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精品文档】第 5 页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一、作者及内容简介该书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及评价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所著。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由于他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又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这本他在1949年出版的书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书中提出的“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使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达到了新的历史阶段。这本书原为泰勒授课时使用的讲义,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开始的,这四个问题是:1. 学校
2、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2. 我们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成这些目标?3. 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4. 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本书一共5章,前四章分别针对这四个问题提供了一些研究方法,第五章介绍了学校教育人员如何从事课程编制工作。二、主要内容1.第一章在第一章中,作者回答了他的第一个问题: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这部分主要论述了如何寻找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目标以及如何编写教育目标。首先作者提出问题,教育目标是什么?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模糊不清,不易操作等问题,作者提出了从研究学习者本身、研究当代校外生活、从学科专家的建议三个方面来寻找教育目标。从学习者本身出发就是
3、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包括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整体性需要。为了找到学生的需要,我们就要找出学生的现状。现状与公认的常模之间的差距就是需要。如果想要调查学生的需要,我们需要去学校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健康、直接社会关系、社会公民关系、消费生活、职业生活、休闲生活等方面。然后将这些信息与一些理想模型进行对比,找到其中的差距,根据差距找出教育目标。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兴趣进行调查。这是因为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们还需要拟定一份学生兴趣的研究计划,可以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文献研究法搜集数据。但是单靠收集数据并不能自动地确定教育目标,这里面存在着种种困难和多种可能性
4、。为了更好的诠释数据,就需要我们熟悉学生群体的资料,尽量全面地解释清楚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从中得到教育目标。我们还需要从当代生活的研究中寻找教育目标。斯宾塞所写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篇论文中也是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找出适合时代的教育目标。从当代生活中获得教育目标是有其逻辑的:1.因为当代生活复杂多变,我们的学生可能不需要浪费时间去学习那些50年前重要,而现在不需要的事物。例如现在的学生不需要学习怎样使用过时的计算机编程语言,那既浪费时间也不实用。2.与学习迁移理论有关,当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情境与学习时的情境相似时,他更有可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而且,他更容易发觉生活与现实之间的相似性。这就要
5、求我们在学生学习时提供更多的实例,使他能在日后有更多运用这些知识的机会。那么,这些目标是否值得追求呢?我们需要进行判断,我们通过对当代生活研究揭示的教育目标的方向,没有违背特定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以及需要,那么,这个目标就是值得的。最后,我们对当代生活的研究要考虑的方面很多。包括个体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社会团体、特定社区或区域中制约生活的因素等等。教育目标的第三个来源是学科专家的建议。但是,学科专家的建议往往过于专业,因为他们给出的目标往往是怎样把学生培养成某门学科的专家,而这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并不适用,因此,我们需要从中筛选出合适的目标。我们要寻找的分为两类:一类是这些学科
6、能发挥的广泛作用;一类是这些学科能发挥的并非他们所关注的特殊功能。这里可以包括知识、技能和习惯,思维方式、情感、兴趣等。从这三个来源中寻找到了教育目标后我们并不能直接使用,而是要进行筛选。首先第一道筛子是哲学。学校接受哪种价值观就要使之与教育目标相对应。将于学校哲学一致的目标确定为重要目标。第二道筛子就是学习心理学。我们通过学习心理学分辨哪些目标是可行的,这些目标设置在什么年龄阶段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学习某些类型的目标必备的条件有什么。因此,我们要有一个统一的学习理论,依据这个理论来检验可能存在的目标。经过以上几步,我们已经有一些重要的目标,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陈述了。泰勒在书中给出的方法是使
7、用二维表陈述。二维表的纵轴记录的是目标的内容方面,横轴记录的是目标的行为方面。行为方面比较像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标明学生应达到的程度。通过内容和行为的交叉行的选择,就可以对教育目标进行简单的陈述。这个表格也可以提出一些在前几个阶段遗漏的教育目标。为了避免表格过于复杂,泰勒还提出了行为的10个类别,它们是:信息获取,培养工作习惯和研究技能,培养有效的思维方式,培养社会态度,培养兴趣,培养鉴赏力,培养敏感性,培养个人的社会适应性,保持身体健康,形成人生哲学。关于内容类别泰勒提出10-30个比较合适。这里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标题必须要有意义,让人能联想到实际的意义,使术语更加明确。2. 第二章在第
8、二章中作者论述了如何选择学习经验。这里的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应该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学习者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就是构建多方面的情境,从而唤起学生身上更多的经验。那我们选择经验时,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呢?这里作者给出了5项基本原则: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机会去解决问题,从目标所隐含的相关行为中获得满足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多种途径实现目标,同样的学习经验能产生多种结果。在泰勒1966年的课程编制的新尺度中对着5条又加以修改,提出了10条学生有效学习的条件。但是除了这些条件外,可能存在的目标数量十分巨大,我们不可能全都做出陈述。因此,泰勒又
9、总结了4个重要特征:1.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2.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3.有助于培养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4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在经验选择这个问题上,泰勒原理在后来也是饱受诘难的。概念重建主义对经验是先于学习还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是否是外在于学生的问题提出了疑问。泰勒是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建构起的这本书,对他影响巨大的还有行为主义心理学。这也正是他把学习外化与人脑的原因。在我看来,泰勒原理并不是一种理论,它并不是从理论上来说明什么是课程,而是一种方法的指导,指导读者从何处出发,找寻学习目标。因此,这个也就不是泰勒原理的缺陷了。3. 第三章在这一章中,作者回答了组织学习经验的方
10、法。这章主要围绕着组织的标8准、组织的要素、原则、结构和设计过程来进行论述的。组织有三大标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主要课程要素的直线式重复。顺序性是指要将每一后续经验都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而且必须更广泛、更深入地研究所涉及的事物。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联系,这些经验会帮助学生逐渐获得统一的观点,并逐渐将自己的行为与所处理的相关要素统一起来。这三个标准是制订一套组织学习经验的有效方案的基本指导标准。在为一门课程制定组织方案时,我们还需要确定该课程中作为组织线索的要素。这些要素是可以是长远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等,而不是具体的事实,也不是具体的习惯或高度特殊化的内容。 组织的原则
11、有增大相互依赖性,拓宽和深化主要的课程要素。按年代顺序排列是运用于学校课程中最常见的组织原则。泰勒认为,在组织的结构中有三个层次,组织经验时要考虑各个层次的优缺点及价值。泰勒还提出了形成课程组织的几个步骤,强调不管是在总体方案还是在已确定的领域及低层次的单元内容和开展的特殊活动中都要达成一致意见。他还建议组织过程中要“制定一些零花的方案或开发所谓的资源单元,提供给教师以便其针对特定小组的学生开展工作时选用。”这里的资源单元比较像我们在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给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库。4. 第四章这一章就如何评估学习经验展开了讨论。泰勒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通过这一章的讲述,他提出了除了标准化测试
12、外,对于学生其他的评价方式。泰勒认为评价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评价可以是建立的课程计划得以检验,也就是我们前面制定的课程目标和提供的学习经验是否合适。泰勒还提出评价要在不同时间进行,可以在教育早期、教学中、以及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评价,以此来论证学习者学习的持久性。在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上,泰勒提出评价不能等同于纸笔测试。通过简单的事实性测验不能引发高级心理过程:促进事实性知识的教学,不可能促进事实上可能干扰其他重要目标。虽然这一点很早就被认识到,但是知道现在中国的教育还是以分数定高低。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仍然是一场定高低,因为我们还无法找到比这个更公平的手段。泰勒在这里提出了观察、访谈、
13、问卷及学生的实际作品等方法。这些方法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过在中国实行还是需要时间。5. 第五章 在这章中作者介绍了学校和学院教师如何编制课程。在前面作者讲的是教师的工作,最后学校编制课程就需要教师协同合作,组成委员会进行研究和修订。这与我们如今的校本课程的编制是一样的。三、 评论 泰勒的这本书给出了一些详尽的制定教学目标的方式。这些方法大都来自于他的“八年研究”,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些步骤都是可实施的,在当时也是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随后受到了概念重建主义的批评,认为泰勒原理将教育的进程设定为线性的、将知识外在于学生中等问题。还有的学者认为泰勒原理缺少对教育目标本身的评价,只是看预期的教育效果是否实现,这是不合理的。毕竟泰勒原理是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我们现在看的时候应该加以辩证的思考,应该是以现在情况重新定义。泰勒原理在我们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背景下仍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探讨课程理论的书籍,而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手册,它阐述的思路十分值得我们加以研究与运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