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代数》课后习题答案(陈维新).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线性代数》课后习题答案(陈维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性代数》课后习题答案(陈维新).doc(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线性代数课后习题答案(陈维新)【精品文档】第 42 页第十章 行列式习题1.11. 证明:(1)首先证明是数域。因为,所以中至少含有两个复数。任给两个复数,我们有因为是数域,所以有理数的和、差、积仍然为有理数,所以如果,则必有不同时为零,从而。又因为有理数的和、差、积、商仍为有理数,所以综上所述,我们有是数域。(2)类似可证明是数域,这儿是一个素数。(3)下面证明:若为互异素数,则。(反证法)如果,则,从而有由于上式左端是有理数,而是无理数,所以必有。所以有或。如果,则,这与是互异素数矛盾。如果,则
2、有,从而有“有理数=无理数”成立,此为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从而有。同样可得。(4)因为有无数个互异的素数,所以由(3)可知在和之间存在无穷多个不同的数域。2. 解:(1)是数域,证明略(与上面类似)。(2)就是所有的实部和虚部都为有理数的复数所组成的集合。而复数域。(3)不是数域,这是因为他关于除法不封闭。例如。3. 证明:(1)因为都是数域,所以,从而。故含有两个以上的复数。任给三个数,则有且。因为是数域,所以有且。所以。所以是数域。(2)一般不是数域。例如,我们有,但是。习题1.22. 解:项的符号为习题1.31证明:根据行列式的定义=0。所以上式中(-1)的个数和(+1)的个数一样多,
3、(-1)是由奇排列产生的,而(+1)是由偶排列产生的。同时根据行列式的定义这里包括了所有的阶排列,故可以得到全体阶排列中奇排列的个数与偶排列的个数一样多,各占一半。2解 (1) =; (2); (3) (4) (5)3解:(1)。 (2)左端=右端。(3) (4)原式(先依次)=。=。 (5)原式(先依次)=。=。4解:设展开后的正项个数为。则由行列式的定义有。又因为 (利用)(下三角行列式)。所以有。5证明:(1)左端=右端。(2)利用性质5展开。6解:(3)与上面3(3)类似可得。7解:利用行列式的初等变换及性质5。8解:9证明:设原行列式=D。则对D进行依次如下变换后所得的行列式D第一列
4、由题设中所给的5个数字构成。从而由行列式的定义可知D可被23整除。又由行列式的性质知D。因为23是素数,且不可能被23整除,所以D可以被23整除。习题1.41解:(1) (2) (3)方法一 方法二 逐次均按第2行展开可得同样结果, 具体解法可参见下例。 (4)逐次按第2行展开 = (5) (6) = (7)换行后可得到范德蒙行列式; (8)先把第一行加到第三行,再提取第三行的公因式,换行后可得到范德蒙行列式。2解:(1) (2) =1+;(此处有笔误)(3) 据此当时,原式=;当时,原式=。3解:(1)将按第n 列展开得: (2)略(参考课本例中的叙述)。4解:(1)交换行、列后得到三角块行
5、列式,然后利用例1.4.6的结果;或者直接利用Laplace定理。 (2)左端先做变换,再做变换,然后利用P30推论。5解:(1)(2)=;(3)利用初等变换。附加:P30推论的证明:证 (1) 将第r+1列与r列交换, 由将新的r列与r-1列交换, 如此继续, 直到将第r+1列交换到第1列, 这样共交换r次; 再将第r+2列如上方法交换至第2列, 也交换了r次, 如此继续直到将r+s列交换至第s列. 于是交换了rs次后得到将所得行列式的第r+1行依次与第r行, r-1行, , 第1行交换. 交换r次后, r+1行交换至第1行. 类似地交换r次后将r+2行交换至第2行, , 交换r次后将第r+
6、s行交换至第s行, 于是交换rs次后得:(2), (3) 思路与(1)类似, 证明过程略去。习题1.5 2解:计算得 根据克拉默法则, 当时, 即时, 原方程组只有零解。习题1.61证明:方法一 归化 =右端.方法二 归纳法 当时, = 结论成立. 假设时结论成立, 即有 则当时, 将 的第n列看成1+0,1+0,1+, 故可表示为2个行列式之和, 而第2个行列式按第n列展开可算出为从而 而=.所以=+=+=右端.方法三 递推由证明(二)可知与存在以下递推关系:=+所以=+= =右端.方法四 加边法 =右端。2证明:(1)注意当把行列式按第n列展开时,得到的递推公式中有三项,故归纳法第一步应验
7、证n=1,2时均成立。而归纳法第二步应假设当时成立,去证明当n=k时成立。3解:(2)先把除第一列外的所有列都加到第一列,然后提出第一列的公因子;再依次;然后按第一列展开,再依次;最后按最后一列展开。4解:通过倍加行变换易知f(x)的次数最大为1;又因为如果全取零,则有f(x)=0。所以选(D)。5看自己或别人的作业。6解:方法一:利用课本中例1.4.3的方法。 方法二:设。则有f(x)中的系数为。又因为 (范德蒙行列式),所以f(x)中的系数为。 所以可得。第十一章 线性方程组习题2.12证明. 因,说明不全为零,故当某个,通过适当的行互换,可使得位于左上角,用来乘第一行,然后将其余行减去第
8、一行的适当倍数,矩阵A可以化为:,由于,此时必有,故可以对重复对A的讨论, 此时A可经初等行变换化为, 然后再将第行的倍加到第行(),再将第行的倍加到第行(),这样继续下去,一直到将第2行的倍加到第1行,此时A就化为, 故所证结论成立。3证明:以行互换为例: 列互换可以同样证明.若, 这相当于A中交换第i行和第j行, 所以结论成立。习题2.21 解:中一定存在不为零的阶子式,否则秩,与题设秩()矛盾. 由秩()知,中至少存在一个阶子式不为零, 这表明中的阶子式只要有一个不为零即可,其余可以等于零,也可以不等于零. 中一定不存在不为零的阶子式,否则的秩至少是, 这也与题设秩()矛盾。2 提示:利
9、用矩阵的行秩和向量的极大无关组证明。3 略。4 思路:可将矩阵写成一个列向量和一个行向量的乘积,从而由秩;进而因为矩阵不等于零,所以秩0。5 略。习题2.3略。习题2.42证明:()的增广矩阵为=,因为系数矩阵的秩不超过增广矩阵的秩, 所以有秩()秩().观察可知, 矩阵其实就是在增广矩阵下面加了一行, 所以秩()秩(). 由题意知, 秩()=秩(), 据此可得秩()秩(). 综上知秩()=秩(), 故()有解。3解:将增广矩阵只用初等行变换化为阶梯形矩阵. 当时, 秩()秩(), 所以线性方程组无解;当时, 秩()=秩()未知量个数, 所以线性方程组有无穷多解. 原方程组同解于 故通解为 其
10、中为任意常数。4证明:该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 由题意知秩()=. 但是系数矩阵是一个的矩阵, 所以秩()0, 据此可得秩()=1.10证明:(1) 由于秩()=n, 所以, 而, 在等式两边同乘可得, 据此可知是可逆的, 所以秩()=n. (2) 秩()n-1时, 根据矩阵秩的定义可知的所有阶子式都为0, 而的元素就是的所有阶子式, 所以的元素都是0, 即=, 所以秩()=0.(3) 当秩()=n-1时, 不是满秩的, 所以. 又因为, 所以, 据此可知秩()+秩(), 而秩()=n-1, 所以秩(). 同时由于秩()=n-1, 根据矩阵秩的定义可知至少有一个阶子式不为零, 而的元素就是的
11、所有阶子式, 所以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为零. 由此可知秩(), 所以秩()=1.14思路:利用分块矩阵。习题4.86证明:因为与均正交, 所以 因此, 所以与的线性组合都正交.7解:设, 根据题意为单位向量可知.(1)同时与都正交, 据此可得 从而可解得 (其中为任意取值). 又因为条件(1)可知, 所以=.11解:(1)因为=, 所以 是的一组标准正交基. (2) 由(1)知; 因为在下的坐标为, 而在下的坐标为=,所以()=(,).15解:因为, 所以方程组的一个基础解系为先进行正交化得到 再进行单位化得到所以即为所求的标准正交基.习题4.112证明:(1) 因为的解均为的解, 所以的基础解
12、系中的解也都是的解, 所以的基础解系中所含的向量的个数不少于的基础解系中所含向量的个数. 而的基础解系中所含的向量的个数为n-秩(B), 的基础解系中所含向量的个数为n-秩(A), 因此n-秩(B)n-秩(A), 所以秩(A)秩(B). (2) 因为与同解, 所以的基础解系也就是的基础解系, 所以两者的基础解系所含向量个数相同, 因此n-秩(B)= n-秩(A), 即有秩(A)=秩(B). (3) 因为秩(A)=秩(B), 所以n-秩(B)= n-秩(A), 据此可知和的基础解系所含向量的个数相同. 因为的解均为的解, 所以的某一基础解系( n-秩(A)也都是的解, 如果与不同解, 则的解中存
13、在一个解不是的解, 则一定不能被线性表示, 所以线性无关, 这样的解中至少含有个解线性无关, 即的基础解系所含向量的个数大于等于, 这与和的基础解系所含向量的个数相同矛盾. 所以与不同解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因此与同解.(4) 设, 显然满足秩(A)=秩(B), 但是是 的一个解, 但是不是的解. 所以不能导出与同解.3证明:首先由题设可得齐次线性方程组同解。然后去证明。4证明:易证明的解都是的解, 又因为秩(CA)=秩(A),根据本节第2个习题(3)可知和同解. 同样易证的解都是的解. 另一方面, 设是的任意一个解则有, 即, 可知是的一个解, 已经证明和同解, 所以也一定是的解, 即有, 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线性代数 课后 习题 答案 维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