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二版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第二版复习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语言的功能和陷阱王蒙多年前即提倡“作家学者化”,其实优秀的作家开讲学问,也是别具风格的:不是高头讲章,却是妙语连珠,妙趣横生。王蒙在讲演中探讨了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提出了相当深刻的语言学观点。例如“语言创造了人”,“语言和思想的辩证关系不但变成思想的符号,变成思想的载体,而且变成思想的一个驱动力,成为激活思想的一个因素”等。这篇讲演稿既富有学术含量,又平易通俗;既体现出学术讲演的严肃性,又活泼幽默,充分调动起会场的气氛,在互动中达成了最佳的演讲效果。语言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术问题,对语言的研究甚至引发了二十世纪哲学思想的全球性转向。王蒙的演讲当
2、然不是从哲理层面的全方位探讨,但他从社会文化功能的角度来谈,紧紧结合社会、人生的实际,颇有独具只眼的地方。无论是对于增强社会的批判力,还是自觉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本文对青年朋友都是大有裨益的。知识识记1.王蒙:当代著名作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表、出版小说、评论、散文、新旧体诗歌、杂文作品共一千余万字。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986年至198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2.讲演稿:也叫演说词,是在较隆重的集会和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文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具有针对性、情感性和通俗性的特征。3.讲演稿的体例:讲演稿的正
3、文由开头语、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开头语。开头语的任务是吸引听众、引出下文。有六种形式:A由背景和问候、感谢语开始;B概括讲演内容或揭示中心论点;C从讲演题目谈起;D从讲演缘由引起;E从另件事引入正题;F用发人深思的问题开头。第二部分:主体。主体即中心内容。一般有三种类型:A记叙性讲演稿。以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生活画面的描述行文;B议论性讲演稿。以典型事例和理论为论据,用逻辑方式行文,用观点说服听众;C抒情性讲演稿。用热烈抒情性语言表明观点,以情感人,说服听众,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寓情于物。第三部分:结语。结语是讲演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常用总结全文、加深印象、提出希望、给人鼓舞、表示决
4、心、誓言结束、照应题目、完整文意等方法结束全文。 思考练习1.什么是讲演?答:讲演稿也叫演说词,是在隆重的集会和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文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2.讲演的特征是什么?答:A.针对性。讲演稿的内容多是听众最关心、最感兴趣和最想了解的。表达方式也因人而异,十分注意效果。B.情感性。讲演的目的是为了感动听众,说服听众。以情感人,激发共鸣,争取最佳宣传说服效果。C.通俗性。讲演稿要能将无声文字通过讲演者声情并茂的讲演变成有声语言,要好说、好听、好记、好懂。要写得朗朗上口,讲得悦耳动听,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幽默风趣。 3.课文中所谈到的语言的社会功
5、能有哪些?答:表意与交流。记录与记忆。帮助思想、推动思想的功能。感染、推动情感的功能。心理功能。艺术功能。4.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 答: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5.请结合本课所学到的讲演的知识,以“生活与艺术”为主题,写一篇5分钟的讲演稿。 梵高的坟茔内容简介:人类文艺史上,天才的命运常常令人扼腕、叹息。但是,流星划过天际的光芒,瞬间即是永;真金沉埋砂砾后重现,岁月不能稍减其价值。如中国的徐文长,如法国的梵高,时代不同,背景各异,引发后人慨叹的命运却是一样的。范曾的梵高的坟茔,是艺术家之
6、文,讲的是他最熟悉敬仰的画家,侧重点在借一位杰出艺术家生前身后之不同命运,抒发对于才智之士遭际的强烈感慨。凡高的遗作近年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身价持续走高,几成艺术家之最,学生想来兴趣颇高。而范又是国画界的大师级人物,其传统文化修养如诗古文词,在当今艺术家中也是突出的。他对东方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为文气势充沛,激情洋溢。这是范曾先生的散文杰作。通过对梵高一生的追忆,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位孤独、贫穷、饱受时人嘲笑和讽刺的画家,却将艺术视为生命,对绘画创作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执著和热爱,作者将之看做“异代知己”。全文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充分体现出作者对艺术的热爱与感悟,蕴含了范曾先生对艺术精神的哲学思
7、考和执著追求。知识识记游记:记叙性散文的一种。其内容重在记叙和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当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和名胜古迹等,或写物抒情,或借古讽今,多带有作者强烈的思想和感情色彩。思考练习1.作者在文章中将古今画家分为哪三种类型?作家最欣赏哪一种?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吗?答:范曾先生将古今画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置好坏于度外。作家最欣赏第三种。作者的观点是否偏颇请自由思考。 2.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罗曼罗兰的名言:“清贫,不仅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他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是澹泊。”你如何看待清贫?在今天的社会里
8、,清贫是否应当提倡呢?答:提倡“清贫”并不是提倡困窘的生活,而是提倡一种坚持原则的生活态度。这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一致的。3.天才是否注定要有悲剧命运?遭遇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在社会方面还是在自身?答:天才的命运当然注定不是悲剧,但悲剧的情况较多也是事实。原因两方面都有:自身性格的偏执和社会的缺少宽容与理解4.分析此文并写作一篇对某位艺术家或某个艺术作品的欣赏文章,自拟题目,字数不限。秦腔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从历史、文化的层面与高度,深入挖掘出秦腔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充分显示其背后的文化积淀,借秦川的自然、人文景观,写秦人的生命意志和精神面貌。整个作品的语言恢弘、机智、幽默,呈现出一种平静而又崇高
9、、洒脱而又大气的风范与气度。贾平凹的秦腔,与上一篇写西洋艺术家形成对照,“土气”十足,而乡土艺术的生命活力就在这土气中跃然而出。此篇不似作者时或表现出的乡土味的阴柔,而是大气,畅快,读其文如见黄土地上西北农民的腰鼓舞,奔放,搅动人心。这一篇颇可引发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对自己家乡地方艺术形式的回忆,味道不同,但民间文化艺术的内在价值和多样性是最可珍视的。知识识记1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著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 贾平凹早期散文以阴柔之美为主体风格。但本篇是个例外,贾平凹在此把自
10、己彻底关中化了,其文字风格与秦腔的火爆高亢、猛烈粗砺取得了一致,他好象是在用吼秦腔的方式写秦腔。这种文字与表达对象在风格上的一致,使本文获得了独特的艺术品格,质朴而不失精彩。贾平凹是文章高手,他能把传统古文、农民的方言口语、现代白话文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于拙朴平淡中有传神生动的精妙刻画和不动声色的幽默夸张。在这些看似技巧的东西背后,其实有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艺术通达洞明的理解。平和宁静的思想心境、朴素自然的生活态度,顺势守拙的人生智慧达到这样的境界,文章自然就是好的了。2秦腔是关中地区的民间艺术精萃,但长时间里,没有能完满表现其活力且与其地位、风格相称的诗文作品。到了1980年代,有土生土长的陕
11、西作家贾平凹出,遂有了这篇光辉之作。思考练习1.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答:作者把传统古文、农民的方言口语、现代白话文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与拙朴平淡中有传神生动的精妙刻画和不动声色的幽默夸张。文字质朴、浑厚与秦腔的火爆高亢、猛烈粗跞相得益彰。他好像是在用吼秦腔的方式写秦腔,这种文字与表达对象在风格上是一致的。2.作者把“原汁原味”的秦腔文化表现出来,从而打动、感染了每一位读者。这种“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答:在这些看似技巧的东西背后,其实有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艺术通达洞明的理解。通过这些,表现了作者对平和宁静的思想境界、朴素自然的态度,以及顺势守拙的人生智慧的肯定。3.本文以秦
12、腔为题,但把笔墨放到排练、观众等方面,这样安排的效果怎样?答:侧面描写,烘托出秦腔表演者的技艺高超,以及说明了秦岭的人们对本土民间艺术的熟悉和热爱。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本文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又融入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真切的思考。作者从“我”的经历谈起,谈“我”的体会,“我”的想法,但又超越个人经验,体现出理性的力量。全文严肃而幽默,平实而活泼,犀利而具温情与善意。本文以幽默诙谐之笔出之,主题则是极严肃的。初读使人觉得好笑,甚至觉得有些油滑;然而再三读之,却让人品味出个中辛酸甚至悲愤。文章全篇大多数篇幅在谈猪,临末曲终奏雅,揭示出全篇其实一直蕴含着的令人警醒的提示:被他人(甚至还要包括被自己当然
13、是按照他人的意志)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因为那意味着自由的被扼杀;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很难因此也很少特立独行如此猪者;人们于此应有省悟,敢于无视别人对你的生活的“正义的”却是粗暴的设置,否则岂不愧对猪乎?本文说的是猪事,实则讲的全是人世。以鲜活而平庸的生活琐事作譬,引出严肃的论题,正是作者的议论深刻而不显枯燥的原因之一。知识识记1.王小波(19521997):北京人。当代著名作家,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部中长篇小说集(合称时代三部曲)等。20世纪 90年代开始思想随笔写作,出版有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2.“特立独行的猪”的文化形象:本文说的是猪事
14、,实则讲的全是人世。其中蕴意警醒人们:被他人(甚至还要包括被自己当然是按照他人的意志)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因为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人们于此应当有所醒悟,敢于无视别人对你的生活的“正义的”却是粗暴的设置。 思考练习1.结合文章结尾的最后一段,总结此文中“猪”的文化意义。答:被他人(甚至还要包括被自己当然是按照他人的意志)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因为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人们与此应当有所醒悟,敢于无视别人对你的生活的“正义的”却是粗暴的设置。2.结合本文,简述幽默笔触对于表达严肃题材的作用。答:严肃主题不必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15、围绕王小波文章思想内容或艺术风格写作一篇短评。3.王小波的文字充满了幽默的调侃,有些犀利得近于尖刻。结合课文的学习,体会王小波的写作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答:王小波的文章间于文化随笔和杂文之间。严肃而幽默,平实而活泼,犀利而具温情和善意。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但又时时出之以幽默之语;这种文章风格既使人忍俊不禁,又使人深思不已。其批判相当犀利,当得起一针见血,但在这批判锋芒的背后,却是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的热切的剖析和关爱。王小波的尖刻并不只针对社会,其中也有对自我的深切剖析,因此,在尖锐的批判中又包含着一种宽容的态度。4.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
16、认同吗?答: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5.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答: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6.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答: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王小波的文章间于文化
17、随笔和杂文之间。严肃而幽默,平实而活泼,犀利而具温情和善意。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但又时时出之以幽默之语;这种文章风格既使人忍俊不禁,又使人深思不已。下棋本文颇能体现梁实秋先生雅舍小品文章的特点。人生琐事,涉笔成趣,含蓄简练,浑然天成。小品文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文化人,在提供给人消遣的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思想文化批判意义。生活的苦与乐,有时全在自己的心境如何。梁实秋抗战时期住在重庆郊外山上竹棚里,简陋艰苦,他却自命自己的居所为“雅舍”,还在其中写出了一系列幽默风趣、意味悠远的文章。七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是否会从作者的人生态度里学到些什么? 随笔写人生琐事,单纯记录描写世相细节并不难,难的是
18、能于众人熟视无睹处发现人生的荒谬愚蠢,可笑可叹,进而有所感悟,以此提醒读者不妨作点反省,看自己是否可笑人做了可笑事。本篇颇能体现梁实秋文章的特点。第一段先写棋迷下棋时的情状,没有褒贬,寥寥几笔白描,已令读者忍俊不禁。以下再写棋盘上竞争心的生动表现,其次再写看棋者的情状,最后发表评论,指出许多人之所以爱好此道,“是因为它颇合于人类好斗的本能”。只有认真计较输赢的人,“才深得棋中之趣”,颇有点睛的效果。其文温文典雅,含蓄简练,深得中国传统笔记小品的精髓;其睿智渊博和不动声色的幽默调侃,则显然来自英国随笔散文的熏陶浸染。作者于中国传统文学和欧洲文学均有精深造诣,故谈论古今中外文化,能融会贯通,浑然天
19、成,毫无雕琢文字、卖弄学问的痕迹。相对于同时代乃至现在许多人的食洋不化、食古也不化,梁实秋的文章分明高出不止一筹。知识识记1.现代小品文:小品文作为文学散文之一种,自古有之。(参见西湖七月半一课)。作为现代文学样式的小品文专指那些篇幅不长、典雅优美的文字。小品文往往带有一种文化消遣的意味。优秀的小品文作品在提供给人消遣的同时,也包含一定的思想文化批判意义,比如鲁迅当年主持的杂志语丝上的小品文,就具有强烈的针对现实的批判意义。优秀的小品文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现代作家林语堂犹擅此体。 2.梁实秋(19031987):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中国当代散文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雅舍小品(一至四集)、
20、雅舍杂文、槐园梦忆、英国文学史等,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词典等。 思考练习1.梁实秋的这篇小品文,是否有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如果有,请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来。答:成功的小品散文,自然有其要表达的思想,只是往往更加含蓄,不直接点明,需要读者细细体味。作家看似信笔写来,其实却有深意。作者笔下的“棋局”实则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作者正借此表明人们还可以追求一种更加洒脱、真率、自然的生活态度。(请注意文章结尾的两段) 2.以家乡的一种小吃为题,创作一篇400字左右的小品散文。复仇本文以散文诗的形式,集中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之一,即是“看客”心理:“庸众”因“无聊”而将他人的一切
21、举动“事件”化,“戏剧”化,从而“旁观”之,“赏鉴”之,以慰其无聊;他人特别是其中的所谓“独异个人”,因之被迫成为演员,其爱与死这生命中最庄严神圣的举动,均在看客的围观中成为表演作秀。文中裸立的两人与路人的关系即是如此。而被看者欲摆脱此尴尬处境,或者再进一步,欲还以颜色,只有“毫无动作”,使旁观者“无戏可看”,仍旧无聊,乃至“干枯”、“老死”,以此向看客们“复仇”。从中不难看出作者“憎恶”、“愤激”的强烈情感。全文精巧的构思,象征性的人物,细腻而尖新的描写,复沓中有力的语句,铸成了强烈的感觉和思想的冲击力。鲁迅对旁观者这种 “中国特色”可称深恶而痛绝。以他疾恶如仇的性情,自然要探究何以报之。构
22、思写作野草过程中,他熔铸历久盘踞于心的思索和意象,完成了这篇散文诗杰作。 鲁迅之所以如此歌咏复仇,其内在的意涵不尽在于鼓吹向看客们“复仇”,或者更将其看作是一种“疗救”。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作者沉痛地说道:“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着眼于“疗救”,正一语道破了作者对“群众”“衷悲而疾视”式的大爱!而作者清醒地知道,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改造这种国民性的途中,“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知识识记1.散文诗:诗歌的一种。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用散文形式写出,不受固定格式的束缚,不分行,不押韵,不要求鲜明的节奏
23、。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歌语言的精练性,音乐美和散文表现力的灵活性、多样性。鲁迅的野草开中国现代散文诗之先河。 2.野草 :中国的第一部散文诗集,1927年出版。本书收录了鲁迅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 他创作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小说集,野草、朝花夕拾等散文集,及十余部杂文集。其中包括阿Q正传、狂人日记、孤独者、伤逝、过客等新文学经典作品。有多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行世,较通行的为1981年十六卷本。3.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家,也是一生致力于国民性改造的伟大的思想家。 4.“看客”主题的文化意义:所谓 “看客”即指
24、“庸众”因“无聊”而将他人的一切举动“事件”化,从而“旁观”、“赏鉴”,以慰其无聊;他人特别是其中的所谓“独异个人”,因之被迫成为表演者,其庄严神圣的爱与死,都在无聊看客的围观中成为作秀。“看客”,是鲁迅揭示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之一,也是鲁迅所希望改造的。 思考练习1.请概括本文的艺术风格。答:富有哲理性与象征性,即思与诗的结合。它通过大量的象征形象、画面切割、即时场景的设置去表现,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语言风格激越、悲壮、深沉迂回,表现出一种悲剧性情绪。2.鲁迅写作复仇的动机是什么?你知道鲁迅还有哪些同主题的作品吗?答:鲁迅希望通过文学批判和疗救“麻木旁观”这民族劣根性。示众、药、娜拉走后怎样
25、、且介亭杂文末编、坟、摩罗诗力说等。 3.你如何理解课文中鲁迅的这种“复仇”的?你认为这种“至于永久,圆活的身体,已将干枯,然而毫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的复仇有意义吗?答:在文中,鲁迅塑造了一对永恒对立的复仇者形象。奇崛的想象表现出鲁迅对于麻木的国人强烈的憎恶。4.篇中两次写到“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其用意有何不同?答:均指其达致生命力的“飞扬”即其价值凸显而引起的情感;而第一次是因爱人之“爱”与置爱人于“死”而达致,是“有血的大戮”所引发的,第二次则因己身“干枯”的同时“赏鉴”“旁观者”的“干枯”而达致,是“无血的大戮”所引发的。天才梦这是张爱玲早年的自传。以十分冷静的笔调
26、,叙述自己儿童时期的天才表现和种种“乖僻”,含蓄而尖锐地道出了一个敏感的天才所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麻烦。道尽“人世沧桑”,由此已经可见出作者心智的成熟。而这正是她能在小说中能深刻表现人性的原因所在。作者于不动声色中展示乃至炫耀着自己天才的技巧。 知识识记1. 传记与自传: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的文体。其中自述生平的,叫自传。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注意应该将传记同作家们假托传记形式创作的小说区分开来。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不应该任意虚构。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除了真实记录外,还必须有感人的力量。2.
27、 张爱玲(19211995):河北丰润人,生于上海。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文学评论红楼梦魇等。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女性作家之一。思考练习1.通过学习文章,请概括作者所试图表露的思想情感。答: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自由发言。不过需要把握的是,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既有不为世人理解的孤独感,又有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和喜悦。文章流露的心态有深切的伤感、无可奈何的哀伤,同时又带有几分自赏。 2.请从本课出发,分析张爱玲的散文特色。答:张的散文,是一个精心营造的世界,里面充满趣味,亲切怡人。她对世俗生活的精细观察是常人不及的,但也因为过于精致,没有了悲壮和博大的品格,只有苍
28、凉幽深的美。这个世界有着舒缓的节奏,有着奇异的音响,有着浓郁的色彩。她对颜色、声音、气味的敏感,使她的散文如同在音乐中徐徐展开的一幅幅繁丽有味的图画;奇妙的比喻更是俯拾皆是。在现代散文家中,熟练地大量运用着“五官通感”技巧的,当首推张爱玲。3.回忆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个二十年写一篇小传。鸭窠围的夜这是沈从文19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它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本文以叙述为主,将描写、抒情、议论自然融入。其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极见功力,寥寥数笔,境界全出。从对平凡的
29、人生现象的描写中自然流溢出诗意的潜流,可谓作品的最大成功之处。本文写的是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像鸭窠围吊脚楼的建筑奇观一样,文中所写“水上人”和“妇人”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带有湘西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的特异人生。湘行散记以许多篇幅写了沅水流域水手和沿河码头吊脚楼妓女,写了他们的艰辛、凄凉、悲惨的命运;本篇则着重表现其人生形态的另一面:湘西下层民众于艰难处境中对人生的顽强与执著,被压抑被摧残的生命力的坚韧与强悍,掺和着泪与笑的生活的忠实与庄严。作者着力于具体入微、极富实感地描摹这些生活情状,而不作简单的道德评判,也超越了普通所谓“同情”,更无丝毫猎奇之意;他溶入了自己的生命,感同身
30、受地“认识他们的哀乐”,痛切的感到“这一切我也有份”。这种哀戚与悲悯的情思,源自作者对湘西民族历史遭遇和现实情状的深刻观照与反思,具有独到的哲理内涵,是深沉的动人心魄的人生感喟。本文在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时,没有舍弃生活中本有的原生态的充溢着生命力的元素,而是“始终保持那个物性天然的素朴”,“一切还带原料意味”,具有高度的自然生动性;同时又“注入他个人的想象与情感”,用心灵之笔绘出动人画面,作品充满诗的气息,“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从对平凡人生现象的描写中自然流溢出诗意的潜流,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手段和美学追求。本文以叙述为主,自然融入描写、抒情、议论。其对自然景物的写生、对人物言行的勾勒、对
31、氛围的渲染,均极见功力。语言质朴生动,不假修饰而具极强的表现力。知识识记沈从文(19021988): 著名作家、文物学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长卷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以及众多短篇小说及文学评论等。其作品以湘西题材为主,文体多样,风格独具,蕴涵深刻,影响广远。 思考练习1.在本文中,沈从文以洗练、恬淡的语言勾勒了湘西的普通一夜。在精彩的景色描写中,作者自然地将自己的议论编织进去。请选择一处,并分析其意义。答:如开篇第一、二自然段:“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两岸是高
32、大壁立千丈的山,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着意渲染了寒夜中鸭窠围河西岸上迷朦而充满生气的氛围,使人如临其境,如睹其景,历久不能忘怀。在这种叙写中,环境的严酷而美丽、人的渺小而顽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对河岸房子的描述,为整篇文章奠定了环境的基调。这些在湘西水道上挣扎求生的人们,他们抗争着严酷的环境,顽强地活着,追寻着那一点点可以说是卑微的欢乐。这些无知、粗鲁的普通人在作者的笔下闪现出了光彩体现出了生命最本色的光彩。2.在文中,作者大量描写了很多毫无关联的人和事,而且重点描绘了很多粗俗的水手和妓女,你觉得作者对他们抱有何种心态?这种写作有什么价值?请用简短的文字概括
33、作者在本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和情感。答:本篇着重表现湘西下层民众于艰难处境中对人生的顽强与执著,被压抑被摧残的生命力的坚韧与强悍,掺和着泪与笑的普通生活的忠实与庄严。作者着力于具体入微、极富实感地描摹这些生活情状,而不作简单的道德评判,也超越了普通所谓“同情”,更无丝毫猎奇之意;他融入了自己的生命,感同身受地“认识他们的哀乐”,痛切地感到“这一切我也有份”。这种哀戚与悲悯的情思,源自作者对湘西民族历史遭遇和现实情状的深刻观照与反思,具有独到的哲理内涵,是深沉的动人心魄的人生感喟。杂说本文通过对拜月亭、西厢记和琵琶记的比较,提出了“化工”说。所谓“化工”,即出自纯真无瑕之心自然抒发而成的作品,其实
34、质是主张表现自然的纯真的人情,反对理念先行,虚伪矫饰。化工即出自纯真无瑕之心自然发抒而成的作品。李卓吾以西厢记、拜月记为代表,强调其中的人物事件,都是出于人情本色,并不是加工捏造而成。李贽主张饮食男女即是人伦物理,所以认为西厢、拜月那种反礼教的情节与感情都是真实的。而画工就是依照一定模式的描绘,琵琶记加上许多礼教粉饰,虽极求工巧,针线细密,却不是出自真性情,情节结构也是勉强加上的。化工说的实质是主张表现自然的纯真的人情,反对理念先行,虚伪矫饰。知识识记1.化工说:“化工”,是指像自然造化所创造的一样,无雕琢痕迹。其实质是主张表现自然的纯真的人情,反对理念先行,虚伪矫饰。“化工说”是“童心说”的
35、拓展,由作家论范畴发展到作品论。 2.发愤著述说:倡自司马迁,用以揭示古代圣贤哲人进行学术著述的动机。李贽则将此引入通俗文学的创作理论中。杂说中论西厢以“发愤”推究其初衷、缘起,强调重表现、讲寄托的创作观。主张从主观创作动机出发,选择、编造故事,明确揭示了小说这一文体的文学属性。 3.李卓吾:曾师事泰州学派的巨擘,本人又秉狂放之资质,抨击道学不遗余力,向来以性情真率自命,所以对文学创作也就偏重于自我表现、发抒真性情的一面。他在藏书司马迁传中讲:“夫所谓作者,谓其兴于有感而志不容已,或情有所激词不可缓之谓也。若必是非尽合于圣人,则圣人既已有是非矣,尚何待于我也。笔则笔,削则削,初未尝案古圣人以为
36、是非也。”不难看出,他的写自我、写真性情与其反传统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思考练习1.阅读文中第三自然段,简要分析李贽的文艺思想。答:李贽的思想有三:一是文学创作的本质是自我表现;二是表现的具体方式是旁托假借,三是这样的作品可以“小中见大”“大中见小”。2.李卓吾的观点与通常所说的“巧夺天工”有没有矛盾?答:李贽的意思有三:一是文学创作的本质是自我表现,二是表现的具体方式是旁托假借,三是这样的作品可以“小中见大”“大中见小”。3.比较白居易的与元九说,李贽文艺思想的创新之处何在?(请写出一篇400字以内的议论文。)答:讨论对象从正统的诗歌扩展到通俗文艺形式。白氏的“讽喻说”仍以传统的“文以载道”的
37、观念,将“文章合为时而著”当做作品优劣唯一的判断标准。李贽的“化工说”不再把作品的思想导向、社会功能作为文学创作的唯一标准。他认为,艺术特质在于表现,在于一种人心、人性、人情的抒发(可参见第三自然段)。论语先进(节选)本章出自论语的先进篇,描绘了孔门师徒之间的一段谈话。话题围绕着各人的人生理想而展开,先生情辞恳切,弟子畅所欲言,其中思想内涵之丰富,人生况味之隽永,人物神态、动作和场景描写颇为传神,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论语开先秦散文语录体之先河,以格言警句或问对交谈为主要内容,大多篇幅简短,辞约义丰。本章在保持了这些特点的同时,又表现出颇为独特的特征。它描绘了一个戏剧化
38、的场景,以孔子的发问为开端,以四位弟子各具性格的回答为中段,间以孔子的不同点评,后以孔子意味深长的评价为结束,结构完整,跌宕生姿,人物的口吻、神情宛然如现,令人悬想、回味不尽。知识识记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字简练,内涵深刻,是研究孔子学说及整个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先秦说理散文逐步成熟。 思考练习1.以文章第
39、二层次“四弟子言志”为例,简要说明论语记言、记事的艺术特征。答:子路好勇而少谦逊,冉有知规守礼、颇为谦和,公西华志向远大。善于辞令,曾皙优游自在、仪容欣悦。这段文字通过对话与动作、态度的描写,以简洁而又贴切细密的笔触,将人与事描摹得眉睫皆动,情态宛然。2.孔子在教育方面标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宗旨。请以文章第三层次“孔子评志”为例,体会孔子教育艺术的微妙之处。答:孔子评志,方法很巧妙,他先倾听三个学生的表述,然后通过曾皙的发问,夫子再作回答。将前三人的志向、态度做了小结,解释了他哂笑子路,以及认同公西华的原因。这表现出孔子施教的两种特点:(1)鼓励学生的自由发挥,肯定学生的个性。即便是
40、子路那样空言大话似的志向,孔子也只是微笑而已,并没有申斥子路。既肯定了冉有、公西华二人的“治国”大志,也肯定了曾皙追求精神理想境界的志向。(2)善于从细节处引导学生。在短暂的对话中,孔子并没有给出一个既定的“真理”或“标准”,而是巧妙地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3.在写到曾晳的时候,出现了一段关于弹瑟的声音和人物动作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和效果是什么?意图在于将曾晳的性格与其他三位弟子加以对比,将读者的关注点聚焦在他的身上;其效果是突出了曾晳洒脱放达的人格特征,并为其出人意料的回答作了铺垫。礼记大学(节选)本课选自礼记大学的第一章,集中阐述了儒家学派关于教育的宗旨、步骤及作用的基本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儒
41、家学派“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在文字的表达效果上,排比和蝉联句法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环环相扣的逻辑感,并形成了不容置疑的雄辩气势。短短的文字,却是一篇思想深刻、影响深远,但又充满疑问、备引争议的儒学经典。大学自唐宋以来,地位越来越高,它的话语为世人所熟悉和传诵,以至成了那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文化格言。它所描绘的人生理想,仿佛是一个难以化解的结,一个挥之不去的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走向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人生之路。知识识记1. 儒家的“八条目” :“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前五者强调自我道德的修养
42、,而后三者则是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化展开。前者谓之“内圣”,后者谓之“外王”。它集中反映了儒家学派关于人生与社会、道德与政治等问题的思想精髓,表达了完善自我并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特别是宋代以后,大学中这“八条目”已经成为正统知识分子修身、治世所遵循的金科玉律。当然,如果抛弃其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这种强调循序渐进,强调素养、能力、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格塑造思想还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思考练习1.说明文中排比句和蝉联句的表达作用。答:其作用是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逻辑感,加强了论说的气势,强化了论辩效果。2. 本文所使用的排比、蝉联句式,在逻辑上是否真的很严密?有没有可以置疑的地方?并非真的很严密
43、,其可置疑之处,是按照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似乎从格物、致知直到平天下的八条目之间,有严格的蕴涵关系或充足条件的关系,即有了前件,就必定会有后件。但是仔细推敲起来,这种关系并不能成立。因为假如真是这样,那么“格物”与“平天下”之间的各个阶段就都可以省略,一旦“物格”,便“天下平”了,而“格物”也就等于是“平天下”,因此应该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格物(或致知)为本”才对。但是从事实上来说,“格物”并不等于“平天下”,甚至也不等于“修身”。文章既然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那么很明白,所谓“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总括于“修身”之内,是其具体的项目,而不是“修身”的前一阶段或充足条件。作者使用这些排比蝉联句式,只是为了强调它们之间的有机关联,但却很容易造成误解。所以我们在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不能按照今天的逻辑习惯去理解它们。3. 道德的修养与知识的探求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否一回事?能否统一起来?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有知识未必就有道德,有道德也未必就有知识。知识的目的是求真,道德的目的是求善。求知靠的是知性,求善则不仅靠知性,还得靠意志,即要知而能行。【精品文档】第 5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