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重点.doc
《动物行为学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行为学重点.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动物行为早期的含义动物行为即是指动物的动作。包括跑、游、爬等各种方式的位置转移(明显行为)、动物的进食、求偶、呼吸,以及身体某些部位的细微动作(如竖起耳朵、发出声音、身体变色等细微行为)。动物行为近代的含义动物行为是指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有动物的状态。除了上述各种情况以外,还包括各类动物出于某种原因而使自身保持暂时的静止状态(静止行为)。 总之,行为是我们观察到的动物对环境的反应,是对环境条件改变的适应活动,所有的行为就是围绕生存而发生发展的。动物行为的特点:主动性(目的性、定向性)、可逆性、动态性(可变性)、迅速性、协调性。什么是动物行为学?
2、就是研究动物行为规律的科学。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有助于生态系统中“信息流”的研究,充分认识和利用有益的动物,控制、防御或“消灭”有害动物,通过学习行为和推理行为的研究,去发现学习及推理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来改善人类的学习和思维。自然选择与行为: 自然选择是行为发生、物种变异最重要的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人工选择: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异同:相同点:选择变异、具创造性、要素一致、变异、选择、遗传;相异处:选择主体不一、自然力与人工力、选择进程不一、快慢、选择目的不一、适应
3、性选择与需要性选择、选择表现不一、由外及内的选择与表面的选择。争斗的类型:一、交往争斗 (地位斗争);二、领土争斗;三、疼痛引起的斗争;四、恐惧引起的争斗;五、应激性的争斗;六、亲本性的争斗;七、性的争斗;八、掠夺性的争斗争斗的休止信息 失败者摆出一副特殊的姿态,即服输的姿态,胜利者就停止争斗。哺乳动物把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摆在胜利者前面;成年鸟模仿幼雏向胜利者乞食。争斗作用:领地、获得食物、接近异性配偶、在群居生活中确立自己的地位。社会生活的好处:1. 减少环境、气候因素造成的损害。2. 防御捕食者。3. 群居动物比独居动物更容易找到配偶。4. 群体动物的觅食成功率高。5. 保卫资源和抵御来自同
4、种或异种个体的资源竞争。6. 社会分工可形成竞争优势。7. 为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社会生活的代价:1. 资源的竞争随群体大小的增加而增加。2. 增加疾病和寄生虫的传播机会。3. 容易发生错配。4. 对生殖的干扰。什么是通讯?通讯(communication)是指动物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并能导致信息的共享,这种信息共享具有生存的适应意义。动物借助于通讯可以把一个个体的内在生理状态等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个体并引起后者做出适当反应。动物的通讯方式:视觉通讯优点:(1)容易定位,如果看到信号,信号发送者的位 置就能确定,如雄性个体的求偶炫耀。呈直线传递,速度快。(3)视觉系统可以提供极为多种多样的信
5、号。包括光感信号、色感信号以及空间和时间格局信号等,这些信号都可能因动物的运动和姿态而发生变化。视觉通讯缺点:(1)如果看不到信号发送者,信号自然就会失效。(2)视觉很容易受到障碍物的阻挡。(3)在夜晚和黑暗处无法使用。(4)视觉效果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因此不能用于远距离通讯。听觉通讯优点:(1)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尤其在水中。(2)声音的传递性质使信息的迅速交流 和即时改变成为可能。信号发出后就消失,不留痕迹。(3)当视觉不灵或受到限制时也能传递信息。听觉通讯缺点:(1)声音容易受到干扰或容易因距离而失真。(2)发送信号需消耗很多能量,必须不断地发送,而且声音信号容易被天敌窃听。化学通讯
6、优点:(1)可以在黑暗中进行并可以绕过障碍物(2)传播范围大,在空气中至少可以传递几千米(3)化学信号稳定,维持时间长(4)具有较强的物种特异性化学通讯缺点:传递速度比较慢,分子越大扩散的越慢;用于通讯的化学物质有时不可能很快消退,如未消退可能干扰后续信息。触觉通讯:相互喂食,即把食物从一个个体传递给另一个个体,常常是口对口;引发梳理行为;靠紧密接触被其他个体携带和运送,有些动物尤其是社会性昆虫是靠咬住另一个个体的颈部而被携带和传送。电场及电通讯:电信号是专门的发电器官产生的,而在大多数种类的电器官均由肌肉衍生而来,只有一些裸背鳗的电器官是来自于神经。雌雄个体之间和不同物种之间常常是不同的。电
7、信号只有在短距离才能起作用,起作用的距离1-2米震动通讯:震动信号可比声音信号传播得更远,因此非常适合于长距离通讯,特别是视觉通讯受到障碍物影响的地区。亲代抚育 亲代投资(parental investment):双亲为增加后代存活机会所做的一切事情。好处:提高后代的存活机会;代价:消耗资源,增加自身遭到捕食的风险;好处代价:亲代抚育;好处代价:就看哪方付出的代价小取食(或及贮食)行为:动物的取食行为包括搜寻、捕捉和加工处理三个方面,其搜寻方式、捕食效率和加工处理技能都对动物的食性范围有直接的影响,但是这三种技能的相对重要性却依食物的特性而有所不同。动物的取食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条
8、件的变化、个体发育阶段的不同及新情况的出现而不断发生适应性变化。动物觅食的方式取决于食物的种类和食物的性质,因此,动物寻找食物和获得食物的效率,以及它们之间为食物而竞争的激烈程度都依食物的种类而转移;不同食物资源对捕食压力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而且食物资源的利用还与气候等环境因素有关。动物的捕食技巧:坐等、潜步追踪和埋伏、搜索和驱赶、远距离追击、截断退路、累垮猎物、集体围猎、利用工具获取猎物。食物的处理 食物的处理是指动物得到食物之后和开始进餐之前对食物所进行的必要的加工过程。食物处理的难易程度是动物选择食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当处理过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情况下,当搜寻和捕捉过程并不需要耗费很
9、多能量的时候,食物处理就可能成为一个主导因素。动物的贮食行为:动物贮藏食物以渡过食物稀少和严冬时节的行为称为“贮食行为”,不论动物贮藏的食物是肉,还是植物的种子、果实,也不论贮藏食物的方式是库存、高挂、埋藏,每一种贮食行为都与这这种动物的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维持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十分有利。在食物数量波动较大的地区,特别是在气候严酷的地区,动物的贮食行为比较常见。故可以认为:动物的贮食行为意味着在动物的生存环境中存在着周期性的食物短缺。最适觅食理论 动物应在投资最小和收益最大的情况下进行觅食或改变觅食行为。最适觅食理论实际上涉及三种选择:1、吃什么食物?(即最适食谱和最适食物类型)2、到
10、什么地方去找食?(最有利的生境斑块)3、选择最适觅食路线,包括移动方向、移动方式和移动速度。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配偶制度:A多配偶制:多雌多雄制、一雄多雌制、一雌多雄制;B单配偶制(一雌一雄制)动物繁殖及幼体出生的方式繁殖方式: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出生方式:卵生、卵胎生、胎生、假胎生、亚卵胎生占域的概念:所谓“占域”是指某种动物的个体或特定群体能在一段时间内防卫的地域或空间,动物占有领域的行为和现象就叫“占域行为”;防卫的对方通常也是同种的其它个体。占有一个领域的可以是一个个体,一对配偶,一个家庭,也可以是一个动物群。动物占有领域的主要好处是:可以或容易得到充足的食物,安全有保证,减
11、少对于生殖的外来干扰,使种群适当分散,预防因过于拥挤而造成负面影响。领域的类型:A类型生殖和取食领域,面积较大;B类型生殖领域,面积较大;C类型群体营巢领域;面积常视个体数而定;D类型求偶及交配领域;面积较小。 领域的标记行为:一个占有者必须知道自己领域的边界在哪里,同时也必须让其他个体知道自己所占有的领域范围,这就要依靠标记了。领域的标记方法有:A视觉标记的好处是可以马上显示局部领域的位置,这在短距离内比较有效;B声音(听觉)标记的好处是个体间存在着广泛的差异,有利于相邻个体间的互相识别,减少邻里之间发生争斗,以便把主要精力用来对付那些更有威胁的新来者; C气味标记的好处是占有者可以“不出场
12、”而达到保卫领域的目的,这样可以避免与入侵者直接战斗,风险较小;有效期较长,特别适用于暂时性重叠领域的标记。另外还有电标记等一些方法。攻击及防御(自卫)行为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区而发生的“战斗”,称作攻击行为。动物的攻击行为有的是肉体的,有的则是其它形式的。 动物保护资源和配偶时,一般有三个步骤:首先是利用化学气味标记这个领域已被占领,或是发出具有识别作用的鸣叫来表示它们的存在,以警告入侵者。第二步是入侵者不顾警告,“非法”侵入占有者的领域,占有者再采用一定的姿势或表情来威胁入侵者。一般情况下,这种威胁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三步是当前两步都不能奏效时,占有者不
13、得不诉诸“武力”来结束冲突。用于战斗的武器是各种各样的,用尾巴(或尾鳍)拍打、用牙咬、用喙啄、用爪抓挠、用腿脚踢打、用角顶撞或刺杀、扔石头等等。一般来说,种内的战斗多流于仪式化(蚂蚁例外),双方很少受到伤害。 进化稳定对策:即是指种群中大多数个体都采取的某一种比其它对策能获得更多好处的对策。最佳攻击方法、最佳取食方法、最佳繁殖方法、最佳防御方法 五种可能的对策:鹰式对策、鸽式对策、威吓性攻击对策、报复性威吓对策、试探报复性威吓对策。一般认为“报复性威吓对策”是一种进化稳定对策,因为它最有利于保持种群内部个体之间关系的稳定性。进化稳定对策是自达尔文以来进化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并在动物行为学上得
14、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凡是有利益冲突的地方都适用,如用于研究仪式化战斗问题、求偶场问题、栖息地问题等。进化稳定对策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个由许多独立的自私实体所构成的集合体(如种群),如何最终变成一个有组织的稳定整体,这不仅适用于物种内部,很可能也适用于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防御行为:被捕食者在与捕食者长期协同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各样的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即任何一种能够减少来自其它动物伤害的行为叫做防御行为。防御既包括种间个体或群体的防御,也包括种内个体间的防御。防御行为可以区分为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两大类。初级防御:初级防御不管捕食动物是否出现均起作用,它可以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穴
15、居或洞居、隐蔽、警戒色、拟态。次级防御:次级防御是只有当捕食者出现之后才起作用的,它可以增加和捕食者相遇后的逃脱机会。回缩、逃遁、惊吓(虚张声势)或威吓、静止防御(装死、假死)、转移捕食者的攻击部位、纷扰、集群、反击。报警信号:猎物在捕食者看见自己之前先发现捕食者,随即发出“警报”告知同伴,这无疑给及时逃避或进行防御准备带来好处,但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危险性。节律行为:动物随着地球、太阳和月亮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而形成的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称为“节律行为”。绝大多数动物具有各自的节律行为。各种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类似时钟的机构,它伴随着动物一生,巧妙地调节着动物行为和生理变化的节律,生物学上将此
16、现象称为生物节律,又称“生物钟”或“生理钟”。节律现象主要受内部因素的控制,但它也受外界周期变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动物通过生物钟,调整其行为与环境变化同步发生,以适应环境。节律类型:昼夜节律昼行性、夜行性、暮(晨昏)行性;潮汐节律(太阴节律);季节节律(年节律);依赖温度节律。迁移行为:迁移是动物群从一个区域(栖息地)运动到另一个区域(栖息地)的行为。迁移的类型有:A 往返式迁移(双向迁移)a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的迁移;b往返于繁殖地和取食地之间的迁移;c往返于取食地和夜宿地之间的迁移;d往返于水体上下的迁移;e往返于生物体某两个部位间的迁移。B非往返式迁移(单向迁移、不定向的迁移):从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 行为学 重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