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 .pdf
《2022年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 .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不仅是有利于解决高职教育资源的措施,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实质性落实就业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重要手段,是办好高职的必由之路, 也是构建工学结合、 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要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开发与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 就必需有企业的参与。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相应地,课程开发是高职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
2、,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加强我院企业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一、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思路与目标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要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主线,以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 以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为依托, 制订一个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开发方案,在实践中修改、 完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思路与形式,结合我州州情和我院多年的课程开发基础,确定工学结合 课程开发的模式、 步骤与具体要求。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确立课程改革方案时, 必须进行战略思考、战术研究,系统设计、重点建设,进而协调与课程开发相关的各项工作。使开发的课程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达到
3、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五个目标:1开发主体多元化。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是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具有明确的就业定位指向。 同时,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必须随时做出应变。因此,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应当由“教育专家主导”转变为由“社会需求主导”,其开发主体必须坚持多元化,即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教师和课程专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2 页组成,在课程开发的不同环节中三部分人员的作用各有主次。同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行政部门 ( 或行业协会 )要发
4、挥统筹协调作用。 2 课程结构模块化。主要体现在:其一,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 其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从而建立起以工作任务体系为基础的课程、课程内容体系。这是“重构”意义上的模块化。其二,工学结合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工作任务( 行动化的学习项目 ) 为载体,每一个项目都包括实践知识、 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且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系统。这是“综合”意义上的模块化。其三,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工作任务”设置上,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 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 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这即是“自主”意义上的模块化。 3 课程内容综合化。 主要体现在
5、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 情感的综合。 实现“综合”的关键是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应当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如零件、产品、设备、工艺、案例等,从而使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任务,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态度和情感一体。这样的载体不仅是课程开发的载体,还是教学实施的载体。 4 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就实施主体而言, 必须做到工学结合, 融学校、企业为一体, 融教师、“工程师”为一体。 就教学过程而言, 必须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做到学生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的一体,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
6、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生生关系,真正凸显学习者中心地位。就教学场所而言,必须做到传统教室、实验室、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 5 课程评价开放化。 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 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等三方面。其评价标准要立足社会需求,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其评价主体不仅是学校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其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要着重落实学生自评、 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 并建立学生自评、 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开发的指导思想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7、 - - - - - -第 2 页,共 12 页教育部在关于 2007 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这一明晰的专业课程建设理念,指明了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我院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是: 基于学院多年改革的基础,借鉴国家示范院校课程开发方法, 针对市场、面向就业, 根据社会需要对专业技术课程重新定位,进而推进其它课程的改革,从全方位、全过程着手,依据社会要求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素养,
8、构建既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又与教学实施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和合格的“职业人”,培养毕业就能上岗工作的应用性人才。在此思想的指导下, 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要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形成了共识 : 1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 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2重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3转变教学方式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 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
9、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4改造教学情境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 课堂化教学环境, 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在课程开发上要解决好 : 以产品、项目、服务为载体,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行动能力目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学习领域,确定教学环境、学习方法、考核评价标准,形成完整的学习领域。三、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2 页为加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组织管理,学院成立院长为组长, 以教学副
10、院长为副组长, 以教务处、 学工处、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和系部主任为成员的课程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协调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学院成立以教学副院长为主任委员, 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室负责人为副主任委员, 教学专家为成员的教学专家委员会具体领导和协调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各专业成立由校企合作企业的专家任主任委员,专业带头人为副主任委员,系部负责人和教学专家为成员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处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四、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程序工学结合课程 开发必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引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
11、 借鉴先进的课程开发形式、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结合学院已有的课程改革的基础,综合各种因素, 创新一套可操作的, 适合我院实际的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开发方法。课程开发与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统筹考虑相关因素, 分析与课程改革相关的工作,选好切入点,设计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思路,确定工作步骤和具体工作内容。工学结合课程 开发应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 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实现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的创新。工学结合课程 开发与建设的具体程序为: 开展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 课程总体设计
12、,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进行 教学过程设计,构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过程设计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对教学过程实施全过程、立体化全方位监控。(一)开展人才市场需求分析,进行课程开发系统设计开展人才市场需求分析,进行课程开发系统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市场调查即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在汇总分析行业企业人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2 页需求调查表 (见附件一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见附件二毕业生跟踪调查表)、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情况在基础上,形成人才需求与专业
13、改革调研报告。这是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紧紧依靠行业、 企业。其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 专业发展趋势、 人才需求状况, 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客观上把握行业、 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对以下事项达成共识 : 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设置的专门化方向; 就业情况,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第二阶段是确定高职人才培
14、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 离开了企业就没有改革之源。 应明确构建的模式的目标, 遵循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与所服务的企业和行业共同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用以指导实践的框架和模型, 签定校企合作协议 (校企合作协议文本式样见附件四),共同实施校企合作方案( 明确合作方式、各自责任和操作形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必须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及产业链, 明确培养对象面向的岗位( 群) 职责和任务,结合生产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第三阶段是课程开发 系统设计。课程开发 系统设计就是指从学生入学到学生走上岗位的整个在校期间
15、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设计。 这是科学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工学结合课程 开发是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 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订、学习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 都必需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基础。所以进行 工学结合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首先要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然后依据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设计、统筹规划,确定周密的课程改革实施步骤。(二)进行 课程总体设计,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总体设计,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16、-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2 页第一阶段 : 进行人才需求与专业建设改革调研(见附件三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调查表) ,了解行业、企业各技术岗位工作流程或工作过程(主要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要求及素质要求(包括在工作中使用哪些工具,仪器等)。通过专业建设改革调研,分析原人才培养方案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差距, 专业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为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打好基础。第二阶段 : 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 将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 将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要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由
17、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学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要求分析,运用“头脑风暴法” 开发出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表(见人才培养方案表1)和职业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见人才培养方案表 2)。本步骤就是要借行业企业专家的脑对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掌握具体的工作内容, 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形式是“职业岗位群工作( 任务) 分析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组成必须以从事生产、 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行业技术专家为主体,要有熟悉相关岗位工作任务的校内专家参加。第二步:由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组成的教学分析小组在专业岗位工作任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办法 2022 恩施 职业技术学院 合作 课程 开发 建设 管理办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