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 .pdf
《2022年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 .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心理学实验:热型人与冷型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在一项经典性的实验研究中1946 年 ,他给一组被试人员一张描写人性特征的形容词表,表上面列有7 种品质“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谨慎”。给另一组被试人员的形容词表中,同样列出7 种品质,除把“热情”换成“冷淡”外,其余两表均相同。然后主试者要求两组被试人员根据表上的形容词来描写人物形象,结果两组被试所形成的印象完全不同,前者所描述的是一个热情、易于交往的热型人,后者则被描述为一个冷漠、自私的冷型人。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 (Newcomb,1961)曾在密执安大学作过一实验,实验对象是十七
2、名大学生。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四个月,交换条件是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在被试进入宿舍前先测定她们关于政治、 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然后将那些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一起生活四个月,四个月后定期测定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让他们相互评定室内人,喜欢谁不喜欢谁。实验结果说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性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相互间的吸引力越强。心理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只要对方和自己的态度相似,哪怕在其它方面有缺陷,同样也会对自己产生很大吸引力。社会
3、助长现象实验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 (M.Triplett,1897)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 公里路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说明,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1 英时=1.61公里);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2.5 英里。特里普利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现象。果汁软糖实验“果汁软糖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专家迈克尔?米舍尔 MichaelMischel在 20 世纪 60 年代所做,它证明了自律对一个人的成功起到了何等
4、重要的作用。米舍尔把一些 4 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这些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告诉他们:“我有事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软糖,但谁能坚持到我回来再吃,将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结果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把糖吃了;有的孩子虽然犹豫了一会儿,但还是忍不住吃了;还有的孩子通过唱歌、做游戏甚至假装睡觉坚持到最后。20 分钟后,米舍尔回来了,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又得到了一块软糖。这次实验过后,心理学家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追踪研究时间长达 14 年。发现到中学时,这些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具有
5、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进取精神,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百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的、 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 而且表现得比较自信、 合群、勇敢、独立;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软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表现的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往往会屈从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当欲望来的的时候他们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平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第一印象效应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 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 题,而让学生 B 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 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
6、,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 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 第一印象 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 ,平民百姓也深知 下马威 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
7、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爆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 ,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我们却不能无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蔡加尼克效应蔡加尼克是格式塔派的心理学家。他做了一个试验,让被测试者连续去完成22 种小任务,其中一半任务完成了,还有随机的一半任务没有完成时被中途停止。接着他让被测试者回忆做过哪些事情。结果他发现,绝大多数被测试这首先回忆到的是那些没有完成的任务。这种记忆现象后来就被称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效应在我们记忆事物的时候有许多表现,比方,为了怕自己
8、忘了某个约定,我们专程把它写进备忘录,结果事到临头还是忘了。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该做的事情往往会在人心理上引起一个张力系统,但写进备忘录这个行动代替了践约,心理上认为这件事情已经做好了,结果张力系统放松了。而没有这种替代措施的时候,张力系统仍在继续,反而更记得住。蔡加尼克效应解释了一些记忆中的现象。考前恶补,开夜车 通过考试后,所有考过的东西迅速被忘掉就是我们放下重负后张力系统迅速松弛的结果。门槛效应1966 年,美国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 和费雷泽 ( S.C.Fraser) 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
9、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同类实验: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 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 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研究
10、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丁奈 (R.B.Cialdini) 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培哥效应 记忆法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不看黑板, 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这种表演
11、看起来十分神奇,其实只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产生了“培哥效应”罢了。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难,它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比方,帽子,眼镜,围巾,衣服,腰带,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比方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大象,打气,洗澡,电风扇,自行车,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要记住第六个词“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 记起来就不困难了。 因为在联想时,我们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 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心理学实验以及心理效应 2022 心理学 实验 以及 心理 效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