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医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皮肤病医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病医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皮肤病医案第二章 病毒性皮肤病医案 一、蛇 串 疮 (一)王肯堂医案 一人六月途行,受热过劳,性又暴躁,忽右肋痛,皮肤一片红如碗大,发水疱疮三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郁火治之。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服,其夜痛极,且憎热。次早视之,皮肤上红大如盘,水疱疮又加重三十多粒,医教以水调白矾末敷,仍于前药加青黛、龙胆草进之,夜痛益甚,肋中如钩摘之状。次早视之,红及半身矣,水疱又增至百数,乃求王诊治。为订一方,以大瓜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进药少倾,即得睡,及觉已不痛矣。盖痛势已急,而时医执寻常泻肝正
2、治之剂,又多寒苦,愈添其燥,故病转增剧。水疱疮发于外者,肝郁既久,不得发越,乃侮所不胜,故皮腠为之溃也。瓜蒌味苦寒。经云:“泄其肝者缓其中。”且其为物,柔而滑润,开郁不逆,甘缓润下,又如油之洗物,未尝不洁,此其所以奏效之捷也。(引自:证治准绳卷四) 评析:本案为王肯堂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王肯堂(15491613),明官吏、医学家。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人,世业医。尝博集医书,并结合长期临证心得,历11年编成证治准绳44卷,博涉古今,内容丰富。全书采摭广泛,条理分明,以证论治,立论平正,流通较广,对后世影响较大。 蛇串疮的特征是皮肤上有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每多缠腰而发,故
3、本病又名缠腰火丹或称蛇丹、蛇串疮、蜘蛛疮,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为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发生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化火,肝经火毒外溢皮肤;或因脾失健运,停湿化热;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 本案患者平素性情暴躁,复因过劳,湿热火毒内侵,外发于肝经循行之处而形成蛇串疮。一诊投苦寒燥湿清热、疏肝破气行郁之黄连、青皮、柴胡等药,发越肝经郁火,反致火毒愈烈,皮肤水疱增多;二诊仍以前方加味,导致火邪发越,疱疹愈多增至百数。方药基本对证,病何故加剧?内经云:“无刺熵熵之热”意为当火热炽烈之时,治宜缓和。不宜苦寒直折其势或更加发越,否则将与新形势格拒不纳,反添其燥而使病势转剧。前医失误原因即在
4、于此。王氏认为此案水疱发于外者,是为肝热久郁,不得发越,乃侮所不胜之肺脏而成。皮毛属肺,皮腠为之破溃,火毒从此外泄。因此拟甘寒泄热、润下和中法治之,给邪出路。瓜蒌,能泄其肝者缓其中,其质柔滑润,人肺胃大肠经,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开郁不逆,甘缓润下,引邪外达,以柔克刚。故选瓜蒌为主药;佐少许红花活血散结止痛;以生甘草解毒缓急。由于药味简约中的,故取效甚捷。一剂服后即痛缓睡安,病情稳定。 (二)刘启庭医案 杜某,女,54岁。自述胁肋部灼痛,晚上加重1周。1个月前因家庭小事生气出现胸闷气短,心烦意乱,嗳气不畅,时感胁肋痛,未注意治疗,以后逐渐加重,胁肋疼痛难忍,特别是晚上痛不能人眠。到某医院检查,
5、胸透、B超未见异常,口服维生素B1、谷维素、去痛片治疗,不见好转。又到某医院,按胆囊炎服中药治疗,仍不见效,来院就诊。病史同上,检查见前后胁肋部部分皮肤呈片状红润,有小红色疹,稍痒,自己尚未发现,伴有头痛,发热,心烦易怒,口苦而干,食欲差,大便于结,小便黄。舌质红苔白,脉弦稍数。血常规检查正常。诊断为带状疱疹。 中医为肝胆热毒蕴结,缠腰火丹。 治宜解毒凉血、清肝泻火。 药用:夏枯草20g,赤芍30g,龙胆草15g,炒栀子10g,大黄12g,板蓝根30g,大青叶30g,柴胡15g,全蝎10g,蜈蚣2条,荆芥12g,甘草10g。水煎服。 另用雄黄、蜈蚣、黄连研细外涂。 服药3剂后来诊,发热头痛减轻
6、,皮疹呈片状增多,红肿痒痛,出水结痂。前方去大黄又服6剂。来诊述发热头痛已除,疼痛明显减轻,皮疹未见增多,部分结痂,仍有部分出水刺痛。 又服10剂,皮疹结痂脱落,留有色素沉着斑。但仍有发作性胁肋部灼痛,给予养血祛风药,当归15g,川芎15g,白芍15g,柴胡15g,枸杞子15g,赤芍15g,全蝎10g,防风10g,甘草10g。水煎服,又服药20剂,痛止,停药观察月余,一切正常。(引自:刘启庭医学经验荟萃) 评析:本案为刘启庭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刘启庭,1934年生于安徽。中医主任医师。其主张中西医结合,对内、外、妇、儿科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丰富。 本案患者因湿热毒邪伏于体内,阻闭经络,导致气血
7、不畅,故先出现阵发性烧灼样肋间神经痛,而无明显特征性皮肤损害,因之误诊误治。1周后胁肋疼痛加重,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水疱等典型皮损,方诊为带状疱疹,证属肝胆湿热、热毒偏盛型。刘氏治疗此案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解毒清肝,直折病势。以活血解毒、清肝泻火之重剂内服,并配合雄黄、蜈蚣、黄连研末外涂,内外合治重挫病势。以夏枯草、龙胆草、柴胡疏肝散结,凉血解毒;赤芍凉血化瘀;炒栀子、大黄清利肝胆湿热,泻腑去浊;板蓝根、大青叶散热解毒。第二步:随症变化,继清热毒。前方3剂后,症状减轻皮疹增多出水结痂,此为里邪外达之象。去苦寒重剂大黄,防过剂伤阴,以其余诸药继续清解。 第三步;养血祛风,调理善后。病至后期,津
8、血亏耗,血虚风燥,故治以养血祛风,甘寒救阴通络止痛之品,给予当归、白芍、防风、全蝎等药善后。 (三)施慧医案 朱某,女,27岁。初诊日期:1985年3月6日。 患者左侧头额部疼痛已1周,出现红肿水疱4天。初起于左前额出现红色小颗粒,并伴有针刺样疼痛,形成集簇水疱,且向头顶及左眼睑蔓延,左目红肿,坐立不安。经某医院诊为“面部带状疱疹”,经注射维生素及抗生素等药后,效不显。口渴口干苦,头晕痛,大便干,小便短赤。检查:左侧颜面从颊部、额部、上唇及左上眼睑大片潮红肿胀,并见高粱粒至黄豆大红色丘疱疹,集簇成群,上下眼睑水肿,不能睁眼。脉弦数,舌红苔黄。 中医诊断:蛇丹。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证属:湿热上
9、壅,化火化毒。治则:清肝泻火,凉血解毒。 方剂:方用清肝解毒汤加紫花地丁12g,水煎服。5剂。 二诊(3月15日):药后红肿见消,部分皮疹结痂,疼痛减轻,未见新生皮损。效不更方,上方续服5剂。 外用:加味金黄散调紫草油涂搽,每日12次。 三诊(3月28日):患部皮损已全部消退,仅遗有少量淡褐色色素沉着,无痛痒,眼睑红肿消退。临床痊愈。(引自:施慧现代中医临床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施慧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施慧,著名中医学者。施氏治学严谨,经验丰富,融汇中西,擅长内、妇、皮肤科及男科疾病的诊治。为中医辞海编委,出版专著5部。 带状疱疹即中医蛇丹,因其缠腰而发又称为缠腰火丹。而其发于头面部者,尤其是
10、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甚至影响视力和听力。本案患者左侧头额部疼痛,继而出现红肿水疱,迅速遍及头面,致使眼睑肿胀不能睁眼,并伴刺痛,口干口苦,头晕痛,舌红苔黄,诊为肝胆湿热,火毒上攻之蛇丹。首诊施氏自拟清肝解毒汤加紫花地丁以清肝泻火,解毒活血。方中药用龙胆、栀子、蒲公英、石膏、黄连清肝泻火;生地黄、玄参、牡丹皮、紫草凉血解毒;大肯叶、金银花气血两清。5剂药后二诊,红肿渐消,部分皮疹结痂,疼痛减轻,无新生皮损,病情得以控制。效不更方,继予上方,以防余炭复燃。并用加味金黄散调紫草油涂搽以凉血消斑,保护新生皮肤。半月后皮损消退,眼睑恢复正常。临床痊愈。 (四)张志礼医案 李某,男,86岁,
11、1998年10月12日初诊。 病史:今年春节后患感冒,高热住院治疗。出院后自觉心前区疼痛,疑“心绞痛”,在急诊留观,未见心血管病阳性体征,5天后,左侧胸部至腋下、左侧后背,出现大片簇集成群的丘疱疹,即以“带状疱疹”收住院治疗。1个月后皮疹消退出院,但疼痛至今未缓解,彻夜难眠,痛苦呻吟口苦、便干,即来院要求中医治疗。 诊查:左侧胸部,腋下至背部有带状疱疹沉着及瘢痕,局部疼痛拒碰,痛苦面容,气短疲惫貌。舌质紫暗,舌苔白腻,脉沉弦。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辨证:气血两虚,血脉瘀滞,余毒未尽。 治法:益气养血,通络止痛,清解余毒。 处方:黄芪15g,太子参15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
12、10g,红花10g,元胡10g,川楝子10g,全虫10g,地龙10g,紫草根15g,板蓝根30g。 二诊:服上方7剂,疼痛有缓解,仍有大便干,左侧胸部自觉发胀,前方去当归加全瓜蒌15g,枳壳10g,熟大黄10g。 三诊:服上方14剂,疼痛明显减轻,仍觉胸部闷胀,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仍有气滞,大便干,故更方,上方去川芎、地龙,加制乳、没药各3g,木香10g,陈皮10g,杜仲10g,干生地黄30g。四诊:服上方14剂,疼痛基本消退,夜眠安,胸部胀闷减轻,大便调,继续服用前方11剂,临床治愈。(引自: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 评析:本案为张志礼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张志礼,主任医师,皮肤病学专家,从
13、事皮肤病工作数十年,医术精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带状疱疹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人多见,且多为外感、过度劳累、年老体弱等免疫力低下患者。遗留后遗神经痛者多因早期失治误治引起,该病人年老,机体免疫力往往低下,虽经治疗皮疹消退,但后遗神经痛令患者彻夜难眠。张氏根据脉舌辨证为气血两虚、血脉瘀滞、余毒未尽,治以益气养血、通络止痛、清解余毒,以黄芪、太子参补益气血。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对免疫功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归、川芎、丹参、红花活血化瘀;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紫草、板蓝根清解余毒;全虫、地龙既能平肝熄风,又能通络止痛。玉揪药解曰:全蝎“穿筋透骨,逐湿除风”,故对病久入络者用之神效,由于用药紧扣病
14、机,故仅服14剂疼痛即基本消退。临床遇此高龄后遗神经痛者,往往迁延数月,虽经理疗、针刺封闭等治疗,收效甚微。张氏此案值得借鉴。 (五)朱仁康医案 韩某,女,48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年10月7日。 主诉:左侧脸面和头皮疼痛1年多。 现病史:于去年9月曾因左侧脸面患带状疱疹后,左脸部沿眼睑、颞颥部放射至额部头皮等处,呈阵发性剧烈刺痛和刀割样,坐立不安,一日发作多次。 检查:痛苦病容。局部皮肤未见异常。 脉象弦紧,舌质红,苔薄白。 证属:肝胆经风邪火郁,未经发泄。 治则:散风清热,熄风定痛。 药用:川芎二钱,菊花三钱,白蒺藜三钱,羌活二钱,蝉蜕钱半,钩藤四钱(后入)。7剂,水煎服。 另全蝎
15、一两研末分作10包,每日2次,每次l包,开水调服。二诊,(10月18日)药后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亦见减少。前方加炒白芍三钱,天麻二钱,嘱服7剂。全蝎末改服每日1包。 三诊:(10月27日)疼痛基本控制,每日偶痛一二次,每次数秒即止。仍服前方去天麻,接服7剂后即停止发作。(引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朱仁康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朱仁康,生于1908年,字任健,江苏无锡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主任医师,著名皮肤病学专家。 带状疱疹好发于头面。病毒侵犯三叉神经则疼痛剧烈,尤其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往往患者较长时间的后遗神经痛。本案韩某患带状疱疹后遗三叉神经痛已1年余,可谓长矣。笔者认为,该患
16、者初发未重视或未能及时正规治疗,以致延误病程,留下此后遗神经痛。如能在1周至lo日内及时治疗,即可避免留此后遗症。朱氏根据脉舌辨证为肝胆经风邪火郁,未经发泄引起,治宜散风清热,熄风定痛。方中川芎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活血行气。本草汇言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故为治头痛要药。现代药理研究川芎有扩张血管降血压、镇静镇痛等作用。配合菊花、白蒺藜、羌活、蝉蜕、钩藤散风清热,熄风止痛。重用全蝎搜风通络,散结止痛,治疗3周而愈。 (六)顾伯华医案 朱某,男,18岁。住院号:33625。入院日期:1974年9月16日。 初诊:患者1周前有瘙
17、痒刺痛感,以后渐加重,伴有发热,全身不适,再起水疱,自己抓破,红肿疼痛,部分化脓。 检查:体温376C,左胁及腰部散在成群的水疱,绿豆到黄豆大小,疱周基底发红,疱液浑浊,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呈腰带形排列。左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痛。苔薄黄腻,舌尖红,脉细数。肝胆湿热蕴蒸皮肤。拟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三钱,黄芩三钱,紫草三钱,板蓝根一两,金银花四钱,柴胡三钱,泽泻三钱,珍珠母(先煎)一两,生甘草一钱,三帖。 外用:青黛膏。 二诊:9月20日。发热已退,带状疱疹大部分结痂,稍有鼻塞咽痛。苔薄,脉濡。再拟前法。 金银花五钱,连翘四钱,黄芩五钱,板蓝根一两,龙胆草钱半,生地黄五钱,赤芍三钱,车前子五
18、钱,生甘草钱半。 服7帖,痊愈出院。(引自:外科经验选) 评析:本案为顾伯华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顾伯华,1916年生于上海,教授,中医外科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1936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行医50年,对中医外科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对疮疡、皮肤病、肛门病、急腹症、乳腺病、血管外科学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现任上海中医学院顾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带状疱疹,中医学认为多由肝火湿热蕴结而发病,用清肝胆利湿热的龙胆泻肝汤治疗,多能获愈。初诊方中重用龙胆草配栀子、黄芩既泻肝胆实火,又清下焦湿热;柴胡、泽泻、板蓝根、金银花、生甘草等清热解毒,苦寒直折,配合外用膏剂,遏住发
19、热和渗出,病情迅速得以控制。二诊时针对风热上攻,鼻塞咽痛症状,仍以原方化裁加入上焦疮家圣药连翘和利水行湿而不伤正的车前子,使风热、湿邪从小便而出,伍以生地黄、赤芍,清热凉血活血解毒,从而使全方泻中有补,疏中有养。本例年龄较轻,疼痛尚不严重,故未加延胡索等镇痛之晶。若为老年患者,则用药既要顾护胃气,又要理气止痛,兼用安神之味。 (七)秦泳医案 刘某,男,64岁。2002年4月9日,因“蛇丹愈后痛”1年余来诊。患者于2001年2月感冒后,突然感到左侧头皮、额,眼部烧灼痛,继之皮肤掀赤肿胀,迭起成群簇集的水疱,病情急重,进展迅速。遂在当地医院西医诊为:带状疱疹。中医诊为:蛇丹。予以中西药治疗月余,疱
20、疹消退,痂皮脱落。但左侧头皮、额部皮肤仍觉隐痛或刺痛,呈周期或无规律性发作,且逐日加剧。每兼心烦急躁,受风寒或夜间为重,甚至疼痛难忍,不可触碰。嗣后曾在多家医院诊治,西医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医诊为:蛇丹愈后痛,经中西药、针灸等方法调治无效,方来就医。刻诊:左侧头皮、额部皮肤片状色素减退或沉着斑相间,感觉异常,情绪烦躁,口干唇燥,毛枯肤槁,夜热早凉,寐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黯红少苔,脉沉细涩。此乃卫外不固,热毒上扰;阻络伤阻,余邪未尽。证属:肝肾阴亏,瘀血阻络。投增液逐瘀祛风汤化裁。 药用:生地黄、熟地黄各30g,玄参15g,天冬、麦冬各10g,鸡血藤30g,桃仁、红花各10g,
21、五灵脂(包煎)30g,秦艽、防风各10g,当归20g,黄芪30g,香附12g,羌活、地龙、川芎各10g,甘草6g,蜈蚣3条,酒大黄6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水煎服,并水煎外洗1次,15剂为1个疗程。 复诊:临床症状改善,情志好转,疼痛减轻,惟遇天气变化或受风寒略觉隐痛,睡眠一般,大便不干,宗原方去酒大黄,加钩藤、石菖蒲以加强熄风安神之力,续服下1个疗程。 三诊:临床症状解除,神志、睡眠均好,疼痛完全缓解至消失,效果显著。 为巩固疗效,再服20余剂,病告痊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自:中医药学刊,2005,(1):156157 评析,本案为河南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秦泳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 蛇丹愈后
22、痛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老年患者在皮损消退后,仍有愈后痛,往往久治不愈,颇为棘手。中医辨证归属瘀证范畴。详审其因,多数患者年老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血气既衰,肝肾阴亏是发病的内在因素,为其本;外海风寒毒邪致气血瘀阻是引起本症的外因,为其标:又因热病已久,每多气虚阴亏,或过用苦寒除湿之品,使液竭津枯、肠燥便秘,从而使阴津更加不足。其痼疾多以气虚、阴虚、血瘀、风寒杂合而并病发生,其中阴亏液涸,瘀血内停和复感风邪乘虚侵袭,贯穿着病理的始终。治疗不仅要注意化瘀祛邪,更要重视益阴扶正。因而滋阴扶正,活血化瘀,怯风散寒为其法,兼而调理,可获全功。临证投增液逐瘀祛风汤,实际为温病条辨的增液汤,合医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皮肤病 医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