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现代城市医院的特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现代城市医院的特 .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城市医院的特点中大一附院门诊、急诊楼设计体会张南宁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急诊大楼工程设计实践,从现代城市医院的发展趋势、 使用特点、城市医院内部管理体系对医疗建筑设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医院建筑设计工作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关键词:城市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快速高效医院建筑设计是一种包含管理、建筑、 设备与环境内容全方位的设计学科。而建筑师要进行医院的设计工作,必须对医疗流程作深入的了解,才能照顾到各种使用者的需求,使医院设计合理完善。现代化的城市医院应具备什么特点,又如何应对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医疗保健要求是我们在设计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急诊大楼工程中着重研究
2、和解决问题。一、医院门诊、急诊楼工程概况中大一附院门诊、急诊楼座落在广州市中山二路中段道路北面原旧门诊、急诊楼拆除后的场地上 (图 1)。建设地段东西向长约165 m,南北深约60 m,面向中山二路。为保证该门诊、急诊楼建设时的临时医疗使用需要,地段西侧约40 m 宽的一段用地,要求保留作为工程建设期间临时急诊、门诊的出入口。 根据地段特点, 设计中将门诊楼主出入口布置在主楼首层的中部, 西侧为挂号厅出入口,东侧为急诊部出入口,使医院出入口的分布清晰、明显。由于门诊楼紧贴城市道路,建筑前缓冲广场较小,为方便病人的集散,首层仅安排了挂号厅与急诊部, 其余部分均为开敞的人流集散大厅空间。二层为中、
3、西药房与候药大厅,附楼二层布置了急诊部的观察病区护理单元。三至七层为门诊部的各科诊室,八层除部分科室外还集中布置了门诊手术室。门诊楼的九至十六层为住院部,共安排了16 个护理单元,其中九层西侧为肾透析部,十一楼东侧为产科的产房。中大一附院是一所教学医院,为保证正常的医疗活动与教学活动需要,除在病房每层设置示教室外,在十七层还设置有能容纳近400 人并装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学术会议厅以及多间教室。为了解决住院部与门诊部间的管线穿越问题,在八层与九层之间设置了管道设备转换层,保证了各部分的正常使用和解决了管线交叉问题,使各种管线的维护、检修十分便捷。 二层地下室中除安置了本工程所必需的电气、给排水设备
4、及空调冷水机组、污水处理设施外,同时也考虑了地下停车库的设计。通过采用机械升降平移式立体停车设备,地下室内可停放多达169 部小汽车,较好地解决了医院看病停车难的问题。门诊、急诊大楼工程总建筑面积近七万平方米,日门诊量约5,500 人,急诊部能容纳54 张急诊观察床位,住院部按十四个46 张病床的标准护理单元设计。地面以上十七层,地下室二层,设备管线转换层一层,建筑总高度 71m,地下二层为按六级人防要求设计的平战结合的地下室。二、体现现代城市医院的设计特点1. 集中、高效、联系方便门诊、急诊、门急诊手术、部分住院、以及部分检验全部集中在一幢建筑物内,使之成为一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
5、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3 页 - - - - - - - - - 幢功能相对完整的医疗建筑。门诊、急诊楼在首层至四层间每层与已经建成的影像楼联通,使门诊、 急诊各科室及住院部与放射、造影等辅助医疗部门都有方便的联系,病人可以迅速、快捷地接受诊断和治疗。医护人员们不再为较长的联系路线而浪费时间,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也是近年来,现代化医院建筑的主要趋势和特点之一。2.垂直运输流线直接、明确:在门诊、急诊楼内,布置了垂直电梯11 部,首至四层每层安排了两组自动扶梯,可根据不同
6、人员的需要、不同的运输要求、配备不同的垂直运输设备,安排不同的垂直运输路线。在门诊、急诊楼的中心部位,设置了六部可载客15 人的电梯,在中部卫生间的两侧各设置了一台载重量为1.5 吨的病床电梯。 这两台电梯合理地分设在大楼上部住院部的两个护理单元内,专供内部医疗物资运输和病床病人使用,并兼作消防电梯。在建筑物主体东西两侧的北端设置两台污物电梯,专供门诊、 急诊及住院护理单元内污物的垂直运输。为了方便急诊部病员留医观察, 在急诊部设置了一部液压病床电梯,病人可以通过该电梯进入大楼二层北侧的急诊观察病区(图2) 。在垂直运输的组织上,根据门诊、急诊、住院等功能区域的使用特点选用不同的电梯类型,充分
7、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率,满足医院建筑使用及管理的需要。体现了现代城市医院高效、快速的思想。3. 平面布局结合周边环境空间特点,满足医疗管理和发展需要为了弥补建设地段室外广场空间的不足,开放大楼首层大堂空间,满足出入的大量人流。在门诊层候诊区的布局上,采用集中、 开敞的候诊空间,方便了对候诊病人的管理。既可以减少病人候诊时的压抑感,也大大减少了病人在诊室门前候诊时给医护人员带来工作上的干扰,也使诊病过程这种关系到个人隐私权的活动得到充分的保障。在门诊候诊区附近都设有几处收费处,使病人能在较短时间和较方便的条件下完成接受医疗服务的活动(图 3)。急诊部是对危急病人进行处置、观察和抢救的部门,参考了国外
8、许多综合医院急救中心的布置方法, 将急诊入口分为一般病人入口与救护车运送病人入口两部分,一般病人入口布置在急诊部门厅正面朝向城市主要道路,而救护车停放和救护车送至病人的入口则安排在急诊部门厅的侧面, 急诊部门厅中部的护士工作区作为分流站面对这两个出入口,在各类病人进入急诊部门厅时, 护士们能以最快的方式了解病人情况,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安排救治工作。急诊诊室区与急诊抢救区面对急诊门厅平行布置,使急诊部分区明确,流线直接。 急诊诊室与抢救区间又设置有联通门,使值班医护人员能快捷地在两个区内进行医疗活动,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使危重病人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三、 “以病人为中心”是医疗建筑设计的
9、重点在传统的门诊楼中,门诊各科室的门诊手术室一般按科室分布。病人的治疗条件往往得不到保障,更无法体现城市医院医疗资源的优势。而本设计中采用了门诊各科室手术室集中布置和管理的新理念,提高了门诊手术室的使用效率,改善了医疗环境。手术室护士的配备及管理更加专业化, 手术器械、手术设施更加统一化,避免了不必要的交叉感染,使医疗资源得到了最充分地利用。门诊、急诊楼上部的住院部护理单元设计以护理工作的高效率理论为基础,护士站布置在护理单元的中前部, 既可以较好的控制外来人员对护理工作的影响,也大大减少了护理路线长度,为住院病人提供相对理想的医疗空间环境。单元病房沿外墙布置,加之病室采用较宽阔的开间, 能提
10、供较好的自然采光条件。病房以二至三个床位的病房为主,每套病房内单独设置卫生间, 病房洗手盆设于卫生间外,既方便医护人员和病人的使用,也集中了给排水管网的布置。重症病房和单元内IC U 病房则布置在护士站的对面,以便医护人员直接了解病人情况,及时处置危重病况,使医护工作更有效率(图4) 。医疗建筑体现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医院设计必须满足现代城市医院医疗技术与管理发展的需要。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3 页 - - - - - - - - - 除上
11、述布置外, 还设置了集中、 大规模的肾透析病区,病区内按不同类型的病人分设肾透析病房; 产房与产科病区安排在同一层的东西两侧,产房内除常规分娩室外,还设置了充满家庭氛围的温馨分娩室, 母婴同室病房等以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的现代化城市医院设施和设备,使医疗工作更具高效率更有人情味。四、以现代化设备和人性化细部适应21 世纪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大一附院门诊、 急诊楼是采用全中央空调系统的医疗建筑,空调设备都采用了符合国际卫生标准的过滤系统。充足的新风换气量,保证了长期工作在其中的医护人员的健康。在门诊和急诊手术室、 产房等特殊部位的空调系统还设置了层流过滤系统,以保证上述部位的洁净、卫生标准
12、要求, 尽可能减少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在门、 急诊楼中还采用了先进的楼宇自控系统,对楼宇的节能、保安监控、消防安全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1 世纪是信息时代,现代医疗活动在信息网络的支持下如虎添翼。门诊、急诊楼内的各部分都进行了综合布线,布置了计算机终端和信息点,提供了医疗信息化的基础。医护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实时的了解,及时和合理的处置。医生们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程诊断和求助,实现医疗资源共享等现代化医疗手段。建筑细部的人性化是现代城市医院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门诊、急诊楼在室内色彩采用了以白色多伦斯涂料为基调的主色调,衬托着浅粉红色的诊室门扇,明亮而又柔和的天花灯盘、灰白相间
13、的科室指示牌给人一种宁静温馨的感觉,有助于减轻病人入院就诊时的不安心绪。在病房走廊、 观察室走廊等部位都安装了靠墙的扶手,地面选用整体的塑胶地板。非医护人员使用的卫生间内都设有残疾人专用厕位,自动扶梯的水平段长度都有相应的要求,充分体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在中庭空间的处理上,尽可能将阳光、绿化、色彩等生命要素引入医院建筑空间,使城市医院的医疗环境充满了人情味(图57) 。结束语:做完这个工程设计后,想起了吴良镛先生倡导的广义建筑学,以及北京宪章中指出的那样“在许多传统社会的城乡建设中,建筑师起着不同行业总协调人的作用。然而, 如今大多数建筑师每每只着眼于建筑形式,拘泥于其狭隘的技术美学意义,越来越脱离真正的决策,这种现象值得注意。”深深地体会到要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医院不仅要有对医疗建筑有深刻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紧紧把握好现代医疗事业发展的动向,与医疗建筑的使用者紧密结合, 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经营、组织、及管理模式,并应具有十分的耐心和充分的信心与使用者一起不断调整设计,才能真正满足现代化医疗技术的发展需要,才能创造出现代化的医疗建筑设施。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3 页 - - - - - - - - -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