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pdf(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4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 年 1 月第 10 卷第 1 期Chin J Diabetes Mellitus, January 2018, Vol. 10, No. 1 前言 40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糖尿 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 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 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相应地,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 带来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上的进步, 血糖监测方面 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糖, 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 甚至无创 血糖监测, 治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 双胍类和人胰岛素等种 类很少的降糖药, 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IV (DPP-4) 抑制 剂、
2、 胰高糖素样肽-1 (GLP-1) 受体激动剂、 钠-葡萄糖共转运 蛋白2 (SGLT2) 抑制剂、 多种胰岛素类似物等种类丰富、 且 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 还有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 谢手术治疗等。 有鉴于此, 自199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CDS) 成立后, 就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我国糖尿病学术 交流以及提高学术水平。除了组织大型流行病学调查、 召 开全国糖尿病年会外, 还积极制定或修订糖尿病相关指南 和规范, 以帮助各级医师开展糖尿病的早期发现、 诊断及治 疗, 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 从而降低糖尿病相关社会和 经济负担。 从2003至2014年, CDS相继颁布了四
3、版中国糖尿病防 治指南。指南制定的宗旨是坚持防治结合的方针, 立足中 国人群循证医学证据, 着眼于临床应用的适用性和实用价 值, 对于规范临床医疗实践、 改善中国糖尿病防控现状起到 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14年以来, 国际上不断涌现出诊断 和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 新技术、 新证据, 我国在糖尿病领 域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的糖尿病及其慢 性并发症预防、 诊断、 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为 此, 更新我国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势在必行。 自2016年9月开始, CDS邀请了心血管内科、 精神心理 科、 营养学、 中医学、 文献学等相关专家, 与本学科专家共同 成立指南编写委员会及工作
4、小组, 对4年来糖尿病相关领 域新的临床证据进行梳理, 汇中外精华、 融百家智慧, 历时 一年余精心修订出这本新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在新指南内容表述中, 首次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 根据证据质量、 临床意义、 普遍性、 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 A、 B、 C三个等级。这些证据级别水平的推荐建议是在系统评 价的基础上由多学科专家反复讨论形成的, 具体定义已在 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编写说明中详细阐述。 本版指南的修订还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 中华医学会 临床指南制定的标准流程以及借鉴了国际相关指南如美国 糖尿病指南制定标准。在指南修订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均由 CDS负责, 避免与
5、厂家产生利益冲突。 在现代医学中, 指南犹如灯塔, 指明航行的方向; 指南 又如桥梁, 将科学证据与临床实践联通起来。尤其对于年 轻医师和基层工作者, 指南及共识起到规范职业行为及指 明职业发展方向的作用。但是, 我们应该理解, 指南并不能 取代临床经验和技能, 在实践中常常会面临指南没有涉及、 存在矛盾、 甚至难以实施的领域。同时, 指南并非绝对真 理, 也需要基于临床证据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临床医师要 努力理解并遵循指南, 掌握扎实基本技能, 同时在实践中发 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在临床上游刃有余, 从 “必然王国” 走向 “自由王国” 。 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 要点提示 我国
6、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 (2013年) 为10.4%, 各民族有较大差异 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 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达63% 一、 我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演进 30多年来, 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 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糖尿病的患病率 为0.67%1。1994至1995年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流行病学 调查显示, 2564岁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28%, 糖耐量异常 (IGT) 患病率为2.12%2。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 调查同时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调查, 该调查利用空腹 血糖5.5 mmol/L作为筛选指标, 高于此水平的人做口服葡 萄
7、糖耐量试验 (OGTT) , 结果显示在18岁以上的人群中, 城 市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为 4.5%, 农村为 1.8%3。2007 至 2008年, CDS组织全国14个省市开展了糖尿病流行病学调 查, 我国 20 岁及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 9.7%4。 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 学分会调查了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况, 显 示糖尿病患病率为9.7%5。2013年我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 监测显示, 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0.4%6(表1) 。 标准与规范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7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DOI:
8、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8.01.003 通信作者: 贾伟平, Email: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 年 1 月第 10 卷第 1 期Chin J Diabetes Mellitus, January 2018, Vol. 10, No. 1 5 二、 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1. 以2型糖尿病为主, 1型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尿病少 见。2013年全国调查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4%, 男性高 于女性 (11.1%比9.6%) 。 2. 各民族间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 满族 15.0%、 汉族 14.7%、 维吾尔族 12.2%、 壮族 12.0%、
9、 回族 10.6%、 藏族4.3%。 3. 经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发达地 区, 城市高于农村 (12.0%比8.9%) 。 4. 未诊断糖尿病比例较高。2013年全国调查中, 未诊 断的糖尿病患者占总数的63%。 5. 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肥胖人群糖 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2013年按体质指数 ( BMI ) 分层显示, BMI25 kg/m2者糖尿病患病率为7.8%、 25 kg/m2BMI30 kg/m2 者患病率为15.4%, BMI30 kg/m2者患病率为21.2%。 三、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影响因素 1.城市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10、明显加 快,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34%上升到2016 年的57%7。城市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改变, 体力活动明显 减少, 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 这都 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老龄化: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 2000 年为10%, 到2006年增加到13%, 2008、 2013年的调查中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均在20%以上4。 3.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 报告 (2015 年) 8显示, 全国 18 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 30.1%, 肥胖率为11.9%, 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 点,
11、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 肥胖率为6.4%, 比 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4.中国人的遗传易感性: 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存在 着种族差异。与高加索人比较, 在调整性别、 年龄和BMI 后, 亚裔人糖尿病的风险增加60%。在发达国家及地区居 住的华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高加索人6。目前全球 已经定位超过100个2型糖尿病易感位点, 其中仅30%在中 国人群中得到验证, 另外在中国人中发现PAX4、 NOS1AP等 多个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9-12, 这些基因可增加中国人2型糖 尿病发生风险达5%25%。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显著相关 的40个易感位点构建的遗传评分模型
12、可应用于预测中国 人 2 型糖尿病的发生, 且主要与胰岛 细胞功能衰退有 关13。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要点提示 空腹血糖、 随机血糖或OGTT后2 h血糖是糖尿 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 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四个主要类型 一、 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应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 管血糖检测结果。若无特殊提示, 文中所提到的血糖均为 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值。 目前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是WHO (1999年) 标 准。糖尿病诊断、 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和糖尿病的分型体 系见表2414-15
13、。 空腹血浆葡萄糖或75 g OGTT后的2 h血浆葡萄糖值可 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如OGTT目的是用于 明确糖代谢状态时, 仅需检测空腹和糖负荷后2 h血糖。我 国资料显示仅查空腹血糖则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 理想的 调查是同时检查空腹血糖及OGTT后2 h血糖值。OGTT其 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建议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 人群, 应行OGTT检查, 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 急性感染、 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 增高, 若没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就临床诊断而言不能以此 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 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 再确定糖代 谢状态, 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14、) 有助于诊断。 2011年WHO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HbA1c 表1我国7次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汇总 调查年份 (诊断标准) 1980a(兰州标准) 1986(WHO 1985) 1994(WHO 1985) 2002(WHO 1999) 2007至2008(WHO 1999) 2010(WHO 1999) 2013(WHO 1999)c 调查人数 (万) 30 10 21 10 4.6 10 17 年龄 (岁) 全人群 2564 2564 18 20 18 18 糖尿病患病率 (%) 0.67 1.04 2.28 城市4.5, 农村1.8 9.7 9.7 10.4 IGT
15、患病率 (%) 0.68 2.12 1.6 (IFG 2.7) 15.5b 筛选方法 尿糖+馒头餐2hPG筛选高危人群 馒头餐2hPG筛选高危人群 馒头餐2hPG筛选高危人群 FPG筛选高危人群 OGTT OGTT OGTT 注: WHO: 世界卫生组织; OGTT: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IGT: 糖耐量异常; IFG: 空腹血糖受损; FPG: 空腹血糖; 2hPG: 餐后2 h血糖; 血 糖1 mmol/L=18 mg/dl; a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浆血糖130 mg/dl或 (和) 餐后2 h血糖200 mg/dl或 (和) OGTT曲线上3点超过诊断标准0125, 30 190, 601
16、80, 120140, 180125, 其中0、 30、 60、 120、 180为时间点 (分) , 30或60为1点; 125、 190、 180、 140为血糖值 (mg/dl) , 血糖测定为邻甲 苯胺法, 葡萄糖为100 g; b糖尿病前期, 包括IFG、 IGT或二者兼有 (IFG/IGT) ;c2013年数据除汉族以外, 还包括其他少数民族人群; : 无数据 6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 年 1 月第 10 卷第 1 期Chin J Diabetes Mellitus, January 2018, Vol. 10, No. 1 诊断糖尿病, 诊断切点为HbA1c6.5%16。我国
17、2010年开始 进行 “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教育计划” , 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局发布了 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 的行业标准, 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卫计委) 临床检验中心发布了 糖化血红 蛋白实验室检测指南 , 并实行了国家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 室间质量评价计划, 我国的HbA1c检测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 但各地区差别仍较大。因此, 本指南推荐, 对于采用标准化 检测方法并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医院, 可以开展用HbA1c作为 糖尿病诊断及诊断标准的探索研究。国内一些研究结果显 示, 在中国成人中HbA1c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为6.2% 6.4%。以6.3%的依据为多。 二、 糖尿病的分型 本
18、指南采用WHO (1999年) 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 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4大类, 即1型糖尿病、 2型糖尿 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GDM, 表4) 。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和GDM是临床常见类型。1型 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其显著的病理学和病理 生理学特征是胰岛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消失所导致的胰 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亦不明确, 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 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 (胰岛素抵抗) 伴随胰岛细胞功能缺 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 (或相对减少) 。特殊类型糖尿 病是病因学相对明确的糖尿病。随着对糖尿病发病
19、机制研 究的深入, 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 三、 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1. 1型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鉴别点 血糖水平不能区分1型还是2型糖尿病。即使是被视 为1型糖尿病典型特征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在2型 糖尿病也会出现。在患者起病初期进行分类有时的确很困 难。目前诊断1型糖尿病主要根据临床特征。 1型糖尿病具有以下特点: 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 三 多一少症状明显; 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 体型非肥胖; 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明显降低; 出现自身免疫标记: 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A) 、 胰岛细胞抗体 (ICA) 、 人胰 岛细胞抗原2 抗体 (IA-2A)
20、、 锌转运体8 抗体 (ZnT8A) 等。 如果不确定分类诊断, 可先做一个临时性分类用于指导治 疗。然后依据对治疗的反应以及随访观察其临床表现, 再 重新评估、 分型。在1型糖尿病中, 有一种缓慢进展的亚 型, 即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LADA) , 在起病早期与2 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类似, 需要依靠GADA以及其他胰岛 自身抗体的检测才能明确诊断。 2. 胰岛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 (1) 线粒体DNA突变糖尿病: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是 最为多见的单基因突变糖尿病, 占中国成人糖尿病中的 0.6%。绝大多数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是由线粒体亮氨酸 转运 RNA 基因 tR
21、NALeu(UUR) 上的线粒体核苷酸序位 3243上的AG (A3243G) 突变所致。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 为母系遗传、 糖尿病或伴耳聋。对具有下列一种尤其是多种 情况者应疑及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在家系内糖尿病的 传递符合母系遗传。起病早伴病程中胰岛细胞分泌功 能明显进行性减低或尚伴体重指数低且胰岛自身抗体检测 表2糖代谢状态分类 (WHO 1999) 糖代谢分类 正常血糖 空腹血糖受损 (IFG) 糖耐量异常 (IGT) 糖尿病 静脉血浆葡萄糖 (mmol/L) 空腹血糖 6.1 6.1, 7.0 7.0 7.0 糖负荷后2 h血糖 7.8 7.8 7.8, 25 kg/m2) 减轻体
22、重, 增加日常活动量, 每天进行至少20 min的中等强度活动30; 生活方式干预6年, 可使以后14年的2型糖尿病累计发生 风险下降43%31。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 (DPS) 的生活方式 干预组推荐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 每天至少进行30 min 有氧运动和阻力锻炼, 目标是体重减少5%, 脂肪摄入量总 热量的30%; 该研究平均随访7年, 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风 险下降43%32。美国预防糖尿病计划 (DPP) 研究的生活方 式干预组推荐患者摄入脂肪热量25%的低脂饮食, 如果体 重减轻未达到标准, 则进行热量限制; 生活方式干预组中 50%的患者体重减轻了7%, 74%的患者可以坚持每周至
23、少 150 min中等强度的运动; 生活方式干预3年可使IGT进展 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58%33。随访累计达10年后, 生 活方式干预组体重虽然有所回升, 但其预防2型糖尿病的 益处仍然存在34。此外, 在其他国家的IGT患者中开展的生 活方式干预研究也同样证实了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 病发生的有效性。 本指南建议, 糖尿病前期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 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并定期随访及给予社会心理支 持, 以确保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能够长期坚持下来; 定期检 查血糖; 同时密切关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如吸烟、 高血 表5中国人常见的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 (MODY) MODY
24、分型 1 2 3 5 10 13 基因 肝细胞核因子4 (HNF4) 葡萄糖激酶 (GCK) 肝细胞核因子1 (HNF1) 肝细胞核因子1 (HNF1) 胰岛素 (INS) 钾离子通道Kir6.2 (KCNJ11) 临床特征 青春期或成年早期进行性胰岛素分泌受损; 高出生体重及新生儿暂时性低血糖; 对磺脲类敏感 病情稳定, 非进行性空腹血糖升高; 通常无需药物治疗; 微血管并发症罕见; OGTT后2 h血糖较空腹血 糖轻度升高 ( 5 mmol/L) ; 对磺脲类敏感 血糖升高伴肾发育性疾病 (肾囊肿) ; 泌尿生殖道畸形; 胰腺萎缩; 高尿酸血症; 痛风 胰岛素分泌缺陷, 通常需要胰岛素治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急危重症护理技术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