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各朝代知识点 第021卷秦汉政治史.txt
《高考历史 各朝代知识点 第021卷秦汉政治史.tx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各朝代知识点 第021卷秦汉政治史.txt(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全史021/一百卷史仲文 胡晓林本卷提要 秦汉时期,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至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历时440年。但实际上,到公元196年曹操劫汉献帝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政权便已名存实亡,故一般意义上的秦汉时期是指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6年这一时期的历史,它包括秦、西汉、新莽王朝、更始政权和建世政权以及东汉。 本卷反映了秦汉政治史在中国政治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秦汉时期的政治发展线索,介绍了秦汉封建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并对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政治制度和重要历史人物做了深入浅出的客观评析。书中介绍的西汉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状况,弥补
2、了一般通史著作在这方面的不足。 一、秦汉政治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置郡县,建立起了一整套由皇帝直接控制下的官僚机构,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自秦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延续长达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及其后继者秦二世无休止地役使民力,加重赋敛,使社会矛盾急剧激化。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很快便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终于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秦王朝被推翻后,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于公元前202年最终打败项羽,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 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崇尚黄老思
3、想,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西汉建立后,基本承袭秦的政治制度,只是在地方上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后,又先后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发展起来,与中央政府相对抗,终于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此后,经汉景帝和武帝对诸侯王国的不断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受到很大打击。 汉武帝统治期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击匈奴、通西域,奠定了中国古代的疆界,使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连年征战,使得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农民暴动。为缓和社会矛盾,其后继者实行了一系列轻徭
4、薄赋的政策,使社会趋于稳定,形成昭宣中兴的局面。 元帝以后,西汉王朝开始走向衰落,土地兼并不断加剧,统治者日益腐朽,吏治腐败,宦官、外戚相继专权,王莽趁机夺取了政权,于公元9年建立新朝。 王莽改制不但没有缓解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绿林、赤眉起义结束了短命的新莽王朝,但其建立的更始政权和建世政权都未能控制全国局势。豪族出身的刘秀经过十几年的征战,平定了遍及全国的地方割据武装和农民起义军,于公元25年建立起一个新的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 东汉王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和帝以后,外戚、宦官交替擅权,使东汉后期的政治
5、愈加黑暗,广大自耕农作为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在国家沉重的赋税徭役和豪族地主疯狂的土地兼并双重压迫下,不断破产,终于导致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在镇压起义的同时,各地豪强地主纷纷拥兵割据,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公开并激化,中原地区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劫往许昌,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至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东汉王朝最终灭亡。二、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公元前221年,在秦王政登上秦国王位的第26个年头,秦灭韩、赵、燕、魏、齐、楚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秦王朝建都咸阳。其疆域,东至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河套
6、、阴山、辽东。幅员十分辽阔。为了统治这个空前未有的封建大国,秦王朝建立起了一套开创性的、并对后世封建社会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政治法律制度。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至高无上的皇权的确立秦统一六国,是秦国几代君主梦寐以求的夙愿,终于在秦王政手中实现。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秦王政,为了显示自己的成功,突出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建国伊始,即令群臣讨论给自己定尊号的问题。秦国的大臣和博士官经过讨论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秦王政统一六国的功绩,为亘古所未有,五帝所不及,故一致认为用泰皇的尊号最为合适。但是秦王政并没有完全采纳群臣的意见,只采用了一个皇字,下加一个帝字,即给自己定了
7、皇帝的尊号。由于这是秦朝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故又称为秦始皇。 皇帝称谓的出现,绝非帝王名号简单的变更,它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所谓皇字,即古代传说中三皇之一的泰皇;所谓帝字,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王政把皇和帝连在一起,是向人们表明,他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仅用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把古代传说中的神和人最尊重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而一,把自己封为皇帝,传之二世、三世,甚至万世一系,以致无穷。与此同时,他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把皇权神圣化的措施,如,废除古代的谥法制度,不准下一代皇帝为前代皇帝定谥号;把以前一般人都可以使用的字眼变为皇帝的专用名词,把皇帝的命称
8、为制,令称为诏,印称为玺,皇帝称呼自己为朕。从此以后,皇帝便成为我国历代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连同上述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在中国延续长达二千余年之久,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末代皇帝,才被彻底废除。 2。三公九卿制度与中央政权组织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廷尉、治粟内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
9、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3。郡县制与地方政权组织光有中央政府机构而无地方
10、行政机构,仍然形不成强大的封建统治网络。但建立什么样的地方行政机构,这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是经历了一场激烈争论的。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主张沿用周代以来的封国建藩制度,分封诸皇子为王。他们的理由是有利于统治新征服的六国地区。而廷尉李斯则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很显然,李斯的主张符合专制皇权和统一的要求。因而得到了秦始皇的采纳,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随边境的不断开发和郡治的调整,增至四十余郡。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郡监
11、,掌监察工作。郡以下设县或道。县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内地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县令下设尉、丞。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设里正或里典,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
12、布于城乡各要地。 4。选官制度和官吏的考核制度秦朝革除了奴隶制社会任官的世卿世禄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需要的选官和官吏任免制度。首先,确定任免官吏的权限,明确只有中央政府和郡、县官才有任命属员及掾吏的权力;第二,规定担任官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一定的家资;二要会书写,懂法律;三是年龄至少在17岁(即秦规定的壮年年龄)以上才有任官资格。很明显,仅第一条关于家资的规定,就把穷人家的子弟排除在任官资格之外。第三,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第四,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并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
13、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以防止官吏形成私人势力。违者依法治罪。第五,对不称职或违法官吏可以废官或免官。废官,即削除官籍,永不得为官。免官,虽被免职,但日后还有复官的希望。 官吏的考核制度。秦王朝考核官吏的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央政府对郡县地方官进行考核;一种是都官(即朝廷列卿所属诸官吏)和郡、县对所属各官署官吏进行考核。前者考核方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朝廷派出御 睡虎地秦墓竹简置吏律见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9页。史到各郡监督、视察,然后将考核结果直报皇帝审阅;另一种是实行日常的上计制,即每年由地方官将赋税收入的预算写在木券上,送交朝廷。年终时,再将有关情况如实上报。其内
14、容主要包括:租税收入、户口统计、灾情和治安情况。中央政府据此考核官吏的政绩。都官和郡、县所属的各官署官员,也有定期考核制度,有的每年考核一次,有的不定期考核。各级官吏依据考核结果决定对下属官吏的奖惩。 秦始皇就是依靠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组织机构统治秦朝的。这套统治机构形式上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实际上最高统治权依然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有其进步作用的一面,但也为秦始皇和秦二世专横暴戾、不可一世提供了条件,为秦朝二世而亡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二)扩大军队,建立严格的军队调动制度和兵役制度维持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国需要强大的军队。秦王朝建立之后,建立和保
15、留了一支阵容强大、威武雄壮、至少在百万人以上的庞大军队。这支军队从兵种说,分为步兵、车兵、骑兵和楼船(水兵)四种;从职能范围说,分为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两部分。中央常备军包括戍边、野战及首都咸阳的警卫部队,由皇帝直接委派大将统帅,或戍守边疆,或驻守京师。地方军队作为中央军队的预备队,由郡、县尉掌管,平时主要进行军事训练,以为日后用兵之需要。从近年发掘的秦始皇陵侧兵马俑坑中的车、步、骑兵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可以看出,秦朝军队确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具有巨大威慑力量的军队。 秦王朝的军事制度具有明显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点。军队的调动权直接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规定凡士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须要有虎符。虎
16、符为铜制,一剖两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握在用兵者手中。只有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秦始皇就是通过这种制度,把兵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的。 这支庞大的军队是依靠推行兵役制度来保证其兵源的。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国法律规定,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服兵役兼有徭役的性质。从近年地下发掘的文物看,秦国男子服兵役实际上并非一生两次,服役年龄也不是在二十三岁以后,而是提前到十七岁左右。纵观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继续用兵的情况,这些地下发掘材料当是比较可信的。(三)统一法律,建立苛
17、暴的法律制度统治一个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国,需要有全国一致又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来巩固封建秩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即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法律,制定了通行全境的法律制度。从1976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可以看出,从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修成的秦国法律大体有四种形式:(1)法律条文。其种类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工律、军爵律、置吏律、除吏律、效律等近三十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这些法律是由国家统一颁布的,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成文法。(2)对法律条文的解释。还在统一六国之前,秦朝廷和地方行政机构即已设立专管法律的官吏,负责向其他官吏和人民咨询法律,并将咨询问答的内容写在一尺六寸长的
18、符上。符的左片交给咨询者,右片放在官府封存备查。(3)地方政权发布的文告。秦政府规定,郡一级政权可以依据朝廷法令制定本地区相应的法令和文件,作为国家法令的一种补充。(4)有关判决程序的规定与证明。这是由朝廷统一发布的类似后来行政法和诉讼法的有关法令。 秦王朝的法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维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秦律把商鞅变法以来的土地私有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凡破坏或侵犯土地私有制和私有财产者,要以盗贼论处。秦律还规定:受田之民,要按受田之数征收赋税,强迫农民交纳田赋。还要按照规定服徭役。不能按期缴纳税赋或服徭役的,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第二,法网严密,条目
19、繁杂。秦代法网之严密,内容之繁杂,为我国历史上所少见。秦律几乎对人民生活的一举一动均作出明文规定,进行严格限制,甚至治罪。步过六尺者,有罚,妄言者无类,敢有挟书者,族,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甚至连穿鞋都作规定,致使百姓毋敢履锦履。这些无端的限制和惩治,妨害了人民的生活自由,人民动辄触犯法律,形成赭者塞路,囹圄成市,秦朝遍地都成了监狱。第三,具有封建法制初期的残暴性。这种残暴性一个表现为轻罪重刑,一个表现为处罚种类繁多和极其残酷上。秦统治者认为,只有用重刑才能杜绝犯罪。因此出现五人盗,臧一钱以上斩左止,甲盗不盈一钱。乙见而弗捕,当赀一盾的严酷局面。秦代的酷刑不下几十种。例如:劓(割鼻子)、
20、宫(男子阉割,女子幽闭)、笞、车裂、黥(在面上刺字)、弃市、腰斩、戮(分裂肢体)、枭首、剖腹、诛九族、连坐等等。既包揽了古代的各种酷法,也有自己的新创。秦王朝就是依靠对人民的血腥镇压来维护其统治的。 第四,坚持缘法而治。秦朝具有缘法而治的传统。法令一经公布,包括国君在内,任何人不得更改。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有这样一段记载:秦昭王有病,百姓里买牛而家为王祷。王曰:訾之人二甲。夫非令而擅祷,是爱寡人也。夫爱寡人,寡人亦改法而且心与之相循者,是法不立。法不立,礼亡之道也。不如人罚二甲,而复与为治。这段记载是赞扬秦昭王不因百姓杀牲为自己生病祈祷而循私情,不遵守法律。由于国君带头执法,故秦民皆趋令,秦始皇继
21、承了祖宗的传统,坚持缘法而治,但他是用严刑酷法强制百姓守法,带来的后果是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见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版,上册,第129-131页。 以上依次见史记商君列传、史记郦生列传、汉书惠帝纪张晏注、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秦王朝在建立中央和地方政治机构和各种制度之后,还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这主要是:第一,迁富豪,收兵器,防止六国势力复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最担心的是六国贵族图谋复辟。为防止封建割据局面再现,他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
22、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致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鐻、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 第二,令黔首自实田,确认土地私有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统治的基础。秦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颁布令黔首自实田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令所有占有土地的人向政府自报占有土地的数额,政府据此征收田租。这项政策意味着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权的保护,也意味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这对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也使地主阶级利用土地剥削农民成为合法,
23、使农民遭受的地租、赋税以及各种徭役剥削日益沉重。 第三,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整齐划一各项制度秦统一六国前,诸侯国各自为政,文字的形体极其紊乱。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即把统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令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更为简化的字体,整理出隶书。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但把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政府正式文件一般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发展是一次重大改革,既为
24、推行法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汉族文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互相防范,各诸侯国在各地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各国间的道路也宽窄不一,严重影响交通往来,有碍于中央集权的国家控制各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拆除这些关塞、堡垒,并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起,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全长1800余里。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中间为皇帝御道,用明显标志标出,一般人不得行走。此外,还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五尺道,在今湖南、
25、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今日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内,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和度量衡也很不统一,货币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极不一致,换算十分困难。度量衡制度也相当混乱。这主要是由于各诸侯国自铸货币、自立度量衡标准所致。秦统一中国后,灭六国龟贝宝玉之属,把货币统一分为上币和下币两种,在全国通行。上币为黄金,以镒(y音亿)为单位,秦制二十两为一镒;下币为圆形方孔铜钱,以半两为单位。除此之外,秦始皇还把
26、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以及度量衡器作为标准器,在全国推广。大大方便了全国范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第四,焚书坑儒,强化政治思想统治秦始皇在政治、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但廷尉李斯则坚持反对态度。认为,春秋战国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认为立封国,就是树敌兵。于是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事隔八年之后,到始皇三十四年(前213
27、年),在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又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焚书之举正是由此引发的。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他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听后不动声色,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丞相李斯明确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他反驳说: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坏。为了别黑白
28、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鲸刑并罚苦役四年;(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3)有愿习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在宴会散后第二天,就在全国各地点燃了焚书之火。不到30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 在焚书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书的直接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权力和享受到荣华富贵之后,十分怕死。在统一中国之
29、后,他异想天开地要寻求长生不死药。方士侯生、卢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种药。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等等。秦始皇听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这即是历史上所说的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残暴的事件。秦朝统治者的目的在于打击复活的旧贵族政治思想,强化思想统治。但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深远:一是 以上均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使先秦大批文献古籍被付之一炬,给中国文化造成重
30、大损失;二是使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发展起来的自由思索的精神,遭受了一次致命打击。最后落了个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唐章碣诗焚书坑)的结局。 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少数族杂居,互相影响,加强了各民族间的了解和融合。秦灭六国后,在此基础上,开始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征服百越,统一岭南越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民族。史书上之所以称之为百越,是因为他们的分支很多。居住在今浙江境内和江西东部的为东瓯;在今福建境内的为闽越;在今广东和广西东部、湖南南部的为南越,在今广西西部、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的为雒越。百越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标
31、志。在秦统一前,多数地区已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制社会阶段,但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社会的习俗,如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兄死弟妻其嫂。文化上,也有着与中原迥然不同的特征。其中,断发纹身和使用铜器为最显著特征。尤其铸铜为大鼓是越人所独有。在服饰与其他生活习惯方面也与中原有很大区别。如穿衣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贯头小孩七、八岁以后都要拔牙,以及悬棺葬等等。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后,继而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带的越族,建置会稽郡。接着又分别征服了居住在今温州一带的东瓯和今福建境内的闽越,设置闽中郡。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令尉屠睢指挥50万大军,分五路南下,进
32、攻今两广地区的南越和西瓯,遭到越族顽强抵抗。又因运粮困难,不能获胜,相持三年之久。秦始皇为了解决进攻南越的供应问题,派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凿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灵渠,勾通了粮道,才将越族打败。越族被迫藏于山林,准备反攻。后乘秦军不备,半夜出击,大败秦军,杀死了屠睢。秦始皇又增派援军,才最后征服越族,统一了岭南地区,建置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从此,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原移民与越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加速了民族融合和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西南夷是居住在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各少数民族的总称。这些少数民族包括氐、羌、濮等数十个民族。他们自
33、成部落。但因交通不便,各族间很少联系。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修了一条通往云南、贵州地区的五尺道,沟通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秦国并置吏进行管理,把关中和川、云、贵连成一片,使这些少数民族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二)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匈奴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商、周时期称狁,战国时始称匈奴。他们活动于北至贝加尔湖,南达阴山的广阔区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善射鸟鼠狐兔,好骑马奔驰,食咸畜肉,穿兽皮缝制的旃裘。战国后期,进 后汉书南蛮传。 三国志薛立宗传。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入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仗恃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中原,对秦、赵、燕等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人民进
34、行侵扰,抄掠财物,争夺牧场,使这里的生产和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当时由于各国忙于兼并,无暇外顾,一般对匈奴都取守势,筑长城以拒胡。在秦灭六国的最后阶段,匈奴趁中原战事方酣之机,占据了河套地区的河南地,对秦构成严重威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解除这一威胁,于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向河套征伐,一举悉收河南地,夺回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并设置了34个县,重设九原郡。为了进一步巩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在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还迁内地人3万户到北河、榆中(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以北)屯垦。这次大规模移民,既有效制止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南下抢掠,也促进了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
35、具有重要的军事、经济意义。在与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中,秦王朝在原秦、赵、燕三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郡碣石,绵延五千余公里、举世闻名的长城。长城,在我国历史上曾有20多个朝代和诸侯国修筑过,总长度大约在10万里以上。但大规模修筑则有三次:第一次就是秦始皇统一后的这次修建,全长一万多里。第二次在汉朝。西起新疆,东止辽东,全长2万多里。第三次在明朝。西起嘉峪关(今甘肃嘉峪关市西),东到鸭绿江,全长12700多里。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现今我国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东等省、市、自治区。万里长城是
36、我国古代各族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炎黄子孙的历史文明。在当时,对于抵御匈奴奴隶主贵族的骚扰,保障中原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她已成为人类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于198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世界遗产名单,是宇航员在宇宙飞船上所能见到的地球上两个人类建筑之一。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另一为荷兰拦海堤。 五、秦王朝的残酷剥削压迫(一)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和穷奢极欲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农民很少占有土地。但是他们还要负担沉重的赋税。秦朝的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田租是按土地数量
37、征收的土地税。不管实际占有的土地多少或耕种与否,都一律征收田租。这就使已经失掉土地和无力耕种土地的农民增加了负担,而使田连阡陌的地主得以逃避国家的租税。口赋,是按人头征收的人口税。按照秦政府规定,田租率为什一之税,而实际上远远超过产量的十分之一。除了田租和口赋之外,还有杂赋。所谓杂赋,就是各色名目的临时证调。比如,征收土贡、撮粟尺布。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去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所以董仲舒说,秦时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秦国的繁重徭役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服兵役,一种是被征调去大兴土木。秦朝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战士多是以服徭役的名义征发来的。秦朝把军事制度与徭役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38、。前面讲过,秦国法律规定,男子在23岁以后要服兵役,一生要当两次兵,即守卫首都和戍守边疆各一年。此外,还要承担本县和本郡的各种杂役,但是更为沉重的负担还是被征去为秦始皇大兴土木。秦始皇一生修建的宫殿、陵墓,其规模之大、建筑之豪华在世界史上无可比,是骇人听闻的。还在并灭六国的过程中,他就派人将六国的宫殿的图样描绘下来,在渭水北岸依样修建。这些林立的宫殿本来足够供他享受,但他仍觉得不能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欲望,于是又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建造了规模更为宏大的朝宫,可受十万人。仅它的前殿阿房宫,东西长即500步,南北宽50丈,上面可容1万人,下面可竖立5丈的大旗。后来的诗人曾以蜀山兀,阿房出的著名诗句,来
39、惊叹其工程之浩大宏伟。当时兴建的离宫别馆多达700余所,弥山跨谷,遍布于函谷关内外及渭水南北两岸。 秦始皇不仅生前修建豪华宫殿供他享受,而且还为死后准备了同样豪华的陵墓,骊山墓就是他苦心经营的宏伟工程。这项工程开始于他即位之初,直到30余年之后他病死,尚未完工,而由秦二世继续修建。工程之浩大可见一斑。这座陵墓,高50余丈,周围5里,墓内建有各式宫殿,设有百官位次,陈列着各色珍宝。宫殿外面,是人工造的高山林木、九州地理和内中充满水银的人造百川、江河、大海。墓的顶部,有根据天象绘制的日月星辰。1974年,在骊山墓东侧发现的秦俑坑,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陈列身高1.80米左右的陶俑7000多个,真马
40、大小的陶马700余匹,战车130乘。这种情况说明,秦始皇不仅生前极尽奢靡腐化之能事,而且死后也要如此穷奢极欲,充分暴露了他贪婪腐化的地主阶级本性。 兴建这样大规模的工程,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相当惊人。据历史记载,仅修建骊山墓就动用刑徒及奴隶七十万。再加上北筑长城四十万,防御匈奴30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全国被征调服役的人数总计不下200万,占当时全国2000万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而且都是些年轻的壮劳力,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是可以想见的。大兴土木所消耗的财力、物力也是空前的。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所用的石料和木材,都是从北山和巴蜀等千百里之外、经过长途跋涉运到关中的。当时有歌谣云:望石甘泉口,渭水
41、为不流,千人歌,万人吼,运石堆积如山阜残酷的徭役剥削和沉重的赋税暴敛,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造成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以及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的悲惨景象。因此,遭到人民反抗是必然的。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便纵情享乐,贪恋酒色,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对秦始皇的宫廷生活作过如下一番形象而生动的描述:现在,在这位阿房宫主人的御前,挤满了国籍不同的美女,她们带着宛珠之簪,垂着傅玑之珥,穿着阿缟之衣,饰着锦绣之饰。佳冶窈窕,真是人间无比。乐队吹奏起来了,美女开始了大合唱,不是以前秦国的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之音,而是郑、卫
42、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最高统治者如此奢迷享乐,他的下属自然是上行下效了。那些地主阶级的新贵,他们也是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其所好。秦王朝的迅速败亡,不能说是与统治集团的这种沉醉于歌舞升平、纵情享乐无关的。 秦始皇为了显示他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的功德,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就开始了在全国各地的巡行。从公元前221年至前210年的短短十二年中,他就兴师动众先后在全国巡行五次之多。第一次巡行是从咸阳向西至陇西北地。意在向西部边郡宣扬国威,宣告秦王朝在东方诞生。第二次是出函谷关,经河南雒阳、荥阳到山东邹峄。先在邹峄山立石颂秦德,然后登泰山,行封礼,又到梁父山(山东新泰县西)行禅礼,此谓封
43、禅。后登之罘(山东之罘半岛),又到琅琊。先后在之罘、琅琊刻石颂秦德。回来时经东海郡治剡县到彭越(江苏徐州),又继续南下渡淮水,至长江中游的衡山和南郡。在由南郡至湘山祠时遇大风,影响秦始皇一行渡江。秦始皇大怒。听说湘山有神乃尧之女、舜之妻,就令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演出了一幕与神搏斗的蠢剧。然后取道汉水,经南阳郡至武关而回咸阳。第三次仍向东巡行,因为六国旧贵族对新建立的秦王朝怀有敌意,故在秦始皇巡行至阳武博浪沙(河南中牟县北)时,遭到韩国公子张良收买的力士百廿斤铁椎的狙击,险些丧了性命。秦始皇不为盗所惊,仍沿第二次巡游走过的路线继续向东至之罘、琅琊,然后折向西北,沿漳水经上党郡返回咸阳。
44、第四次是沿原魏、韩、赵、齐等国的交界和黄河流经之处至碣石(河北秦皇岛附近),照例在碣石刻石记功,然后向西经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雁门、云中诸郡,巡视秦王朝北方边境,最后由上郡返回咸阳。此行的目的在为讨伐匈奴作准备。 纵观秦始皇的四次巡行,主要是为了炫耀功德,加强对秦王朝东部地区的统治。但也是一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举动。 第五次巡行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从咸阳出发,沿丹水、汉水流域至云梦,再沿长江东下,经丹阳(安徽当涂县东),沿水道和运河至钱塘(浙江杭州市),上会稽山,祭大禹,并在会稽山刻石留念。从 三辅旧事。 汉书食货志。 水经柱卷三引。 史记秦始皇本纪。 会稽返回后,秦始
45、皇从江乘(江苏镇江市北)渡江至琅琊。此时,曾为他求长生不死仙药的方士徐市又来行骗。他说,蓬莱山上有种药,只因海中有大鱼阻挡通路无法去取。请派人先除掉大鱼。求药心切的秦始皇对此深信不疑。立即派人入海射鱼。虽费尽周折在之罘射杀了一条大鱼,但方士徐市早已逃之夭夭,不知去向了。秦始皇无奈,只得取道临淄西归。当车驾行至平原津(山东平原县南)时,秦始皇因为旅途劳顿和平时纵情淫乐,身体虚弱,得了重病。他自觉死亡即将来临,遂令中书府令赵高赐公子扶苏书信,令其速回咸阳安排后事。然而书信尚未发出,秦始皇就在沙丘平台(河北巨鹿县东南)病故,终年50岁。丞相李斯怕贸然宣布秦始皇驾崩的消息会引起大乱,决定先秘不发丧,将
46、尸体放在辒辌车中,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饭,以掩人耳目。当时只有赵高、胡亥及五六个宦官知道底细。在灵车行进途中,赵高拉拢丞相李斯,策划伪造诏书,废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帝的重大政治阴谋。他们将秦始皇诏书招扶苏来咸阳奔葬并继承帝位的内容,篡改成斥责扶苏无尺寸之功、不孝的罪名,令其自杀。并责备与扶苏一起率军戍边的蒙恬为人臣不忠,向其赐死。扶苏接到来书,奉诏自杀。蒙恬知其有伪,不肯死,被逮捕囚禁起来。这个政治阴谋使胡亥轻易登上皇帝宝座,成为秦朝二世皇帝。赵高阴谋策划有功,擢升为郎中令,控制了秦国政权。(二)秦二世的残忍昏暴与秦始皇相比,秦二世的残忍昏暴有过之而无不及。 秦二世阴谋篡夺帝位之后,怕宗室大臣不服
47、,便与赵高沆瀣一气,采取灭大臣而远骨肉的手段,残杀宗室大臣。蒙恬曾为秦王朝将兵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是立有功劳的将领。但秦二世和赵高惧怕他手中握有重兵不服和没有执行赵高伪造的诏令与扶苏同死,秦二世即逼他吞药自杀。蒙恬之弟蒙毅因过去判过赵高死刑,赵专门派御吏将其杀害。右丞相冯去疾也被迫自杀。秦二世怕他登上帝位诸公子不服,又对亲骨肉兄弟姐妹狠下毒手,先后杀害20余人。公子高见势不妙,本想逃跑,但又恐家属被族,最后主动上书为其父秦始皇殉葬。秦二世对此高兴得赐钱十万以葬。这种残杀宗室大臣造成的后果是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 还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刑罚已苛重到人民摇手触禁,动辄陷刑,
48、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的程度。而秦二世当政之后,推行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的政策,各级官吏都成为搜刮和残害人民的魔王和刽子手,以致形成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蔂(lei音雷),断足盈车,举河以西不足以受天下之徒的悲惨局面。 秦二世登上帝位后,终日与宫中妃嫔饮酒作乐,还豢养了大批狗马禽兽, 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李斯列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李斯列传。 盐铁论圣诏。 供其游猎,并调集各郡县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由于所养禽兽太多,咸阳粮草不够用,就令郡县调运谷物、草料来。运粮草时,责令役夫自带干粮,咸阳周围300里内,不得给役夫提供吃食。秦始
49、皇死后,骊山墓和阿房宫尚未峻工,他又征调天下民夫和聚敛农民财富,继续完成秦始皇未竟事业。仅修建骊山墓一项,最多时即征调70万之众。致使农民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生活陷入绝境。最惨无人道的是,在埋葬秦始皇时,秦二世竟下令将始皇宫妃凡无子者,统统为始皇殉葬。为了防止营建秦始皇陵的工匠泄露内部秘密,甚至下令在秦始皇尸体下葬后,将所有在墓内工作的工匠统统埋在墓内。制造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惨剧。(三)人民对秦暴政的反抗、秦末农民起义的前奏秦王朝的苛政暴敛和地主阶级的残暴剥削,使广大贫苦农民再无法照常生活下去,只有奋起反抗,才是争取生存的唯一出路。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东郡落下一块陨石,有
50、人就在上面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字。诅咒秦始皇快快死,而后分田地。秦始皇盛怒之下,将居住在这块陨石周围的人全部杀死。但屠杀是阻止不住人民反抗的。广大人民群众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斗争。有的手持木棍、锄头,啸聚山林川泽;有的与刑徒、奴隶的斗争相汇合,如骊山服役刑徒即同一些徒长、豪杰联合,带一批刑徒逃亡江中为群盗;有的如彭越率一批青年聚集山东巨野泽中。连一些秦朝下级官吏,如沛县泗水(江苏沛县东)亭长刘邦,也在押送刑徒途中,和被押送者一起逃至砀山(河南永城县境),准备起义。这些零星的反抗,在秦二世统治时期已汇成一股股起义的细流,预示着一场农民大起义的急风暴雨即将来临。 汉书贾邹枚路传。 六、陈胜、吴广领导
51、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王朝的灭亡(一)大泽乡揭起义旗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秦政府征发闾左的贫苦农民900人去渔阳(北京市密云县)戍边。陈胜和吴广被指定为这支队伍的屯长。陈胜,字涉,阳城(河南登封)人,曾为人佣耕,对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怀有强烈仇恨,具有改变现实的鸿鹄之志,曾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吴广,字叔,阳夏(河南太康)人,同为贫苦农民。 这支戍卒队伍途经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刘村集附近)时,遇到大雨,不能前进。按照秦朝法律,戍卒不按期报到,就要被斩首。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陈胜与吴广商议,与其去渔阳送死,不如就地即刻起义。为了发动群众,增强起义的号召力,他们暗暗在帛书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52、,藏在鱼腹中,待戍卒剖鱼腹时发现这一帛书感到惊异。又在深夜到附近丛祠中模仿狐狸的声音,高呼:大楚兴,陈胜王。用这种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方式,证明起义符合天意,说明陈胜已不再是雇农,而是他们的真命天子。起义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即利用押送他们的两个秦尉酒后行凶打人之机,杀掉他们。于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戍卒起义,以大楚为号,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点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 大泽乡起义成功之后,农民军迅速攻下蕲县。然后,分兵两路向东西两面发展:一路由葛婴率领向东;另一路主力队伍由陈胜率领向蕲县以西挺进,以势如破竹之势,接连攻克安徽和河南的铚( h音至)、酂(cu音嵯)、
53、谯、苦、柘诸县。义军所到之处,被压迫的农民纷纷前来投奔,很快壮大为拥有兵车六、七百乘,战马千余匹,战士几万人的队伍。之后,又集中兵力攻下秦的交通要道-陈。陈胜在此召集各方人士会议,商讨反秦大计,确定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并正式建立了农民政权,国号张楚,陈胜称王。 起义军在陈的胜利,鼓舞了分布在各地的革命力量,他们纷纷举起反秦的义旗,秦嘉、董緤、朱鸡石于淮北,项梁、项羽于吴县(江苏苏州市),刘邦于沛县(江苏沛县东),其余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很快汇合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形成了以陈为中心的全国性伟大农民战争。在农民起义的推动下,六国贵族和中小官吏也纷纷投奔起义队伍。如,魏国名士张耳、陈余,在陈加
54、入义军;山东儒生、孔子八世孙孔鲋也怀抱孔子的礼器往归陈王。 农民军迅速壮大之后,从起义中心陈县出发,兵分三路向秦王朝发起总攻。一路由假王(假是代理的意思)吴广率领进攻荥阳,沿黄河向西推进,以打开通往咸阳的大道;另一路由宋留率领,取道南阳扣武关,分散关中敌人的兵力,策应吴广的主力。还有一路由周文率领,进攻关中,直取咸阳。除此而外,还派武臣、张耳、陈余攻赵地,周市攻魏地,邓宗攻九江郡,召平取广陵。各路义军的进攻,使秦王朝陷入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之中。 史记陈涉世家。 史记陈涉世家。 在三路西进的农民军中,吴广一路由于秦荥阳守将坚不出战,被阻,不能西进;宋留一路正由南阳向武关进发之中;只有周文率领的农
55、民军沿途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与支持,进展十分顺利。仅几十天时间,即横扫淮河、黄河流域。抵达函谷关时,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千乘、众数十万的劲旅。起义军乘势越过函谷关,直插关中,一路打得秦军险阻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闻风溃逃。直打到距咸阳仅百里的戏(陕西临潼境内)地方,给秦都咸阳造成严重威胁。 对于农民起义的消息和农民军西进的壮举,秦二世开始不以为然,高枕无忧。当听说周文率几十万大军进逼咸阳时,他才大梦初醒,惊恐万状。连忙采纳章邯的建议,释放修骊山墓的刑徒和奴产子,并编为军队。由章邯率30万大军向农民军猛扑。在周文率军西进关中时,陈胜曾命令武臣派赵兵入关增援,但武臣等人忙于发展自己的势
56、力,不以大局为重,拒不前去支援。吴广屯兵荥阳坚城之下,也不分兵前往援助。致使周文军陷于孤立无援境地。又由于周文对敌人突然增兵没有准备,因此,虽与秦军几次展开激烈战斗,终因势孤力单不能取胜,不得不退出函谷关转入河南。后在渑池与秦军决战,亦因寡不敌众,周文兵败自杀。西路军主力被击溃。 周文军被击败之后,章邯紧接着率军向围困荥阳的农民军反扑,吴广腹背受敌。在此严峻时刻,起义军内部发生分裂,吴广部将田臧假借陈胜的命令,擅杀吴广,造成起义军内部思想混乱,在敌军夹攻之下起义军失利。章邯连破周文、吴广两支起义军之后,于公元前209年十二月,乘势向张楚政权中心-陈进攻。此时,王离的边防军也奉调配合章邯进攻陈县
57、。 在敌人的疯狂反扑面前,起义军剩下的力量分散在各地,陈县一带只有很少兵力。再加上魏、赵等地军队违抗陈胜的命令,拒不增援,陈胜虽率军奋力抵抗,但仍无取胜希望,只好放弃陈县,且战且退。当退至下城父(安徽亳县东南城父集)时,陈胜被其车夫庄贾杀害。这时,宋留领导的农民军正攻下南阳,开始向武关推进,得知陈胜被杀消息,军心动摇,丧失斗志。不久,宋留投降秦军,被秦二世下令押解到咸阳车裂。 陈胜、吴广直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英勇奋斗6个月之后失败了。但他们点燃的反秦烈火并没有熄灭。陈胜的部将吕臣率领的苍头军继续斗争,曾一度收复了陈,处罚了叛徒庄贾,还与英布合军,在清波(河南新蔡西接县界)大败秦军。后来同项梁
58、领导的起义军合在一起。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它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黑暗统治,奠定了推翻秦王朝的基础。这次起义提出的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思想,削木为兵,揭竿而旗的英雄气魄,鼓舞着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农民,起来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为他们指出了解放的道路。但是,它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起义领袖在胜利面前,骄傲、贪图享受,脱离了群众。在起义迅速发展的形势下,陈胜犯了骄傲自满的错误,只注重进攻,忽略了防御。在坏人挑唆下,他曾杀掉了过去与自己佣耕的穷伙伴。在用人上,只信任少数近臣,又因赏罚不当,妨碍了领导核心的团结。在生活上,称王之后,开始对
59、沉沉殿屋幄帐大感兴趣。这些作法脱离了农民群众,也使诸将以其故不亲附,从而加速了失败。 第二,对加入起义队伍的六国旧贵族缺乏应有的戒备和防犯措施。在起义大潮推动下,一些六国旧贵族被卷入革命洪流。但在反秦斗争的关键时刻,他们各怀异心,据地称王,违抗陈胜号令,导致起义军失掉战机,分散削弱了力量,给秦残酷镇压农民军提供了机会。如,在起义军攻下陈之后,陈胜令武臣、张耳、陈余率兵渡过黄河,进攻赵国故地。但在攻下邯郸以后,武臣即在张耳、陈余鼓动下,自立为赵王,后又立赵歇为王。当周文浴血奋战,跃过函谷关,攻下戏,直接威胁秦都咸阳,秦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此时形势对农民军极为有利。在此关键时刻,陈胜命武臣西进支
60、援周文,但他却置若罔闻,袖手旁观,以至给秦军以喘息机会,秦二世急调30万大军反扑,迫使农民军退出函谷关,败走河南,最后被章邯军击溃。 第三,对叛徒杀害起义军领袖缺乏应有的警惕。陈胜、吴广领导这次农民起义,建立了政权,组织了队伍,提出了富有号召力的革命口号,充分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的胆识和组织才能。但对革命队伍中的叛徒却缺乏应有的警惕,以至发生了陈胜被车夫杀害的严重事件。而起义一旦失去领袖的领导,就失去了号召力,造成军心动摇,使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最后走向失败。这三条经验教训,是在首次农民起义缺乏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对启迪后来革命的人们,是有深刻教育作用的。 (二)项羽、刘邦领导反
61、秦斗争再掀新高潮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之后,项羽、刘邦继续坚持反秦斗争,使秦末农民起义再次掀起高潮。 项羽,楚国著名大将项燕之孙。秦末随其叔父从河南逃到江苏吴县(江苏苏州)。公元前209年9月,项梁、项羽听到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杀会稽郡守,响应起义,得精兵八千人。项梁作了会稽郡守,项羽为裨将。他们尊陈胜为首领,统一在张楚旗号之下,接受以陈胜名义封项梁为上柱国和北上抗秦的命令。于公元前208年2月,率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而西。逃亡在芒砀(dng音荡)之间的刘邦,也起而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在萧何、曹参等人配合下,杀死沛令,自立沛公,很快聚集了二三千人。后与吕臣一起归附项梁军。在此前后,归附或
62、与项羽汇合的,还有陈婴领导的2万起义军以及英布和蒲将军领导的两支起义队伍,项梁领导的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六七万人之众。 公元前208年6月,项梁得知陈胜确实被害的消息后,在薛(山东滕县东南)地召集各路起义军首领会议,共商破秦计划。会议确定,为便于号召群众,立楚怀王之孙牧羊人熊心为楚怀王,都盱眙(xy音虚仪),项梁自号武信君,陈婴为上柱国。从此,楚怀王熊心成为各地起义军名义上的领袖。推翻秦王朝的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薛地会议之后,各路义军协同作战,向秦军展开了凌厉的攻势,项梁率军先败秦军于东阿,又大败秦军于濮阳(河南濮阳西南)。与此同时,项羽、刘邦率领另一支军队在攻下城阳(山东菏泽)之后,又率军
63、向西攻雍丘(河南杞县)。经过激战,给秦军以重创,李斯之子、秦三川郡守李由被击毙。接着项梁所率义军主力又在秦北方重镇定陶(山东定陶县北),大破秦军。这一连串的胜利使项梁骄傲起来,放松了对敌人的警惕。最后遭章邯夜袭,兵败战死,定陶又复陷入秦军之手。 在项梁被袭杀的时候,项羽、刘邦正率军向陈留(河南陈留东北)进攻。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他们立即改变原来的作战计划,回师东方。使各路起义军集结于彭城(江苏徐州),重新部署力量,加强统一指挥,克服由于失去统一领导而出现的危急形势。确定:吕臣军彭城以东,项羽军彭城以西,刘邦驻军砀郡(河南永城东北)。楚怀王从盱眙到彭城。这样就使彭城成为了起义军的指挥中心,各路义
64、军呈犄角之势,等待时机,继续战斗。 章邯偷袭定陶、攻杀项梁得逞之后,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便回师北上击赵。在邯郸大破赵军。赵王歇和张耳退守巨鹿(河北平乡),又被秦军重兵包围,形势危在旦夕。于是派使者向楚怀王求援。起义军领导集团分析了形势之后,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主力北上救赵;另一路由刘邦率领西攻咸阳。楚怀王与诸首领相约,先入关中者立为关中王。 宋义率军从彭城出发,行至安阳(山东曹阳)停顿下来,按兵46日不进。他的想法是让秦、赵互斗,以坐享渔人之利。为此,他下令斩杀军中勇猛杀敌的士卒,而自己却饮酒高会。当时岁饥民贫,军中已无粮,士兵只能食菜和豆,又值天寒大雨,
65、广大士兵饥寒交迫,目睹宋义的所作所为,项羽十分气愤,认为他非社稷之臣,在盛怒之下,斩杀宋义。楚怀王即封项羽为上将军,并将英布和蒲将军所部划归他指挥。因为英布和蒲将军率军去巨鹿救赵未能取胜,项羽遂亲率兵马从安阳北上进攻秦军。为与秦军决一死战,使士兵树立必死,无一还心的决心,在渡河之前,项羽即下令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这种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成为后人勇敢杀敌的楷模,被人们所景仰赞颂。 项羽率军渡河之后,马上与包围巨鹿的章邯军展开激战,切断秦军粮道,断绝秦军粮饷,取得了九战皆捷的辉煌战果。秦军大将苏角被杀,王离被俘,涉闻自杀。这次战役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是秦末农民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在
66、这次战役中,项羽所率的义军,冲锋陷阵,英勇顽强,无不以一当十,这种战斗精神折服了参战的六国贵族军队。项羽因此声威大震,被各路诸侯军尊为上将军。 巨鹿一战秦军被打得落花流水。项羽军乘胜追击,派蒲将军击破秦军于漳水之南,自己亲率大军破秦军于汗水(河北临漳县西)。秦将章邯在起义军沉重打击下,一方面觉得损兵折将十几万,已无力挽回败局;一方面又得不到秦政府信任。在走投无路之下,于公元前207年7月,率残军20万人在洹水南殷墟(河南安阳)向项羽投降。至此,秦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 在另一战场上,刘邦率领的起义军从砀郡出发,向西进攻。一路上收编了陈胜、吴广的散卒,又联合了各地的起义力量,队伍日益扩大。公元前2
67、07年2月,军过高阳(河南杞县西),采纳该城临门(守城门的小吏)郦食其(音力异基)的献策,攻占粮仓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得到秦国大量积粟,解决了义军的给养问题。接着在曲遇(河南中牟东)大破秦将杨熊军,在南阳大败郡守吕。吕。败走宛城(河南南阳),刘邦又采纳张良和陈恢的意见,将宛城重重包围,在大兵压境形势下,迫使秦军投降。攻下宛城之后,刘邦率军乘胜西进,长驱直入武关,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与农民军的节节胜利适成对照,秦王朝统治集团在农民军沉重打击下,内部矛盾加剧。赵高在诬陷杀害李斯、独揽朝政之后,又进而向秦二世篡权。昏庸无能的秦二世,只知寻欢作乐,甘愿大权旁落于赵高之手。公元前207 史记
68、项羽本纪。 年,赵高将一头鹿献给二世,当众胡说这是一头马,以此试探满朝文武官员对他篡权的反映。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明明是鹿为何说是马?赵高又问诸大臣,大臣们面面相觑,表现不一。有的奉迎赵高跟着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还有的沉默不语。事后,赵高对说是鹿的大臣一一进行陷害。这就是成语指鹿为马的由来。从此,群臣都箝口不语。赵高进一步把持了秦王朝的中央大权。在巨鹿之战秦军损失了主力和刘邦打入武关之后,赵高害怕秦二世追究责任,于是勾结其婿咸阳令阎乐和其弟郎中令赵成,杀死秦二世,立二世兄子子婴为秦王,子婴继位后,不满赵高的专权,不甘于充当傀儡,又设计杀死赵高。最后,在刘邦军队逼近咸阳之际,刚刚当了46天秦王
69、的子婴,见秦王朝大势已去,遂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向农民起义军投降。秦王朝从公元前221年建立,仅仅存在了15年,即二世速亡。时值公元前206年(汉刘邦元年)冬。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七、楚汉之争与西汉王朝的建立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原大地上并没有马上建立起一个新的统一政权。以刘邦和项羽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逐鹿中原,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才击败项羽,建立了统一的汉王朝。刘邦及其后继者们用了近50年时间,恢复和重建封建秩序,终于使西汉王朝的政权得到了巩固,形成了被历代称颂的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建立雄踞东方的西汉帝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70、。 (一)楚汉之争长达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标志着以推翻秦王朝残暴统治为目的的农民大起义的终结,也标志着封建割据势力为争夺统治权而进行角逐的开始。1。约法三章与鸿门宴刘邦进入咸阳后,部下诸将见到秦宫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银财宝,不禁眼花缭乱,馋涎欲滴。惊奇之余便肆无忌惮地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一时间,咸阳城中混乱不堪。一贯好酒及色的沛公以征服者的姿态大摇大摆地走进秦宫室,面对不可胜数的帷帐珠玉重宝和数以千计的后宫美女,也不禁贪婪地想止宫休舍,体验一下做关中王的滋味。好在刘邦手下诸将中还有头脑清醒的人,不断地提醒着他。比如,樊哙对他说:珠宝玉器和美人妇女都是秦所以亡天下的原因,你怎么能留在宫中呢?应
71、该赶快还军霸上。但刘邦此时正沉迷于胜利之中,根本听不进樊哙的话。张良听说此事后,也对他说:秦为无道,沛公你才得以至此。可是现在,你刚一进入咸阳便打算安心享乐,这和暴秦有什么两样呢?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你能听从樊哙的劝告。在樊哙和张良的苦苦劝说之下,刘邦这才醒悟过来,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刘邦还军霸上后,便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向他们发布安民告示: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这
72、个安民告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约法三章。 关于刘邦的约法三章,有三点值得注意:首先,它是刘邦由农民起义领袖向地主阶级代表转变的标志。在秦末农民起义过程中,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的现象屡见不鲜,是合理的。现在根据约法三章,如果谁敢于再像陈胜、吴广那样杀死将尉,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话,那就要被处死。因此,这是保护地主阶级生命财产的法令。其次,命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实际上是保留了秦王朝的行政机构和官员,并使之为自己服务,他们行县乡邑,将刘邦的约法三章传达给乡绅百姓,这一作法从本质上讲保护了关中地主集团的利益。第三,更为直接的是,刘邦当众宣布怀王与诸侯的约定,并刻意笼络人心,一再表示他率军入关是为父老除害
73、,非有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高祖本纪。 所侵暴,便在很大程度上博得了关中地主集团的好感。于是,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而刘邦则辞让不受,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一来,人又益喜,他们终于消除了对刘邦的怀疑和戒备,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这样,刘邦在未来与项羽对关中的争夺中,已经棋先一着了。 正当刘邦在霸上约法三章时,项羽也已扫平河北,率诸侯的40万联军和秦将章邯的20万降军一路浩浩荡荡地渡河进抵新安(今河南渑他)。由于诸侯联军中的士兵从前大多曾被秦征发到关中服徭役,经常受到秦吏卒的虐待,所以现在他们虽然和秦降卒一路同行,但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这样,项羽部下的两部分军卒中间,便
74、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和猜忌。秦降卒们担心,万一入关后不能取胜,项羽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项羽听说此事,不但没有想办法安抚,反而害怕这些秦吏卒人心不服,到关中后无法约束,会出乱子,便在一夜之间将20万降卒统统活埋在新安城南,只留下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3人,从而造成了自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坑杀赵40万降卒以后的第二次大惨案。 项羽根本就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对这个从前的沛县亭长先行入关更是愤愤然。还在西进的路上,他便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雍在关中,表明项羽根本不准备承认刘邦入主关中。刘邦本来就对项羽深怀忌惮,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又气又惊。正在这时,有人向他提出距(拒)关,毋内(纳)诸侯,
75、秦地可尽王也的建议,便不顾刚刚向关中父老豪杰许下的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的诺言,立即派兵关闭函谷关,准备将项羽率领的诸侯军拒之门外。这一举动无疑是不明智的,因为当时项羽已拥兵40万,号称100万,而刘邦的兵力只有10万,力量对比相当悬殊。况且诸侯联盟尚未破裂,此举无异于将自己放在了诸侯联盟的对立面,犯了众怒。果然,项羽军至函谷关而不得入,大怒,立即下令家发薪一束,欲烧关,并命令黥布等破关而入,直至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与刘邦驻军的霸上仅相距40里。一时间,咸阳之东战云密布,气氛十分紧张。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看形势不对,忙转变立场,暗地向项羽报告说:刘邦想称王关中,任子婴为相,他还想独吞秦宫
76、中的珍宝。项羽的谋士范增也对项羽说:刘邦一贯贪财好色,可入关以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劝项羽急击勿失。正当项羽紧张地部署消灭刘邦时,不料消息不翼而飞。项羽的叔父项伯在秦未亡时曾因杀人犯罪而被张良所救,所以听到消息,连夜驰往刘邦营中,劝张良赶快逃走。张良急忙将这一重要情报报告给了刘邦。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之下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抵抗诸侯之兵,便听从张良的计策,宴请项伯。席间,刘邦不仅频频为项伯祝寿,而且约为婚姻。在赢得了项伯的好感后,又竭力表白自己,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多多美言。项伯连夜回营,力劝项羽改变初衷: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
77、之。有勇无谋的项羽被说动,暂时放弃了消灭刘邦的计划,从而失去了一次取胜的良机。 第二天,刘邦率张良、樊哙等百余骑赴鸿门项羽军中,再次表白:我和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 将军齐心协力,自己无意作关中王。致使项羽改变了消灭刘邦的初衷。但范增仍不相信刘邦的表白,主张趁机杀死他以除后患。所以在宴饮之时,再三示意项羽下手,但项羽却默然不应。范增无奈,只好令项羽从弟项庄在席前舞剑,伺机刺杀刘邦。正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也拔剑起舞,用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张良见刘邦处境危险,便至军门召来樊哙。樊哙带剑拥盾冲入宴席,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见樊哙如此威猛,便赐酒一斗,生猪肘一块,樊哙一
78、饮而尽,拔剑切而食之。项羽又问樊哙还能饮酒否?樊哙借题发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发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羽无言以对,只好请他入座。 刘邦见气氛有所缓和,便借口入厕离席,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逃出项羽军营,回至霸上。 2。项羽分封诸侯王鸿门宴后数日,项羽率军进入咸阳。秦宫室的富丽堂皇,并没有引发他止宫休舍的念头,相反,楚怀王之入秦
79、而不返,项燕、项梁之死于秦军,这一切旧恨新仇,激起了他的无比愤恨。于是,项羽不但杀死了秦降王子婴,还放火尽烧了秦宫室,甚至连秦始皇的陵墓也未能幸免。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这场大火三月不灭。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记载。秦都咸阳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发掘简报中记载: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有被焚毁的痕迹,墙壁壁画多被大火所烧,有的壁画甚至因烈火的烧而剥落殆尽,可能毁于项羽的一炬。尽管如此,其火毁程度似不如第一号宫殿遗址严重。据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记载:通过试掘发现秦俑坑原为一座规模巨大的土木结构建筑,因火焚塌陷。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报告也说:二号俑坑。与一号俑坑基本相似,系土木结构建
80、筑,经火焚塌陷。面对咸阳城中的一片瓦砾和灰烬,项羽拒绝了在阻山河四塞,地肥饶的关中建都的建议,决定收秦货宝妇女而东归。他的所作所为虽赢得了部下将士的拥护,但却使秦人大失望了。 临行前,项羽派人向楚怀王请示灭秦后的善后事宜,怀王答复:按从前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办事。项羽听后大为恼火。他既恨怀王虽无功,却还要当分其地而王之,又怨怀王不肯令(其)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愤怒地说: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攻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他拒绝接受怀王的约定,在戏下召开诸侯会议,自立为西楚霸王,占据梁、楚等地九郡,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尊怀王为义帝,都长沙郴县(今湖南郴县)。同时
81、,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羽虽然不愿使刘邦成为关中王,但恐负约另封会引起其他诸侯不满,便以巴、蜀亦关中地为托辞,立刘邦为汉中王,王巴、蜀、汉中,都南 史记项羽本纪。 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 见林剑鸣:秦汉史上册第23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版。郑(今陕西南郑)。为牵制刘邦,项羽将关中封给秦的三个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以阻挡刘邦出巴、蜀之路。另外,项羽还将自己的亲信和在反秦战争中拥兵自重的割据势力14人封为王。项羽的分封,使很多诸侯的封地比原来占有的地盘还要小,所以这些诸侯便与他产生了矛盾。 刘邦驻军霸上还很难说他已有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的野心。这从下述几点
82、史实足以为证。其一,约法三章,仅只是为了稳定和笼络关中地主集团的人心,为未来作关中王、巩固自己在关中的统治地位作准备;其二,还军霸上,待诸侯而定约束,反映了他希望项羽率诸侯入关后,能根据怀王与诸侯的约定,确认自己关中王的地位;其三,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也只是说刘邦想称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并没有说刘邦想一统天下;其四,项羽封章邯为雍王,打碎了刘邦称王关中的美梦,因此刘邦派兵拒关而守,不准诸侯之兵入关,其用心也是在既惊且怒的情况下,试图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其五,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刘邦甚至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好,求项羽能承认他关中王的地位。基于同样的原因,被封为汉王之后,虽无异于被流
83、放到巴、蜀,但他还是忍气吞声,接受分封,甚至在率军过褒中(秦岭太白山内)时,还采纳张良建议烧毁了栈道,以示天下无还心。 其他各路诸侯虽然心怀不满,但也迫于项羽的压力,先后离开戏,前往各自的封国。 3。刘邦还定三秦 诸侯林立必然会引起割据战争。项羽分封一个月以后,没有受封的田荣便首先起兵,赶走齐王田都,杀死胶东王田市,又命彭越击杀济北王田安,尽有三齐之地,自立为齐王。在他的支持之下,彭越起兵于梁,陈余起兵于赵。正当项羽为维护其霸主地位,手忙脚乱地在东方战场上镇压田荣等人的反叛时,刘邦在西方也公开向楚展开了进攻。 刘邦到汉中以后,萧何建议采用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的方针,并举荐
84、韩信为大将。 韩信是淮阴人,少时家贫,常从人寄食,曾受胯下之辱。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参加项梁、项羽武装,任郎中。虽多次献策,均未受重视。刘邦被封为汉王入蜀时,韩信弃楚投汉,随刘邦入汉中,任连敖、治粟都尉,其间虽受萧何赏识,但亦未受刘邦重视。韩信怀才不遇,遂不辞而别。萧何得知后,亲自连夜将韩信追回,并向刘邦保荐,被拜为大将。 韩信在分析了楚汉双方的优劣势后,指出:秦人对称王关中的章邯、司马欣、董翳恨之入骨,而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人心向背不言自明。建议刘邦利用这一有利形势
85、,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值得注意的是,有高度政治洞察力和军事才能的韩信当时向刘邦提出的这番政治和军事策略,也还仅仅是还定三秦而已,根本没有中原逐鹿的内容。此时诸侯刚刚分封不久,天下大势如何发展尚不可知;世人都认为分封诸侯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罪莫大焉。所以,当时刘邦不可能树立中原逐鹿,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公元前206年7月,正当项羽在东方忙于镇压田荣的反抗时,刘邦留萧何在巴、蜀负责粮食给养,用韩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于八月突然出现在关中大地上。雍王章邯猝不及防,军队一触即溃,刘邦顺利进占咸阳。接着又向东、北进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望风而降。至此,刘邦尽占关中三秦
86、之地。项羽由于纠缠于东方战场,无力西顾,只好任由刘邦在关中发展势力。 刘邦还定三秦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根据地的措施:首先,占领陇西,向北方推进,俘获章邯之弟章平,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接着,亲率主力出关,迫降河南王申阳,并击败了韩王昌。至此,函谷关外至河西一带成为刘邦与项羽两支武装力量之间的前哨阵地和缓冲地带,这使得刘邦在关中的根据地更加巩固。 其次,定国都,健全政权机构。公元前205年,刘邦将栎阳确定为国都,将所属地区按郡县制重新划分。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他还调整了政权机构的设置,如任命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等。在地方上置县令、丞、尉;并在县、乡中设三老,由50岁以上有威望的人担任,协助
87、县令、丞、尉掌管地方教化。 第三,瓦解敌军、壮大势力。宣布若有人率万人来归或以一郡来降者,封万户。于是,沛郡人王陵率部众数千人来归,被陈余打败的张耳也来投奔,而当初跟随韩王的张良也回到了关中。 第四、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恢复生产。其措施包括:修整河道、大赦罪人、允许农民到秦的皇家园林中耕种;免除蜀汉百姓二年租税,关中从军士兵,免除其家一年负担。 第五、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 第六、施恩德、赐民爵、赐酒肉、抚关外父老。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刘邦站稳了脚跟,奠定了他在关中的统治基础。 公元前205年正月,田荣与项羽战于城阳(山东莒县),兵败后被当地人民杀死。项羽占领齐地后,故伎重演,坑杀了田荣的降卒。
88、不仅如此,其所过之处,多所残灭,因而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抗,齐人相聚而叛之。田荣之弟田横收集田荣旧部万余人,继续与项羽对抗,使东方战场呈现胶着状态。 至此时,刘邦才真正将中原逐鹿,一统天下提上日程。公元前205年3月,刘邦率军渡河东进,被项羽分封的魏王豹、殷王司马卬相继降汉。当刘邦攻打到洛阳时采纳三老董公的建议,利用不久前项羽密令九江王黥布(又名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将义帝杀死于彬一事,公开为义帝发丧,大张旗鼓地号召诸侯出兵讨伐项羽。他还表示要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这样,刘邦在道义上和舆论上都争取到了主动权。刘邦为义帝发丧,标志着刘邦正式向项羽宣战,
89、此后,楚汉战争全面展开。 4。中原逐鹿项羽的专横暴戾引起许多诸侯、将领的不满,现在刘邦振臂一呼,不少人都先后叛楚归汉,在刘邦周围形成了愈来愈大的反楚联盟。到公元前205年3月,项羽当初分封的诸侯王中,除被杀、被废和被俘者之外,已有一半以上归顺了刘邦。此外,还有不少谋臣、武将如韩信、彭越、陈余、王陵、陈平等也都先后投奔到刘邦的麾下。 在这种有利形势下,刘邦趁项羽被牵制在齐地不得脱身之机,于公元前205年4月,率各路诸侯军共五、六十万人向楚发起进攻,一举攻下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闻讯后,急率3万精兵回师救援,睢水一战,使刘邦的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刘邦的父亲太公和妻子吕雉也被俘获,只有刘邦等数十骑向西
90、逃到砀(今安徽砀山南),随后再退至荥阳,才勉强抵住楚军的攻势。刘邦在彭城大败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进占彭城后过于轻敌,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楚军的兵员和战斗力仍远远超过汉军。 刘邦的惨败使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反楚联盟顷刻瓦解,不少诸侯纷纷降楚。为扭转败局,刘邦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首先,刘邦将关中委托给萧何,授权他凡事有不及上奏者,可以便宜行事。这样,萧何得以征粮饷、转漕运、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将粮草、兵员源源不断地运往前方。其次,利用楚军内部矛盾,实行反间计,使项羽丧失了重要的文臣武将。刘邦在彭城大败仓惶出逃的路上,便派人策反九江王黥布,使之成为楚后方最大的威胁。刘邦还令陈平以重金收买楚军官兵,让他们
91、散布楚将钟离昧和范增与汉军关系密切的谣言,引起项羽对二人的怀疑和猜忌。范增由于失去信任,在盛怒之下拂袖而去。第三,避免与楚军正面作战,转而采用侧翼作战和骚扰楚军后方的战略。韩信率兵东进,平魏地,破代兵,下井陉(河北井陉),以少胜多,出奇兵背水列阵大破赵军,威服燕王。接着,韩信又击败齐楚联军,尽占齐地;刘贾、卢绾率兵3万人渡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协助彭越骚扰楚军后方,烧其积贮、断其粮道,并攻占睢阳、外黄等17城。刘邦的这些措施,有力地扭转了彭城大败以后的战局,使荥阳、成皋一线正面战场的汉军,能在劣势情况下与楚军对峙长达一年之久。 彭越攻占睢阳后,直接威胁西楚国都彭城的安全,项羽不得不留大司马曹咎
92、谨守成皋,自己亲率大军回师征讨彭越。曹咎不堪汉军骂阵而出战,被汉军突袭,全军覆没。汉军乘胜攻占成皋,并夺取了藏粟甚多的敖仓。项羽回师攻打彭越,在收复十余城后,闻汉军已占成皋,立即回师救援,但汉军深沟高垒,避而不战。由于楚军粮草不断被劫,敖仓又落入汉军之手,故急于寻找机会同汉军主力决战。项羽还将在彭城俘获的刘邦生父太公置于阵前,向刘邦威胁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回答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大怒,欲杀太公。项伯劝道: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项羽无奈,只好作罢。 公元前203年,在楚汉相争的第三个年头,刘邦、项羽中原
93、逐鹿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此时,刘邦拥有广大的后方,得以转关内之粟,收三河之士,补给前线,充实军备;汉军据敖仓之粟,因巩洛之险,进可战,退可守;黥布在南,彭越在西,韩信在东,刘邦自任正面,形成了对楚四面合围的形势。大河以北,淮水以南,都已成为刘邦的势力范围,从而使汉军争取到了战略上的主动权。但究竟鹿死谁手,还很难说,因为刘邦之扭转战局,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韩信侧面战场的配合和黥布、彭越等人在敌后的骚扰。特别是手握重兵的韩信何去何从,将直接影响到这场战争的结果。 项羽看到了这一点,派人前去游说韩信,劝他与楚联合,三分天下,但韩信以汉王对自己十分信任,不忍背之。齐人蒯通也劝韩信:楚汉相争使天下人肝胆涂地,
94、父子暴骸骨于野,百姓疲极怨望。目前双方相持不下, 史记项羽本纪。 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叁)分天下,鼎足而居,。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蒯通的建议也没能说动韩信。实际上,在此后的楚汉相争过程中,韩信曾一度持观望态度。 公元前203年,由于刘邦还一时无力消灭项羽,而项羽也因后方不稳,不敢妄动,故双方议定停战讲和,划鸿沟为界。鸿沟以
95、东为楚,以西为汉。九月,项羽放太公、吕雉归汉,自己率兵东归。 项羽东归后不久,刘邦采纳张良、陈平的建议,毁约追击。由于韩信和彭越未能如约前来会战,汉军反被楚军打败,并被围困在固陵一带。为改变韩信和彭越的观望态度,刘邦许诺以睢阳以北至毂城之地给彭越;陈以东至海之楚地给齐王韩信。这样一来,果然坚定了二人反楚的决心,立即率兵来援,汉军实力大增。而此时,项羽的楚军由于后方常被骚扰,战斗力愈来愈弱,已由当初的优势转为劣势。 公元前203年十二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录壁南沱河北岸)时被汉军包围。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手下士卒以为楚地尽失,军心涣散,加之兵少食尽,项羽乘夜率800骑兵突围,一路转战至乌江渡
96、口(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铺),被汉军追及,项羽见大势已去,只好自杀身死,年仅32岁。中原逐鹿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二)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刘邦恢复重建封建秩序的政策与措施刘邦战胜项羽后,立即率兵入韩信驻地定陶(今山东省西南万福河上游),解除了拥有重兵的韩信的指挥权,并借口韩信熟悉楚地风俗,改封其为楚王,迫使韩信离开了由他控制的军队和地区。接着,刘邦又消灭了拒不投降的临江王共敖之子共尉。至此,与刘邦对抗的军事集团已不复存在,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政权的条件业已成熟。 1。刘邦称帝后封建秩序的恢复公元前202年二月,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黥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越王张敖、燕王臧荼等诸侯王联合上
97、书,请求刘邦称帝。刘邦虽然处心积虑地想当皇帝,但此时仍不免推让一番:寡人闻帝者贤者有也,虚言亡(无)实之名,非所取也。今诸侯王皆推崇寡人,将何以处之哉?虽然是推让,但一句虚言亡实之名,非所取也,他不想当有名无实皇帝的心情昭然若揭。于是,众人齐声歌功颂德: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众人还表示:臣等以死 史记淮阴侯列传。 鸿沟是战国时魏国开凿的运河,其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向东流经今中牟县、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 汉书高帝纪。 守之。得到了诸侯及众将的这番承诺,刘邦经过三让,不得已,才答应:诸侯王幸以为便于天下之民,则可矣。二月
98、初三,刘邦迫不急待地在刚刚解除韩信兵权的汜水之阳定陶举行了登基仪式,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国号汉,史称西汉。至此,沛县县城中好酒及色的亭长,终于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是为汉高祖。 定陶是刘邦即帝位的临时地点,自然不能在此定都。而原都城栎阳也无法适应对东方广大地区实行统治的需要。于是,刘邦决定将都城定在洛阳。不久,一个路过洛阳的山东人娄敬求见刘邦,建议刘邦定都关中。因为关中地区形势险要,物产丰富,人口繁盛,万一关东地区变乱,马上就可以征集百万之众。即使不敌,也可以占有关中地区。娄敬的这一建议遭到了跟随刘邦起事的群臣的反对。因为他们大多是关东人,不愿远离家乡到关中去做官,便对刘邦说:洛阳地势也
99、十分险要,其固亦足恃。而且周朝曾在这里称王数百年,秦在关中却二世而亡。因此,当然要定都洛阳。在一片反对声中,张良力排众议,支持娄敬的看法,他指出:洛阳附近方圆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而关中不但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为天府之国,而且地势险要,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张良的分析促使刘邦下定决心,当天便决定迁都关中。由于咸阳城已被项羽焚毁,故仍暂驻栎阳,令少府阳城延在咸阳以东长安(今陕西西安)建筑新宫。从此,长安便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论及刘邦定都关中时说:汉高于东方非有
100、根柢,关中则用之已数年,自欲因循旧业,亦非尽因地理形势。这一说法是令人信服的。而且,当时虽然刘邦已经称帝即位,但连他自己对形势也不敢乐观: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所以,定都关中是比较稳妥可靠的策略。 礼乐制度的确立,是为了尊君抑臣,更好地维护皇帝的权威。汉朝建立之初,由于诸侯大将大多出身低贱,更不懂什么朝拜皇帝的礼节,他们在刘邦的面前饮酒争功,醉后狂呼乱叫,甚至拔剑击柱。于是一位投降汉朝的秦博士叔孙通自告奋勇,在得到刘邦同意后,采古礼和秦代礼仪制定出一套新朝仪,然后教给皇帝和群臣。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长乐宫建成,刘邦正式将都城迁至长安。诸侯群臣入宫朝贺,刘邦便下令实行新朝
101、仪。是时天方平明,宫中传警,诸侯群臣按事先排演好的次序,依官阶高低进宫分列左右。礼仪庄严,场面肃穆,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礼毕,设酒大宴群臣,一改先前那种混乱状态,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史记高祖本纪。 汉书高帝纪。 史记留侯世家。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不少王朝都曾建都于此。西安包括古代丰镐、咸阳和长安,在这里建都的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十代,历时1062年。古都西安成为中国城市中作为国都年代最久的一个。 吕思勉:秦汉史上册,第5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汉书高帝纪。 史记礼书。 者。刘邦见此场面,不觉洋洋自得地说:吾乃今日始知为皇帝之贵也。遂
102、封叔孙通为太常,西汉的朝仪就这样确定下来。 从陈胜、吴广起义到项羽乌江败亡,将近十年间农民之前赴矢石,后堕溪谷而死者,有数百万人之多。到西汉初年,大城市的户口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二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甚至连皇帝的马车也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相出门有时只能乘牛车。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更是连最低的生活条件也得不到保证。因此,稳定政权,恢复封建统治秩序,成为刘邦即位之初的当务之急。他针对社会不同阶层,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公元前202年五月,在刘邦即帝位后不久颁布了一道著名的诏令,即复故爵田宅令,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恢复一批地主的地位和财产,并扶植一批新的军功地主。诏令规
103、定,原来有爵、有田宅的人,由于避战乱而相聚于山泽之中,现在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诏令还规定,凡军吏卒无爵或爵在大夫(五等爵)以下者,一律进为大夫;大夫以上的加爵一级,并免除其本人和全家的徭役;爵在七大夫以上者,先与田宅,皆令食邑,即可以坐食若干户的租税。 第二,使自耕农获得一部分土地。自耕农是汉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战争结束后,实行了兵皆罢归家的政策,凡入关灭秦的士兵愿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关东的免徭役六年。同时,以有功劳行田宅。这一政策在汉政权建立之初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许多地方官吏背公立私,使有军功的士卒无法得到应得的土地,甚至久立吏前,曾不为决。针对这种情况,刘邦特别在诏令中加以
104、申斥,并重申: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虽然这些由兵而民的自耕农获得的仅是少得可怜的一小部分土地,但他们毕竟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并减轻了徭役的负担,也就提高了积极性,这是汉初统治者稳定农村封建秩序,恢复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由于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 第四,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意即从前秦国的旧贵族可以和令丞等平起平坐,无所卑屈。这是自刘邦入关约法三章后对秦贵族的又一项优待政策。 复故爵田宅令对不同阶层的人均给予安抚和优待,这对于缓和秦末以来的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狡兔死,走狗烹-翦除异姓诸侯王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采用郡国并行制,即在实行郡县
105、制的同时实行封国制。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争取同盟军,笼络有实力的将领,共同消灭项羽,曾先后分封了七个诸侯王: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即黥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韩王信、燕王臧荼和衡山王吴芮。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其地方行政制度采用郡国并行制,即在关中地区实行郡县制,而关东广大地区几乎全部为诸侯王所占据,诸侯王国之下统辖之郡县一如中央之制。这就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诸侯王的存在必将成为专制主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翦伯赞:秦汉史第16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汉书高帝纪。 义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严重障碍。刘邦称帝后不久,便想方设法削夺他们的兵权,直至翦除这些异姓诸侯
106、王。 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燕王臧荼首先反叛。后人在分析他反叛的原因时说:他原系故燕国大将,后被项羽封为燕王,在楚汉战争中,虽迫于形势曾助汉击楚,但对于出身平民的刘邦称帝未必心服。所以,刘邦刚刚登上帝位,他就举兵反叛了。消息传来,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平叛,九月,叛乱彻底失败,臧荼被俘。平定臧荼叛乱后,刘邦并不想消灭燕国,故立其同乡卢绾为燕王。 第二个起来反叛的是韩王信。韩王信原被封在韩国故地,但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春,为排挤韩王信,刘邦将太原郡改为韩国,令其守备边疆,承担阻挡匈奴的任务。当年秋,韩王信被匈奴围困,被迫派人与匈奴联络,寻求和解。不久,这一消息为刘邦得知,遭到刘邦的责难
107、。韩王信见事已败露,便于九月公开投降匈奴,并与之联合进攻太原。刘邦于十月率军前往镇压,大破叛军,韩王信逃往匈奴,韩国封地遂被取消。 刘邦不但逼反了韩王信,而且还借机罢废了自己女婿赵王张敖的封地。 张敖娶刘邦长女鲁元公主为妻。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过赵时,张敖事之甚恭,但刘邦却对他十分傲慢,这引起了赵相贯高、赵午的不平。他们劝张敖杀死刘邦,张敖坚决不准。后贯高等谋刺刘邦不成,于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事泄,刘邦下令将张敖及贯高、赵午等逮至长安,贯高一口咬定谋反与张敖无关,虽受尽酷刑终不改口。刘邦无奈,只好赦免赵王,但夺其国,将他改封为宣平侯。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曾为刘邦战胜项羽立下过赫
108、赫战功,而刘邦却一直将其视为潜在的威胁。他虽然已经夺去了韩信手中的兵权,并将其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但戒心并未因此而稍减。当听说韩信至楚地后,出入以重兵护从,并与项羽故将钟离昧交往甚密时,心中疑忌愈重。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恰逢有人诬告韩信欲反,刘邦便伪称游云梦,趁韩信至陈前来晋见时将其逮捕,以莫须有的人告公反的罪名将韩信贬为淮阴侯,并将他留在身边以便监视控制。至此时,韩信方才如梦初醒,认识到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原来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但他不甘心就此任刘邦宰割,便暗中与刘邦派住赵、代监军的相国陈豨相约,陈在赵、代反汉,自己在长安起事呼应。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
109、6年)春,陈豨自立为代王,公开反汉。刘邦亲率大军前往征伐时,韩信称病不从,准备按原计划响应陈豨。正当韩信部署已定准备发难时,被属下一舍人告发,吕后与萧何定计将他骗入长乐宫,杀死于长乐钟室,并夷其三族,结局十分悲惨。 彭越也是为刘邦击败项羽立下大功的将领,虽然他没有亲自率兵参加刘邦征伐陈豨的行动,但当刘邦问罪下来,彭越还是没有采纳部将劝他发兵造反的建议。然而这并不能改变他悲惨的命运。由于他没有检举劝他造反的言行,被刘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逮捕至洛阳,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三月被枭首示众,夷三族。当时有人曾对刘邦说:方上之困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遂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
110、当是之时, 林剑鸣:秦汉史上册第27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史记淮阴侯列传。 彭王壹顾,与楚则汉破,与汉则楚破。且垓下之会,微(无)彭王,项氏不亡。现在你以苛细诛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真是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刘邦残杀功臣的不义。 但刘邦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收敛。相反,为杀一儆百,他将彭越的尸体煮成肉酱,分别赐给各诸侯王。淮南王黥布见此惊惧交加。因为楚汉战争中他在刘邦兵败彭城后率军归汉,曾有力地牵制楚军,为汉军合围项羽于垓下立下了大功。但现在连韩信、彭越这样的功臣都先后被诛杀,黥布只好部署军事力量,以备不测。其属下告黥布谋反,黥布万般无奈,只好发兵叛汉。刘邦于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扶
111、病亲征,黥布大败而逃,后被杀于洮水(广西全州北)。 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现在只剩下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芮了。卢绾是刘邦的同乡,与刘邦的关系也十分亲密,但他也认为,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所以卢绾便拥兵自保,暗中与反叛的陈豨和匈奴联络。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事情败露后逃往匈奴,被匈奴封为东胡卢王。这样,刘邦分封的八个异姓诸侯王中,只有远在南方、势力最弱的长沙王吴芮作为汉与南越的缓冲地带被保存了下来。 班固曾说过,各诸侯王造反实际上是刘邦逼出来的,他们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其实,何止是这些诸侯王受到刘邦的猜忌,其他功臣也都是人
112、人自危。开国元勋、官至相国的萧何唯恐触怒刘邦,处处小心,但还是因为建议让百姓到上林苑多余空地耕种,被刘邦怀疑是自媚于民而下廷尉问罪。倒是张良功成身退,比较明智。他对刘邦说:我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闲事,欲从赤松子游耳。遂学辟谷,道引轻身,由此得以善终。高帝十二年,刘邦征代英布回师过沛县,大宴故人父老子弟。席间,刘邦醉酒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声中充满了志得意满、衣锦还乡的心情,但是放眼朝中,肱股之臣一个个相继被他残杀,只剩下樊哙、灌婴等一介武夫。面对秦留下的烂摊子和北方虎视眈眈、时刻企图南下的匈奴,一种孤独感袭上心头,
113、不禁流露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喟叹。 异姓诸侯王的翦除,是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大势所趋。但是,在刘邦诛杀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先后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王。从这一事实看,刘邦诛杀异姓诸侯王,主观上并非有意要加强中央集权,而只不过是在客观上符合了历史发展的需要。 刘邦在征伐英布时,已身患重病,作战中又为流矢所中,回到长安病情即恶化,于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死于长乐宫。年方十七岁、为人仁弱的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惠帝。而实权则操纵在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的皇太后吕雉手中。 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汉书韩彭英卢吴传。 史记留侯世家。 史记吕太后本纪。 (三)吕氏之乱刘盈继帝
114、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刘邦一生有八个儿子。长子刘肥,因其母曹姬是刘邦的外妇(情妇),故不能立为太子。而元配夫人吕雉的儿子刘盈理所当然应立为太子,成为皇帝法定的继承人。但刘邦几次要废刘盈,立宠姬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都因遭到吕雉和群臣的反对而作罢。因此,刘邦死后,吕雉为彻底消除可能与刘盈争夺皇位的隐患,在宫廷内残酷地排斥异己。她首先下令杀害了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接着,又一个个地收拾刘邦的其他几个儿子。她迁梁王刘友为赵王,不久活活将其饿死;再将梁王刘恢迁为赵王,最后又将其逼死。吕后虽然铲除了与刘盈争夺帝位的隐患,但自己的儿子惠帝惊惧交加,于公元前188年郁郁而死,年仅24岁。惠帝死后,吕后又先
115、后立了两个小皇帝。从公元前187年至公元前180年,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实际上由吕后一手控制,这段历史被称为太后称制。吕后掌权期间,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方面大力削夺一些重臣元老的权力,迫使他们病免家居;另一方面又将她的家侄吕禄、吕产等诸吕及其亲信封为王侯。她的这种所做所为引起了刘氏宗室和重臣元老们的强烈不满。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即以遵守刘邦生前规定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遗诏为由,发动宫廷政变,将诸吕一网打尽,迎立刘邦之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文帝。 八、无为而治的西汉王朝(一)汉初的统治政策-黄老思想文帝即位后,继续推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这些政策的思想根源是汉初以来风行于世的
116、黄老思想。 老子和庄子创道家学派以后,其成员为标榜道家学派渊远流长,一些人将黄帝说成是道家学派的最早始祖。到西汉初年,黄老并称的说法开始出现。黄老思想是道家学说的发展和继续。陆贾是汉初黄老思想的最早倡导者。西汉王朝建立以后,陆贾曾对刘邦说:陛下虽然是在马上得天下,但不能在马上治天下,治理国家,应该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计。刘邦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便令他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陆贾以黄老学说为指导,结合汉初的政治、经济状况,写了一本名为新语的书,提出必须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思想,才能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陆贾在书中,深刻地揭露秦之所以二世而亡,是由于对人民实行重赋敛,繁徭役,严刑罚所致。因此,
117、他主张统治者对人民不要过多地干涉,要使人民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这样才可以减少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陆贾的这些主张,得到了刘邦的称许,他写的十二篇新语,每向刘邦上奏一篇,刘邦都未尝不称善,并依照陆贾的建议,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此后惠帝、吕后和文帝、景帝统治期间,都有意识地、自觉地将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加以推广运用。黄老学说在汉初的政治舞台上盛行了60多年,直至成为一个时代精神,或作一个时代的趋势。甚至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的政治称为黄老政治。汉初实行的黄老政治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因循旧制。黄老学说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因。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就是要求在治理国家时,尽量对过去的制度不加改动,
118、即使客观形势要求变化,也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变动。根据这一原则,汉初包括皇帝以下的官僚机构在内的政治制度基本上都沿袭了秦代旧制,即所谓汉承秦制,只是后来才在个别地方有所改动。如在中央官制上,沿续了秦的三公九卿制,甚至连官名也基本相同。 汉初,设丞相,后改称相国,再改为左、右丞相。丞相有独立的办事机构,称丞相府或相国府。丞相之下,有丞相长史二人协助丞相处理政务。丞相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常以列侯担任。西汉初年,丞相的权力很大,不仅总理中央行政事务,协助皇帝决定国家大政方针,总领百官奏事,而且还有权任免四百石以下官吏,负责郡国上计,考课百官与奏行赏罚。丞相之所以具有如此重权,与汉统治者总结秦亡的教训和
119、项羽失败的原因不无关系。汉初,太尉和御史大夫与丞相并列为三公。太尉是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汉初或置或不置,大抵有军事则置,事毕即省,不置时其职事并入丞相府。卢绾、周勃、灌婴曾先后任此职。汉初的御史大夫职掌副丞相事,总领图书秘籍、四方文书以及监察百官之职,同时任御史大夫府长官,率御史府的属员监察百官。 西汉初的九卿一如秦代设置,但其名称屡有变化: 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张维华:西汉初年对于刑律的修正,文史哲1982年第5期。奉常,汉景帝中六年改称太常;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改称光禄勋;卫尉,景帝初改称中大夫令,旋复改为卫尉;太仆名称未变;廷尉,景帝中六年改称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改为廷尉,哀帝元寿二年
120、,又改称大理;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改称大鸿胪;宗正,平帝元始四年改称宗伯;治粟内史,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少府,在秦为皇帝的私府,掌管皇室的私财及吃、穿、住、用等杂物,西汉初期沿用之,后至武帝时,少府开始向政务机关过渡。 据史书记载,汉承秦制的目的是为了明简易,随时宜。如果说汉初的政治制度与秦代制度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延续了楚汉战争以来的诸侯封国制,从而形成了与秦单纯实行郡县制不同的郡国并行制。 汉初推行黄老学说最为著名的是曹参。他从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 始任齐相。到任后,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
121、,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曹参根据盖公的建议治理齐国,果然使齐国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由于无所事事,便终日饮酒作乐。当惠帝责问他时,曹参回答说:陛下和我本人的才能都不及高祖和萧何。既然他们早已把一切制度法令规定得很明确了,我们只要恪尽职守,遵而勿失就可以了。 另外,曹参选拔官吏时,凡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专门任用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这些官吏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从而形成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 无论是汉承秦制,还是萧规曹随,对于经过长期战乱的汉初社会而言,都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刚刚脱离了战乱之苦的
122、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不希望社会制度无休止地变动,汉初的黄老统治思想适应了这一要求,因而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与民休息。黄老学说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基于这一原则,汉初的统治者十分注意与民休息。惠帝和吕后统治的十五年中间(公元前194年-前180年),很少兴动大役。惠帝时两次发农民修筑长安城,每次为期都不过一月,而且还都是在冬闲的时候进行的。 第三,约法省禁。刘邦入关中时曾约法三章,西汉王朝建立以后,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丞相萧何参考秦代法律,取其宜于时者,制定了一部九章律,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兴、厩、户律。此后的几十年中,统治者不
123、断地对九章律中沿袭下来的秦的苛法加以汰除,如高帝时萧何除参夷,连坐之罪,即废除族刑和连坐之法;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又除挟书律;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再次重申除三族罪、妖言令;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尽除收帑相坐律令;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令除 汉书百官公卿表。 史记曹相国世家。 史记曹相国世家。 道德经。 肉刑,将黥、劓、刖左右趾等肉刑分别改为笞三百、五百,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又将笞五百改为笞三百,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进一步减笞三百为二百,笞二百为一百,同时还规定执行笞刑时所用的箠,笞长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节。当笞者笞臀,
124、毋得更人。由于汉初的法制禁罔疏阔,所以在惠帝和吕后时期,刑罚用稀,至文帝时,更是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虽然汉初约法省禁的记载与实际执行的情况有一定距离,但与秦的严刑苛法相比,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刑罚,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促进作用。第四,提倡节俭。汉初的统治者都十分注重节俭,其中尤以文帝为甚。 据史书记载,他在位23年中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他曾经计划建造一个露台,当得知需用百金,便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结果作罢。文帝宠幸的慎夫人在穿着上也十分节俭,衣不曳地。文帝死时还特别提倡薄葬,他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
125、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他要求自己死后所葬之处霸陵山川因其故,无有所改。考古工作者通过调查确实证明了史书上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的记载。 第五,实行轻徭薄赋,奖励农耕的经济政策。汉初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主要赋税田赋和租税一般都在十五税一至三十税一之间,这种赋税标准和秦代相比,大大地减轻了地主和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初,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使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连年战乱导致的天灾人祸,使西汉初年的人口锐减,刘邦路过曲逆(今河北完县东南)时,见到那里的户数从秦末三万多户减至五千多户时,还高兴地称道这个城市的繁盛同当时的洛
126、阳城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汉初统治者依据黄老思想,对农民采取了让步的政策。西汉初年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手工业和商业也开始繁荣。到文帝和景帝统治时,社会经济基本上得到了恢复,史记平准书中说:长安国库里的钱有几百万万,串钱用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而仓库里新粮压旧粮,甚至堆放在露天地上,腐烂得不能吃了。 (二)吴楚七国之乱汉初推行的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虽然对恢复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了为后世称道的文景之治,但也助长了诸侯王割据势力的迅速膨胀,最后终于在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导致了公开反叛中央政府的吴楚七国之乱。 刘邦在消灭了韩信等异姓诸侯王以后,面对广大
127、的地区,深感无力控制。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又错误地认为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这九个人是:刘邦叔父之子刘贾为荆王、刘邦同父异母弟弟刘交为楚王、刘邦 汉书文帝纪。 考古与文物1980年创刊号西汉诸陵位置考。 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刘邦次兄刘喜之子刘濞为吴王、刘邦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刘邦子刘如意为赵王、刘邦子刘恢为梁王、刘邦子刘友为淮阳王、刘邦子刘恒为代王。这九个同姓王占据了全国的大部分土地。当时全国有54个郡,各诸侯国就占了39个,仅齐一国就占有7郡,而归西汉王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只有15个郡;从户口构成上看,在全国277万户、1
128、300万人口中,由中央政府统辖的只有97万户、450万人,仅是全国户口总数的13强。刘邦为防止诸侯王位被异姓篡夺,还特地杀白马为盟,立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刘邦在世之时,由于这些诸侯王刚刚被封,羽翼未丰,或年龄尚幼,还没有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刘邦死后,由于文帝是以诸侯王身份被宗室大臣拥立而登上帝位的,为宠络刘氏宗室,他又陆续分封了许多诸侯王。此时各诸侯王业已长大,他们在自己封国内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宫制百官同制京师,甚至有的诸侯王不用汉法,自为法令,拟于天子。这种情况严重地削弱了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后终于酿成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反叛。 刘兴居是齐王刘肥之
129、子。由于他曾与众大臣拥立文帝有功,被封为济北王。但他仍对自己的地位不满,便于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乘匈奴寇边、文帝亲至太原(今太原市西南)督军作战之机,在后方举兵反叛。文帝闻讯后,立即派柴武率军10万前往平叛,同时还下诏宣布叛军凡投降者一律赦免,并恢复原官职。结果叛军望风瓦解。八月,刘兴居被俘自杀。一场为时仅三个月的叛乱被迅速平息,但诸侯王尾大不掉的形势并没有任何改变。刘兴居的反叛只是一个信号,而更大规模的反叛活动接踵而来。 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自恃最受高祖刘邦的宠爱,从在封国内数不奉法甚至不用汉法,出入警跸,称制,自作法令发展到准备勾结匈奴和闽越,发兵反叛的地步。文
130、帝发觉以后,废其王位,流放到蜀郡,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 刘兴居和刘长的两次叛乱引起了朝中一些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献计献策,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些有识之士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贾谊。 贾谊是洛阳人,18岁时以才闻名郡中。文帝即位后被征为博士,逐渐受到器重,20余岁时即被升迁为太中大夫。文帝还准备授之以公卿之职,后由于受到朝中老臣的阻挠,文帝逐渐疏远贾谊,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改任梁王太傅。贾谊在梁王太傅任内目睹了刘兴居和刘长的叛乱后,上疏文帝,痛陈天下形势。贾谊在这篇后来被称为治安策的著名上疏中,提出汉政权危机四伏,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
131、疏举。其中可为痛哭者一,即是指迅速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他说:现在天下虽然显得还很安定,是因为各诸侯王大多还年龄 刘邦先封刘喜为代王,后因匈奴伐代时刘喜弃国而逃,被废为合阳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立其子刘濞为吴王。 柳春藩: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汉书诸侯王表。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幼小,汉政权派去的太傅、丞相尚掌握实权。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亲兄长之子的刘兴居和亲弟弟的刘长尚且反叛,数年以后各诸侯王长大,汉政权派去的太傅和丞相皆以年老体弱而被诸侯王的亲信所替代,那时如果再出现反叛便很难平定了。贾谊接着指出:从异姓诸侯王的反叛可以看出,大抵强者先反
132、,所以他建议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又不引起巨大的震动,最好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即在诸侯王死后,将其封国分割成数个王国以封其子孙,虽然诸侯王的数量愈来愈多,但每一个封国的面积却愈来愈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强大的中央政权和地方诸侯王之间的关系便如同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 文帝接受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于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分别将淮南王的四个儿子封为列侯;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又将齐国一分为六、淮南一分为三。不过,文帝虽然采取了这些措施,仍然不能有力地阻止诸侯势力的急剧膨胀。吴王刘濞在惠帝、高后时即利用吴地的盐铁之利,招天下
133、亡命者前来铸钱、煮盐,牟取暴利。到文帝时,刘濞更是肆无忌惮,其子在京师被皇太子误杀后,刘濞便心怀怨愤,称疾不朝。文帝对他百般容忍,甚至赐给他几杖,允许他可以不入朝。但刘濞却变本加厉。为笼络人心,他竟保护各地逃到吴国的罪犯,如此者三十余年,以故能使其众。针对这种情况,身为太子家令的颖川人晁错提出用削夺诸侯封地的办法抑制其势力的发展,没有为文帝所接受。文帝死后,景帝即位,晁错先后任内史、御史大夫,他再次提醒景帝注意吴王刘濞的动向,建议削夺诸侯的封地。他强调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经过晁错的建议,景帝下决心在公元前154年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了楚王戊、赵王遂
134、和胶西王卬的部分封地。 景帝的这一举措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被削地的诸侯王们心怀不满,而未被削地的诸侯王们兔死狐悲,也都惶惶不可终日。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冬,景帝下令削夺吴国的会稽、豫章郡。吴王刘濞闻讯后,串通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六国的诸侯王公开反叛。刘濞征发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共聚众30余万人,号称50万,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西汉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 由于刘濞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先攻梁,再围齐,前锋直指今河南东部。景帝见叛军来势凶猛,一时慌了手脚,听信了爰盎的谗言
135、,将晁错腰斩,以图换得吴、楚退兵。但叛乱的诸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但没有退兵,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刘濞公然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当此之时,景帝才恍然大悟,下决心以武力镇压叛乱。太尉周亚夫奉命率36将军出蓝田经武关至洛阳,出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当时正值天寒地冻,叛军士卒粮尽援绝,终于自行崩溃。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吴王刘濞逃到东越,企图以东越为据点,待站稳脚跟后再卷土重来,但东越人不愿依附刘濞,遂将他诱杀,献其头于汉朝。此后, 汉书贾谊传。 汉书荆燕吴传。 汉书荆燕吴传。 其他诸侯王的叛军也相继被击败,纷纷投降,叛乱在持续了3个月之后被平息。 吴楚七国之乱表明,中央集权与地方
136、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叛乱平息后,景帝下决心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首先,他继续推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计划,先后分封了13个皇子为诸侯王。其次,下令取消诸侯王任命封国官吏的权力,并不准他们干预封国内的政治事务。至此,诸侯王国虽仍然存在,却与郡一样成为中央直接统辖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了,诸侯王由于失去了政治权力,其身份也和大地主相差无几。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很重要的人物,即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他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
137、以为中国也。汉武帝统治长达54年,至于昭、宣之世,在近百年中间,西汉统治者致力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西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经济在文景之治后进一步繁荣,从而将西汉王朝推到了鼎盛时期。在此期间,西汉帝国如日中天,雄踞东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一)从黄老思想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王朝建立后至汉武帝即位之初,统治者一直以黄老学说作为统治思想,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黄老学说作为一种统治思想,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曾对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政策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如许多农民脱离户籍而逃避赋税;
138、封建割据势力急剧膨胀直至酿成吴楚七国之乱,公开反叛中央政权;在对匈奴关系方面一味妥协退让,致使匈奴为患日大,加重了汉政府和边地百姓的损失。所有这些都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因此,在社会经济恢复到一定阶段以后,统治者便需要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中央政权的统治,推行中央集权的政策,必须有一个新的理论作为统治思想,以取代过时的黄老学说,这种新的理论就是儒家学说。儒家学说能够成为汉朝统治者新的统治思想,是由于其理论中包含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汉代儒生-特别是董仲舒等人-对先秦儒家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加工改造,使之成为一套维护封建统治的完整理论。 作为统治思想
139、,一种学说取代另一种学说并非轻易能够实现的。汉武帝即位后,窦太后(汉文帝的皇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摄政。窦太后笃信黄老学说,以致于有一个儒生仅在她面前说了一句贬低黄老之学的话,便险遭处死。汉武帝虽然在一些大臣的支持下,准备罢黜包括黄老学说在内的百家思想,并在他即位五年后的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正式设立以学习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五经博士,但在窦太后的阻挠下,罢黜百家不过还是纸上谈兵。直到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罢黜百家的政策才得以贯彻实施;儒学才真正开始取代黄老学说的统治地位。 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在向汉武帝建议提倡儒学时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
140、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摭取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王权神授的理论,建议用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封建统治。董仲舒的这套理论适应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博得了汉武帝的赞赏。此后,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在设立五经博士之后,又设立太学以养天下之士。与此同时,汉武帝还实行了一系列神化皇权的措施,如行封禅之礼、太初改 汉书董仲舒传。 制、建立年号等等。更重要的是,汉武帝在确定将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以后,将儒家的理论渗透到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制定各项政策的理论根据。从此,儒家学说不但逐步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在后来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儒家学说甚至发展成为儒教,上至国家机构的统治政策,下至
141、普通百姓的饮食起居,都深受其影响。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专制主义,即加强最高封建统治者皇帝对臣民的控制;二是中央集权,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两方面一个要处理的是君臣关系,一个要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武帝对封建官僚机构、军队以及法律制度进行了重大的变革。 1。中外朝的形成西汉初期的政权机构中,丞相权力很大,皇帝在很多事情上要听取丞相的意见。窦太后曾想封皇后兄王信为侯,景帝不敢独自作主:请得与丞相计之。而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
142、也。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丞相甚至还有先斩后奏的权力:景帝时晁错曾以过得罪丞相申屠嘉,申屠嘉欲诛杀之。晁错听说后慌忙跑到皇帝面前请求救护,以致申屠嘉后悔地说: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汉朝规定,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以下的中都官和郡国官,对六百石至二千石的高级官员的任用,丞相荐举的权力也很大。武帝初即位时,丞相田蚡无视武帝的权威,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丞相有如此大的权力,皇帝要加强专制皇权,必然与丞相发生矛盾。所以武帝愤怒地说: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汉武帝为加强皇权,便有意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削弱相权。这些受皇帝宠信的近臣,便形成了所谓中朝或内朝,与以丞相为首的中央
143、政府外朝相对应。 武帝时期,中朝主要由三方面的人员构成:一是少府官员。少府在秦及西汉初年本是负责掌管皇室的私财及吃、穿、住、用等杂物的机构,武帝时将其发展成为参与重大决策的政治机构。少府属员尚书令由从前单纯为皇帝管理奏章文书发展到有权处理政务,出纳章奏,操持机柄,二是侍从、散骑、常侍、给事中等加官。官吏于原官职之外加领代表某种特权的官衔,称为加官。这些人一般原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被授予加官后,便有权出入禁中,随从皇帝,以备顾问应对。严助、朱买臣、主父偃、严安等人都曾利用这些特权,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甚至在遇有重大决策时,武帝还常让他们同大臣辩论。三是一些皇帝的心腹大臣,如大司马、前后左右大将
144、军、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因得到宠信,也被加上侍中或给事中的头衔,参与中枢决策。 汉书张陈王周传。 汉书爰盎晁错传。 汉书窦田灌韩传。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中朝官员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掌握实权,剥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的决策职能。外朝的组织机构虽与秦及西汉前期无根本变化,但从职能上看,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成为政令的执行机构。丞相的职权和地位也因此受到削弱,一旦触怒皇帝,甚至性命不保。在武帝统治的50余年中,曾有12人任丞相,得以善终的只有7人,其他5人或自杀,或下狱死,或被腰斩。因此,公孙贺在被任命为丞相时,甚至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外朝的形成,是中国封建社会
145、政治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它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显示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走向,即:为加强专制皇权,皇帝不断地用左右近臣削夺外朝大臣的权力,待新的机构权势日重而有震主之威时,再用新的心腹近臣组成另一个机构。三省的形成过程是这样,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也是如此。 2。监察制度的重大发展秦汉时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时期,也是封建监察制度的确立时期。汉武帝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在他统治期间,加强了秦和西汉初建立的监察机构的职能,还新建了一批监察机构,使监察组织更加严密,更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央的监察机构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御史府,一是丞相司直,一是司隶
146、校尉。 御史府是秦代建立的监察机构,汉初沿置,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官秩中二千石。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丞相处理中央行政事务,所以御史中丞便成为御史府实际上主持常务的长官。御史府的属官由御史中丞统领,一切权力也都掌握在御史中丞的手中。加上御史中丞执法殿中,接近皇帝,所以,在汉武帝时期,御史中丞的地位和权力日益重要。御史府的属官主要有各种侍御史和御史。御史的权力很大,他们不但可以举劾百官的非法行为,还有权监督各地行政、军事、财政事务。 为防止御史府的权力过大,汉武帝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御史府系统之外设立了丞相司直。丞相司直是由丞相直接领导的监察官员,代表丞相对行政系统的官吏进行监督。丞相
147、司直的秩位比御史中丞高,凡属政府官吏,无论是州郡官,还是中都官,甚至副丞相和皇帝的近臣,都在其监察范围之内。 武帝还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设置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的职责是监察京畿地区的官吏,京畿地区是政府所在地,所以包括三公、封侯、外戚等在内的所有中央各级官吏,也都在其监察范围之内。 御史中丞、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同为中央监察官员,三者之间互不统属。御史中丞为中央正规监察机构的长官,丞相司直代表丞相执行监察,而司隶校尉则是皇帝特设的监察官员。从地位上看,丞相司直秩二千石,司隶校尉秩比二千石,御史中丞秩最低,官秩仅千石;但司隶校尉是监督京都百官的监察官员,所以有权监督丞相司直;司隶校尉属于地方监
148、察官员,又要受中央监察机构的长官御史中丞的监督。 汉武帝统治时期,对监察制度的另一重大发展,就是创立了旨在加强对地方官吏监察的刺史制度。 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各诸侯国的行政权、官吏任免权和司法权几乎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全部收归中央所有。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任命地方官吏的时候,本着民知其长久,不可欺罔,乃服其教化的思想,很重视地方官吏的长期任职,有的郡守任职可以长达十年。这种做法虽然能够保持政局的稳定,但在土地兼并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许多地方官吏形成以宗族、故吏、门生为核心的政治集团,与地方豪强地主相勾结,吏治逐渐腐败,官吏的不法行为日渐增多。而诸侯王虽然丧失了军事、行政和司法权力,但
149、保留了封建经济特权,他们为所欲为,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地方百姓的生命财产。以致中央临时派出的监郡御史无法进行有效的监察。有鉴于此,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交趾、朔方等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部州。每部州设刺史一人,为地方专职监察官。刺史定期于每年八月巡察所辖的郡国,称为行部。为明确职责,汉武帝亲自制定了刺史问事六条,其具体内容是: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四条
150、,二千石选署不平,苛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根据刺史问事六条,刺史的主要职责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巡行郡国,以六条监察郡守、国相、诸王。发现有六条所列的不法行为时,刺史有权弹劾,并及时向御史中丞报告。考察地方治理、教化、官吏的政绩乃至开荒垦田、粮食收成等情况,断治冤狱,及时把情况向中央政府汇报。有权向中央举荐人才。汉武帝在设立刺史的同时,便下诏命令他们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于是,举荐人才便成了刺史的另一项职责。 汉武帝时监察制度的发展,明确地显示出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的性质。在中央,汉武帝将监
151、察机构一分为三,三者互不统属,分别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刺史作为皇帝的代表,既保留了皇帝对地方监督的权力,又纠正了先秦时期天子巡狩的原始性,提高了监察的效能。 3。选官制度的新内容官吏的选拔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十分重视选用人才。汉初官吏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沿袭秦代的军功爵制,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汉代的郎官包括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和议郎等,其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的侍从。如中央或地方官中有缺额,便由任职一定时间的郎官中选拔充任。文、景以后,由于以军功授爵而做官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官吏一般是从郎官中进行选拔。郎官的来源一是二千
152、石以上的官吏任职满三年后,可举荐自己的子弟一人为郎,称任子,如张安世、爰盎就是通过这种途径为官的;二是没有市籍的商人,如家资满10万(文帝时改为4万),也可充任郎官,称赀选,如张释之、司马相如等属于此类。通过任子和赀选途径而做郎官的人中,虽然有像张安世、爰盎、张释之、司马相如这样著名的人物,但更多的还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董仲舒在其著名的贤良对策中就曾指出: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赀,未 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引汉官典职仪。 必贤也。由于任子和赀选成为汉初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故地主阶级中确实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反而倒没有机会作官。这种选择官吏的做法,对封建政府选拔人才极为不利
153、,也不利于整个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汉武帝即位后,除沿用上述制度外,又建立了三种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察举制。察举,就是由地方官吏考察后予以荐举。汉初,刘邦曾下过求贤诏,要求各地推选贤士大夫,文帝时,也有举贤良、孝廉的作法,但都没有形成制度。武帝即位后,董仲舒针对汉初以来选举人才的弊病,提出正式建立察举制度的主张。他主张由列侯、二千石郡守,每年从地主阶级中推举茂材、孝廉各一人。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于前134年(元光元年)冬,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不久,董仲舒又建议: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至此,文帝时举孝廉、贤良的做法被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最初,各郡国对举孝
154、廉并不重视,有的州郡一年也不能举出一人。武帝在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下诏重申举孝廉的要求,并提出: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此后,各地才认真执行起来,察举制遂成为地主阶级入仕的主要途径。 征召制。对那些有能力或特别有名望的人,由皇帝召见,确有才能,即授予官职。被征召的人,不仅有后来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有经济学家和文学家。如夏侯胜善说礼服,被召为博士、光禄大夫;著名的文学家枚乘年事已高,武帝便派人以安车蒲轮征其进京。汉武帝还把察举制与征召制结合起来,亲自召见各州郡举出的孝廉、茂材。武帝提出各种问题,如回答得令武帝满意,便可立即授以官职。与征召制相配合的还有公车上书之
155、制,即天下吏民都可上书言事,如有可取之处,即可授予官职。 博士弟子。武帝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后,为了有计划地培养人才,又先后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在长安设立太学,由太常选择18岁以上的地主优秀子弟充当博士弟子,共50人。此外,还经常由郡国选拔一些青年到长安同博士弟子一起学习。这些太学生学的都是儒家经典,每年进行考试,称为射策。凡能通过一经考试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优异者可授予郎中官职,不合格的除名。除在长安设立太学外,武帝还令各地郡国皆立学校,即郡国学,就地培养人才。 由于汉武帝采取了这些选拔人才的政策,同时以一系列制度予以保证,基本上打
156、破了功臣贵族、大官僚和大富豪把持仕途的局面,更广泛地吸收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有用之材参加到政权中来。所以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人才辈出,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c,其余不可胜纪(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这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武帝纪。 汉书公孙卜式兒宽传。 些措施不但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封建统治机构,而且也极大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
157、强盛的西汉王朝。 4。加强军事实力军队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工具。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汉武帝时大力加强军事实力。 西汉的军队分为京师军和地方军两种。西汉初期,京师军分为南北二军,南军由卫尉统率,负责保卫皇宫;北军由中尉统率,负责保卫京师。二军互不统属,军权属皇帝。文帝时设卫将军总领南北二军,直接向皇帝负责。武帝时,为加强京师的保卫,于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在北军增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每支约有士卒700人。这些部队都是皇帝的亲兵,负责保卫皇室安全,偶尔也有出征之事,后发展为西汉王朝军队的主力军。 北军建制扩大后,武帝又恐其不易控制,遂分别于公元
158、前138年(建元三年)和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在南军中设立期门军和羽林军,以加强皇帝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所谓期门,指期待诸殿门,以备侍卫皇帝之用。期门军无定员,多时达1000人,专选陇西、北地良家能骑射者充任;所谓羽林,言其兵众如羽翼之疾速,如森林之众多。羽林军初名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初置时约为700人,后随时增减,其来源为陇西、北地六郡或京师三辅地区良家子中擅长武技者。除期门军和羽林军外,武帝还选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羽林孤儿长大后编成皇帝的亲兵,平时为皇帝的宿卫仪仗,战时也派往前方打仗。羽林孤儿的人数约在700人左右。 在充实南北军实力的同时,汉武帝还进一
159、步加强了对军队的直接控制。 原来京师三辅地区的军事长官是中尉,武帝将其改称执金吾,虽名义上仍为三辅地区的军事长官,但其职权却被分割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于京师内史地区设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右辅都尉等三都尉,将执金吾的军事实权一分为三;元鼎六年设立的八校尉中,中垒校尉执掌北军垒门内;后来设置的城门校尉则负责长安的城门警卫任务。执金吾的军事实权被分割后,各个都尉分别直接向皇帝负责,皇帝总揽大权,因此,中央的军事力量便牢固地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了。 秦和汉初,士兵的主要来源为征兵制,征兵和徭役结合在一起。武帝时,由于连年的对外战争,需要大量补充战士。所以,武帝时除继续实行征兵制以外,兵源较
160、以前又有显著扩大:一是刑徒兵。刑徒兵包括有七科谪、恶少、徒、弛刑徒、罪人、应募罪人等。元鼎五年(前112年),为攻打南越与西南夷,发巴蜀罪人,这是汉武帝第一次以天下罪囚充当兵员。后在很多次战争中皆使用过刑徒兵。二是少数民族兵。包括匈奴、楼兰、乌孙、南越等少数民族。这些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在汉武帝对外战争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三是募兵。即从破产失业的农民中招募职业兵,北军八校尉属下的士卒就属于募兵,这是中国古代募兵制的开始。 5。封建法制的强化和完善西汉建立之初,基于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在法律上实行约法省禁的政策。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客观形势要求统治者必 汉书百官公卿表。 须进一步
161、强化和完善封建法制。这首先是由于统治者要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另外,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膨胀,也要求封建统治者不断强化和完善法制,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和制定法律的工作。 汉武帝一改文景时期的宽缓刑法,务求严刑峻法。据史书记载,在张汤和赵禹二人的主修之下,西汉的法律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如此繁杂的法律制度,大致包括四方面形式:一是律。律是汉代法律的主要形式,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法律形式,晋朝杜预在律序中说:律以正罪名。除继承汉初九章律的内容以外,还制定了越宫律、朝律、
162、上计律、左官律、尚方律等等。另外,相坐法、沉命法等也属于律的范畴。二是令。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竭力宣扬天子受命于天,而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的理论,认为刑者君之所以罚也。基于这种理论,皇帝发布的诏令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封建法律的重要形式了。成文法如与在位皇帝的诏令发生抵触,则以皇帝的诏令为准。汉代令的数量相当多,自高祖刘邦制定以来,至汉武帝时已达359章,迨至成帝时已达百有余万言。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主要行为规范。三是科。科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另一种法律形式,多是关于人们如何作为的规范,类似于现代的行政法
163、规和民事法规。科起源于汉初,高祖受命,萧何创制,大臣有宁告之科,合于致忧之义;到汉武帝时,科的内容又有增加,武帝军役数兴,豪杰犯禁,奸吏弄法,故重首匿之科。四是比。又称决事比,就是以典型案例作为判决的标准。高祖时即规定,凡廷尉不能决断的案件,应当附上所应比附的律令条文,上奏皇帝。至武帝时,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由于诸比之间互相矛盾,处罚也轻重不一,以至奸猾之吏借机徇私枉法,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 除以上四种法律形式外,汉武帝时还出现一种特别的法律形式,就是春秋决狱。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作为判断案件的根据。春秋决狱的出现并非偶然,它首先是因为汉武帝将儒学作为
164、统治思想,而春秋正是儒家经典的五经之一。用春秋的精神和内容作为审判的依据,这就把儒家的经典当成了法律。其次,由于武帝时制定的法律条文相当繁杂,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在这种情况下,用春秋中表达得并不十分明确的观念来断狱,便可以抛开繁琐的法律条文和客观事实,根据需要作出各种解释。这样,春秋决狱可以给统治者和执法者带来更大的方便,甚至可以不受律令的限制,自然便很快盛行起来。汉武帝曾要求他的儿子学好公羊春秋,以便将来作为处理国 汉书刑法志。 太平御览卷六三八引。 汉书刑法志。 后汉书郭陈列传。 后汉书梁统列传。 汉书刑法志。 事的根据。皇帝如此提倡,各级官吏自然就积极奉行起来了。春秋决狱这种以儒
165、家思想为审判依据的特殊的法律形式不但对两汉法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对以后两千年的中国古代封建法制也有深远的影响。 6。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吴楚七国之乱被镇压后,诸侯王的势力大大削弱了,但是有些王国仍拥有较大势力,他们不仅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而且往往招致宾客,图谋反叛,因而对中央构成了新的威胁。他们在地方骄奢淫逸,肆意破坏封建法制,这不仅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激化了社会矛盾,还直接破坏了封建统治秩序,甚至会动摇政权统治的基础。为强化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166、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推恩令实际上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在施行推恩令的同时,汉武帝还利用其他借口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和除国,以消除他们的势力。如元朔二年,燕王刘定国因与文康王姬通奸、夺弟妻为姬及杀人等罪名被处死刑而自杀国除;汉武帝还借口诸侯国献助祭用的酹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而削地、夺爵。仅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一年之中就有106个列侯因此而被夺爵、削地,占当时列侯总数的一半左右。这些措施实行以后,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由于封国越来越小,势力也大为削弱。 在下达推恩令的过程中,曾发生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的谋反活动。文帝时,
167、淮南王刘长因谋反被废死于徙蜀途中后,文帝又于前164年封刘长之长子刘安为淮南王。刘安在封国内招致宾客,扩大影响,甚至发展到治战具、积金钱、刻皇帝印玺,进行叛乱的实际准备。衡山王刘赐听说淮南王的反谋后,不但未予报告,反而与刘安勾结在一起,约定共同行动。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二人的叛乱阴谋被人揭发,武帝下令逮捕二王,二王畏罪自杀。武帝趁机彻底翦除淮南王和衡山王的势力,与二人有牵连的列侯、大小官吏、宾客数千人都被处刑。淮南王和衡山王阴谋叛乱的失败表明,吴楚七国之乱后,特别是汉武帝一系列旨在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实行以后,诸侯王已无力与中央政府相对抗,中央集权在与地方割据势力的斗争中已占据明显优势
168、。 为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从事非法活动,汉武帝还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汉代以右为上,凡舍天子而仕诸侯者,都被称为左官。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这一规定防止了类似淮南王那样招徕天下宾客,结党营私现象的出现。附益法严禁朝中大臣与诸侯王交通。凡触犯以上二法者,都要受到极严厉的处罚。 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在削弱诸侯王势力的同时,汉武帝还着力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汉书诸侯王表。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有意识地将原齐国和楚国的大姓田、屈、景、昭氏及燕、赵、韩、魏等国旧贵
169、族之后和豪杰名家十余万口迁入关中。武帝继位后,在一段时间内仍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将这些豪族大姓内实京师,希望达到外销奸猾和不诛而害除的目的。但这些地方豪强也趁汉初推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之机,大肆扩张其政治、经济势力,他们利用封建宗法关系,结成强宗大姓,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兼并土地,横行乡里,独霸一方。他们甚至还破坏国家法律,如长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公然与封建国家政府较量,如济南卬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 为打击地方豪强日益膨胀的势力,汉武帝断然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第一,任用酷吏打击豪猾。酷吏在汉武帝的支持下,以残暴的手段,对地方不法豪强予以严厉打击。如派义纵为河内(今河南武陟一带
170、)都尉,将当地的豪强穰氏等灭族;其后义纵任南阳太守,又惩治了南阳的豪强宁氏、孔氏和暴氏等。王温舒任河间太守时,拘捕郡中豪强千余家,将其罪大者灭族,罪小者处死,以至于血流十余里。这些酷吏的手段虽然十分残酷,动辄族灭千家,但从郡中震恐,道不拾遗、奸邪不敢发的记载看,酷吏的做法对地方豪强确实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 第二,利用刺史监察强宗豪右。如前所述,汉武帝创建刺史制度。 刺史作为皇帝的代表,于每年八月巡视郡国,以六条问事,其中问事的第一条便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凡发现这类现象,刺史有权向中央汇报,采取措施予以惩处。 第三,通过算缗和告缗打击富商大贾。西汉初期虽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71、,但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他们或富至巨万,或与王者埒富,甚至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部门,不仅影响中央的财政收入,而且成为割据势力的社会基础。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打击富商大贾的经济势力,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和告缗令。算缗就是向富商大贾们征收财产税。规定商人财产每二千钱,抽税一算,手工业者财产每四千钱,抽税一算;不是三老和北边战士而有轺车的,每辆车抽税一算,商人的车则征收二算;船五丈以上者,每只抽税一算。如有人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检举,称为告缗。凡揭发属实,则没收被告者的全部财产,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罚没财产的一半。此令一出,在杨可的主持下,全
172、国告缗成风。据记载:中家以上大氐(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抵)破。这些财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西汉政府的财政危机,也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实力。 另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如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这些政策都有力地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和富商大贾,为 汉书主父偃传。 史记酷吏列传。 史记酷吏列传。 汉书酷吏传。 汉书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提供了经济保证。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从和亲到征战-武帝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蒙恬北击匈奴,一举悉收河
173、南地。自从蒙恬被秦二世害死,特别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秦所徙谪戍边者皆复去,匈奴趁机将势力范围又恢复到河套地区。 正当中原地区爆发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期间,匈奴奴隶制国家也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宫廷政变,即冒顿杀死了他的父亲头曼单于,并取而代之。冒顿率其控弦之士30万击败其劲敌东胡,然后北服丁零,西逐大月氏,南并楼烦,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又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匈奴的统治区域东起朝鲜边界,横跨蒙古高原,向西与氐羌相接,向南延伸到河套以至于今晋北、陕北一带。 为加强对这一片广大地区的统治,冒顿进行了一次重大的国家机构方面的改革。单于之下设左、右屠耆王(即左、右贤王),左、右屠耆王之下有左右
174、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各统领一定数量的军队。冒顿还将其统治区域划分为左、中、右三部,单于自领中部,左部居东方,由左屠耆王统治,右部居西方,由右屠耆王统治。 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利益,匈奴贵族还制定了法律,设置了监狱。法律规定:盗窃私有财产的,全家没为奴隶;持刀斗殴的判处死刑。其他罪犯,小者轧(压骨节),大者死。监狱的囚犯最多十日之内就给以判处,所以整个匈奴国的囚犯也不过数人。 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即汉高祖刘邦称帝的第一年,匈奴发兵围攻马邑,九月,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匈奴军再次南下,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刘邦亲自率兵迎击。当时正值天寒大雪,汉军士
175、卒多被冻伤。冒顿故意隐匿精兵,而将老弱士卒暴露在汉军面前,并佯败而逃。刘邦受骗,悉起大军32万追击。娄敬怀疑匈奴败退是诱敌之计,劝刘邦退兵。刘邦非但不听,反而斥责他妄言诅吾军,将其关押在广武,准备回师后问罪。汉军行至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冒顿突然率40万精兵出现,汉军被截为两部分,包括刘邦在内的汉军前锋被围困在白登山上,七日七夜无法突围,史称白登之围或平城之围。陈平献计贿赂单于阏氏,单于阏氏接受贿赂后,以匈奴不能久居汉地和汉王亦有神为由劝冒顿解围。此时,由于韩王信手下部将王黄、赵利未按约定时间与匈奴军会师,引起冒顿怀疑,遂解围一角。刘邦趁机突围而出,至平城与主力会合后方得脱险。 白登之围使西
176、汉王朝的统治者认识到,在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的情况下,想要通过战争的办法彻底解决与匈奴的关系是不现实的。有鉴于此,刘邦回到广武后,立即释放了娄敬。娄敬建议采取和亲政策,把汉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送去大批的 史记匈奴列传。 史记匈奴列传。 史记匈奴列传。 汉书食货志。 丝绸、粮食和酒等,与匈奴结为兄弟,以缓和匈奴对边境地区的骚扰。在政权尚未巩固、经济亟待恢复的情况下,刘邦只好采纳了娄敬的建议,于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冬,派娄敬前往匈奴和亲。 西汉政府的和亲政策暂时缓和了同匈奴的矛盾,匈奴在一段时间里稍稍停止了对边境地区的骚扰,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匈奴单
177、于仍不断派韩王信及其部将赵利、王黄等侵掠代、云中等地,并配合陈豨、卢绾等人的反叛,入侵代、上谷一带。 刘邦死后,冒顿派人送来国书,要求与汉王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已经做了祖母的吕后结婚,这显然是对西汉王朝的侮辱和嘲讽。但是,白登之围的惨痛经历仍然记忆犹新,而当时的实力又无法与匈奴对抗。所以,吕后不惜忍辱求和,再一次以和亲的手段来维持暂时的安宁。 西汉王朝的忍让助长了匈奴的骄横。文帝即位后,匈奴的骚扰日益加剧,公元前177年(文帝三年),匈奴右贤王进攻河南地,至上郡,杀掠人民;公元前166年(文帝十四年),匈奴14万入侵,前锋深入到雍、甘泉附近,虏人民畜产甚多,并烧毁回中宫;公元前158年(文帝后
178、元六年),匈奴大举进攻,由云中、上郡向南,烽火通于甘泉、长安。 文帝统治后期,西汉王朝的综合国力得到恢复和加强。西汉政府一面对匈奴继续实行和亲政策,一面积极准备防御和反击。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改革戍边制度,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多种办法吸引移民实边,从而增强了边防力量。为进一步加强战斗力,文帝还大力提倡养马,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并在西北及北部边境设立了30个牧马场,用官奴婢3万人从事牧养。景帝时又始造苑马以广用,训练众多而精强的军马以扩大骑兵,准备待时机成熟后对匈奴进行反击。 据历史记载,汉景帝时期匈奴只时小入盗边,无大寇,至汉武帝即位的最初几年,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但这种
179、表面的和平和亲善是以汉王朝对匈奴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为代价换来的。因此,武帝即位后,立即着手进行反击匈奴的准备工作: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即武帝即位的第一年),派博士公孙弘出使匈奴,以侦察敌情;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围困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将长期与匈奴作战、威名远扬、天下亡双的将军李广调任为未央卫尉,把名将程不识调任长乐卫尉,以加强首都和宫廷的保卫,一旦需要可直接派遣他们率兵出征。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匈奴侵扰代郡、雁门一带。武帝派马邑人聂壹引诱匈奴进占马邑,而将30万汉军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准备一举歼灭匈奴主力。匈奴单于入塞后,行至中途
180、发觉了这个诱兵之计,引兵退回。这次行动导致汉与匈奴关系正式破裂,从此揭开了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对匈奴长达43年之久的大规模战争的序幕。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先后打了十几次仗,其中带有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共有三次。 第一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是年冬,匈奴侵入上谷、 史记匈奴列传。 后汉书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史记匈奴列传。 渔阳(今北京密云县一带),杀掠吏民千余人。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率兵出云中,沿黄河北岸西进,迂回至陇西,再沿黄河南下,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发动突然袭击,匈奴的楼烦、白羊王大败而逃,匈奴将其根据地迁往漠北。经过此役,西汉夺回了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西汉都城长安的威
181、胁。后来,西汉在这里设置朔方郡和五原郡,从内地迁徙10万人到当地定居,并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 第二次战役是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政权收复河套地区后,匈奴仍然凭借河西走廊控制西域,不断骚扰上谷、代郡、雁门、定襄、云中、上郡等地。元狩二年三月,武帝派青年将领霍去病将兵远征。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境内)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杀匈奴二王,俘虏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大小首领,还缴获休屠王的两个祭天金人。是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出证,出陇西、北地,越居延泽(内蒙居延海),在今祁连山一带大破匈奴军,俘匈奴3万多人。匈奴贵族内部分裂,浑邪王率4万人降汉,汉政府
182、将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称为五属国。此后,西汉政府又先后在浑邪王、休屠王故地陆续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郡。第二次战役隔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打通了汉通往西域的道路。 经过两次战役的打击,匈奴的力量大为衰落。早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不久,匈奴即将其根据地迁往漠北。但为得到其所需要的物资、财富和奴隶,匈奴单于仍经常派骑兵南下。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又攻掠右北平、定襄二地,掠去千余人。为彻底击溃匈奴,汉武帝决定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远证的判断,深入漠北,突袭匈奴。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派卫青和霍去病率领骑兵、步兵和辎重运输部队共数十万人,分东西两路深入
183、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卫青率领的西路军出定襄,越沙漠北进千余里,包围了匈奴单于的军队。双方激战至黄昏,单于率残部突围逃走,其主力全部被歼,汉军直追至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下)。霍去病率领的东路军出代郡,深入二千余里,在狼居胥山瀚海沙漠与匈奴左屠耆王接战,大败匈奴,俘7万余人。这次战役是西汉时期对匈奴最为沉重的一次打击,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再也无力大举南侵,是后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 第三次战役以后,直至汉武帝末年,汉与匈奴双方仍断断续续发生过一些战事,但其规模已大不如前。在这些战事中,也出现过李陵和李广利先后投降匈奴的事件,但双方力量的对比已无法逆转了。 2。张骞出使西域西域有广义与狭义
184、之分。狭义的西域自玉门关以西至葱岭以东,即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包括准噶尔沙漠以南,西藏高原以北,巴尔喀什湖附近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包括葱岭以西的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本书所指的西域,主要是今新疆地区。 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据说开始于西周时期的第五个君主周穆王。西晋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的穆天子传曾记载,周穆王驾八骏,率六师,行数万里,到西方的瑶池会见西王母国君。据传,西王母国即在西域。但是,西域同内地频繁的联系,则是始于西汉王朝,特别是汉武帝统治时期,所以史 汉书匈奴传。 称西域以孝武时始通。 公元前2世纪左右,即中原地区的秦和西汉初期,西域地区分布着36个国家,大者有几十万人,小者不过数千人。
185、从地理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塔里木盆地南缘为南道诸国,包括楼兰、且末、于阗、莎车等国;塔里木盆地北缘为北道诸国,包括疏勒、龟兹、焉耆、车师等国;准噶尔盆地东部散布着姑师、卑陆、蒲类等一些小国。盆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原来居住着塞人。西汉初年,居住在敦煌祁连山一带的月氏人,由于被匈奴所迫,西迁到此处,赶走了塞人,建立了大月氏国。不久,河西地区的乌孙人为了摆脱匈奴人的压迫,向西迁徙,把月氏人赶走,占领了这块土地。 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征服西域,设僮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匈奴还以西域作为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向西汉进攻。西汉王朝的统治者在同匈奴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域的重要
186、性,特别是汉武帝即位后,从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后,便决定沟通与西域的联系,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汉中(陕西城固)人张骞自愿应募出使西域。当年,他率领一百多名随行人员出陇西,向西域进发。西行不久,张骞等人便被匈奴俘获,被拘禁了十余年。在经历了种种困难之后,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逃了出来。他们越过葱岭,经大宛、康居,终于在妫水(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一带)找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占有大夏故地,这里土地肥沃,又很少有敌人骚扰,人民安居乐业,已无报复匈奴之意。加之与汉朝相距太远,便谢绝了汉提出的联合对付匈奴的要求。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一年有余,后取道塔里木盆地南缘东
187、归。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后趁匈奴内乱,与奴隶出身的堂邑父一起逃出。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二人回到了西汉王朝的首都长安。张骞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的目的,但却沟通了西汉王朝与西域的联系,使西汉政府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在失去河西走廊后,匈奴向西北退却,依靠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与西汉对抗。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再任张骞为中郎将,率300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数千巨万,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
188、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不过,张骞的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数十人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返抵长安。 张骞是西汉开辟通往西域道路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一直为后人所传颂。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但是,处于西域东端的楼兰、姑师(后称车师)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他们在匈奴的挑唆下,经常出汉书西域传
189、。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后汉书西域传。 兵攻杀汉朝使者,劫掠商旅财物,成为汉通往西域的严重障碍。为确保西域通道,汉将赵破奴、王恢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率700轻骑突袭楼兰,后赵破奴又率军数万击破姑师,并在酒泉至玉门关一线设立亭障,作为供应粮草的驿站和防守的哨所。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报告汉王朝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请求与汉和亲。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
190、陬。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获得大宛的汗血马,汉武帝还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和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两次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迫使大宛进贡良马几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此后,汉政府在楼兰、渠犁(新疆塔里木河北)和轮台(新疆库车县东)驻兵屯垦,置校尉。这是汉在西域最早设立的军事和行政机构,为后来设西域都护创造了条件。3。汉王朝同周边其他民族的关系秦始皇征服百越后,曾在岭南地区置南海、桂林、象郡。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南海尉赵佗断绝通往中原之道,聚兵
191、自守。秦灭亡后,赵佗于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陆贾奉命出使南越。赵佗接受了汉王朝给他的南越王的封号,表示称臣奉汉约。此后,中原地区先进的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逐渐传入南越。吕后统治时期,下令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这个禁令对南越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破坏了西汉初期与南越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赵佗于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断绝和西汉的臣属关系,自尊为南越武帝,发兵攻打长沙国,控制闽越和西瓯。吕后曾派兵前去镇压,终因士兵水土不服,无法取胜,只得收兵罢战。文帝时,为了休养生息,尽量采取安抚政策,避免对四夷用兵。对南越,他先罢省边境
192、上的戍军,又为赵佗修治真定(河北正定)祖坟,给赵佗在故乡的兄弟以尊官厚爵。然后,派陆贾再次出使南越,赵佗乃愿长为藩臣,废帝号,重新受封为王。赵佗死后,其后继者一直同汉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汉武帝时,南越王赵兴及太后表示愿意内附,撤除边关,和内地诸侯王同等待遇。武帝同意了这一要求,并根据对其他诸侯王国的管理规定,赐南越国丞相、内史、太傅、中尉等主要官员印绶,表明他们是由汉王朝任命的,其余官吏仍由南越王任命。但南越国丞相吕嘉表示反对。此人在南越曾三代为相,其宗族中为显宦者70余人,实力超过王室,故不愿放弃半独立地位而受汉王朝的约束,极力阻挡南越王内附,无效,便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杀南越王
193、、太后及汉使者,公然举兵反叛。武帝闻讯,派卫尉路博德等汉书西域传。 汉书西域传。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史记西南夷列传。 人率20万大军进击,还从零陵(湖南永州)、巴蜀增派几路大军配合。汉军包围番禺(今广东广州)城,吕嘉兵败逃跑,被追及杀死。武帝取消南越国,将其地划分为南海、苍梧等九郡。南越改郡后,增强了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族与越族人民之间的融合。 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地处东南的闽越首领无诸和东瓯首领摇曾率越族人民参加反秦斗争,后又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刘邦称帝后,封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今福建闽侯);汉惠帝时又封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浙江温州)。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
194、年),闽越王郢发兵攻东瓯,东瓯向汉王朝告急。武帝派严助前往援救,闽越兵闻讯退走。东瓯害怕闽越再来侵扰,要求举国迁往内地,得到准许。三年后,即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出兵攻击南越。南越王遵照汉王朝法令,上报武帝请求处置。王恢奉命进讨闽越。汉兵未至,闽越王之弟余善杀郢请降。武帝遂诏封未参加对抗汉军的原闽越王无诸之孙丑为越繇王,后又封余善为东越王,共治闽越。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余善举兵反汉,自立为武帝,进攻白沙(今江西南昌东北)、武林(今江西余干北)、梅岭(今江西广昌西)等地,杀死汉三校尉。武帝派韩说等领兵进讨,东越贵族与越繇王共杀余善请降。武帝将其地居民迁至江淮一带,改封越繇王及
195、东越一些贵族为侯。至此,作为诸侯王国的东瓯与闽越已不复存在,其地亦成为由汉王朝直接管辖下的郡县。 西汉时期,在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居住着许多语言和风俗都不尽相同的少数民族,当时统称为西南夷。秦王朝曾在此置吏管理。秦亡后,中央政府对这里的统治曾一度中断。汉初,西南夷分为滇、夜郎、邛都、昆明等许多部落。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派唐蒙卒兵千人和后勤部队万余人,经巴苻关入夜郎。统治该地的夜郎侯多同本不知汉有多大,见到汉军威武的阵容,听到汉王朝的强大情况,便表示归附汉王,同意在该地依汉法置吏。附近小国听说汉王朝之强大富饶,又见夜郎归附后得赏赐多,也纷纷要求归附,请汉王朝派官吏来治理。于
196、是,汉王朝在当地置犍为郡(其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来后,汉武帝想打开由西南地区通往身毒的道路,遂于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发巴蜀兵至滇,迫滇王投降,于其地设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接着,汉将郭昌又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和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两次率兵击昆明,使其降服,以其地并入益州郡。从此,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归入西汉的直接管辖之下,西南各族和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上述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在中国疆域的形成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正是在他的统治时期,我国形成了东起东海,西到巴尔喀什湖,北自贝加尔湖,南迄南海这样的辽阔疆域,使以汉族人民为
197、主体的中华民族得以雄踞于世界的东方。 (四)汉武帝末年的社会矛盾和轮台罪己诏 1。武帝末年的农民暴动 汉书司马相如传。 史记西南夷列传。这颗金印已于1958年在晋宁石宁山出土,证实了文献的记载。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发展。但与此同时,地主豪强对农民的土地兼并也以同样的速度进行着。如衡山王数夺人田,坏人家以为田,丞相公孙贺倚旧故乘高势而为邪,兴美田以利子弟宾客,武安侯窦婴更是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和打击地主豪强、富商大贾势力的发展,但其目的在于防止其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因而在限制他们兼并土地、攫取经济利益方面并无明显效果。加
198、之算缗、告缗、均输平准等经济措施的初衷是要加强中央的经济实力,以应付频繁的对外战争,所以在武帝统治时期,广大自耕农时刻面临地主豪强土地兼并的危险。武帝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完成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辉煌事业,也耗尽了文景以来中央府库的积蓄。所以,为了加强中央的经济实力,武帝除通过算缗、告缗和均输平准等手段向地主豪强、富商大贾乃至中小地主商人开刀外,也不断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西汉法定服兵役的年龄为23岁至56岁,但据史书记载和目前发现的考古材料,武帝统治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常有十三四岁的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人在居延戍边。在服兵役的同时,农民还要负担曹运转输等徭役。在赋税上,武帝将口赋的起算年龄
199、从7岁提前至3岁,又增加了各种其他的名目,如加三文以补车骑马,加征三十文以助边用等等。由于农民受到中央政府以及地主豪强、富商大贾的双重压迫,一旦遇有天灾人祸,便难免破产。因此,在武帝统治时期政治强大和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失去土地的农民,除一部分沦为奴婢外,大部分四散流亡。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关东流民竟达200万口,无户籍者也有40万。流落他乡的农民的境地非常悲惨,因冻饿死于道路的不计其数,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现象。 穷极愁苦的流民们为求生存,不断发生武装暴动和起义。到武帝统治末年,全国各地盗贼纵横、盗贼并起、盗贼群起的报告不断。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以后,南阳、楚
200、、齐、燕、赵等地,都发生了农民暴动。南阳有梅免、百政,楚有段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主等,规模大者多达数千人。在关中地区,也有所谓暴徒阻险。这些暴动的流民集合起来,建立名号,攻破城池,夺取武库兵器。杀死郡守、郡尉,释放狱中囚徒。至于数百为群的流民在乡里抢夺地主的粮食财物,更是不可胜数。 为镇压农民的暴动,汉武帝制定了沉命法,规定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弗捕满员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这一规定虽然十分严厉,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失去土地的问题,农民暴动仍然此伏彼起。而地方官吏害怕不能捕满员而被罚并连累府廷,所以即使发现农民暴动也不敢如实报告,官府也不敢让他们上报。于是,盗贼
201、寖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武帝不得已,从中央派遣官员充任直指绣衣御史,持节与兵符去各地督战,甚至将镇压不力的官员处以重刑,杀二千石,诛千石以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列传。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史记酷吏列传。 下,及通行饮食坐连及者,大部至斩万余人,即便如此,也未能完全在全国范围内制止农民的暴动。 在全国各地发生农民暴动的同时,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危机,即巫蛊之祸。这一危机是社会矛盾在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的反映,直接导致了对匈奴战争的失败和皇位继承人的确立。 2。巫蛊之祸 蛊是传说中的一种由人工培养而成的毒虫。本草纲目集解引陈藏器曰: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
202、,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为蛊。所谓巫蛊,指用巫术毒害别人,它通常与祝诅联系在一起。其方法是将欲害之人的名字刻在木偶人的身上,埋在地下,由巫师对其进行诅咒。在汉代,下至平民百姓,上至高官贵族,乃至宫中的后妃、宫女,都相信这种作法会给被诅咒的人带来灾难甚至死亡。 西汉的巫蛊之祸最早始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即位后,信奉黄老思想的窦太后的外孙女阿娇被立为皇后,是为陈皇后。她擅宠骄贵,武帝迫于窦太后的压力也无可奈何。窦太后死后,武帝宠幸出身低微的卫子夫。愤怒的陈皇后便以巫蛊祭祝诅,以图暗害卫子夫。元光五年,此事被武帝得知,为清除窦太后在宫中的势力,武帝借题发挥,令侍御史张汤调查。张汤受命
203、后,深竟党与,大兴巫蛊之狱,除陈皇后被判处大逆无道之罪外,因诛连而被杀者多达三百余人。 第二次巫蛊之祸发生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当时,在处理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犯法一事时,有人揭发公孙敬声与武帝女阳石公主私通,并在武帝经过的驰道下埋偶人祝诅有恶意,结果公孙贺父子及其家族被处死。武帝晚年多病,此事过后更加疑神疑鬼,他甚至梦见数千木偶人持杖要打他,便认定自己的病是由于有人从事巫蛊、祝诅所造成的。因此,武帝便将与此案有牵连的后宫及大臣全部处死,并下令以善迎人意的江充为使者进一步深察,巫蛊之祸的范围开始扩大。江充大肆株连搜捕,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他还诬陷与自己有隙的太子刘据也行巫蛊祝诅之事。太
204、子刘据无法辩解,被迫矫诏发兵捕杀江充,并攻入丞相府。武帝令丞相刘屈氂统兵镇压。双方在长安城内大战五日,死数万人,刘据败逃后自杀。太子死后不久,丞相刘屈氂亦被奏称有巫蛊祝诅行为,追查之下发现其与武帝妃李夫人之弟李广利密谋立李夫人之子为太子一事。武帝盛怒之下,诛杀了刘屈氂全家,并收捕李广利妻子。此时,李广利正统兵攻打匈奴,得到这一消息后便投降了匈奴,其所率七万大军全军覆没。 武帝一生征战,多次大胜匈奴,最后却由于非军事原因而遭此惨败,加之太子之死,使晚年的武帝逐渐冷静下来,发现巫蛊之祸中许多案件并无实证,多系江充等人屈打成招而制造的冤案,便下令诛灭了江充全家。3。轮台罪己诏 晚年丧子和军事上的失利
205、,使武帝在精神和思想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他对大臣们说:我即位以来,办了很多错事,使汉书元后传。 汉书外戚传。 汉书公孙刘田王扬蔡陈郑传。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天下百姓愁苦,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今后凡是伤害百姓,浪费财物的事情,一律停办。丞相田千秋建议:很多文士都谈论神仙,但都没有成效,应当罢斥。武帝听后说:我从前太愚蠢,受了方士的欺骗。其实天下哪有什么仙人,全是方士们妖言惑众。注意饮食和服药,就可以减少疾病了。于是,便将方士全部遣散。 正当武帝为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深感后悔之时,搜粟校尉桑弘羊等人上书,请求派遣兵卒在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屯田,并严敕边郡太守、都尉,
206、加强对边防烽火的管理,选拔战士,积蓄粮草。这个建议虽然有益于巩固边防,武帝却没有同意。他针对桑弘羊等人的上书,颁布了一道诏书,这就是著名的轮台罪己诏。 武帝在诏书中说:曩者,朕之不明,。兴师遣贰师将军(即李广利),。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而击车师时,。发兵,凡数万人。汉军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竟师,强者尽食畜产,赢者道死数千人。诏书接着说: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武帝还特别强调指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至于修马复令,只是用以补缺,毋乏武备而
207、已。 颁布轮台罪已诏,是汉武帝统治政策的重大变化。它表明汉武帝已决心不再主动对匈奴用兵,而要注重发展农业,提倡农耕以恢复生产。为实现这一政策,汉武帝不但下令不复出军,而且还在征和四年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同时,还任命赵过为搜粟校尉,推广代田法,并下诏重申:当今之务,在于力农。 汉武帝一生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巩固统一的西汉帝国,奠定了中华民族辽阔疆域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在他统治期间,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按司马光的评价,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而西汉王朝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同汉武帝晚而改过,有十分密
208、切的关系。汉武帝还没有来得及全面推行其与民休息的政策,便于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去世了。其后继者昭帝和宣帝坚持执行武帝晚年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因而在西汉中期出现了被后世称颂的昭宣中兴局面。 (五)昭宣中兴汉武帝临终前两天,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由于刘弗陵只有8岁,武帝以光禄大夫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c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令四人日后共辅幼主。汉武帝死后,刘弗陵继位,是为昭帝。在四个辅政大臣中间,大将军(霍)光秉政,领尚书事,车骑将军 汉书西域传。 汉书西域传。 汉书食货志。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金日c、左将军上官桀副焉,桑弘羊虽然也受遗诏辅政,但地位比前三人稍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 各朝代知识点 第021卷秦汉政治史 高考 历史 朝代 知识点 021 秦汉 政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