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doc





《创新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创新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8日 10:58来源:社科院农村所作者:赵兴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三化同步”推进的战略使命,赋予了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新的内涵与任务。创新是落实“坚持”这项任务要求的最主动、最积极、最根本的手段和举措。创新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现实需求 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是让农民平等参与“三化”进程,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三化”互促共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让农民平等参与“三化”,核心和重点在于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建立
2、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基础和前提是要调整好“三农”自身内部关系,主动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三化”互促共进做好配套准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调整“三农”自身生产关系的基石和主线所在,推进“三化同步”,创新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责无旁贷。( 一 ) 传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家庭承包制内生的一家一户农民,难以有效引入现代农业资源要素。农业现代化实质是引入新的现代农业要素资源,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传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土地占有与使用相合一的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方式,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引入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等资源要素既缺乏经济实力、也没有规模经济,以一家一户农户为主体
3、的传统农业普遍缺乏引入现代物质资源要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民分工分业进程加快,有地无人种、有人无地种的矛盾不断显现,优化土地资源经营使用关系的客观条件日渐成熟。因此,为传统农业加快引入现代要素,调整家庭承包土地占有与使用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均已具备。而推动农村承包土地占有关系和使用关系相分离,则对创新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出了新要求。( 二 ) 传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集体所有制内含的单个统分结合,难以有效建立现代农业组织体系。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家庭经营是农业普遍存在的主要生产方式,而创新经营组织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推进农业规模生产
4、和协同经营的客观规律。随着农村改革推进和农业市场化的发展,传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的社区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再统一组织农户生产经营,且其服务功能从提供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向提供社区公共产品为主转变,难以为农户有效提供生产经营服务;另一方面,现代农业是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一家一户农户对组织抱团和专业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在坚持集体所有与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基础上,迫切需要推动社区合作与专业合作相分离,创新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 三 ) 传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村民自治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相混同,难以有效
5、形成现代农村治理结构。宪法、民法通则、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集体资产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负责对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和保护。但由于其全国性专项立法滞后于村民自治组织,加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在实践中引起了误解和混同,出现了村民委员会代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现象,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虚化、权能结构错位。这不仅在法理上不通,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在撤村并村和收益分配等实践中,集体资产被侵占、挪用、平调等问题和相关纠纷矛盾时有发生。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推动集体经济
6、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相分离,加快建设村党组织领导下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富有活力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 四 ) 传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农民集体财产权益与户籍身份相捆绑,难以有效形成人口自由流动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内含集体资产收益 ( 包括土地补偿费 ) 分配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 ( 置换权 ) 等一系列权益,在传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成员的界定以户籍为基础依据,这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深入推进、人口迁移日渐频繁的情况下,局限性日益突出。一是农民进城不落户,“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普遍。二是随着附着在城镇户口上社会福利的陆续剥离,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户口的优
7、势发生了逆转,出现了城镇居民户口“非转农”迂回农村的倾向。三是不少农村社区“撤村建居”转变为城镇社区,户口随之“农转非”,其居住也趋于分散,确认成员的户籍标准完全失效。四是农村内部人口流动加快,居住人口的村民身份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错位;带来了户口迁移农民的集体经济权益该在原村享受、还是在新村享受及怎么享受的问题。因此,适应人口自由流动的要求,迫切需要创新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转换集体成员资格的户籍标准,推动农民经济人身份与社会人身份相分离,加强农民集体财产的物权化保障。创新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浙江实践 浙江省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解决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自身不足的问题导向和推动“三化同步”
8、科学发展的目标导向相结合,通过稳定农村承包土地关系和搞活农村土地经营关系“两大”关系,创新和发展农民专业性合作组织与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两大”主体,建立和健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和农村基层组织治理体系“两大”体系,推动融合农村合作制和现代公司制“两大”制度,为确保农村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作出了主动积极的探索实践。( 一 ) 坚持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搞活土地经营使用权并举,创新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一方面,坚持把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创新开展了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完善工作,全面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确保地块、面积、合同、权证“四到户、四相符”,全面落实农民家
9、庭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打下扎实基础,为搞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使用关系做好充分准备。目前全省家庭承包合同签订率和权证发放率已达 95 以上,承包档案信息化数据库基本建立。另一方面,坚持把搞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使用关系作为完善土地承包权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着力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促进机制,加快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 ( 家庭农场 )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一是创设土地流转市场,组建县、乡、村三级上下联网贯通、平台统一、操作规范的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目前全省 90 以上应建的县已建立。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
10、业合作社登记暂行办法,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以土地股份形式的流转。在倡导转包、租赁、转让、互换、股份合作和委托流转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季节性流转。三是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抵押机制。创新探索流转后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工作和抵押贷款试点,促进解决其生产资金临时性紧缺问题。四是创新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指导有条件的县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着力化解因流入方经营不善或自然灾害导致流出农民拿不到租金的风险。目前全省 40.0 的承包农户流出了土地 , 全省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 778.0 万亩,流转率达到 40.3 , 居于全国前列。( 二 ) 坚持发展壮大农民专
11、业合作社和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举,创新和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为推动传统农民转身成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在继续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主推手和建设现代农业主力军来抓。一是从创制立法入手, 2004 年省人大常委会开全国先河创制性颁布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2011 年达到 25938 家,入社农户 86.7 万个,带动非社员农户 402.8 万个,两者合计占家庭承包总农户数的 52.8 。二是从规范提升入手,深入开展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五化”建设
12、,分级创建规范化社、示范性社。全省累计创建市县级规范化合作社 6173 家,省级示范社 878 家,国家级示范社 643 家 ( 占全国总家数的 9.5 ) 。三是创新引领入手,总结推广规模化外延扩张、集约化内涵挖潜、一体化纵向延伸、专业化服务驱动、科技化产能提升、生态化品牌经营、企业化兼并重组、竞合化共享共创等八种发展机制,着力在公平的产权制度上再造富有效率的经营机制。四是从培养人才入手,省政府创新出台引进大学毕业生到合作社创业就业和招收合作社骨干到大学进行学历培训的支持政策。为解决农业服务配套不足的问题,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同时,深入实施农业“服务提升行动”,初步
13、形成了公益性服务、合作型服务、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农业服务复合体系,构建了土地流转、农资供应、质量检测、疫病防控、政策保险等专项性服务和信息、资金、技术、营销、作业等综合性服务相配套的服务框架,探索了以粮食 ( 农机 ) 、畜牧为重点的生产环节服务业发展路子。( 三 ) 坚持建立健全村经济合作社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并举,创新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治理体系。针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虚化、成员边界不明、治理结构错位、法人地位缺失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开全国先河于 2007 年 9 月创制性修订颁布了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赋予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即村经济合作社的法人地位,设定了社员资格边界,创设了以社员 (
14、 代表 ) 大会、管理委员会 ( 社管会 ) 、监督委员会 ( 社监会 ) “三会”为主要内容的治理机制。县级人民政府为各村免费颁发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证明书,村经济合作社据此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取得法人资格。条例有效破解了“集体在哪里,成员在哪里”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虚化问题。 2011 年,村经济合作社首次纳入省委、省政府全省村级组织换届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并取得圆满成功,村党组织书记依法选举兼任村经社社长比例达到 96.1 ,健全完善了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富有活力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保障了村党组织在农村的核心地位,促进了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针对集体经济组
15、织服务功能弱化问题,坚持推动“两个转变”,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是推动发展模式从兴办企业向开发经营集体资金、资产、资源 ( “三资” ) 转变,因势利导,积极引导集体经济从效率低、风险大、以“建工厂、办企业”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发展模式,向风险小、收益稳定、以“开发资源、兴办物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发展模式转变。二是推动经营方式从直接经营向间接经营转变,扬长避短,改变过去自我直接经营的传统方式,主要采取发包、租赁、入股等为主的间接经营方式,促进集体经济收入从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转移到租金上交、投资收益为主的路子上来。 2011 年全省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 259.4 亿元,村均收入 86.3 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 完善 农村 基本 经营 制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