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心理学章节练习题.doc





《(完整版)心理学章节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心理学章节练习题.doc(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完整版)心理学章节练习题【精品文档】第 62 页第六章 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练习题一、填空题1. 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2.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3. 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 在个体心理发展方面,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性的观点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5.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6. 自我是本我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遵循现实原则。7. 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8. 皮亚杰认为,守恒是具体
2、运算阶段区别于前运算阶段的重要标志。9.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四个方面。10. 维果茨基从种系与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1. 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为中介的。二、选择题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是遵循( C)。 A.快乐原则 B. 现实原则 C. 道德原则 D. 利己原则2. 埃里克森认为,在儿童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与疑虑,体验着(B )。 A.希望的实现 B. 意志的实现 C. 目的的实现 D. 能力的实现3.皮亚杰认为,儿童
3、思维出现“自我中心”特征是在( B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4.皮亚杰通过一系列守恒实验,发现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获得“物质守恒”的时间是( B)。 A. 68岁 B. 79岁 C. 810岁 D. 910岁三、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2.学习准备3.图式4.最近发展区四、简答题1.简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2.简答埃里克森关于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3.简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4个阶段理论。五案例分析题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
4、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闹一场。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还有一次,放学路上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了他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后才回家。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
5、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找出证据和证人。 问题:1.造成吴某叛逆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2.作为他的班主任,你将采取哪些措施对他进行教育? 3.这个案例有什么教育启示?六 论述题 1.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进行课堂教学。 第二章 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注意的思考与练习:一、 填空题 1.专心孜孜、心无旁骛、朝三暮四、胡思乱想等指的就是(注意)。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3.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
6、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4.(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或任务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5.一般而言,注意的品质有(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等几个方面。6.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7.根据当前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这是(注意的转移)举例说明。 1.注意 2.注意的分配 3.有意后注意二、 分析题 一位老师在上某一节课时,有意地采取了以下做法:(15分) (1)走进课室时,将画好的小黑板画面朝里,放在不显眼处,等到讲课需要时才亮出。 (2)
7、上课时先给学生讲解这节课的目的、任务,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 (3)当他发现有学生做小动作时,不是点名批评,而是突然停止讲课或提高说话的声音。 这位教师这样做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教材P25:无意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三、 论述题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答案:P25-27 :注意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概括要点说明)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二、填空题1、( 知觉 )是有机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2、感觉可以分为( 外部感觉 )和( 内部感觉 )两大类。3
8、、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是由( 光刺激 )作用于人眼所产生的。4、人类语言信息和其他与声音有关的信息主要就是通过( 耳朵 )获得的。5、根据所知觉的事物的特性,可把知觉划分为( 物体知觉 )知觉和( 社会知觉 )知觉。6、( 时间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7、社会知觉是指对人的知觉,包括( 自我 )知觉、( 人际 )知觉及( 对个人 )知觉。8、( 错觉 )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9、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疑人偷斧”等指的是( 错觉 )。10、( 观察力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
9、、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是运用外部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形态的一种计划性和目的性很强的自觉感受活动。三、单项选择题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 B )毫微米的光波(电磁波)。 A.360760 B.380780 C. 480780 D.4008002.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之中,我们会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对象,而未能被注意到的其它事物则成为背景,这是( A )。 A.知觉的选择性 B. 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逻辑性 D.知觉的恒常性3.看见一个苹果,听一首乐曲等是感觉心理现象。B 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听觉4.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 B )赫兹的声波,在这个范围以外的声
10、音是听不见的。 A.2020000 B.1620000 C.4002万 D.2002000三、名词解释 1、知觉2、时间知觉3、知觉整体性4、错觉四、问答题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P27感知的含义)2、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P28-29)3、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P31)五、案例分析:1、为什么教师板书时,有时用彩色粉笔?为什么有的教科书某些地方用粗体字或加上着重点?有些人读书,为什么在书上做上各种记号?参考答案:a.符合知觉选择性原理;b.结合例子分析第三章 记忆的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20分)1、记忆包括( 记 )和( 忆 )两个基本过程;( 识记 )、( 保持 )
11、、( 再现(再认或回忆) )三个环节。2、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 记忆 )就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3、按记忆信息保留的时间长短,把记忆分为(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和( 长时记忆 )三种记忆系统。4、按记忆内容,可将它分为运动记忆、( 形象记忆 )、情绪记忆、( 情境记忆 )、逻辑记忆。5、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 7 2 )模块。6、( 保持 )是指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与巩固的过程,是记忆的中间环节。7、德国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 )认为, 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呈(先快后慢 )的趋势。8、( 再认 )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呈现在面前,觉得熟悉,能够确认或重新认出来。9
12、、( 前摄抑制又称前摄干扰)是指先前学习过的材料对识记、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10、一个人的记忆力水平综合起来,可以从记忆品质的(敏捷性 )、持久性、( 准确性 )和( 备用性)等四个方面来衡量和评价。三、案例分析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位教师的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参考答案: 1、这些教法应用了意义识记(意义记忆或理解识记)的心理学原理。
13、2、 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 3、这位教师教 “买”与“卖”这两字时,向学生指出只有多了才能,少了则就要回买来,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而针对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时,则教学生“干燥”与“火”有关,“急燥”与心情有关,心急是总会跺脚,因而是“足”傍。 四、问答题 1、如何复习才有较好的效果? 有较好复习效果应做到: 及时复习。 清晨起床和睡前复习。 把握好复习时间间隔。试图回忆。 过电影。2、比较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区别与联系。 持续时间编码形式容量是否有意识储存与提取举例瞬时记忆(5分)一瞬间的记忆;1至2秒钟左右外界刺
14、激物的形象瞬时记忆的容量较大,一般为920比特无意识视觉后像短时记忆(5分)1分钟以内或是几分钟的记忆听觉编码为主;少量的语义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 2模块有意识信息提取是较完全的;串行加工平行加工打电话时复述电话号码长时记忆(5分)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1.语义编码2. 形(表)象编码容量极大,包括人所记住的一切经验一般意识不到平时永久性记忆的人或事联系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为瞬时记忆,没注意便消失。如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不及时复述则遗忘。如加以复述,并编目归类就转入长时记忆,在长时记忆内储存。在一定条件下又被提取出来。提取时,信息从长时记忆回到短时记忆,从而
15、被意识到。3、 影响识记的因素有哪些?识记方法有很多,比较有效的实际方法主要有:(1)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3)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相结合; (4)集中识记与分散识记相结合;(2分)(5)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6)多种感官并用。 第三章 思维与想象 一、填空1、思维的特点包括 、 。2、根据思维凭借对象的不同,思维可以分为 、 和 。3、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 、 、 、 。4、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划分为 、 。5、梦是 的极端形式。6、指向未来并能实现的想象称为 。7、凭借头脑中已有的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类型是 。8、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
16、各个部分、属性的思维过程称为 。9、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按不同的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称为 。10、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是 。11、判断由 组成,以 的形式表现。二、选择 1、由于思维的( ),人们才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感知到的事物。A. 抽象性B.概括性C.独立性D.间接性2、三个数字ABC,其中AB、 BC,可知AC,这属于( )A. 逻辑思维B.发散思维C.动作思维D.创造性思维4、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获得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是( )。A. 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动作思维D.创造性思维5、作为思维的重要过程之一,(
17、 )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极其关系。A. 分析B.比较C.综合D.抽象与概括6、( )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A. 分析B.抽象C.综合D.概括7、个体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这一思维活动以后,最可能进行的思维过程是( )A. 分析B.抽象C.综合D.概括8、在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时,头脑中形成的阿Q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 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表象形成9、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时,塑造的阿Q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 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表象形成11、初
18、中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 )。A、形象抽象思维B、理论型思维C、辨证思维 D、经验型思维12、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并开始形成( )。A、抽象逻辑思维B、发散思维C、辨证思维D、形象抽象思维13、初中学生的想象( ) A、多为有意识有目的的B、全属有意识有目的的 C、意识性目的性较差D、多为无意识无目的的三、名词解释:1、思维2、定势3、想象四、简答题1、思维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别有哪些种类。2、想象的种类。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中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5、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6、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7、思维的品质。五、案例分析1
19、、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2、有时候,我们在以某种方式解决问题以后,在随后解决有类似特点的问题时,会不自觉的沿用这种方式。很多时候,人们都认为床单只能用来铺床、玻璃瓶只能用来装水,而不知道他们还能有其他用途。请依据问题解决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六、论述1、中小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培养。2、中小学生良好的想象力的培养。答案:一、填空1、间接性 概括性 2、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3、发现问题
20、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4、有意形想象 无意想象 5、无意想象 6、理想 7、形象思维8、分析 9、系统化 10、概念 11、概念 句子二、选择1、D 2、A 3、BD 4、D 5、B 6、B 7、D 8、A 9、A 10、ABCD 11、D 12、A 13、A三、名词解释1、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2、定势: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3、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四、简答题1、1)按照思维凭借的对象,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根据思维过程指向的
21、不同,分为集中思维、发散思维;3)根据思维创造性程度,分为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2、1)根据想象活动有无目的性,分为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其中有意想象根据创造性的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3、1)问题情景;2)知觉特点;3)知识经验;4)定式;5)功能固着;6)原型启发;7)动机、情绪与个性因素。4、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2)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多;3)想象的现实性逐渐增强。5、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3)思维独立性与批判性日益增强;4)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逐渐消失。6、1)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版 心理学 章节 练习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