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降水明排水设计与施工方案.doc
《基坑降水明排水设计与施工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降水明排水设计与施工方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成都天府汇中心项目基坑降水明排水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 审核: 审批: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目录第一节 基坑降水明排水设计及施工方案21. 工程概况21.1 项目概况21.2 地质概况21.3 场地水文条件42. 本工程降排水设计概述42.1 管井降水42.2 坑壁排水52.3 地表硬化封闭52.4 截排水沟52.5 坑内明排水53. 基坑内排水方案63.1 坑内设置排水沟措施63.2 明排抽水设备83.3 人员配备83.4 坑壁内排水措施84. 坑内排水盲沟设置15第二节 排水沟底保护措施171. 条件分析172. 保护措施193. 安全保
2、证措施204. 雨期施工预控方案214.1 材料、设备准备214.2 技术准备214.3 现场部署21第三节 基础持力层泥岩保护措施221. 对基础持力层危害因素分析222. 基础持力层保护具体措施222.1 合理安排人工清底时间222.2 及时排出基坑内积水232.3 软弱地基层换填23 成都天府汇中心项目基坑降水明排水设计及施工方案1. 工程概况1.1 项目概况本工程大底板开挖标高-24.7m,地下5层,基坑较深,地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坑内渗水较多。为有效保障地下主体结构施工,预防积水较多对结构施工造成影响,需对基坑降水明排水进行设计,特编制此方案。1.2 地质概况根据汇日国际广场岩土工程勘
3、察报告 (中节能建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基土按时代成因及土性特征自上而下划分为 5 个工程地质层,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粘性土及粉土层(Q4a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砂卵石层(Q4al+pl)、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粘性土层(Q3fgl)、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层。上述土层按土质类别、密实度差异,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层。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1:杂色,湿,松散,土质不均,成分主要为碎砖块、瓦块、水泥块、砂卵石等为主,其余为生活垃圾,含少量粘性土,回填时间小于1年,砂卵石主要为近期人工扰动天然砂卵石(现场挖方)形成。本层分布厚
4、度为 0.32.8 米不等,平均厚度 0.81 米。素填土2:灰褐、灰黑、黄褐等色,湿,可塑,土质不均,主要为粘性土,含少量碎砖块、 瓦块、水泥块等,回填时间大于2年。本层分布厚度为 0.32.5 米不等,平均厚度 1.23 米。 第四系上全新统冲积粘性土层及粉土层(Q4al):粉质粘土 I1:褐、灰褐,可塑,塑性中等,含氧化铁及铁锰质,土质不均,韧性差,干强度中等,稍有光泽,摇震无反应,局部含粉土薄层,土质不均。本层分布厚度为 0.41.7米不等,平均厚度 0.93米。粉土2:褐灰、褐黄色,湿,稍密,主要含氧化铁、铁锰质及长石、石英颗粒。常与粉质粘土薄层等呈互层状分布,底部常分布薄层细砂或粉
5、细砂,土层韧性低,干强度中等,无光泽反应, 摇震反应轻微。本层分布厚度为 0.41.6 米不等,平均厚度0.96米。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砂卵石层(Q4al+pl)本大层层面埋深在自然地表下 2-4 米左右,主要由砂卵石土组成,局部地段顶部卵石层中含少 量粘性土。细砂1:灰黄、灰褐色,湿-饱和,松散,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碎片和暗色矿物组成,含少量粘性土,局部地段含少量卵石、圆砾等。本层以薄层状分布于卵石夹层中,本层分布厚度为0.41.5米不等,平均厚度 0.75米,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 N120 一般在 2 击/10cm 左右。 松散卵石2:灰、灰黄色,湿饱和,岩性以岩浆岩及变质岩为主。卵石亚圆
6、形,卵石互相不接触,含量 5055,粒径一般 2040mm,最大粒径 70mm,含少量圆砾,其余为细砂。局部地段含约少量圆砾及漂石,个别地方有机质土富集。本层厚度为 0.42.4米不等,平均厚度 0.95 米,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 N120 一般小于4击/10cm。稍密卵石3:灰色、黄灰色为主,湿饱和,岩性以岩浆岩及变质岩为主。卵石亚圆形,卵石间稍有接触,含量 5565%,粒径一般 2060mm,最大大于100mm, 孔隙间充填物主要为细砂及圆砾。本层厚度为 0.33.4 米不等,平均厚度1.29米,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N120为 4-7 击/10cm。 中密卵石4:灰、灰褐、灰黄等色,湿饱和,岩
7、性主要为岩浆岩及变质岩。卵石亚圆形,卵石多数接触,含量 65以上,粒径一般3060mm,最大大于120mm, 孔隙间充填物为砂粒及砾石。本层厚度为 0.47.2 米不等,平均厚度1.42米,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 N120 为 7-107 击/10cm。密实卵石5:灰、灰褐、灰黄等色,饱和,岩性主要为岩浆岩及变质岩。卵石亚圆形,含量75以上,粒径一般 4070mm,最大大于130mm,孔隙间充填物为砂粒及砾石。本层厚度为 0.411.8 米不等,平均厚度 3.31 米,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N120为10击/10cm 以上。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卵石及粘性土层(Q fgl):本层层面埋深一般在自然地表
8、下 19-22 米左右。含粘性土卵石1:黄、黄褐、褐红等色,饱和,岩性以岩浆岩及变质岩为主,卵石风化强烈,多呈强风化状。卵石亚圆形,卵石间稍有接触,含量5055%,粒径一般2030mm,含约20%的 圆砾,其余为粉质粘土。本层厚度为 0.41.8 米不等,平均厚度 0.88米。粉质粘土 II2:灰、灰黄、灰白等色,可塑,塑性略高,局部地段夹薄层粘土,含氧化铁及铁锰质,个别断面可见铁锈(Fe2O3),土质不均,韧性差,干强度中等,稍有光泽,摇震无反应。 本层厚度为 0.52.7米不等,平均厚度1.36 米。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根据其风化程度及结构差异,分为强风化泥岩、中风化泥岩等亚层,
9、其层面埋深一般在自然地表下20米左右,其特征如下: 强风化泥岩1:棕红、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巨厚层构造。岩石强风化为主,取芯呈块状或柱状,少量全风化呈土状,裂隙发育,其间充填氧化铁薄膜。层面水平,岩体较完整。本层厚 度为 0.85.0 米不等,平均厚度 1.98米。中风化泥岩2:紫红色、棕红色等。泥质结构,钙质胶结,中厚巨厚层构造,裂隙发育, 其间充填少量石膏,并在局部形成空洞(直径小于 10mm)。岩石中等风化为主,取芯多呈现长柱状。 层面水平,岩体较完整。本层厚度为7.821.6米不等,平均厚度13.84米。微风化泥岩3:紫红色、棕红色等。泥质结构,钙质胶结,中厚巨厚层构造,裂隙发育,其
10、间充填少量石膏,并在局部形成空洞(直径小于 10mm)。岩石微风化为主。层面水平,岩体较完整。本层厚度为1.421.3米不等,平均厚度8.07米。1.3 场地水文条件本工程拟建场地北侧为南河,距离场地最小距离为30米,该处河面宽约50米,深约7米,在场地 21#钻孔外侧河面处测得河水水位为 493.30m,由于该河距离场地较近,其与本场地地下水存在较密切的水力联系,即丰水期南河向本场地下水侧向补给,枯水期场地地下水向南河侧向补给,当本工程采取施工措施降低本场地地下水时,南河河水将侧向补给本场地地下水,这将会对本工程基坑降水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内存在三种形式的地下水,由上到下依次为
11、:第一种为赋存于上部人工填土中的上层滞水,无稳定、统一的自由水面,因此勘察时未测得该类水的地下水位,其主要靠大气降水及周边管沟渗水补给,其水量较小,施工时易于排除,对本工程建设不会造成大的影响。第二种为赋存于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是场地内的主要地下水类型,其主要受大气降水、上游地下水及周边河流地表水补给,水量较丰富,水位变化主要受季节性及周边施工降水控制。勘察期间为地下水枯水期,本次勘察测得其稳定水位一般为自然地表下 5.06.5m,水位标高为493.26494.10m。本工程勘察时,场地内基坑已经大面积开挖,使得该类地下水在场地内多处直 接出露地表。第三种为赋存于下部泥岩裂隙中的基岩裂隙水,
12、其主要受大气降水及上部砂卵石层中的地下水补给,无统一的自由水面,水位呈各向异性,水量较小,施工时可采用明排措施予以排除。根据本工程紧邻南河,施工降水时南河河水会向本场地地下室侧向补给等不利因素,本场地内卵石 含水层综合渗透系数可按 22.9m/d 取值。2. 本工程降排水设计概述2.1 管井降水根据成都地区降水施工经验,本工程降水主要采用管井降水方法。但由于基岩为不透水层,其顶面埋深约2122m,根据成都地基类似工程经验,目前的管井降水技术仅能将地下水降至基岩顶面以上约2m,因此本工程管井降水必须同时结合坑底集水明排措施解决基坑降水问题。设计降水管井共计45口,井深均为25m。井距约18米,其
13、中靠人民南路一侧布置10口降水井。2.2 坑壁排水对本基坑坑壁的排水,在每两桩之间设置一列泄水孔。泄水孔孔径50mm,泄水孔竖向间距2m。泄水孔接导水管导入沿基坑四周架设的环形排水管道,汇入现场集水坑后排出基坑周边市政管道。2.3 地表硬化封闭坑边地表需用砼硬化封闭,防止地表水渗入坑壁土体。2.4 截排水沟基坑东西两侧坑边有场地条件,设置截水明沟,截水沟距坡顶边线0.5m,做法如下:基坑南北两侧坑边无场地条件,无法设置截水沟,坑边用砼硬化封边,并在距基坑边线100mm的地方砖砌100mm高挡水坎,并通过地表找坡将地表水引流至市政排水系统。做法如下:2.5 坑内明排水目前土方已开挖到基岩,而砂卵
14、石层与基岩交接位置的水位无法下降,靠管井井点降水已不能满足降水的需要,故需要在开挖土石方过程中在基坑内设集水坑和排水沟,坑内积水通过污水泵抽水的方式进行明排水。3. 基坑内排水方案基坑内的来水,主要为基岩面部位的桩间渗水和雨季基坑雨水,其中桩间渗水为主要的来水。根据基坑来水特点,采取坑壁内排水措施、坑底设排水沟和集水坑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基坑内排水处理。3.1 坑内设置排水沟措施(1) 坑内排水沟设置:一次作业区施工时,除西北处马道位置处,其余沿距基坑边线5m处设置排水沟,具体做法如下图所示 :集水坑四周和底面也浇筑100厚C20垫层,排水沟积水汇入集水坑后,通过大功率抽水机抽至沉砂池,经沉砂池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坑 降水 排水 设计 施工 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