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循环系统生理.ppt
《第5章循环系统生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循环系统生理.ppt(1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 循环系统生理,第一节 心 脏 生 理,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四节 血 量 的 调 节,第二节 血 管 生 理,第五节 器 官 循 环,概 述,循环系统:通常指血液循环系统,包含一套连续、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循环:是指各种体液不停地流动和互相交换的过程,主要包括: 血 液 循 环起主导作用,也是最主要的。 淋巴液循环 脑脊液循环 组织液循环,血液循环 定 义:是指血液在心血管闭合的管通系统内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不停的流动。 动力器官:心脏 分 部:血液循环按循环途径可分为二部分。 体循环:左心室主A全身毛细血管大小静脉上下腔V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A肺毛
2、细血管网肺V左心房 功 能:它可以不断地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组织器官并将各器官,组织所产生的CO2和其它代谢产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如果血液循环一旦停止,则将危及生命。,第一节 心脏生理 几个世纪以来,生理学家一直认为心脏是泵血的装置,近些年来,生理学家认识到心脏除有泵血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心钠素、抗心率失常肽、内源性洋地黄素等。 在循环系统中,心脏起着泵血的功能,推动血液循环,1个70岁人一生泵血160000m3 ,心肌进行节律性的收缩与舒张,造成心室腔内压力的变化,引起心瓣膜的开放和关闭,进而引起血液在心脏中循一定的方向流动。心肌
3、的收缩活动决定于心肌的兴奋性、传导性等生理特性。心肌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是兴奋性和传导性等生理特性的基础。,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和神经组织一样在静息和活动时也伴有生物电(又称跨膜电位)变化。从组织学电生理特点和功能可将心肌细胞分为二大类: 工作细胞:是普通心肌细胞,含丰富的肌原纤维。有收缩功能,不产生节律性兴奋活动,但具有兴奋性和传导兴奋能力,属非自律性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 自律细胞:是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含肌原纤维很少或无,无收缩功能,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还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能力,主要包括: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自律细胞与另一些既不具有收缩功能又
4、无自律性,只保留很低的传导性的细胞组成心脏中的特殊传导系统。 功能:是心脏中发生兴奋和传导兴奋的组织,起着控制心脏节律性活动作用。 窦房结:(P细胞、过渡细胞) 组成: 房室交界:房结区结区(房 室结)结希区 房室束:房室束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窦房结:位于右心房接近上腔V入口处的心外膜下,含起搏细胞(P细胞)和过渡细胞。为正常起搏点。P细胞发生兴奋通过过渡细胞传至心房肌。 房室交界 房结区位于心房和结区之间,具有传导性和自律性。 结 区(房室结)相当于光学显微镜所见的房室结具有传导性,无自律性。 结希区位于结区和希氏束之间,具有传导性和自律性。,优势传导通路:在右心房的某些部位(如卵园窝前方
5、和界嵴处)心房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结构整齐,因此其传导速度较其他部位心房肌(这些肌肉被右心房壁上腔V开口和卵园窝等所形成的孔穴所分割,成断续状)为快,从而在功能上构成了将窦房结兴奋快速传播到房室交界处的所谓“优势传导通路”。,心脏兴奋传导途径,窦房结 心房优势传导通路 房室交界 房室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 心室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是指心肌细胞膜内外两侧电位差,包括在静息状态下的RP和兴奋时AP。,(一)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RP) 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和骨骼肌一样在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呈极化状态。这种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a.人和哺乳动物心脏的非自律细胞的
6、静息电位 稳定。膜内低于膜外90mv左右。(膜外O,膜内侧为90mv) b.舒张期电位:在自律性细胞如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的静息电位不稳定称舒张期电位。如窦房结细胞的最大舒张电位较小,约-70mv左右。 2.形成机制:与神经、骨骼肌相似,主要是由于K+外流所形成。,(二)动作电位(AP) 1.定 义: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产生的并能扩布出去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2.分 类:按心肌细胞电活动的特点可分为: 心室肌 非自律C a.快反应细胞 心房肌非自律C 浦肯野细胞自律C 特点:去极速度快,振幅大,复极过程缓慢并可分几个时相(期),兴奋传导快。 b.慢反应细胞 窦房结 房室交界的自律细胞(房结
7、区、结希区) 特点:去极化速度慢,波幅小,复极缓慢且无明显时相区分,传导速度慢。,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3.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 3.1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 0期:Na+内流引起 1期:(快速复相期):K+快速跨膜外流引起。 2期:(平台期):Ca+缓慢内流和少量K+外流形成。(Ca+与K+跨膜电荷相等)心肌细胞AP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末期):Ca+通道完全失活K+较快外流引起。 4期(静息期):Na+-K+交换。Na+内流促进Ca+外流形成Na+-Ca+交换。能量由Na+-K+泵提供,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细胞AP升支与降支不对称,复极过程比较复杂。,快反应AP的形成
8、机制,0期: 刺激 RP 阈电位 激活快Na+通道 Na+再生式内流 去极化,快Na+通道:-70mV激活,-55mV失活,持续1-ms, 0期:Na+内流引起,0期,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1期: 快Na+通道失活 K+一过性外流 快速复极化 (1期),Ito通道(一过性外向离子流):70年代认为Ito的离子成分为Cl-,现在认为Ito可被K+通道阻断剂阻断,Ito的离子成分为K+。 1期:K+快速跨膜外流引起,1期,Na+,K+,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2期(平台期): O期去极达-40mV时 已激活慢Ca2+通道 + 激活IK 通道 Ca2+缓慢内流 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缓慢复极化,慢Ca2
9、+通道:激活与失活比Na+通道慢,特异性不高。 2期:Ca+缓慢内流和少量K+外流形成。(Ca+与K+跨膜电荷相等)心肌细胞AP的主要特征。,2期,Na+,K+,Ca2+,K+,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3期: 慢Ca2+通道失活 + IK 通道通透性 K+再生式外流 快速复极化 至RP水平 (3期),3期:Ca+通道完全失活,K+较快外流引起。,3期,Na+,K+,Ca2+,K+,K+,泵,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泵,3期,4期(静息期):Na+-K+交换。Na+内流促进Ca+外流形成Na+-Ca+交换。能量由Na+-K+泵提供。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细胞AP升支与降支不对称,复极过程比较复杂。,4期:因膜
10、内Na+和Ca2+ 升高,而膜外K+升高激活离子泵泵出Na+和Ca2+,泵入K+恢复正常离子分布。,3期,Na+,K+,Ca2+,K+,K+,泵,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泵,3期,心室肌的AP,3.2 快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 快反应自律细胞(浦肯野C)在4期内膜电位不稳定,研究资料表明;在浦肯野细胞4期出现主要是Na+随时间推移而渐增的内向流动所引起,这种Na+内流的膜通道在3期复极电位达-60mv左右,开始激活开放,其激活程度随膜电位复极化,膜内负电位的而,至-90mv就充分激活。因此Na+内流逐步增大,膜除极程度也,一旦达阀电位水平即能产生另一次AP,虽然这种通道允许Na+通过,但与
11、快Na+通道不同。因二者激活的电位水平不同,此外具有阻断快Na通道的河豚毒素(TTX)也不能阻断此通道。 4期的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生物电活动区别于非自律细胞的主要特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快反应自律细胞(浦氏细胞)的4期缓慢去极引起,主要是以Na+为主的跨膜离子内流引起。,4.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房室交界) 4.1 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1)慢反应细胞的RP和阀电位比快反应细胞低 (2)慢反应细胞的0期去极化速度慢,振幅也低。 (3)慢反应细胞的AP不出现明显的1期和平台期。,(4)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主要受慢通道控制,与Ca+内流有关。当膜电位由最大复极电
12、位自动除极到阀电位水平时,激活膜上钙通道,引起Ca+内流,导致0期去极之后,Ca+通道逐渐失活,Ca+内流。同时膜上一种钾通道被激活出现K+外流,由于Ca +内流,K+外流逐渐而出现复极化。 (5)慢反应细胞4期缓慢除极的发生机理与快反应细胞不同: a.在浦肯野细胞的4期缓慢去极主要是以Na+为主的跨膜内流所引起。 b.窦房结细胞4期的去极也是随时间而增加的正离子跨膜内流所引起,目前所知,慢反应细胞4期缓慢去极主要由K+外流的进行性衰减和以Na+为主的正相离子缓慢内流所引起。,心肌细胞快、慢反应电位比较表 电生理特性 快反应电位 慢反应电位 激活与失活 快 慢 离子活动(除极) 钠 钙 静息电
13、位 -80 -90mV -40 -70mV 阈电位 -60-70mV -30 -10mV 除极速度 200 1000v/s 1 10v/s 除极幅度 100130mV 35 75mV 传导速度 0.5 30m/s 0.01 0.1m/s,4.2 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图,4.3 慢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1) 0期去极化:4期自动去极到达-40mv、Ca+通道开放去极化,Ca+内流引起去极化。 (2)复 极 化: 复极过程全部由K+外流引起,无明显的1期及平台期。 (3)4期自动去极:主要是由于 a.K+外流的进行性衰减 b.以Ca+为主的正向离子内流 自律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4期
14、电位不稳定,4.4 慢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形成机制图,0期:当4期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慢钙 通道(Ica-L型)Ca2+内流,Ca2+,Ca2+,0期,阈电位,零电位,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3期:慢钙通道(Ica-L型)渐失活 + 激活钾 通道(IK) Ca2+内流+ K+递减性外流 (因钾通道的失活K+呈递减性外流),K+,Ca2+,3期,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4期:K+递减性外流 + Na+递增性内流(If)+ Ca2+内流(Ica-T型钙通道激活)缓慢自动去极化,K+,具“自我”启动 “自我”发展 “自我”终止的离子流现象。,Na+,Ca2+,4期,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5.心
15、肌细胞的类型 除了按功能和电生理特性将心肌细胞分为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之外,还可以根据其生物电活动的特征,特别是AP -O期去极化的速度,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其动作电位相称为:快反应电位和慢反应电位;然后在结合其自律性,可将心肌细胞分为一下四种类型: a.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 b.快反应自律细胞:浦肯野自律细胞 c.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房结区和结希区的自律细胞) d.慢反应非自律细胞:结区细胞(房室结),二、心肌的生理特征 (一)兴奋性 1. 兴奋性:所有心肌细胞都具有兴奋性。即具有在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能力,或具有对刺激反应的能力即心肌的兴奋性。 2.
16、 衡量心肌兴奋性的指标:刺激的阈值,阈值与兴奋性成反比,阈值大表示兴奋性低,小则兴奋性高。,3.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水平:静息电位(在自律细胞则为最大复极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离阈电位差距增大,刺激阈值增大,表现为兴奋性降低。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离阈电位差距减小,刺激阈值减小,表现为兴奋性升高。 (2)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上移,则和静息电位之间的差距增大。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增大,兴奋性降低,反之亦然。,(3)Na+通道的性状:心肌一次兴奋中,兴奋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原因与膜电位改变所引起膜通道(Na+通道)的状态有关。事实上Na+通道并不是始终处于激活状态,它可以表现为:激活
17、、失活、备用及复活四种机能状态,而Na+通道处于其中哪一种状态,则取决于当时的膜电位以及有关时间进程。Na+通道的活动是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的。Na+通道的4种机能状态性状如下:,备用状态:当膜电位处于正常静息电位水平-90mv时,Na+通道处于备用状态。 激活状态:当膜电位由静息电位水平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70mv)它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就可以被激活。Na+通道通透性增高的过程称激活。Na+通道处于激活状态意味着Na+通道开放。Na+因而得以快速跨膜内流。Na+通道激活后就立即迅速失活。 失活状态:所谓失活就是Na+通透性增高过程的终止。此时通道关闭,Na+内流迅速终止。Na+通道的激活
18、和失活都很迅速。 复活状态:当膜电位处于-60mv-80mv Na+通道逐渐恢复功能,但其开放能力未完全恢复。,4.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1)有效不应期(0期-60mv):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由0期开始到3期复极达-60mv这段时间内为有效不应期,包括: a.绝对不应期(0-55mv):动作电位从0期至3期,膜电位达到-55mv这一时间Na+通道完全失活,给以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会发生去极化(兴奋)。 b.局部反应期(-55mv-60mv):如果给以足够强度刺激,肌膜可以产生局部兴奋,但并不引起动作电位,Na+通道刚开始复活。 心肌兴奋性变化特点:有效不应期长,使心肌不产生象骨骼肌那样的强直收缩
19、。 意义:保证了心肌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2)相对不应期(-60mv-80mv):从有效不应期完毕(膜电位约-60mv)阈上刺激时则可引起扩播性兴奋,这段时间叫相对不应期。这时Na+通道虽然逐渐复活,但其开放能力尚未完全恢复,故心肌兴奋性仍低于正常。在相对不应期中所产生的兴奋称为期前兴奋。 (3)超常期(-80mv-90mv):(兴奋性高于正常)膜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这一段时期内,用阈下刺激,心肌即能引起兴奋,表明此期兴奋性高于正常,故称超常期。 Na+通道已基本上复活到备用状态(完全复活)但由于膜内电位绝对值低于静息电位,距阈电位水平差距较小,故反而易于
20、兴奋。 (4)兴奋性恢复正常,5.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关系 当正常心脏按窦性节律进行活动时,窦房结产生的每次兴奋,都在前一次兴奋的不应期过了之后才能到心房心室。因此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能按窦性节律交替进行。 可兴奋的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中,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但心肌细胞与神经肌肉组织不同点是: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在心肌收缩开始至舒张早期,给以电刺激都不会发生反应,只有在舒张早期之后进入相对不应期,用强刺激才能引起兴奋和收缩。故心肌细胞不会出现强直收缩。,(1)期前收缩(额外收缩):在心肌舒张早期以后给予较强的刺激所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 (2)代偿间歇:心肌出现期前收
21、缩以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在整体心脏活动过程中从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刚好落在心肌期前兴奋的绝对不应期内。因而不引起心肌收缩而减少一次搏动。,(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1.定 义: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组织细胞能够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2.心肌内的自律组织: (1)通路: 窦房结兴奋 (100次/分)心房肌 房室交界(结区除外)50次/分 浦肯野f:25次/分 心室肌,(2)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机制 1)基本概念 正常起搏点 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是心肌兴奋和搏动的起源。 窦性心律 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心律。 潜在起搏点 心脏内其它
22、特殊传导组织的自律性较低,在窦房结传出兴奋的控制下,其本身自律性并不表现出来,它们只是起兴奋传导作用,称为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 异常情况下,如窦房结以外的特殊传导组织自律性升高或窦房结的兴奋性传导阻滞而不能控制其它自律组织,这些自律组织也能发生自律性兴奋而控制心脏的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称为异位起搏点。 异位节律 由异位起搏点兴奋所引起心脏节律性跳动称为异位节律。,1)基本机制 a.抢先占领:由于窦房结的自律性高于潜在起搏点。所以潜在起搏点的4期自动去极化尚未达到阈电位水平之前,它们已经受到窦房结发出并依次传布而来的兴奋激动作用而产生了动作电位,因此其自身的兴奋就不可能出现。,b.超速压抑
23、或超速驱动压抑: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还可产生一种直接抑制作用。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在自律性很高的窦房结的兴奋驱动下,潜在起搏点的兴奋频率远远超过其本身的自动兴奋频率,即潜在起搏点长期处于“超速”兴奋状态(即处于超速压抑状态),因而当窦房结控制中止后,心室本身的自律性在一段时间内才能从被压抑中恢复过来。其确切机制可能和Na泵的过度活动有关。例如窦房结对心室潜在起搏点的控制突然中断后,首先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心室停搏,然后心室才能按其自身潜在起搏点的节律发生兴奋和搏动。,3.自律性的影响因素 (1)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则最大复极电位达到阈电位所需时间缩短,单位时间内发生兴奋次数增多
24、,自律性高,反之则自律性下降。 (2)最大复极电位水平: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小,则与阈电位之间差距减少,自动去极化到达阈电位水平所需时间缩短,自律性升高,反之则自律性下降。最大复极化电位水平高低则决定于3期K+外流的多少。K+外流多则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则自律性降低,反之则自律性升高。 (3)阈电位水平:阈电位上移,则它与最大复极电位之间的差距增大,自动去极达阈电位的时间延长,故自律性降低,反之则自律性升高,一般变化不大。,(三)传导性: 定义 心肌细胞能够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传导性。 心肌和神经、肌肉组织一样也具有传导性,由于心肌是一种机能合胞体,故心肌细胞的任何部位产生的兴奋不但可以沿整个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体解剖生理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