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网络舆情系统分析复习资料 .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网络舆情系统分析复习资料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网络舆情系统分析复习资料 .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网络舆情系统分析1. 舆情: 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情民意,是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2. 网络舆情: 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简言之,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3. 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1)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传播的方式和格局。(2) 随着全球卫星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以及个人电脑的普及和网络信息传输速度的迅速提高,一个以网络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的全球大众传播格局正在形成。4. 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
2、从网络舆情形成的结构特征来看,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线性过程”,网络舆情形成的每个阶段环环相扣。网络舆情形成的线性过程:公共事务发生刺激性信息传播个人情绪态度和意见的形成网络互动网络舆情的形成与表达5. 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1)渐进模式 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的形成会呈现出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社会矛盾的形成和积累之下,指向某种矛盾的舆情在暗暗地滋生和积累,经历有无到有、 由弱到强、 由隐匿到公开的过程,最终可能会以某一公共事务为导火索而在网络上爆发出来。(2)突发模式 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模式在体现“刺激反应”机制时更为明显,其刺激物就是突发事件,网路上民众的舆情就是反应物。 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便
3、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激起公众的强烈反应,舆情表达集中且剧烈。6. 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因(1)外部动因:外部动因包括社会环境作用力合网络空间的舆情空间作用力。(2)内部动因:内部动因则包括利益需求和心理作用力,其中,公众自身的利益需求是舆情形成的动力源头。7. 网络舆情的评估指标(1)舆情评估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变量的系统工程。(2)网络舆情评估四个一级指标 :传播扩散、民众关注、内容敏感、态度倾向。 传播扩散指标(一级指标): 是影响网络舆情信息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用来刻画某一具体的舆情事件或细化主题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统计时期内通过互联网呈现的传播扩散状况。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二级指标
4、) 1)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时期内某一舆情信息通过互联网不同的数据源通道形成的报道数、帖子数、 博文数等相关信息总量的变化值,它总是通过WEB 页面数的变化来呈现的。 2)通过 WEB 页面在不同的统计期内的数值从而形成的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的WEB 页面变化走势, 能帮助评估者挖掘出舆情波动点所在的时间等重要时期,便于发现舆情信息态势的变化规律。民众关注指标(一级指标):用来刻画在一段统计时期内民众对国家各方面舆情信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5、 页,共 6 页 - - - - - - - - - 2 息的关注情况, 有助于从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捕捉和发现民众关注的热点所在,通过密切关注该舆情信息的爆发和演化规律,以确保舆论安全。 1)论坛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累计发布帖子数量(三级指标)、发帖量变化率、累计点击数量、点击量变化率、累计跟帖数量、跟帖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和转载量变化率。 2)新闻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累计发布新闻数量(三级指标)、发布新闻数量变化率、累计浏览数量、浏览量变化率、累计评论数量、评论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转载量变化率。 3)博客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累计发布博文数量(三级指标)、发布博文数
6、量变化率、累计阅读数量、阅读量变化率、累计评论数量、评论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转载量变化率。 4)其它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其他通道:主要包括即时通信软件(QQ 、MSN) 、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平台等。其它通道舆情信息活性值(三级指标) 内容敏感指标(一级指标) 1)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是指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内容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2)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性(二级指标) 3)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程度(三级指标) 态度倾向指标(一级指标) 1)态度倾向指标用以刻画针对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民众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即民意) 倾向。 2)网络舆情信息态度倾向性(二级指标) 3)网络舆情
7、信息态度倾向程度(三级指标)8. 网络舆情的评估流程网络舆情评估的流程,大体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舆情收集和整理舆情分析和研判舆情总结和报告(1)舆情的收集与整理舆情信息的收集,也就是进行舆情艘搜寻、调查和采集。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建立健全舆论信息网络。 舆情的收集抓住关键渠道收集网络舆情信息a. 中央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所引发的舆情,以主流媒体、 政府重点新闻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b. 与社会民众切身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政策、做法所引发的舆情, 以权力部门的相应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c. 国内外要闻、重大事件的跟踪报道、热点评论等,以新闻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d. 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突发事件,以
8、虚拟社区的热门版块和BBS跟帖为主要挖掘渠道。e. 小道消息、谣传、各种议论的集散地,蕴含着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并通过转载扩大影响,以个人网页为主要挖掘渠道。f. 社会思潮以及理论动态舆情,以学术类理论网站和社科类言论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把握有价值舆情点收集网络舆情舆情热点、舆情焦点、舆情兴奋点、舆情波动点、舆情重点、舆情诱发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式收集网络舆情信息舆情酝酿阶段、舆情初现与发展阶段、舆情形成与外显阶段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6
9、页 - - - - - - - - - 3 舆情的整理经过搜集而获得的原始舆情信息和样本通常是繁杂无序且真假混合的,因此需要进行整理。 整理的过程就是信息和信息样本的组织过程,目的就是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成为便于分析评估的形式。(2)舆情的分析与研判 对调查获取后的舆情,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进行分析和评估。舆情分析的重点是舆情发展的未来态势,包括舆论发展的方向、强烈程度,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稳定是否存在着潜在危险。 舆情研判的标准是看舆情的发展是否符合舆论引导的目的。(3)舆情的总结与报告最后,对舆情分析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写出舆情评估报告。9. 网络舆情的评
10、估方法(1)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情报学中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形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 基本的做法是把媒介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2)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方法对网络公共事件进行分析,意味着突破地域和时间的制约,对同一地区的不同事件进行比较, 对不同地区的事件进行比较,对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进行比较。通过对已成型舆情评估案例的分析,对比目前需要评估的舆情,比较二者间的异同之处。(3)抽样分析法 科学抽样时进行舆情事件分析重要
11、的前期环节,结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科学的抽样规范与否直接影响舆情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样本的选取,媒体信息从体裁上分为报道与评论,抽取样本应该以评论为主;从地区上分为全国性媒体、地方性媒体与境外媒体;从体制上分为体制内媒体与商业化媒体;从文章来源上分为原创与转载。另外重大涉外舆情事件还要关注境外媒体。10. 网络舆情的评估技术(1)单体化技术 网络舆情采集与提取技术:梅雪等人(2007) 通过全自动生成网页信息抽取Wrapper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动态网页数据的抽取与集成,具有一定的处理准确率以及抽取效率。 网络舆情话题发现与追踪技术:段建国等人(2007) 在此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实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网络舆情系统分析复习资料 2022 网络 舆情 系统分析 复习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