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同步练习.doc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同步练习.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咬文嚼字同步练习【精品文档】第 11 页咬文嚼字同步练习一、阅读课文1-5段,回答问题:1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苹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是不很妥。B咬文嚼字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通常是一个贬义词。C有时候,我们说了一句话但听者不太明白,于是我们又换一种说法,这两句话的意味。D作者认为韩愈将“推”字修改为“敲”字可能不是那么妥当。E“推”和“敲”哪一个字用得比较恰当,不在于字的本身而在于作者当时要说的哪一。2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1、2段举出屈原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
2、”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 B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C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D第1-5段,作者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善用文字联想意义的好习惯。3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为什么? 4为什么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上推敲”? 1AD(A“从来”有误,文中“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D、此两句诗“ 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2D(很少用“树叶”的。)3“木”作为“树”的概念同时,却具有一般“木头
3、”“木料”“木板”等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树干,把“木叶”排斥到“木”的疏朗形象以外去,这样,“木”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4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这三者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屈原诗中的“木叶”,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曹植诗中的“落叶”,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有“木叶”微黄的颜色,没有其干燥之感,缺少那飘零之意,且颜色湿黄非枯黄。二、阅读课文1-2段,完成问题:1、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下列选项中,和这句话意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4、)A你这孬种! B你这好小子!C你不是个好东西! D你够好吗?2、把上题那句话改成“你这好小子!”为什么“神情就完全不对了”?3、对于“你这”式语法,郭沫若和朱光潜两个人是如何看待的?4、关于“你是”式语法的讽刺意味,你能体会到吗?试着举一个例子。5、作者在挑选别人的字里行间的错误,请你试着从这两段文字中,挑挑作者的错误,并说明理由。6、按照朱光潜的分析,“你这”式语法带有强烈的憎恶色彩,下列选项中没有说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的憎恶意味的一项是()A你真有革命家的风度!B你这也叫革命家的风度!C你具有革命家的风度!D你革命家的风度,想没有都难!三、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问题:1、为什么说“直指的
5、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回答。2、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3、以下表述与作者原意相符的是()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但是并不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4、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5、下面的选项中,用括号里的字替代加粗的字,不会产生歧义的一项是()A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
6、想到燃烧弹(蛋)、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B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需)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C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个)不同,变化莫测。D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及)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2、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
7、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3、“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基础练习:1文章开头对郭沫若观点的质疑,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不同,为什么?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3“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如何理解“意义的确定和控制”?4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1)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5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
8、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6“套板反应”的后果是什么?7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哪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教师用书问题探究:1、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3.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研讨与练习一、三的问题(略)说“木叶”课文同步练习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A在中国的古代诗歌里,“木”字从来就用在一个秋风落叶的季节。B自从屈原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
9、用“落木”。C“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D“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两句诗体现了此特点。E文中作者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辨析,说明了诗歌的语言是具有暗示性的。2根据文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寒风扫高木”这句诗中用“高木”写出枯黄的树叶纷纷落下的情景。B“高树多悲风”这句诗中写出满树叶子被大风吹动的情景。C“叶”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是因为叶带有浓阴的联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咬文嚼字 同步 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