五年同鲁国在鄫地(今山东枣庄市东)相会,想通过鲁国北上争霸。在会上夫差越礼向鲁要求献一百牢的礼品。鲁人害怕,只得供给。夫差九年,吴国人再次北上进攻鲁国。这年的六月,齐悼公派人到吴国请吴军共同进攻鲁国。吴国当然同意。但秋天,鲁国同齐国又和好了,齐悼公于是派人到吴国辞谢,不再伐鲁。夫差不干,于是率领大军北上,反而联合鲁国进攻齐国。为使吴国水军能北上,在邗地(今扬州市北)建城,作水路码头,开凿邗沟,贯通长江到淮水的一条运河。夫差十一年,吴军会同鲁、邾、郯国军攻打齐国南郊
183、,驻军于鄎。恰在此时,齐国人杀死齐悼公,夫差在军门外哭祭三天。吴将徐承从海上进攻的一支水军在攻打齐国时,又被齐人打败,夫差于是退兵回国。 夫差十二年,吴国会同鲁国再次北上伐齐。在北上之前勾践率领群臣朝见夫差,并对夫差及各级将领馈赠礼品,让吴放心北上。吴在艾陵(在今山东莱芜县东)大败齐军,俘虏了齐国大夫国书等,及兵车800辆,甲士3000人。齐国、鲁国都归服了吴国。次年,吴国同卫、宋两国结盟。于是在夫差十四年,北进连连得手的吴国,就在黄池与晋国结盟争夺霸主地位。 晋国是中原霸主,夫差这次对霸主地位势在必争到手,于是倾全国精兵北上,只留下太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等守卫国都姑苏。在临行前太子友劝阻其
184、父不要北上,要防止越人乘机偷袭。他还讲了一个螳螂捕蝉而黄雀在后的寓言故事。夫差始终轻视越国的力量,并相信勾践的忠诚,一心想尝尝当中原霸主的滋味,听不进任何相反的话,率大军北上。 夫差率大军北上的消息传到越国后,勾践君臣认为报仇的良机来到。等到吴军全部到达黄池(今河南封丘南),同晋国谈判盟约时,就向吴国大举进攻。越国出动水军2000,精兵4万,近卫军士6000,军官1000人,分三路向吴进发:一路由范蠡、后庸领兵取海道入淮,以截断吴军的归路;一路由畴无余、讴阳率领,从吴国南境直逼吴都姑苏;一路勾践率领中军主力。越军到姑苏城下时,吴国太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余姚率军在泓水(今苏州近郊)观望越军
185、。王孙弥庸一眼望见被越军俘获去他父亲的姑蔑旗,不顾太子坚守疲敌的战术,擅自率五千人出击。这时勾践的中军赶到,向吴做起强攻,吴军不能抵敌大败,太子友等三将被俘,越军焚烧了姑苏,夺取吴军大批船只。 正在黄池同晋国争霸主、相持不下的夫差,听到这一消息,面如土色。在王孙的建议下,封锁消息。夫差当场把听到这一消息的七个官吏杀掉,继续同晋争夺盟主。夫差连夜秣马厉兵,整顿队伍,摆开阵势,向晋挑战,作霸主非到手不可的最后一搏。晋人见夫差脸色不对,推测国内一定发生了大事,认为不能同这种亡命之徒式的军队交战,在夫差同意不称王而称公的条件下,让吴在晋前先歃血。夫差争了先后,急速回军,同越讲和。越国知不能一举灭吴,就
186、同意了讲和,以待时机灭吴。 越败吴后4年,即夫差十八年,越国了解到吴国天灾粮缺,百姓就食于东海,而军队在北上伐齐鲁、与晋争霸的斗争中又消耗了精锐。吴国已是经济崩溃,军民疲惫。越君臣一致认为灭吴的条件已成熟,于是起大军再次进攻吴国。两军在笠泽(苏州南,与淞江平行的一条河)相对峙。勾践将军队分为三队,在夜晚分三处呐喊渡江,吴军大骇败退,越军三战三捷,直抵姑苏城下。此时吴国军事力量已不是越国的对手了。夫差二十一年,越以大军包围吴都姑苏城达3年之久,在夫差二十三年冬,攻破姑苏城。夫差请降,他希望勾践也像夫差对待他一样,允许吴称臣。勾践有些不忍心灭掉吴,打算接受夫差的请求。范蠡阻止说君王早朝晏罢,非为吴
187、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勾践于是回绝了夫差的要求,范蠡擂鼓攻击吴残兵。勾践不忍心杀掉夫差,就对夫差说:我把你安置在甬东(今浙江定海东之翁山),用一百家人侍奉你。夫差认为这是勾践给他的羞辱,就谢绝说:我老了,不能侍候你了。就自杀了。 勾践不仅是想灭吴报仇,他也想作中原霸主。鲁哀公二十一年,灭吴的前一年,越派使者到鲁国通好。次年邾国君隐公从齐国投奔到越国,越人将他护送返国。邾隐公在国外时,由邾太子执政。隐公返国后,邾太子又投奔越,越国又接纳了他,以便控制邾国君,以作为北上的桥头堡。 勾践灭吴后,率越军北渡江、淮,同齐国、晋国等诸侯在徐州(又作舒州邑,在今山东滕县
188、东南)相会,致贡于周元王。周元王派人赐勾践祭肉,命为侯伯。勾践率军返回江南,将淮上地给楚国,归还吴国从宋国侵夺的土地给宋,给鲁国泗水上的土地方百里。越国的军队横行于长江、淮河之间,诸侯都来朝贺,俨然又是一位霸主。 越国由于占有整个吴国土地,经过长时期的开发,吴越地区的经济已有相当的发展,因此越国在灭吴后,实力大为增加,直到勾践的六世孙王无疆时,还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强。楚威王起兵反击越的进攻,才将越打败。楚国全部夺去被越国占领的吴国土地,越君王无疆被杀。越国自此诸子争立,内部互相斗争,都向楚国臣服。这已是进入战国时期的历史了。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 史
189、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 五、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构成一个时期政治史的重要内容。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走向消亡的时期,它的各项政治制度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代的一些特色。认识这些特色,对了解这一时期政治史的演变,是很重要的。 (一)春秋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春秋时期诸侯林立,作为一个国家最高政治象征的国君名号,有种种不同。按照西周时制度,周天子称王,受封的诸侯国君有侯、伯、子、男的不同称号,是周时的五等爵制。当然,就是西周时,除周天子称王外,边裔地区一些小国君长在国内也自称王。进入春秋以后,除周天子仍称王外,楚国国君在春秋早期楚武王时开始称王,晚期的吴国、越国国君也称王,但是在中原的诸侯国家
190、还是恪守着周时旧制,按封爵爵位高低以公、侯、伯、子、男相称,如齐、晋、秦、鲁、宋、卫等国君称公或称侯,郑国国君称伯,邾国君称子,许国君称男等等。在中原国家的意识中,周天子地位虽然微弱,礼乐征伐已自诸侯出了,但王号还是由周天子独享。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在黄池同晋国争当盟主,晋国向吴国提出诸侯无二君,周无二王。夫差于是取消王号,不称吴王 而称吴伯,参加盟会。可见,即使到春秋晚期,中原诸侯还是不能随便称王,也反对他人称王,把径自称王的国家视作蛮荆、淫名的化外之人。 国君名号虽有王、公、侯、伯、子、男的区别,但在国内,它们都是一国的最高统治者。国君是拥有相当权力的,这主要表现在:1。
191、国家大政方针的决断权春秋时期,各国政策的决策方式是,先由大臣议论,最后裁断于国君。如晋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85年)晋国打算迁都。大臣们在讨论中,都主张迁到郇瑕地(今山西解县)去。晋景公听了大臣们的讨论后,未表态就回后宫去了。当时任仆大夫的韩厥跟随在后,景公就问他的意见,韩厥主张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这正合景公意,晋国于是迁都新田。大臣的建议采纳与否,也在国君。像宋襄公自不量力,想接替齐桓公作霸主,他的弟弟任大司马的公子目夷劝他说:宋国是小国,去争夺盟主,只会带来灾祸。宋襄公不听,结果遭到惨败。齐景公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刑罚苛严,晏子趁景公生疾之机,要他不要崇信鬼神,要为人民做好事,就会得到鬼
192、神的保祐。齐景公高兴,于是下令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免除债务)。这样重大的国政,国君一高兴就可作出。直到春秋晚期,宋国的国君景公不上朝同大臣议政,他的决断由宠臣大尹传达给主事的六卿去执行。大尹从中上下其手,六卿的议政不上传宋景公。景公的决定大尹私自篡改,从中弄权。六卿明知大 国语吴语。 左传僖公十九年、二十年、二十一年。 左传昭公二十年。 尹从中搞鬼,也拿他无方。大尹之所以能有此法力,是假国君的权力。可见春秋时期,国君对国家的大政一般是拥有最后决断权的。 2。对官吏的任免权国内官吏的任命、罢免,甚至逐杀权,皆握于国君的手中。管仲在齐国改革时,就要求齐桓公慎用其六柄,这六柄就是国君对
193、臣民拥有生、杀、贫、富、贵、贱这6种权力。所谓贵就是擢拔为高官,给以厚禄,也就富了。贱就是罢免其官或降格使用,收回或削减其俸禄,也就使他贱而至于贫了。晋悼公即位时(鲁襄公元年、公元前572年)只有14岁,当他被晋国大臣从周王都接回晋国,准备立为国君时,也知道要求这一权力。关于此,我们在前面已做过叙述。他进入国都还未举行即位仪式,就逐不臣者七人。他正式登位后,始命百官,革除弊政。任命魏相、士鲂、赵武为卿,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士渥濁为大傅,右行辛为司空等。从而使晋国官不易方,爵不踰德,师不陵正,旅不逼师,得到百姓的称赞和拥护。晋悼公虽然少年即位为国君,其官吏的任免权还是握于他之手。
194、 春秋晚期曹国君伯阳,喜欢打猎游玩。曹国有位乡下人名公孙疆,也喜欢打猎。他抓到一只白雁献给曹伯阳,曹伯于是同他谈论打猎的乐趣,大受赏识。因而谈论到治国,很中曹伯心意,曹伯于是当即封他为国相,使为司城以听政。这位乡下猎人,一下飞黄腾达起来,是出于曹君的任命,使他贵和富起来。 国君对大臣的罢免、诛杀之事,在春秋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像晋国的大贵族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既富且强,而政治地位也显赫,郤氏一族就出有3个卿,所称的三郤,都被晋厉公诛杀。郤氏先知厉公要攻杀他们,郤锜提出用族武装进攻国君,郤至坚决反对,说:君实有臣而杀之,其谓君何?并提出信不叛君,知不害民,勇不作乱的为臣原则。 春
195、秋晚期,鲁国的国君大权旁落是有名的,权柄落在三桓手中,特别是季氏长期执国政。鲁国君的失权,主要是国君本人长期无作为,自甘处于休闲状态。晋国的史墨就说这是由于鲁君世从其失,即鲁国君代代纵其淫乐安逸的结果。像鲁昭公这样的国君,当他在一些贵族支持下,想对季氏加以惩罚时,季氏也不敢公然相抗。如昭公二十五年,鲁昭公的士兵攻打季氏,季平子逃到台上,并向昭公请求说:君不察臣之罪,使有司讨臣以干戈,臣请待于沂上以察罪。昭公不同意。又请求将他囚禁在费邑,以察清罪行,昭公也不同意。最后请求带着5辆车,流亡到他国去,昭公还是不答应,鲁昭公一定要把季平子杀掉灭族。由于孟孙氏和叔孙氏认识到,若没有季氏,这两家的处境也会
196、危险。兔 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国语齐语。 左传成公十八年。 左传哀公七年。 左传成公十七年。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从读为纵,失读为佚。谓鲁君世代纵其安逸。死狐悲,于是孟孙、叔孙两家率领族军支援季氏。而鲁昭公的士兵却都拿着箭筒盖蹲在地上饮水,孟孙、叔孙两家援军一攻,昭公的士兵就被打败了。鲁昭公在兵败后,子家子还劝昭公不要出走,他说:意如(即季平子)之事君也,不敢不改,是昭公自己执意要跑到国外去。所以昭公的失权,大部分责任在他自己处置不当。 即使是一些被赶下台流亡国外,后来在国内大臣支持下复位的国君,对支持他的大臣,也可任意诛杀。我们在前章中已指出,卫献公被孙林父逼出国流亡,他在外流落12年后,在大
197、臣宁喜的支持下返国。在卫献公回国的第二年,就把宁喜杀死,并全面追杀宁氏的余党,宁氏一族被灭。卫庄公蒯聩在姐孔伯姬的支持下,胁迫他的外甥孔悝,把自己的儿子卫出公赶跑,登上国君位。他上台后不久就把扶他上台的姐孔伯姬和孔悝流放出国,把在国内的大臣赶出国外,要他们也尝尝流亡的滋味。像吴王夫差诛杀大臣伍子胥,越王勾践诛杀大臣文种等等,都说明春秋时期,国君对官吏任免所拥有的权力。 3。对军队的控制权国君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军权在国君之手。春秋时的军队有国家军队和贵族的族军两种。贵族的族军力量不小,像晋国郤氏其家半三军,就是说郤氏的族军,有国家军队人数的一半。楚国的启疆说晋国韩氏、羊舌氏两族有十家九县,长毂九
198、百乘,即拥有900辆兵车。春秋最大的战争晋楚城濮之战,晋国出动兵车才700辆,齐晋鞌之战,晋国出动兵车也只有800辆,可见私家军事力量的规模。当然,凡军队,在对外战争中都由国君统帅。晋景公八年,晋国的郤克请求国君晋景公出兵进攻齐国,晋景公不准。郤克又请以其私属,即请求用他郤氏家族的私人武装去进攻齐国,晋景公还是不准。郤克立即报仇的打算没能实现。可见,无论国家的军队还是私人的军队,都掌握在国君的手中,将领带军出征,要得到国君的批准,才有兵权。 4。对后嗣的废立权春秋时期国君的继承制度,仍然是遵循商、西周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即国君正夫人(法定配偶)所生的长子。这种继承制度,被当时人们称为常法,人们
199、认为只有这样的继承制才是顺。但是国君却有权打破这一常法,选择自己中意的人为继承人。像晋献公,本立有申生为太子作为他的继承人,但献公后来宠幸骊姬,于是就诛杀了申生而立骊姬所生的奚齐为太子。宋国的宣公把国君位传给他的弟弟公子和,即宋穆公,而不传其子与夷。穆公死时,不把国君位传给儿子公子冯而传给宣公子与夷。这种传位法,全凭国君自己的主张。吴王寿梦有4个儿子,他想把国君位传给小儿子季札,季札的三位兄长皆不反对,只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左传哀公十五、十六年。 左传昭公五年。 左传宣公十七年。 左传僖公四年;国语晋语一。 左传隐公三年。 是季札不愿接受,才由长子诸樊继了位。诸樊为了能使
200、季札当上国君,以完成父志,兄弟们于是决定实行兄终弟及制,兄弟相传,最后就该轮到季札。像齐国君灵公在选立继承人上,就更自主。齐灵公(公元前581-前554年在位)本已立公子光为太子作为国君的继承人。灵公十分宠爱庶妾戎子,戎子未生子,而戎子与灵公的另一妾仲子要好,仲子生有子名牙,托付给戎子照顾。戎子在齐灵公面前要求立牙为太子,灵公满口答应。牙的生母仲子倒还识大体,她认为废常不祥,就对灵公说:公子光已立为太子,又无过失,并列于诸侯,已经通报了各国,若废光另立,就是以难犯不祥,这样你一定要后悔的。齐灵公却对仲子说,立谁为太子在我而已,哪管国内大臣、国外诸侯国的舆论。 于是将太子光外放出国都到齐国的东部
201、地区,立牙为太子,并让正卿高厚作他的傅,辅佐牙。在我而已,确实道出了此时代国君对后嗣废立拥有的权力。 当然,国君的权力也不是无限制的。特别是春秋中期以后,贵族强宗势力膨胀,国人势力抬头,国君的权力就受到来自贵族和国人两种势力的制约。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在互相争夺霸权,兼并弱小国家的同时,国内贵族也走着同样的道路,在兼并弱小家族和掠夺民众的过程中强大起来。春秋时贵族都在国家政权中担任一定的官职,所谓官有世功则有官族,弃官则族无所庇,就是当时贵族形成和存在的条件。这些贵族是从两个途径形成的:一是国君的子弟。周代实行亲亲制,即多任命国君的亲戚子弟担任要职。像鲁国的三桓,是鲁桓公的3个儿子之后。郑国
202、的七穆,是郑穆公7个儿子之后。宋国的六族,是宋戴公、庄公、桓公、文公、武公、穆公之后,华氏、乐氏是戴公的后代,鱼氏、向氏是宋桓公的后代。卫国的宁氏七世卿族,是卫武公的后代。齐国的高氏是齐文公子公子高的后代,国氏也是公族之后;贵族的另一来源是功臣之后。如齐国的管氏是管仲之后,鲍氏是鲍叔之后。晋国的赵氏、魏氏、范氏、狐氏等,皆出自功臣之后。这些贵族们,不但他们自己身居要职,他们的亲戚子弟也担任重要官职。担任官职就有俸禄,春秋前的官俸是土地,即所谓的大夫食邑、士食田。食邑称为采邑或封邑。封邑名义上是属于国家的,国君可以收回,封邑主只有食租税权,而无治民权。但在实际上,封邑主与封邑的关系已是一种不可分
203、的主从关系,贵族往往依凭封邑的力量同国家政权对抗。像晋国的栾盈封邑曲沃,在栾盈被赶出国多年后,还偷偷潜入曲沃,召集曲沃的民众打到国都。卫国的孙氏封地在戚,孙林父在被卫君攻击时,他竟以戚邑投奔晋国。 这些世家大族世代为官,把持国政,在各国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政 左传襄公十九年。 左传隐公八年。 左传文公十六年。 陈厚耀:春秋世族谱,光绪丙戌徐干刊本。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局。致使春秋后期政权下移自大夫出,像齐国的庆封,郑国的伯有当政时,出现国迁朝,即他们的家成了国家的朝堂。但是这种贵族专权,并不是贵族共政的一种民主形式。所谓共政是有一定的议政形式,以多数决的方式。而春秋时专断国
204、政的贵族,都是处于执政、卿相的地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今日的国务总理。他们的专断,与国君的专断只是形式上的下移,而不是性质的差异。当然,由于贵族抬头,也对国君权力起到限制和削弱的作用。 春秋政治史上另一特色是国人阶层活跃。国君或贵族权力的得失,与国人的向背关系甚大。所谓得民心,即是指要得到国人的支持。 鲁昭公和三桓斗争的失败,就是国君失民的结果。当时子家子就说鲁国君舍民数世,以求克事,不可必也。楚国的令尹子常听信费无极、鄢将师的谗言,杀了得民望的郤宛,国人不满,进胙者莫不谤令尹。在沈尹戌的劝戒下,子常将费无极和鄢将师二人杀掉,灭掉他们的家族,以说于国,谤言乃止。宋国的国人在城中追赶狗(狂犬),
205、狗跑进贵族华臣家中,国人跟着进去追打。华臣以为国人来攻打他,十分害怕,急忙逃到陈国避难。当时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国人的力量,从而引导到有利于统治方面去。如郑国的子产,在他执政时,国人就常聚集到乡校中议论国政。贵族然明建议子产将乡校拆毁。子产不同意,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人们早晚休闲时来到这里,以议论执政的好坏。议论有可取的,我从而实行。有说不好的,我就改正。他们是我的老师,为什么要毁呢?因此子产在执掌郑国政权期间,他的施政措施受到国人支持。 国人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下层,成份复杂,有贵族子弟下降者,有退职旧官吏,有工商业者。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具有参政意识。国人也是军队中的骨干力量,像齐国管仲整顿国
206、野中行政组织时,分国人为21乡,工商业者6乡。15个士乡中,每家一人组成齐国的三军。他们平时为民,定期参加训练,战时执干戈上战场。无民孰战,这是当时贵族们都深刻认识到的事实。所以在贵族内部争权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注意要获得国人的同情及支持。 (二)朝议制和政策的决策方式朝议制是春秋时期各国讨论国家大事、决定政策、发布政令的一种制度。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说天子诸侯皆三朝。唐孔颖达疏说,天子三朝是燕朝,朝于路寝,称为内朝;王每日朝于路寝门之外,是为治朝;库门之外,臬门之内朝国人,是为外朝。诸侯的三朝是公族朝于路寝内,是内朝;路寝门外的朝见为每日朝,与天子同;外朝在库门内,雉门外。天子王宫规制,从最外
207、一道门算起,直到天子居住的路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左传襄公十七年。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左传成公十五年。 寝门的路门是五道门。诸侯只有三门:从内外而为路门、雉门、库门。 天子诸侯平常起居室都称路寝。在路寝内朝见国君的称为内朝。内朝的参加者,孔颖达说是公族,天子当称王族,即是国君的骨肉至亲。外朝在第一道门内,第二道门外的庭院中。路门外的朝见,天子诸侯都是每日朝,是朝见臣僚,治理国家的议事场所,故被称为治朝。治朝是每天必举行的,子产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此朝是指早上,与昼、夕、夜相对。早上朝会,称为早朝,古时就是这样,参加早朝的人,很早就要做好
208、上朝的准备。晋灵公荒淫,大臣赵盾多次劝阻,灵公不高兴,就派武士鉏麑去刺杀他。鉏麑晨往,寝门闢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赵盾起来准备好上朝,天未明,就坐着等待天明。 参加朝会的人都是官吏。上朝时以官次高低站立,有专门的职官称为宰夫的掌管,周礼宰夫职文说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士司也参与其事,周礼士司文说: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 国家重大决策,多在治朝上讨论、决定、公布。处于相位的执政大臣,在朝会上称为听政。其下群僚称为听命,即听从国家的命令以去执行。 治朝上讨论的国事,最后决断权在国君。如前面提到的晋国讨论迁都城之事,治朝上议而未决,国君景公最后听从韩厥的意见。又
209、如在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晋景公的姐姐潞子婴儿的夫人,被潞氏大臣潞鄷舒杀死,晋景公要出兵讨伐,此事在治朝上议论。参加朝会的诸大夫都认为不宜出兵,只有伯宗支持景公的意见。景公采纳伯宗的意见,出兵伐潞氏、灭掉潞氏、擒杀了潞鄷舒。 在朝会上讲话发言的,多是一些地位高的掌实权人物,一般人只是听别人议论,需要时遵命执行。年轻或地位不高的官吏,随便出言会被认为是越礼,将对前途不利。晋国的老臣士会退休后,由他的儿子士燮顶替上朝。一天士燮归家很晚,并得意地对他父亲说,今天在朝会上有位秦国人说隐语(谜语),没有人能猜出,只有他说准了3个。士会听后非常生气,说:不是别人不知道,而是他们谦让长者。你小子刚进
210、入仕途,就在这样的朝会上3次抢先,我不知道何时要遭灭族之祸了。举起手杖就打,将士燮的帽子打掉,头上的簪子也打断。 外朝的地方是在国君宫殿外门即库门以内,第二道门即雉门以外进行。外朝是朝国人,有如今日的群众大会。从左传一书中记载,朝国人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向国人宣布政令,二是征求国人对某一事件的态度,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宣布政令的朝国人,如在晋惠公六年(公元前645年),晋国朝国人而以君命赏。朝见国人宣布赏赐。征求国人意见的朝会,如卫灵公三十三年(公元前502年),卫灵公在晋国受到晋人的凌辱,想反叛晋国又怕晋国来攻打得不到国人的支持,于是朝国人,把国君在晋受辱的情况公布,国人皆愤怒,王孙贾于是向国
211、人问道:若卫叛晋,晋五伐我,病何如矣?国人齐声回答说:五伐 左传昭公元年。 左传宣公二年。 我,犹可以能战!卫国于是反叛了晋国,晋国派人来请求讲和,遭到拒绝。另一次有名的朝国人集会是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发生在陈国。吴国与蔡、唐联军进攻楚国的柏举战中,吴国派人召陈怀公,让陈国出兵共同伐楚。陈国是楚国的盟国,而吴国这时却又大败楚军。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对吴国的要求,陈怀公拿不定主意,于是朝国人而问焉。在朝见国人时,陈怀公讲明情况后,宣布说:赞成亲楚者站在右边,亲吴者站在左边。有一位叫逢滑的人,不左不右,从中间走到陈怀公面前,劝陈怀公不要去楚从吴,可借口晋国之事推辞。因为楚国不一定会灭亡,吴
212、国用兵不断,不一定能保住胜利。陈怀公听从了逢滑的建议。 朝国人且要国人对政事表态的举动,发生在卫、陈这样的小国为多。 这是由于他们的国力不强、人口不多,而国人是军队的骨干,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更要获得他们的支持。因此,春秋时期的政治史上,中小国家中国人最为活跃,往往左右政局。像卫国,苟卫国有难,工商未尝不为患。一些贵族往往借助国人达到政治目的。但是朝国人之举是不常有的,它只是在国君或执政大臣需要时才临时举行,不是一种常制。实质上是召集者利用朝国人来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古代部落民主制被变了质而在阶级社会中的遗留形式。 古人迷信,常用占卜决定一些国事,即国之守龟,其何事不卜。
213、 如郑襄公八年(公元前597年),郑国被楚军包围,郑人本想同楚讲和,占卜时却不吉利,要郑人死守。郑国人又坚守了3个月。人民苦不堪言,结果还是城被攻破,郑襄公只得袒着肩背,牵着羊向楚国投降。 宠幸姬妾也常有干预国政,左右国家大政的。晋献公的宠妾骊姬促使献公废太子,赶杀群公子,并在晋国立下一种制度:无畜群公子。即国君的儿子,除太子外,他子不得留在国内。所以晋国由国君子弟构成的公族势力弱,贵族多是异姓,就与骊姬干政有关。鲁昭公被逐后,齐景公本信心十足地要帮助他打回国去,鲁国季孙氏向齐景公的宠臣梁丘据行贿后,也就不了了之。 总之,春秋时期,一般来讲国君是国策的最后决定者,通过治朝和朝国人的形式,可以听
214、取臣僚、国人的意见,而最后决断、取舍权还是在国君手里。晋悼公上台先就宣布,国君是出命者,若臣下不赞同他这一要求,他宁可不当国君。晋文公责备寺人披执行献公、惠公追杀他的命令超前行为时,寺人披理直气壮地向文公说:君命无二,古之制也。执行国君的命令不能有二心,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信不叛君,是当时人们信守的做人、为官准则。因此,议政是以加强国君地 左传哀公元年。 左传定公八年。 左传昭公五年。 左传僖公四年、宣公二年;国语晋语二。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左传成公十八年。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成公十七年。 位为原则的,外朝、治朝,实质上的最后决断权在国君手中。 (三)春秋时期的职官制度春秋时期各国是一
215、个个独立的国家,各有自己的一套官制体系,因而使这一时期的职官变得纷繁复杂。大体说来,中原国家与西周王室关系密切,基本上是承袭西周设置而有所取舍。南方的楚国,官名多与中原各国不同,但所掌管的事类则相一致。西方的秦国,东南方的吴、越官职的设置、官职名称也大体上同于中原国家。 春秋时各国职官大致有三个系统:治事类职官;事务类职官和地方政权职官。 1。治事类职官治事类职官即行政官,主要有四个部门:司徒、司马、司空和司寇。 司徒、司马、司空在西周金文中称为三司,地位不甚显耀,到春秋时三司的地位突出,司寇地位也重要起来,这是与西周时王宫大臣及臣仆式的官吏,向治事职官转变,即职官成为国家官吏而不是王的仆从。
216、 司徒的官是治理民事的。司是掌管,徒指徒役,即民众服劳役及军役,百姓的户口簿等由司徒掌管。在郑成公元年(公元前548年),郑国打败陈国时,司徒致民。致民即致送户口簿,是司徒主民政。司徒一职当是行政首脑,周礼中司徒下辖的官78人。这78人中,除大小司徒为首长外,所辖官的性质有两大类:一是各级行政长官,二是各种经济部门长官。鲁国的司徒一官长期由季孙氏担任,而季孙氏又是三卿中的总领全国大政。可见司徒一职的重要。 司马是掌军事的职官。古代重车战,兵车用马牵引,所以掌军队的职官称为司马。军赋的征收由司马负责,所以司马还兼掌土地,以保证军赋的供给。如楚康王十二年(公元前548年)楚国的掩为司马,令尹子木(
217、屈建)让他整顿军赋,清点甲兵,掩于是书土田,度山林,鸠薮泽,辨京陵,表淳卤,数疆潦,规偃猪,町原防,牧隰皋,井衍沃。清查全国土地,然后实行量入修赋,根据收入定出缴纳军赋的数额。楚国这一重大赋税制度的改革,是由司马进行的。周礼书中大司马下也讲到令赋,以地与民制之的内容,与左传载楚国司马掩书土田之举相吻合。 司空是掌管工程建筑和百工的。西周金文中称司空为司工。 宋国改司空为司城,虽是为避宋武公的名讳而改。但改司空为司城,也反映司空与土木工程的关系。晋国士担任献公时的司空,主持修建国都绛城和重耳的蒲城、夷吾的屈城。在修筑屈城时,筑城者在墙中参杂进柴草,以偷工减料,夷吾(后为晋惠公)不满,状告到献公处
218、,献公责备士。士辩解说,公子城若太坚固,一旦发生变故就难于铲除。士对献公的责备不满,但他已看出重耳、夷吾的势力强大,将威胁到国君,于是作一诗道: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周礼一书时代虽有争论,但其内容应是先秦制度的汇集。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僖公五年。 周礼一书中司空一官亡佚,汉人用考工记一书补上代替。 汉郑玄注说:司空掌营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造宫室,车服,器械,监百工者。又说:百工,司空事官之属。 司寇是掌理刑罚狱讼案及纠察之责的。孔子在鲁国曾担任过司寇。 莒太子仆杀父窃国宝来献给鲁宣公,宣公要马上赏给他土地,季孙却要司寇立即将他驱逐出境。因司寇管社会治安,不容杀父窃宝之人于国,故
219、由它执行。司寇一名在当时还有不同的名称,晋国称为士、理、大士,周王室称为尉氏,楚国称为司败等。 司徒、司马、司空、司寇是中央的四大部门,在这四部门职官之上,有一人总领全国大政,当时有的国家称相,有的称执政,有的称当国,名称不同,实质一样。楚国称令尹,宋国多是右师充任此职,但也有他官,如司城担此任者。晋国由中军元帅任此职。东周王室初由卿士担任,后由太宰居此位。但是太宰这一职在西周地位很高,是王室总管,也是国事的总管。到春秋后期,各国太宰职权下降,有的仅为名誉职而无多大实权。它的地位不仅比相位低,甚至在四司之下。太宰地位的下降,反映了政事职官地位的上升和家臣仆役性职官地位的下降,是国家体制走向成熟
220、的一种进步。 晋国和楚国职官在此时显得特殊。楚国职官的特殊处是名称上的差异,明显的特点是多以尹名官,这与商代的官名相近,而职官体制却与中原他国大致相同。晋国职官名称上不如楚国那样突出不同,但职官体制却很不一致。 晋国在晋文公时建立三军,以上、中、下为名。各军有将、佐各1人,中军将称为元帅,其余上下二军称将和佐。中军元帅地位最高,统率三军。三军将佐都是卿担任,所以晋文公时就有6卿,晋国曾一度扩大到6个军,有12位卿,大大超过礼制的规定。三军将佐的地位依次是中军元帅、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 中军元帅战时统率三军,为最高军事首脑,平时则治民,总领全国大政,是最高的行政首脑。这是一种
221、军国主义式的官制体制。在各军中设有军大夫、军尉、军司马、军司空、舆尉、侯庵等官,分别掌管军政、军纪、后勤、侦察等事,爵为大夫。司马、司空的地位比他国低。 2。事务性职官事务性职官,实指宫廷官吏,专为国君私人服役。太师、太傅、太保本是教育太子的老师和照顾生活的师傅、保,太子即位后它们就被尊为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太在西周时被称为三公,执掌国政,像周初,周公、太公就处在师保的地位。春秋时太保一职已不见,太师、太傅多属美称,像晋国阳处父和士会都曾授太傅衔,阳处父位在中军元帅赵盾下,士会则全是美称性质。楚穆王的太师潘崇,因拥立穆王有功,穆王另授他掌环列之尹,职责是警卫王宫,太师却没有什么职权。宗伯是主
222、管王或国君宗族事务的。西周时天子地位尊贵,所谓宗之君之,天子既是宗族长,又是人君,故宗伯地位重要。春秋时只鲁国还有宗伯职官名,其他国家则称宗人,职权是主管祭祀,向神祷 左传文公十八年。 左传文公元年。 告,所以又称为祝宗,地位不高。 掌占卜的称为卜,如鲁国有卜楚丘、卜,秦国有卜徒父,梁国有卜招父,晋国有卜偃等。卜是职名,即掌占卜和卜筮事务。一般称为卜人,楚国则称为卜尹。观从在楚平王夺取王位时,功劳卓著。楚平王上台后对他说:唯尔所欲。观从说:臣之先佐开卜,平王乃使为卜尹,即是掌占卜的卜师,爵为大夫。占卜系统的职事之人当不少,如有整治龟壳备用的,有在龟骨上钻凿孔隙的,有在上面刻字的,占卜时有记录的
223、,如开卜、卜史之类,皆属卜师下从役人员。 史官是在国君的身边,记录国君言行,礼记玉藻称天子玄端而居,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左右史的分工与玉藻相反。古时国君言行有专门史官记载,这是我国的传统。我国古代史料丰富,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君举必书 的制度,对国君行为也起一定的监督作用。如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周定王接待晋国使臣巩朔,为了讨好大国使者,定王破格招待他。事后定王派人对史官说,此举不合礼制,不要记录下来。我国古代史官具有追求真实的优良史德,如晋国赵穿杀了国君灵公,当时为中军元帅执晋国政的赵盾,听到赵穿发难就往
224、国外逃,还没有走出国境,晋灵公就被杀死,赵盾于是回到国都。这件事,晋国史官却记下赵盾弑其君。赵盾说:你记得不对。史官说:你是正卿,逃亡没有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杀死国君的凶手,杀死国君的罪责不是你是谁呢?孔子读到这一段史实后说:董狐,是从前的优良史官,记事不隐瞒实情。董狐就是记下此事的晋国大史。董狐不畏权势,记下历史真实,所以后世称为董狐直笔。为记下真实史事,有时史官要遭杀身之祸。齐国的权臣崔杼杀死齐庄公,齐国的大史记载道:崔杼弑其君。崔杼害怕留下杀君的恶名,就将大史杀死。大史的两个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事,同样记下崔杼弑其君的事实,崔杼又把两个弟弟先后杀掉。大史的第三个弟弟接替前三位兄长的职事,同
225、样一字不改地记下崔杼弑其君的字样。崔杼只得让他写下,没有再杀。南史氏听说大史氏兄弟全被杀死,就在竹简上写下崔杼弑其君的事实,拿着竹简前往大史官署。走到半道听说已记下来了,才返回。我国史官这种不阿世,不畏强权,敢于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往往使一些昏君和权臣畏惧。他们害怕恶名遗留后世,被后人千古责骂,对其行为有所收敛。 史官在西周时有大史和内史之分,唐孔颖达说,大史为左史,内史为右史。左传一书中记载有大史,内史只见于周王室,左史见于楚国。楚国有左史倚相,楚灵王称赞他能读三坟、五典、分别见左传闵公二年,文公十七年,僖公十五年,僖公十七年,僖公二十五年。 左传昭公十三年。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 左传成公二
226、年。 左传宣公二年。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新序节士篇。 八索、九丘等古书。我国著名哲学家老子,是东周王室的柱下守藏史,也是一种史官。可见史官不仅具有优秀的品德,还有很深的文化造诣,方能成为好的史官。 乐官也是国君宫中的一种职官。乐官称为师、大师或舞师,晋国著名的乐官师旷,是一位盲人。楚国称从事宫中演奏的乐人为泠人,乐工主管官称为乐尹。乐器有钟、磐、琴、竽、笛等,以钟、磬为贵。钟为青铜作,磬为玉石作成,故称为金石之声。 我国从商周以来,音乐水平就不低,春秋时到达一高峰。大凡祭祀、朝会、宴飨时都要有音乐相伴以助兴。此制大致在商代就已兴起实行,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祭祀用乐的卜辞。收入诗经中的300篇诗,原
227、本都有乐谱可供演唱,相当于今日歌曲的词部分,曲谱早已失传,只留下歌词。在何种场合,演奏何种歌曲,要相协调,所谓必称诗以谕其志者。因此演唱什么歌曲,由主人或客人点,犹如今日的点歌。如我们在前章动荡不安的卫国一小节中已指出过,卫国孙林父与卫献公发生矛盾,孙林父害怕献公惩罚他,就回到封邑戚,派他的儿子孙蒯入朝听政。卫献公设宴款待孙蒯,在宴席上,献公特别点了一首巧言的最后一章歌曲,让乐师演奏。以暗示孙蒯的父亲居于戚要作乱。巧言一诗,是诗经小雅小旻之什中的一篇,今犹存。替国君掌管财物的有廪人、府人。鲁昭公流亡在外,临死时向跟随他的人赏赐衣帛玉饰等宝物。待昭公死后,受赏者都把所得的物品退给府人,是府人掌玩
228、好细软等物,在国君身边。宫的守卫者称为司铎。铎是一种铃,手执敲击以守夜。国君的后宫由司宫主管,名称各国有异,或称巷伯、寺人、竖等,多由阉人充任,后世称为太监的。古时有刖者使守门,宫者使守内的制度,宫就是宫刑,男子去势刑,汉代称为腐刑。 宫中总管称为仆大夫。晋国韩厥在景公时统帅新中军,位列第七,而兼为仆大夫。在讨论迁都的朝会上,因不能决断,景公退朝后回到起居的路寝,献子从,韩厥跟随景公进入内寝。顾炎武说:仆大夫者,君之亲臣,故独令之从公而入寝庭。杨伯峻以为亲臣不确,朝会时,群臣退后,仆大夫要引导国君退朝,这是此官的职责,不是亲不亲的问题。杨伯峻说当为合理。 3。地方政权职官春秋时期国家体制仍然是
229、国野制。国是指国都,野是指农村,犹如今日的城乡之别,只是乡中居民的社会地位不似今日都是国家的公民,野人地位比国人低。因为春秋时期军队的成员来自国人,故国中的居民都按什伍的军事编制起来,层级建制,一直到乡。记载翔实的是管仲在齐国的参国五鄙制,从此制可以了解当时各国地方级政权的组织情左传昭公十二年。 左传成公九年,定公五年。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左传成公六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26页。 况和职官的设置。管仲将国分为21乡,每乡2000家,设乡长治理。乡下是连,每连200家,设连长治理。连下是里,每里50家,设里有司治理。里下是轨,每轨5家,设轨长。
230、 野中即农村中的建置和设官情况是:全国分为五属,设属正,爵为大夫,每属9万家。属下是县,每县9000家,设县帅。县以下设乡,每乡3000家,设乡帅。乡以下设卒,每卒300家,设卒帅。卒以下是邑,每邑30家,设邑有司。 管子说,他是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不是创新,即这样的建置是沿西周时旧制,管子只是把它加以重新整顿,使它健全起来。 春秋时期各国大致还是继续这一行政组织。 春秋时期由于贵族的势力恶性膨胀,在野中的不少地方成为贵族的采邑。像鲁国的费邑就成为三桓之一季孙氏的封地。晋国的大贵族往往拥有几个县的地盘,每个县能出100辆兵车。贵族的封地内有类似于国都的城,称为都。所以国君对野中控制的地区
231、在逐渐减少,相应的是中央政权的实力随着贵族封地的扩大而削弱。于是各国在进入春秋中期以后,一种新型的地方组织县就产生了。 这种县最初设在一国的边境地区,多是在灭亡小国或从别国夺来的土地上设置。这是它与过去设在野中以9000家为一县的旧县区别之一。 同旧制县的另一个区别是,县的长官由中央政府直接派遣,县的事务直接由中央管理。春秋后期,县也开始设在一国的内地,如晋国灭祁氏、羊舌氏后,以其封地设10县,由中央选派县的长官。 县的职官除主一县事务的县大夫外,以下有县师、司马、司寇等,以掌管一县的教育、民政、军事、治安。 战国时期大量盛行的郡,在春秋时也已出现。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晋赵鞅在铁之战前
232、宣布赏格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此时的县大于郡。这与战国时县在郡下不同。 (四)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主要是指官吏的选拔、爵位、俸禄、考核和退休等制度。 1。职官的选拔制度春秋时期职官的来源主要是世官、举荐和学校培养这样三种途径。 (1)世官世官是指一家族中的人世代当官。春秋时期各国官吏的来源,特别是国家的高级职官,主要来自世官。像卫国的宁氏,子孙七世卿族。齐国的国氏、高氏世代为卿。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宋国的华氏、乐氏、向氏等,晋国的韩、赵、魏、荀、范、知等卿族,皆是世代为官。像晋国的赵氏,赵衰跟随晋文公出亡,文公即位后赵衰先为大夫,晋文公让他为下军将,他推让给别人。后为新上军
233、将,升为中军佐,位列第二。其子赵盾为卿,赵盾子赵朔为下军佐,亦是卿。赵朔死后,赵氏发生变乱,族被灭,赵朔子赵武年幼,因其母是晋成公的女儿,国语齐语。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随母躲藏在舅晋景公的宫中得以幸免。后韩厥劝说晋景公,还给了赵氏家产,赵武又在国家中担任职务,后来升到中军元帅地位。赵武的子孙都是担任重要官职,后竟至成为三家瓜分晋国的一家。 大贵族的族长,都是在国家担任要职,他们死或退休,就由他们的儿子补官。如士会退休后,由其子士燮代替他上朝听命。韩厥告老退休,长子韩无忌因有病,由次子韩起替补其父,韩厥使宣子(韩起谥)朝,遂老。晋国在悼公时本有4军,8位卿官。晋悼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中军
234、元帅荀、下军佐士鲂死去,荀的儿子知朔先于其父6年死,其孙知盈只有6岁,不能接替祖职上朝。士鲂的儿子彘裘也年幼,皆未可立,两卿的接班人都不能替补,于是晋国将新军撤销。可见晋国的卿是世袭的。贵族年轻的子弟接替父亲任官的,当不在少数。当赵武年轻补官时,晋国的苦成叔子感叹地说:抑年少而执官者众,就道出了这种状况。 晋国的范宣子(士匄)向鲁国的穆叔炫耀他的光辉家族史,说范氏的祖先在舜时为陶唐氏,在夏代为御龙氏,在商代为豕韦氏,在西周为唐杜氏,在春秋晋国为范氏,可以称得上死而不朽了。穆叔反驳说,这只能称为世禄,不是不朽。那些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类似的世禄,在当时是
235、无国无之的,有世官才有世禄,可见世官制的普遍性。世官的基础是世族。有累世的大族,故有累世的官爵。这正如宋国的公孙寿所说:弃官则族无所庇。大族之子为官,官又反过来保护贵族,成为连环套式的纠结在一起。 (2)举荐举荐是非贵族出身的士人进入仕途的一条道路,所谓选贤举能 就是这种任官途径。 举荐有两种方式:一是在位的人知某人有才能,直接向国君推荐,国君采纳即被任为要职。像齐国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治国。百里奚向秦穆公推荐蹇叔,穆公任蹇叔为卿参与国政,都是著名的例证。晋国的胥臣出使经过冀(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冀亭)时,见到郤缺在田中除草,其妻送饭到田间,夫妻相敬如宾。胥臣回到国都后就对晋文
236、公说:恭敬,是德行的集中表现。能够恭敬的人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一定能治理好百姓。请您任用郤缺吧。晋文公于是任命郤缺为下军大夫。在晋襄公三年(公元前627年),晋国讨伐狄人,郤缺功大,俘虏了白狄的首领。此时已是文公子襄公为晋国君,他特别奖赏胥臣一个县的土地,并对他说:推举郤缺,是你的功劳,还提升郤缺为卿。 左传宣公十七年。 左传襄公七年。 左传襄公十三年、十四年。 国语晋语六。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左传文公十六年。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举荐的另一种方式是地方政权向上级推荐所辖区内的贤才。这种方式可以管仲在齐国推行的三选制为代表。 这种三选制的程序是:各乡官将本乡好学、有才德和有武功的人,推荐出
237、上报给国家,是为一选,称为乡选。乡选出的人才经过国家的有关部门一段时间的考核试用,将优秀者选出推荐给国君,这是二选。国君亲自对二选出的人才审核、面试,交给一定的事做,合格者由国君任命为上卿的助手,这是第三选。这样选出的人才,其出身地位低微、或虽富而无政治地位。他们进入政权中,就扩大了统治基础。 管仲在齐国推行的三选制,在其它国家当也是实行的。 (3)学校培养学校培养是国人阶层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所谓庶人之在官者 的庶人,此地即指普通的国人。春秋时期学校有国学和乡学之分。国学在国都,是国君和贵族子弟所进的学校。乡学是国人子弟所进的学校。在学校学习认字以外,主要是各种礼节和射箭、驾车的技术。学校每
238、年要定期进行射箭比赛,既是娱乐,也是考核。其中优秀者即补为相应的官职,古者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这国学和乡学,都是官府办的,称为官学,所谓学在官府,春秋以前所有的学校都是官学。 私学出现是在春秋晚期。第一个以办私学显名后世的是鲁国孔丘。 春秋晚期各国政治动乱不定,官学实际已垮了。而此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一批新兴的富人出现,且一般人家由于生产力提高,耕食已有余,学习文化知识便提到他们的日程上来。孔丘适应形势的要求,创办了私学。相传到孔子门下就读的先后有3000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孔子的办学方针很明确,就是做官,即学而优则仕。他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所谓谷就是做官
239、吃谷物俸禄。他的一批高才生都到各国做了官。 2。爵位制度爵位是官吏等级的标志。春秋时官吏的爵位,是沿袭西周时的制度。 孟子说周时颁爵的情况是: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此君指诸侯国君。对周天子讲,诸侯国君是臣,故孟子列为官爵的一个等级。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皆独立成国,君这一位就不计在爵位中,应从卿算起。 大体来讲,春秋时爵分为三大等第,即卿、大夫、士。卿爵是高等,国家的高级官吏如相、四司的长官,各军的军将,一定由卿担任。 大夫是中级爵位,国家的中层官吏,由它们充任。士是低等爵位,充任基层官吏。 孟子讲士爵有上、中、下三个级别,实际在卿和大夫等中,也有级国语齐
240、语。 礼记王制。 礼记射仪。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 论语泰伯。 孟子万章下。 别之差。卿有上、中、下三级。鲁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晋国的荀庚(中行伯)与卫国的孙良夫同到鲁国签订盟约。鲁成公问臧宣叔:荀庚在晋国位次第三,孙良夫在卫国为上卿,位第一,签盟时,谁在先?臧宣叔回答说: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是卿有上、中、下三个级别,大夫有上下两个级别。大夫没有中大夫级,只有上大夫、下大夫之分。晋定公十九年赵鞅宣布赏赐时说: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也没有中大夫。中大夫的设置在战国,班固
241、说是秦官。 爵位还要受命。受命就是表示国君选择任命此人可以担任官职。命有两种,一是周天子命,一是国君命。周天子命 的人,是得到王室承认的,在名义上就为周王的臣。这是西周时,周王控制诸侯国的手段,所以他们称为天子之守。而受国君命的人,与天子没有直接关系,周王未予承认。各爵等受命的情况与国家的大小相关。礼记王制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郑玄注说:小国亦三卿,一卿命于天子,二卿命于其君。郑玄说是正确的。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则一卿命于国君。 命还有数的差等。礼记王制又说:大国之卿不过三命,下卿再命。小国之卿与下大夫一命。据孔颖达说,大国的上卿三命,中卿二
242、命,下卿一命。次国上卿二命,中卿一命,下卿不受天子命。小国上卿一命,中、下卿天子不命,由国君命。大小国大夫皆一命。 无论是天子或国君对卿大夫授命时,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把加命的事写在简册上,同时赐给相应的车服器用。因命数不同,地位也不一样。命数越多,地位就越高,所穿的服饰,乘的车马就不相同,命数多的尊贵,车服也随之华丽。鲁成公二年晋援救鲁,在鞌大败齐军,齐人退还侵占鲁国的汶阳之田。鲁成公为了感谢晋国军将,赐三帅先路三命之服,司马、司空、舆帅、侯正、亚旅皆受一命之服。郑简公十九年(公元前547年)郑伯赏入陈之功,享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赐子产次路再命之服。晋襄公元年,晋襄公以三命命先且居将中军
243、,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以一命命郤缺为卿。可见命数多少与地位的高低相应,车服作为贵贱差等的标志,随命数不同而有别。爵位的授予是与官职相应的。王制说:凡官民材,必先论之。 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论辨,即辨别出优劣。辨别优劣由司马主其事。王制在另一处说:司马辨论官材。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是先做官而后爵随之。 3。官吏的俸禄做官就有俸禄,以维持生计,养家糊口,故是位定,然后禄之,位指爵位。春秋时的官禄是根据爵位定的。 官吏的俸禄,在西周及以前是以土地作为职官的禄。所谓大夫食 左传成公三年。 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 礼记王制。 邑,士食田。邑指采邑,即收取邑中人民的租税。春秋
244、时仍是以土地为俸禄。 据孟子讲,大国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次国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小国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 庶人在官者其禄是以为差。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上农夫一年的耕种可养活9个人。就是说一个下士的俸禄可以养活9个人。接着这个比例,大夫的禄可养活57人,大国卿相当于三个大夫,则可供171人生活。但是事实上还远不止此,宋国的免馀说卿可以有100个邑,宋平公赐给他60邑,免馀不接受,说他已
245、经有60个邑了。平公坚决要给他,他接受了一半,30个邑,是免馀有90个邑。免馀是大夫爵,宋平公想任命他为卿,免馀也不接受。可见大夫可以拥有60个邑。邑最小的有10家,若按井田制的四井为邑,则一邑有32家。百邑则拥有1000家或3200家。 春秋晚期出现了以谷物为俸禄。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又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里的谷是指做官。做官称谷,是做官可以得到谷为俸禄。在孔子时代,实物俸禄已较普遍出现。这些拿谷物俸禄的,是出身寒微的士。 4。考核制度官吏政绩的优劣,要加以考核。齐国从齐桓公时就建立了考核制度,每年的正月,国中21乡的乡长和野中五属的属大夫,都要到朝堂复事,即回
246、报工作。乡长所回报的工作是有关人才的推荐和社会治安的管理问题。国君责成乡长不要压制有才德的人不上报,不要包庇坏人不惩处。 对五属大夫回报政绩时,则要考察赋税的收入情况,人才的推荐及对坏人的惩处。在朝会时,齐桓公看了各属的赋税完成数额后,要选一个最差的加以批评,并对他说:你属的土地和人口都与别的属一样,为何只有你属的收入少?这是由于你教导不好,治理不善。一次两次可以宽恕,若三年连续如此,就要治你罪,不得赦免。这样乡长和属大夫就各自回去努力工作,从而达到国家大治。 5。职官的退休制度春秋时的职官,年老就自动退休。据古书记载年七十为退休的年限,所谓七十致仕,致仕就是退休。到了年龄一般是自动请求退休,
247、称请老、告老或老。如晋国的士会、祁奚、韩厥都是自动请老。晋国祁奚请老,晋悼公问他谁合适接替他的职务,祁奚推荐 孟子万章下。 礼记王制。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论语泰伯。 论语宪问。 国语齐语。 礼记王制。 与他有仇怨的解狐。解狐还没有上任就死了,晋悼公又问他,祁奚于是推荐他的儿子祁午。祁奚这种远举不避仇,近举不避亲的行为,很受人们称赞。 古时人的寿命比今日短,生活艰难,贵族做官虽是肉食者,也是老得快的。到70岁已是高龄了,当时的官,除国君外,无论地位高低都得退休,像士会、韩厥都是晋国的中军元帅,位居宰相位,也主动请老,没有在位上老死而后已,把着权柄不放的现象。 (五)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春秋时期各
248、国都有自己的法律,当时人常称国有常刑,即是指法律。此时的法律制度,基本上是沿袭西周旧制,而为适应时势的需要而有所变化。 1。春秋时期所行的法典春秋前期,各国所使用的法典,大都是沿袭西周时的并根据形势略有变化。鲁文公十八年(公元前609年),季文子向刚即位的鲁宣公呈述必须立即驱逐杀父窃宝来投奔鲁国的莒太子仆时,就是引用周公所作的誓命原文为依据的。季文子在引用周典后说,莒仆之罪在九刑不忘。忘即妄。是莒仆的罪在九刑之中。所谓九刑,是指西周时的刑法。晋国叔向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是西周的九刑在鲁国仍据以为法典。鲁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郑国的付瑕杀国君子仪而迎
249、立逃亡在外的厉公返回,郑厉公上台后,就把付瑕杀掉,并对人说付瑕贰,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是郑厉公杀付瑕,仍用西周时的常刑定罪。 法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春秋时各国一方面依据西周的旧法典,一方面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制定新法典。晋书刑法志说,战国初年李悝师魏文侯,著法经。他的法经是撰次诸国法 而成。严格来说,李悝不是创制,而是编纂。李悝依据各国法典撰写法经,是战国初年各国都已有自己的法典。这些法典,其中主要是春秋时期的旧法。而这些春秋时的法典,则多是在春秋这一时期制定的。 晋国尚法精神突出,常制定、修订法律。晋献公时士为司空,制定有士之法。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鲁僖公二十七年),蒐于被庐
250、,制定被庐之法。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晋蒐于夷,有夷蒐之法。夷蒐因阳处父改易元帅,提升赵盾为中军元帅。赵盾执政即制事典、正法罪、辟刑狱、董捕逃、由执要、治旧洿、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推行晋国,以为常法。士的孙士会,在晋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为中军元帅兼太傅,执晋国政,左传襄公三年。 左传昭公六年。 左传成公十八年。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左传文公六年。 他死后谥号为武子。在执政时制定新法,称为范武子之法。士会的孙子范宣子,在晋平公四年(公元前554年),任中军元帅执晋政,制定有刑书。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是依据夷地蒐礼时的旧本,在晋顷公十三年(公元前513年),赵鞅、荀寅把范宣子的刑书
251、铸在一只铁鼎上,加以公布,其目的是推行范宣子时制定的法典,正如蔡史墨所说,他们擅作刑器,以为国法。春秋晚期晋国搬出范宣子的法典加以公布,当是宣子的法典切合时用,故被称为晋国的乱制。所谓乱制,实为适合于新形势下的新法典。 楚国在楚文王时(公元前689-前677年在位),制定仆区之法 。楚庄王时(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有茅门之法。郑国子产制参辟,并把它铸在鼎上加以公布。参辟即三种法律。晋书刑法志大刑用甲兵,中刑用刀锯,薄刑用鞭扑,子产所制三种刑法,当是这三类。齐国管仲相桓公,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韦昭注说业,犹创也。是管仲采择前代的法典,加以改造,以适用于春秋时期的齐国政治。 2。春秋
252、时期刑罚的种类春秋时期的刑罚种类,鲁国臧文仲说:五刑而已。即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但对五刑的说法,尚书吕刑载五刑的刑名是:墨、劓、剕、宫、大辟。 作为鞭扑的薄刑不在五刑之列。鞭扑被列为刑罚,是把非伤及肢体和生命的处罚包括在内,这些处罚有流放、赎金和鞭、扑。鞭扑虽要触及肌肤,但不留下永久的残疾。一般将墨、劓、刖(剕)、宫、大辟等五刑称为正刑,加流、赎、鞭、扑四种,合称为九刑,鲁国季文子所谓的在九刑不忘的九刑即指此九种刑罚。春秋时对罪犯所使用的刑罚也离不开这些种类。 用甲兵征讨,韦昭注国语引贾侍中说谓诸夏不式王命,以六师移之。韦昭则说臣有大逆,则被甲聚兵而诛之
253、,若今陈军也。 是天子讨伐诸侯,诸侯国君讨伐本国内的臣下,凡用军队的,都是这种刑罚的运用。春秋时期周天子实际上降为一诸侯国,各霸主实际上代行天子政,它们常打着尊王和共奖王室的旗号,以征讨不服的中小国家,这在某些方面,类似这种刑罚。作为周天子,春秋时周桓王曾有过一次失败的经验。郑庄公本为周王室的卿士,执掌王室事务,他贪权专政,周平王想起用虢国君为卿士,以削弱庄公权力。此事未办成周平王就死去,继位的周桓王不顾庄公反对任用了虢公。郑庄公大为不左传成公十八年。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左传昭公七年。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左传昭公六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276页。 国语齐语。 国语鲁语上。 左传文公
254、十八年。 满,不但不朝见周王,还派兵侵夺周王土地,抢割农作物,周桓王于是派军队加以征讨。郑庄公却公然以军相抗,两军在繻葛一战,桓王的军队大败,桓王本人肩上也中了一箭。这是春秋时周王唯一的一次对诸侯国施用甲兵的大刑,但没能达到目的。 作为春秋初年小霸主的郑庄公,却借王臣的名义,对宋国、郕国、许国加以征伐。庄公讨伐它们的口实是不朝王、不会王命,这种征伐虽自诸侯出,却有执行王命惩处的特色。 大辟的刑罚即砍头,是结束生命的一种极刑。这种刑罚除砍头外,还伴以其它相应的更为残酷的惩罚,如车裂,暴尸示众等。 车裂被称为轘。在齐襄公四年(公元前694年)齐人杀子亹而轘高渠弥。杜预注说:车裂曰轘。车裂俗称五马分
255、尸,即将人的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车上,同时驱赶各驾车的马向不同方向奔驰,撕裂肢体。陈国的夏征舒,楚国的观起也都受这种酷刑而死。 杀后暴尸,是春秋时常对罪恶大的犯人用的惩处方式。礼记王制说:爵人于朝,与众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臧文仲说: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致之市朝,五刑三次,是无隐也。晋昭公四年(公元前528年),晋国施邢侯而尸雍子与叔鱼于市,是将邢侯与雍子、叔鱼的尸首陈于市场示众。郑国公孙黑打算作乱,后被迫自杀,郑人尸诸周市之衢,加木焉。加木即将罪行写于木板,放在尸上。齐国权臣崔抒死后多日,将他的棺材打开暴尸于市,齐国人还认识,说这就是崔杼。 宫刑是肉刑。是死刑外的最重刑。周礼司刑郑玄注说:
256、宫者,丈夫则割其势,女子闭于宫中,若今官男女也。尚书吕刑孔传亦说: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妇人幽闭。楚灵王四年(公元前537年),楚灵王想将到楚国送女的权向施以宫刑,以作为楚国的司宫,即主内宫的官。春秋时各国都有在国君后宫服役的男子,这些男子都是受宫刑或被迫去势的人。晋献公时有寺人披,自称为刑臣,即受宫刑的人。 刖刑是砍掉一只足。郑国厉公二年(公元前678年),郑厉公杀公子阏,刖强鉏。楚文王十五年,楚鬻拳自刖,楚王任他为大阍以守城门。晋文公五年,晋国在审断卫国君臣的诉讼案中,卫侯不胜,晋国杀士荣,刖鍼庄子。齐灵公八年(公元前574年),齐国刖鲍牵。齐国在景公时受刖刑的人特别多,以至市场上踊贵屦贱
257、,即鞋子没人买,假肢则价贵。受刖刑的人需要安假肢,故出现这种现象。劓刑即割掉鼻子。易睽六三其人天且劓。天是墨刑,劓即割去鼻子。左传昭公十三年楚国观起到乾溪楚灵王的军队中宣言说:先归复所,后者劓。楚军士兵害怕受劓刑,灵王的军队开到訾 左传桓公五年。 左传宣公十一年、襄公二十二年。 左传昭公二年。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昭公三年。 梁(今河南信阳)就溃散了。 墨刑是在面上刻划而填以墨。上引易睽卦中的天,即指受墨刑的人,后世称为刺面。甲骨文中有辛、妾、童等字,就是施用墨刑的工具和受这种刑的人。西周、春秋时这种刑罚当也存在。劓刑和墨刑在肉刑中是最轻的,从战国云梦秦简中看,受这类刑
258、的人多是下层百姓,所以在春秋的有关典籍中,记载甚少。 流放刑在春秋时常用,称为放或逐。卫惠公十二年(公元前688年),放公子黔牟于周,放宁跪于齐。晋灵公十三年(公元前608年)晋国放胥甲父于卫。齐景公四年(公元前544年),齐公孙蠆公孙灶放其大夫高止于北燕。郑简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1年)郑放游于吴。楚灵王七年楚师灭陈,执陈公子招,放之于越。 蔡昭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92年),蔡人放其大夫公孙猎于吴。谷梁传放,犹屏也。屏,即屏弃之。 贵族官吏被逐的,屡见于记载。如晋悼公初即位,逐不臣者七人。齐国刖鲍牵而逐高无咎,鲁国逐东门氏等,是将有罪者或敌手放逐出国。 赎刑是用财货抵罪的一种方式。尚书吕刑中
259、就规定有赎罪的纳币标准。管子在齐国为解决武器材料问题,也广泛采用赎刑,以增加金属和财货。管子制定的赎罪价码,死罪以犀甲一戟,刑罚以胁盾一戟。过罚以金。军无所计而讼者,成以束矢。美金以铸戈剑矛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斤斧鉏夷锯欘,试诸木土。金指铜,古时称铜为金。百支箭为束。这种以物代罚的受益者,当然是有相当财产的人家,而死罪也可用金钱赎买,这完全是为有钱有势的人家开的方便之门。法律的神圣性、严肃性就这样受到铜臭的污染,法就不成其为法了。鞭和扑两种惩罚对象不同,尚书尧典鞭作官刑,扑作教刑。 鞭是对官吏的惩罚,扑是对学子的处罚。鞭字从革,用皮条制成。扑是用小的木条。郑玄说扑用榎楚。楚即荆条。孔颖达疏尧
260、典说官刑鞭扑俱用,教刑惟扑而已,故属扑于教,其实官刑亦当用扑,盖重者鞭之,轻者挞之。西周青铜器中,如曶鼎、匜中都有鞭刑。春秋时鞭刑是沿西周旧制。齐襄公十二年,襄公鞭徒人费,见血。 可见鞭打不轻。鲁庄公三十二年,鲁国公子般鞭圉人荦。楚成王三十九年,子玉检阅军队,鞭七人。卫献公鞭乐师曹三百下。齐庄公鞭侍人贾举。可见鞭刑是上司对下属小过的常用处罚。 春秋时在对罪人的处罚上,有一种连座法制,被连座的有两种人:一是亲人,一是邻里。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 谷梁传宣公元年。 左传成公十八年。 左传成公十七年。 左传宣公十八年。 管子中匡。 管子小匡。 左传襄公十四年、二十五年。 亲人包括父母、兄弟、
261、妻子。论语颜渊樊迟问辨惑,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亲指父母、兄弟、妻子。晋景公四年,晋人讨邲之败与清之师,归罪于先縠而杀之,尽灭其族。晋平公六年,叔向的弟弟羊舌虎党于栾氏被杀,他的两位兄长伯华、叔向都被囚禁。叔向在祁奚的说情下,才免于难。叔向的儿子伯石出生时,因啼哭声奇怪,叔向的母亲说:其声,豺狼之声,终灭羊舌氏之宗者,必是子也。晋顷公十二年,伯石与祁盈结党,晋杀祁盈与伯石,遂灭祁氏和羊舌氏。两族的土地田产全被没收,晋国在这两家土地上设10个县,由中央派人治理。楚昭王元年(公元前515年),楚子常杀费无极与鄢将师,尽灭其族。皆是连座法使一族人尽遭殃的事例。 受连座的人不一定都
262、被杀掉,尚书费誓汝则有无馀刑,非杀。疏引郑玄说:无馀刑非杀者,谓尽奴其妻子,不遗其种类,在军使给廝役,反则入于罪隶舂橐,不杀之。是妻为奴。晋国郤芮设计谋害刚上台的晋文公不成,被秦穆公诱杀于河上。其子郤缺到农村种田,自耕自食。后被胥臣推荐给晋悼公,在伐狄人的战斗中,郤缺立功,被提升为下卿。这样的事例也不少。可见族诛、灭族不一定全被杀死。 这与后世诛三族的用刑不全同。 邻里相保相受,比伍相及的原则,也已行于春秋。周礼族师职说: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罪庆赏,相及相共。春秋繁露王道说梁内役民无已,其民不能堪,使民比地为伍,一家亡五家杀刑。公羊解诂也
263、说梁君隆刑峻法,一家犯罪,四家坐之。梁国地在今陕西韩城县南,秦穆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被秦灭。管子在齐国实行参国伍鄙制时,使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共祸灾就是比伍相及,是战国时商鞅连坐法的先河。 3。从悬象魏到铸刑鼎-公布成文法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鲁国司铎火。季桓子至,御公立于象魏之外。命藏象魏,曰:旧章不可亡也。杜预注说:周礼,正月悬教令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之,故谓其书为象魏。 魏,又称作观、阙。天子诸侯宫门皆筑台,台上起屋,称为台门。台门两旁特起重屋高出于门屋之上,称为双阙(因为中间低,两旁高,故称为阙),又称为两观(因可以在上观望远处),犹如今之城楼。天子,诸侯
264、将法典悬挂于上,故又称为象魏。象即象刑,尚书尧典象以典刑,早期所悬当是画刑人之状,以怖其民,后来文字应用广泛,就变成悬法律条文。 据周礼,天官有治象,地官有教象,夏官有政象,秋官有刑象。悬挂象在正月初一日,悬10天即收藏起来。周礼天官太宰职文云: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悬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吉日国语晋语八。 吕思勉:读史札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35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217、1528页。 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35页。 即初一。挟日即十天。西周时各种典章是要公布的。只是公布的时间短,10天就收起来。公布的地点只在
265、天子王宫的门阙上。高悬于门阙上,也难于看清楚。且只王都悬象,能看的人十分有限。而在邦国都鄙,即王都以外的地区,只是布,即宣读了事。所以这时的法典,虽悬在象魏上10天,事实上等于没有公布。 进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也仿照天子,将各种法典悬挂于象魏上,供国人观看。春秋前朝当也可能是挟日而敛之的习惯,不长期悬挂,庶民百姓,谁能记得住?所以审理案子,任凭官吏高下随心。悬象的制度,大致在春秋中晚期以后就有了变化,不是挟日而敛之,而是长期悬挂。前举鲁国哀公三年司铎宫火灾,时间是在五月辛卯。辛卯是二十八日,即五月二十八日。到五月二十八日,鲁国的象魏还悬挂着,可见已是长年挂上不取下的。这是春秋晚期成文法公布的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 各朝代知识点 第011卷春秋战国政治史 高考 历史 朝代 知识点 011 春秋战国 政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