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学总结.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实验诊断学第四篇 实验诊断第一章 概论1、 实验诊断:指医师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临床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2、 影响实验诊断的因素: 实验室前因素:医生、护士、患者、医辅中心 实验室因素:仪器、人员技术、质控、合格标本 实验室后因素:检测结果审核发出、临床沟通与咨询3、 患者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一) 血液标本(1) 种类: 全血:用于对血细胞成分的检查 血清:用于大部分临床生化检查和免疫学检查 血浆:用于凝血因子测定和游离血红蛋白以及部分临床生化检查(2) 采血部位: 毛细
2、血管采血:主要用于床边项目和急诊项目,代表局部的状态 静脉采血:需血量较多时采用。通常在肘部静脉、腕部静脉或手背静脉,婴幼儿在颈外静脉采血 动脉采血:常用于血气分析。多在股A穿刺采血,也用肱A或桡A(3) 采血时间: 空腹采血:是指在禁食8小时后空腹采取的标本,一般在晨起早餐前采血 特定时间采血:如检查微丝蚴需在半夜唤醒后采标本 急诊采血:不受时间限制(4) 标本采集后的处理: 抗凝剂:采用全血或血浆标本时,应将采集的标本立即注入含抗凝剂的试管中并充分混匀。常用的抗凝剂有草酸盐、枸橼酸钠、肝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 及时送检和检查 微生物检验的血标本: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前采样,
3、并防止标本的污染(二) 骨髓标本:由骨髓穿刺获得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立即制片 骨髓细菌培养:防治注入时污染 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肝素抗凝(三) 排泄物、体液标本:括尿液、粪便、脑脊液、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浆膜腔积液、精液、前列腺、阴道分泌物等标本。4、 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诊断目的的实验选择: 为了排除某种疾病的诊断选灵敏度高的实验。 为了确诊某种疾病的诊断选特异性高的实验。 监测目的的实验选择:精密度和准确度比实验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预示值更重要。 筛选目的的实验选择: 以发现某种疾病的病例为目的灵敏度高的实验 不希望出现假阳性结果为目的特异性高的实验 筛选实验无
4、固定不变的原则可循,关键是你的病人能否从早期诊断中受益。5、 实验诊断参考值范围与医学决定水平参考范围:检验的最终目的是衡量受检标本的结果是否异常,因此各检验项目都应有判断标准,即所谓的参考范围或参考值。医学决定水平: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可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作出估计,提示医师在临床上应采取何种处理方式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1、 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1) 参考值(2) 临床意义红细胞
5、及血红蛋白增多 A生理性增多:a精神因素:肾上腺素增多RBC、Hb增多 b胎儿、新生儿:EPO代偿性增多RBC、Hb增多 c剧烈运动和劳动:EPO代偿性增多RBC、Hb增多 d气压降低:EPO代偿性增多RBC、Hb增多 B病理性增多: a相对性增多:脱水(严重呕吐、多次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血浆容量减少 b绝对性增多: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A生理性减少:15岁以前儿童;妊娠中、后期;部分老年人 B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红细胞形态改变a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噬碱性点状物质,为核糖体聚集。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
6、髓纤维化及铅中毒。b染色体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是核的残余物。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cCabot环: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红色线状体,环形或8字形。2、 白细胞的检测(1) 白细胞计数(2)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生理性增多:a年龄:新生儿 b剧烈运动或疼痛时升高 c情绪激动时较高d高温或严寒时可暂时性升高 e妊娠与分娩时升高f日间变化:安静和休息时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病理性增多:a急性感染或炎症: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化脓性球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b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坏死:严重外伤、急性溶
7、血、急性心梗c急性大出血:缺氧和机体的应激反应d急性中毒:分为内源性(尿毒症)和外源性(药物)e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粒细胞减少症:NEU绝对值低于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NEU绝对值低于0.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 a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病毒、G-菌、原虫感染 b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c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射线、放射性核素、重金属 d单核-豚鼠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 e自身免疫病:SLE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a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核象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
8、情和预后。正常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以分3叶的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比值为1:13。b分类: 核左移外周血不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5%。 核右移外周血分叶核分叶过多,为5叶或以上者百分率超过3%。c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异常a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发生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对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可同时出现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补: 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胞质或胞核中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空泡,可能是脂肪变
9、性所致。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噬碱性区域。 核变性:中性粒细胞胞核出现固缩、溶解、碎裂的现象。b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多于5叶,甚而超过10叶以上。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性药物后。c棒状小体: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红色细杆状小体,一个或多个,长约16um,一旦出现即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此种小体,而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可见到。d其他:与遗传有关(3)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某些传染病、某些恶性肿瘤、血液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伤寒、副伤寒
10、初期(4)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 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肿瘤、其他(内分泌疾病、某些传染病)(5)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的生理性增多:儿童期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据35%,4-6天后可达50%,两种细胞比例大致相等。至4-6岁后,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高,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淋巴细胞的病理性增多: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减少: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免疫缺陷性疾病异形淋巴细胞: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形态变异的不
11、典型淋巴细胞 a型(空泡型):此型最为常见。淋巴细胞胞体大小正常或稍大,多呈圆形。胞核圆形、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致密、粗糙,呈不规则聚集。胞质量中等,深蓝色,常有空泡,一般无颗粒。 b型(不规则型):胞体较淋巴细胞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胞核圆形、椭圆形,可见不规则形。核染色质致密、浓染,可见不规则聚集。胞质量丰富,淡蓝色,边缘较深染,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 c型(幼稚型):胞体较大,多呈圆形。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较细致,可见12个核仁。胞质量较少,呈深蓝色,多不见颗粒,可见少数空泡。 补: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感染性疾病;药物过敏;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其他疾
12、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6) 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白血病现的血象反应。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增多,并伴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3、 网织红细胞的检测(1)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因而对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的观察均有其重要意义。(2)参考值:百分数0.0050.015;绝对数(2484)109/L(3)临床意义判断骨髓红系造血功能:增高红系造血旺盛;减少造血功能减低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4、 血小板的检测(1) 血小板计
13、数(PC或PLT):是计数单位容积周围血液血小板的数量。参考值为(100300)109/L(2) 临床意义:(减少的意义是重点)5、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1) 红细胞沉降率(ESR或血沉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2) 参考值:男性015mm/1h末;女性020mm/1h末(3) 临床意义:生理性变化:A新生儿、妊娠3月以上或月经期、老年人:ESR B高原地区:ESR病理性变化ESR: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或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6、 血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1) 血细胞比容测定(HCT):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用抗凝血在一定条
14、件下离心沉淀即可测得。HCT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性增多HCT减低:见于各种贫血(2) 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平均血细胞比容(MCV):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为单位,参考值为80-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是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为单位,参考值为27-31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以g/L为单位,参考值为32-36%(320-360g/L)临床意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1、 贫血(1) 定义: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中RBC、Hb或HCT低
15、于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病理状态或综合征。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种症状。(2) 贫血实验室检查内容及其选择和应用HGB、RBC、Hct是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MCV、MCH、MCHC三项平均值有助于贫血形态学分类RBC计数对鉴别贫血的基本性质有重要意义血涂片RBC形态观察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必要的生化学和免疫学检查,对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必不可少骨髓细胞学检查必须严格掌握临床适应症和禁忌症2、 溶血性贫血(1)定义: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2) 筛查试验3、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1
16、)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参考区间】简易半定量法:开始溶血4.24.6g/L;完全溶血2.83.4g/L【临床意义】脆性增高:主要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和部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脆性减低: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C、D、E病,低色素性贫血、阻塞性黄胆、脾切除术后等。(2) 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参考区间】未孵育50%溶血4.004.45g NaCL/L 37孵育24h 50%溶血4.655.90g NaCL/L【临床意义】本试验用于轻型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脆性增高:见于轻型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
17、溶血性贫血。脆性减低: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脾切除手术后。(3) 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本试验不够敏感和特异,仅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较大诊断价值,其他多仅作为筛选试验。4、 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测(1)G-6-PD荧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测定 G-6-PD缺陷见于蚕豆病、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利用此实验可对高发区域人群或疑诊的新生儿进行筛查。(2)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测定 荧光斑点不消失或时间延长说明丙酮酸激酶活性缺乏,中间缺乏(杂合子)时,荧光2560分钟消失,严重缺乏(纯合子)时,荧光60分钟不消失。5、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测抗人球蛋白试验
18、(coombs试验) 直接试验:红细胞表面有不完全抗体。 间接试验:血清中有不完全抗体。 【临床意义】正常人直接试验间接试验均阴性。直接试验阳性:新生儿溶血、AIHA间接试验阳性:新生儿溶血母体血清中不完全抗体的检测。6、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检测(1) 酸化溶血实验(Ham试验)【临床意义】正常人阴性;PNH阳性 特异性高,是国内外公认的PNH确诊试验(2) 蔗糖溶血实验【临床意义】正常人阴性 是PNH的筛选试验,阳性要进一步做Ham试验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测1、骨髓穿刺的适应【适应证】外周血细胞成分及形态异常 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
19、沉明显增加 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其他:骨髓活检,寄生虫检查等【禁忌症】严重出血倾向者如血友病等,晚期妊娠2、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3、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成演变的一般规律(1) 细胞体积:通常从原始到成熟,胞体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细胞越成熟,胞体越大。(2) 细胞质量:一般由少到多 。淋巴细胞变化不大。染色:由深蓝色变浅染甚至变淡红色,红系最终变为桔红色。颗粒:从无到有;由非特异性颗粒到特异性颗粒;红细胞系胞浆中不含颗粒。(3) 细胞核大小:由大变小,有规则变为不规则,甚至分叶,巨核细胞相反,红系核变小,核形规则最终消失染色质: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致密或聚集成块,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有到
20、无,由清晰到模糊不清最后消失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4) 细胞核/细胞质比例:由大变小,即核大质小到核小质大;巨核细胞相反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第一节 血管壁检测1、 出血时间测定(BT):将皮肤刺破后, 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血液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即为出血时间。(1) 【参考值】出血时间测定器法6.92.1min,超过9min为异常(2) BT延长的临床意义:血小板明显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血管性血友病血管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药物干扰: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等)、抗凝药(肝素等)和溶栓药2、 诊断试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测定(1) 原
21、理:在待测枸橼酸钠抗凝血浆中,加入一种吸附于乳胶颗粒上的特异性单抗,该单抗直接针对vWF的血小板结合位点。正常情况下,乳胶颗粒在单抗作用下和待测血浆中的vWF发生聚集,受检血浆出现浊度变化。以此反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2) 参考值:O型血正常人38-125.2%;其他血型正常人49.2-169.7%(3) 临床意义:结合vWF:Ag、FVIII:C检测,主要用于血管性血友病(VWD)的分型诊断第二节 血小板检测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1、 原理:比浊法2、 临床意义(1) PAgT增高: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梗、心绞痛、糖尿病等、脑血管病、妊高症、静脉血栓形
22、成、肺梗死、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2) PAgT减低: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肝硬化、骨髓增值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测1、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实验。【 临床意义】(1)APTT延长:主要见于XII、XI、IX、VIII、X、V、II、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用于FVIII、IX、XI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加。是检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实验。(2)APT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
23、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但灵敏度和特异度差。2、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参考值】(1)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 受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秒)/正常人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秒)的比值。参考值1.00.05。(2)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 INR=PTRISI,参考值依ISI不同而异。ISI即国际灵敏度指数。ISI越小,组织凝血活酶的灵敏度越高。因此,做PT检测时必须用标有ISI值的组织凝血活酶试剂。 【临床意义】(1)PT延长 A、先天性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使用抗
24、凝药物等。(2)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差。(3)INR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国人以INR为2.0-2.5为宜。一般不要3.0。3、 血浆因子、IX、XI、和促凝活性测定【临床意义】(1)增高:主要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DTV,肺栓塞,妊高症,晚期妊娠,口服避孕药,肾病综合症,恶性肿瘤以及肝脏疾病。(2)减低F:C减低:见于血友病A、血管性血友病、血中存在因子抗体等。FIX:C减低:见于血友病B、肝脏病、维生素K缺乏症、DIC,口服抗凝药物等。FXI:C减低:见于因子XI缺乏症、肝脏疾病,DIC等。
25、F:C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缺乏症、肝脏疾病,DIC和某些血栓性疾病等。4、 血浆因子II、V、VII、X促凝活性测定【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主要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2)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II、V、VII、X缺乏,肝脏疾病,VK缺乏,DIC等。5、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 【参考值】WHO推荐用Clauss法(凝血酶比浊法):2-4g/L 【临床意义】(1)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妊高症,急性肾炎,MDS,休克,急性感染,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2)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第四节 抗凝系统检测1、 血
26、浆凝血酶时间(TT)测定【临床意义】(1)TT延长: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及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时,血中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肝脏疾病,SLE等)。(2)TT缩短:无临床意义。2、 APTT交叉实验【原理】本试验是用于鉴别凝血因子缺乏或有抗凝物质存在。延长的APTT,若能被1/2量的正常新鲜血浆所纠正,表示受检血浆中可能缺乏凝血因子;若不能纠正则表示受检血浆中可能存在抗凝物质。第五节 纤溶活性检测1、血浆D-二聚体测定【原理】胶乳凝集法和ELISA【参考值】 ELISA法 :00.256mg/L。【临床意义】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排除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
27、塞(PE)的重要实验。特异性低,敏感度高。2、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原理】采用胶乳凝集法 【参考值】5mg/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血栓栓塞、肾脏疾病、溶栓治疗等。第八节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1、一期止血筛查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2、二期止血筛查试验的选择与应用3、纤溶亢进筛查试验的选择与应用4、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监测(1)普通肝素(uFH):首选APTT作为监测实验(2)低分子量肝素(LMWH):一般剂量不用,较大剂量的可选用因子a抑制试验。(3)血小板计数:不低于50109/L(4)血浆AT活性测定:使其维持在正常
28、范围80%120%为宜。5、口服抗凝药治疗的监测 INR:2.02.5之间,一般不超过3.0,小于1.5表示抗凝无效。6、溶血栓治疗的监测 纤维蛋白原:1.2-1.5g/L TT:正常对照的1.5-2.5倍 FDP:300-400mg/L7、抗血小板药治疗的监测 临床上常用阿司匹林作为血小板功能抑制剂。可选用以下几种。(1)出血时间(BT):维持治疗前的1-2倍为宜(2)血小板计数:维持在5060109/L为宜。(3)血小板聚集试验:使其最大振幅降至基础对照的40%50%为宜。8、降纤药治疗的监测 临床上常用的将纤药有东菱克栓酶和蝮蛇抗栓酶(1)纤维蛋白原:使其维持在1.01.5g/L为宜(2
29、)血小板计数:使其维持在5060109/L为宜第四章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 尿液检测1、 尿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1)清晨尿:蛋白、细胞、管型(2)随机尿:门诊、急诊(3)24小时尿:尿蛋白、尿糖、电解质定量。(4)清晨中段尿(5)餐后尿:病理性糖尿、尿蛋白2、 尿液样本的收集 清洁样本采集部位:收集尿液前应用肥皂洗手、清洁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1)避免污染:应该避开月经、阴道分泌物、包皮垢、粪便、清洁剂等各种物质的污染,不能从尿布或便池内采集样本。(2)使用合格的容器:应用透明、不与尿液发生反应的惰性环保材料制成的一次性容器,容器必须干燥、清洁、防渗防漏,可密封运送。(3)特殊要求:
30、若需采集清洁尿,如中段尿、导尿样本或耻骨上段尿,一般应由医护人员操作,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有关注意事项。若采集幼儿尿,一般由儿科医护人员指导,使用小儿尿袋收集。(4)晨尿为住院病人留尿的主要方法,早晨起床后收集第一次尿。随机尿多为门诊就诊病人的留尿检验方法。如果临床有需要,留取24h尿液,应充分混匀,并记录总尿量,取适量样本送检,一般510ml。(5)2小时内送到实验室,样本如不能及时检验,应正确保存,包括冷藏和加防腐剂。(6) 冷藏:应封口后冰箱冷藏(28)储存。28冷藏保存仅适合部分项目,不适合于胆红素和尿胆原,而且冷藏保存可令无定性尿酸盐和磷酸盐沉淀,影响显微镜检查。(7) 防腐剂甲醛:又称
31、福尔马林,对尿液中的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结构有较好的固定作用。一般每升尿液加浓度为400g/L的甲醛溶液510ml。甲苯:常用于尿糖、尿蛋白等化学成分的定性或定量检查,一般每升尿液中加甲苯520ml。麝香草酚:可用于尿液显微镜检查,一般每升尿液中加麝香草酚0.1g。3、 一般性状检验尿量【参考值】正常人尿量为1000-2000ml/24h,平均1500 ml。 24小时尿量少于400 m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 ml称少尿。 24小时尿量少于100 ml称为无尿。 多于2500 ml/24h,称多尿。【临床意义】(1)少尿或无尿 肾前性:休克、心衰 肾性少尿:肾衰竭 肾后性:结石、尿路
32、狭窄、肿瘤压迫,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2)多尿 暂时性多尿:水摄入过多,应用利尿剂、和某些药物 病理性多尿:i. 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尿崩症 ii. 肾脏疾病 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间质肾炎、慢性肾衰早期、急性肾衰多尿期4、 一般性状检验尿液外观:包括颜色和透明度 正常尿多为无色澄清透明至淡黄色或琥珀色,尿液颜色受尿色素、尿胆素及尿卟啉等的影响。(1) 混浊尿的鉴别:尿酸盐沉淀:在酸性尿冷却后,可有淡红色的尿酸盐结晶析出,加热或加碱皆可溶解。磷酸盐和碳酸盐沉淀:在碱性尿中,可有磷酸盐、碳酸盐结晶析出呈灰白色,加酸后可溶解,碳酸盐遇酸后可产生气泡。(2) 病理性尿液外观的常见情况:血尿:尿液中含
33、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 每升尿液中含有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镜检时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HPF,称为镜下血尿。 多见于泌尿系炎症、结石、结核、肿瘤、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红蛋白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见于血管内溶血、溶贫、血型不合的输血、PNH 肌红蛋白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见于挤压综合征、剧烈运动偶见。胆红素尿:尿液呈豆油样改变,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乳糜尿和脂肪尿: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梗阻脓尿和菌尿:新鲜尿液呈白色混浊(脓尿)或云雾状(菌尿),加热或加
34、酸均不能使混浊消失。见于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5、 一般性状检验气味(1)尿液长时间放置:氨味,若新鲜尿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和尿储留。(2)有机磷中毒:蒜臭味。(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烂苹果味(4)苯丙酮尿症者:鼠臭味6、 一般性状检验酸碱反应 正常新鲜尿液多为弱酸性,尿PH值约6.5,波动在4.5-8.0之间。7、 一般性状检验尿液比密(SG)【参考值】1.015-1.025【临床意义】(1)尿比重升高:高热,脱水,出汗过多,周围循环衰竭等所致的血容量不足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2)低比重尿: 大量饮水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尿崩症等。8、 化学检
35、测尿蛋白(1)尿蛋白量增高的机制有4种: a)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分子量蛋白漏出,超过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中。 b)肾小管功能损害,抑制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c)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或阳性电荷蛋白的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 d)肾小管分泌T-H蛋白增加(2) 参考值:正常人尿蛋白小于80mg/24h尿,成人上限是150mg/24h,定性试验是阴性。尿清蛋白正常人上限是30mg/24h。超过以上标准称蛋白尿(3) 临床意义肾小球性蛋白尿:最常见。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糖尿病、高血压、SLE肾小管性蛋白尿: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36、、重金属中毒、药物、肾移植后混合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或肾盂肾炎后期、糖尿病、SLE溢出性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属于此类,见于溶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征组织性蛋白尿:T-H糖蛋白为主假性蛋白尿:脓、血、粘液: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9、 化学检测尿糖(1) 参考值:正常人尿内含糖量为0.56-5.0mmol/24h,定性试验阴性。 若定性方法测定尿糖为阳性,此时尿糖水平常达50mg/dl,称为糖尿。 3)临床意义:血糖增高性糖尿:糖尿病、甲亢、肝硬化、胰腺炎、胰腺癌血糖正常性糖尿:又称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间质性肾炎、家族性糖尿暂时性糖尿:分为生理性和应激性(颅脑损伤、脑
37、出血、急性心梗)其他糖尿 假性糖尿:还原性物质10、 显微镜检查细胞尿内常见的各种细胞(1)红细胞【参考值】正常人0偶见/HP,平均3个/HP,称镜下血尿。【临床意义】1)肾小球源性血尿:多形性红细胞80。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等。2)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多形性红细胞50。常见于肾结核、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2)白细胞和脓细胞【参考值】正常人5个/HP 【临床意义】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 肾结核、膀胱炎、尿道炎。11、 显微镜检查管型(1)定义: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凝固成圆柱型蛋白聚体。(2)形成管型的条件:1)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
38、胞产生的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 2)肾小管有使尿浓缩和酸化的能力3)存在交替使用的肾单位(3)管型种类和临床意义1)细胞管型:其含细胞数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常表示肾脏病变在急性期。红细胞管型:红细胞常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细胞界线,有时因溶血现象只存在红细胞的轮廓。如红细胞已破坏,使管型基质呈红褐色后称“血液管型”或“血红蛋白管型”。 临床意义:表示肾脏有出血。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白细胞管型:其中含白细胞、脓细胞或其凝块。 临床意义:化脓性炎症,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非化脓性炎症,见于
39、SLE肾炎。上皮细胞管型:含肾小管上皮细胞,表示肾小管上皮有脱屑性病变。 临床意义:肾小管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炎、重金属和化学物质中毒、肾移植排斥反应及肾淀粉样变性。2)颗粒管型:内含大小不同的颗粒,其量超过1/3面积时称为颗粒管型。外形较短且亮,淡黄色或棕黑色。【来源】细胞崩解的残渣,或血浆蛋白及其它物质直接聚集于基质而形成的。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临床意义】粗颗粒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 细颗粒管型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后期3)透明管型:无色、半透明,圆柱形,大小,长短不一,通常两边平行,两端钝圆,平直或略弯曲,甚至扭曲。在暗视野下易见,在碱性尿液中或稀释时,可溶解消失。正常参考01
40、/LP(浓缩尿中偶见)【临床意义】正常人激烈运动或老年人,一般无临床意义。 如持续多量出现,并可见异常粗大的透明管型和红细胞,表示肾小管有剥落现象,说明肾脏有严重的病变。 肾脏轻度/暂时性功能改变,肾实质病变时,透明管型增加。透明红细胞管型肾出血;透明白细胞管型炎症;透明脂肪管型肾病综合征4)蜡样管型:蜡黄色,质较厚,折光性强,边缘常有切迹,有时分节或扭转状。【来源】管型在肾小管中停留时间过久或淀粉样变的肾上皮细胞溶解所致。【临床意义】肾小管有严重的变性坏死,是不良之兆。见于慢性肾炎晚期,肾淀粉样变。5)脂肪管型:含大小不等折光性强的脂肪滴,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后的破碎物。【临床意义】慢性
41、肾炎,尤肾病综合征、类脂性肾病。6)肾功能不全管型:宽达50um以上,是一般管型的26倍,又称宽幅管型。宽而长,不规则,易折断。【来源】损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碎屑在内经宽大的集合管内凝聚而成。【临床意义】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早期、慢性肾功能不全示预后不良12、 尿微量清蛋白第二节 粪便检测1、 粪便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1)便常规、便虫卵、虫体、阿米巴滋养体:无特殊要求(2)便综合分析、便潜血试验:样本留取前3天,病人应禁食肉类、动物血及某些蔬菜类食物,并禁服铁剂及维生素C等干扰试验的药物。 (3)容器应清洁、干燥、有盖,无吸水性、无渗漏。(4)一般留取3-5g的新鲜粪便,并尽量选择其中含有粘液、脓
42、、血的部分。如果外观无异常,需从表面、深处及粪端多处取材。(5)灌肠或服油类泻剂的粪便不适于做检查样本。(6)一般不应采集便盆或坐厕的粪便作为样本。(7)样本采集后应在1小时内送检。(8)粪便样本应避免混有尿液、消毒剂及污水等杂物。(9)无粪便又必须检查时,可经肛门指诊采集粪便。(10)血吸虫孵化毛蚴应留取不少于30g的新鲜粪便。(11)检查蛲虫卵,须用软粘透明薄膜拭子,在清晨排便前自肛门四周拭取样本,并立即送检。(12)许多肠道原虫和某些蠕虫有周期性排卵现象,所以应连续送检3天,以免漏检。(13)阿米巴滋养体检查,挑取粪便的脓血部分或稀软部分,立即保温送检。(14)样本采集后应在室温下保存。
43、但不适于长期保存。2、 一般性状检测量:正常人大多每天排便一次,约为100-300g3、 一般性状检测颜色与性状(1)正常成人的粪便为黄褐色圆柱形软便,婴儿粪便为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2)异常:稀、糊状:肠蠕动亢进或炎症(3)病理情况可见如下改变:,稀糊状或水样便: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小儿肠炎绿色稀糊状;大量黄绿稀汁样便(3000mL或更多)并含有膜状物假膜性肠炎;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洗肉水样便;出血坏死性肠炎红豆汤样便粘液便:各种炎症:肠炎,(细菌或阿米巴)痢疾、脓性及脓血便:消化道肿瘤、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胨状便:慢性菌痢鲜血便:见于直肠息肉、直肠癌、痔疮、肛裂黑便及柏油样便:稀薄、黏稠、漆黑、发亮的黑色粪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溃疡、肿瘤。服用活性炭、铋剂等之后也可排除黑便,但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白陶土样便:梗阻性黄疸,即无胆汁便。米泔样便:霍乱细条状便:直肠癌4、 化学检测粪便隐血试验(FOBT)(1) 方法:邻联甲苯胺法检出(1-5ml出血); 联苯胺法检出(5-10ml出血)(2)参考值:阴性(3)临床意义: A、阳性反应:消化道溃疡,呈间歇阳性;消化道恶性肿瘤,呈持续阳性; 炎症:溃疡性结肠炎、出血热、肠结核B、假阳性反应:食动物血、肉类及进食大量蔬菜均可出现假阳性反应。(4)隐血试验阳性:对消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