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上册).doc
《《竹节人》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上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节人》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上册).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竹节人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精品文档】第 10 页竹节人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竹节人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内容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并不顾时间沉迷于斗竹节人,引至两人的手工玩具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与他们一般,喜爱竹节人。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的快乐。这是一篇回忆类文章,语言夸张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体悟,并且对比如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更能加深学生对于生活和幸福的体悟。 【教学目标】 1.疏通
2、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3.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理解文中说明性语言的功能及其背后隐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文中运用了大量说明性的语言,理解这些说明性语言的功能及其背后隐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作者如何通过对“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的描写,表现自己的情感? 一、导入 1.文章标题是“竹节人”,你们见过竹节人吗?竹节人是什么? (竹节人是用竹制的毛笔杆做成的小人,是作者童年时风靡一时的玩具) 2.你们小时候流行玩什么样的玩具?为什么作者的童年时代和我
3、们的童年时代存在差别? (各类电子产品、各类或精致或高级的成品玩具) (因为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不同,因此流行的东西也不一样,但从中得到的乐趣却是相似的。) (补充材料:70年代(1970年),彩色电视兴起,2000年,手机才逐渐普遍。而作者是1950年出生的,此处可顺势简单介绍作者。) 3.让我们通过课文,回到那个物质并不发达的时代,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乐趣。 二、检查预习,梳理生字词 风靡锯截豁嵌威风凛凛金箍棒俨然叱咤风云弄巧成拙观摩虎视眈眈破绽赫赫伟绩鏖战犹酣沮丧悻悻然津津有味全神贯注 三、厘清文章结构(结合预习单,梳理文章结构) 1.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
4、,标注段落,并完成下表。 “迷” 谁事件表现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字、词、句) 学生制作竹节人 斗竹节人认真、喜爱 痴迷、投入 老师没收竹节人,却偷偷地玩竹节人 怨恨、沮丧 心满意足 2.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小节):概述当时“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第二部分(3-19小节):描写了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和乐趣,表现出孩子们对自制竹节人的自豪、对斗竹节人的痴迷。 第三部分(20-29小节):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表现出孩子们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全文围绕一个“迷”字,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风靡一时的玩具竹节人。从制作竹节人迷到斗竹节人迷,从学
5、生迷到老师迷,充分展示了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丰沛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在简单的生活中寻找乐趣的。 四、文章内容分析 (一)重点解析 1.第一部分: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都“说明”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并不是很好,玩具要自己做,而不像现在,可以很方便的买到各种成品;”只能“有点儿心酸,也带点儿调侃意味,只有自己动手才有的玩。”只要“”很快“”以至“也说明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不发达,没有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玩具可供选择,所以一旦有有趣的玩具出现,很快就会吸引一大片人来玩。 2.第二部分: 第4自然段。第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竹节人 竹节 优质课 教学 设计 六年级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