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的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美学的知识点.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2、”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
3、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康德对于“美”的定义:美得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独特、自主的运用。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
4、某种思想认识的正确理解,即对体验和判断能力的理解。建筑美学与建筑理论:建筑理论的意图在于阐明准则、规律和规则,它们指导着建设者的实践。维特鲁威、阿尔伯蒂等,为建筑各部分的系统结合和建筑部件的装饰制定了许多规则。只有当建筑理论具有普遍效果时,才能对美学有所冲击,因为那时他必须以取得建筑美的本质为其目的。建筑的明显特征:功能性首先,实用功能。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礼拜的地方。在决定某种形式之前,建筑首先要满足需求和愿望。功能主义:形式追随功能。即,建筑真正的美存在于与功能相适应的形式之中。建筑的美学性质是偶然地与某种功能相结合。在建筑形式中,我们对美的概念不能与建筑物的概念以及它们所体现的功能
5、概念分离开来。建筑的明显特征:地域性建筑更为明显的特征为它的地域性。建筑物构成它们自己环境的重要特征,就如它们的环境就是它们的重要特征一样。1、建筑物的效果取决于其位置,它们对空间问题做了很好的解答。2、建造在吸引人或控制全局的位置上。3、包含了笼罩整个环境这一伟大的构思。建筑师应该根据位置的概念进行建造,而不是去设计他自己的建筑,不应该像许多现在建筑那样可以放在任何地方。建筑的明显特征:技术性建筑的技术性,在建筑中,存在着许多种变化,这些变化完全不依赖于艺术认识的变化。技术发明对于美学效果影响很大。建筑的明显特征:公共性建筑学是艺术中政治性最强的,因此它不依赖与任何个人意志而把人的观察力和目
6、标强加给生活在它里面的人。建筑的明显特征:延续性建筑学通过创造新的期望而变得新颖,但通常需要对某种以前就存在的风格进行修改;另外也可以通过对以前某种成功的手法进行模仿而达到更新的目的。对于建筑师而言,“过去”不是作为一种适应“现代”意志的自觉行动而被人们所拥有的遗产,而是作为一件永久的事实,作为现在的扩大部分而存在的。邹德侬教授认为建筑理论可被分为:建筑基本理论、应用理论、跨学科理论、评价理论。建筑美学定义: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美的本质及其规律,分析建筑相关要素之间的审美关系,以研究建筑审美经验为中心内容,并且探索建筑艺术实践方法的一门学科。建筑美学的研究范畴:美的哲学、艺术社会学、艺术
7、实践、审美心理学建筑美学的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从哲学体系出发,哲学分析、逻辑推理建立系统,论证。经验归纳法从大量的作品中,总结和归类。历史学与社会学的方法从历史风格演变,观念、理想变化历史归纳总结。心理学方法借助心理学,运用心理实验的手段,发现人类的审美规律。建筑美学研究的方法论比较:西方美学的方法论特色:三个基础: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对心理上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1)推崇逻辑演绎亚里士多德论工具欧洲第一部逻辑学著作诗学、修辞学采用严谨的逻辑方法,把所研究的对象和其他相关的对象区分出来,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在就这对象本身由类到种的逐步分类,逐步下定义和找规律。(2)重
8、视数理方法在建筑设计中,数理美学往往是通过一种比例系统或一组规则体系如黄金分割的应用,来实现艺术塑造的目的。通过一些基本的度量或模数,推导出建筑中所有的尺寸和形式,根据这一规律设计建筑,从而实现可以由数字证明的美感,用数学关系来预示视觉上的和谐。(3)强调经验归纳到16世纪,在英国出现了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者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否定有所谓先天的理性观念。同时他们也否定亚里士多德偏重演绎法的形式逻辑,推崇由个别事例上升到一般原则的归纳法,认为它更有筑于科学发明。中国美学的方法论特色:在中国哲学思维模式中,表现整体的时空统一观,反对精确的逻辑分析,善用具象表达,疏于严谨的抽象梳理。(
9、1)强调心物一体心物一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 “当人们接近一桩中国建筑时,总会有一种安宁的舒适及协和感。”因为中国的建筑是和环境融为一体的,而人又融入建筑和自然共同营造的环境之中。(2)注重直觉顿悟所谓直觉顿悟,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把自己置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中国人对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而意境通过“直觉”和“顿悟”这一审美行为而获得。(3)坚持辩证系统观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重实用,轻玄思,视事物为整体而探究其普遍联系,不将心与物截然分离或对立,也反对为将客观分解而加以认识。(4)关注伦理和谐追求和谐之美是东西方文
10、化的一个共同之处,但实际上又各有特色。建筑美的哲学定位:自古至今,美是和谐统一这一观点得到人们的广泛赞同,在建筑美中也是如此。在美是和谐这一理论体系中,包括形式和谐、数理和谐、对立和谐、社会和谐以及生态和谐等观点。建筑美的本体辨析:1.美是和谐统一(1)形式和谐论建筑之美是形式上的特殊关系所造成的感觉效果,是高度、宽度、大小或色彩这些要素相互和谐的结果,是依靠形式本身来激发人们的情感,而与建筑的内含以及外来的概念无关。对比与微差、比例和尺度、均衡和稳定、节奏和韵律等。(2)数理和谐论所谓数理和谐论是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数理的和谐,并用数理规律来认识美的规律的一种学说。黄金分割:AC2=CBAB 或
11、 AC:AB=CB:AC(3)对立和谐论对立和谐论是指将矛盾对立要素的和谐统一视为美的观点。例如:雌和雄的对立统一,音乐中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的统一。(4)生态和谐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能源危机引发了生态设计思想,出现生态建筑学或称建筑生态学。2.美是真的表达“只有真才美”,真是理性的真,即真理,所以认为只有凭真理、艺术才能获得价值。也就是说真是美的条件。3.美是善的充分体现(1)美与善统一论“美善一致”(2)善是美的基础 (3)美是善的充分实现4.美是主客关系的交融(1)美是主、客体间的适度关系“恰当的比例对一切事物都是好的,过犹不及,在我看来都不好。”(2)美是主、客体互融的结晶格式塔
12、美学5.美是信息的优化美作为一种信息,任何通过不同载体转播的作品适合于不同的受众,其条件之一就是这一信息的传递必须达到优化程度,以保证接受者在审视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建筑美的认知特征:1. 强迫型的艺术体验当建筑一旦出现在环境之中后,由于它的巨大体量,它将涉及现实生活中不同审美人群,这就是不管人们喜欢与否,都必须观赏或使用它,因此,建筑的审美带有某种强迫型2. 多维信息的审美欣赏人主要通过味、嗅、听、触和视觉五种感觉器官来接受外界信息,从而感知这个世界的。建筑艺术带有整体和环境化特征,是时、空与人的行为的综合艺术体验以及三者和谐关系的产物。3. 关注理性的审美认知理性的感知对艺术
13、之美的感受与升华深化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类对艺术作品审美感知的典型特征。一个人必须掌握古典柱式的知识,才能充分理解古罗马建筑的美学趣味;一个人必须在了解雕塑细部的意义之后,才能在欣赏夏特尔教堂北廊时感到有趣。4. 多重的艺术标准建筑包含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要求,这就使建筑具有实用与象征、文化与地域、技术与经济等特点;同时,建筑艺术中包含各种要素,创作中必须妥善处理有序与无序、理性与浪漫等方面内容。建筑美的时空特性:实体与虚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 在建筑艺术中,对实体与虚空处理不同,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艺术特征,也表现
14、出不同的建筑性格。静止与流动古代建筑多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美。如西方古典五柱式,详细地分析比例、尺度以求得各部分的协调,从而体现出一种静态的平衡。所谓流动的空间是多空间的有机动态的联系,它们不是相互封闭的、孤立界定的,而是相互渗透、互相流通、互相之间有公共的部分。永恒与短暂长期以来,人们追求艺术的永恒的魅力,摒弃短暂性美的价值。建筑和城市的纪念性,成为从古典到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表达目标。现代建筑对永恒的纪念性的追求另有所长,他们借助抽象的艺术语言和国际性的文化内涵、标准化的构件以及现代工业材料,企图建立无民族、地域差异和时空限制的永恒艺术标准。历史与未来建筑作为一种续存时空中的艺术,在建筑创作中
15、,其价值观念对“过去”、“现在”、“未来”不同的时空观念倾斜,将导致不同的艺术效果。建筑美的文化维度:普遍性与特殊性一方面,建筑是为人类提供生活和工作场所的一种技术产品,它具有满足普遍性的使用功能的特点;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存在于特定地域、要满足特定人群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它又带有艺术的个性。地域性与国际性所谓地域性是指建筑所表现出有别于它处的地区特点;所谓国际性,是指建筑所表现出反应全球意识的文化和艺术特性。在全球化的社会中,随着经济、技术等的一体化和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建筑的地域性正发生很大的变化,建筑文化的国际性与地域性的关系呈现出辩证统一的态势。继承性与创新性格罗皮乌斯认为,应该寻找新
16、的价值观、以表达新时代的思想和情感。“历史表明,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建筑美的表现形态:优美与丑陋优美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一般指在表现形态上具有轻盈、灵巧、柔和、细腻、圆滑、精致等特征。丑在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无价值的东西,而将其表现出来则是为了对丑的否定。丑的事物使人们产生不快感,其次,丑是事物的变态。建筑中的优美与丑陋的转化时空转化:由于时间、空间条件发生变化而致使建筑丑与美的相互转化,叫做时空转化。求极转化:“在建筑创作中,从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与之有对比
17、或相反的形式,追求事物之极或向事物的反面发展,往往可以促使丑与美相互转化。”艺术转化:“在现实的人造环境中。建筑美与丑相对立而存在着,要想把丑完全消灭,是不可能的,因此,积极的办法是做转化工作,把现实中的建筑丑加以利用,转化为建筑艺术之美。”崇高与卑劣“崇高”是美学的范畴之一。在客观现实中,体积上表现巨大巍峨或精神上表现雄浑,令人惊心动魄、心向神往的审美对象,就是崇高。从美学范畴上来讲,卑劣是以性格孤僻反常的言行与形象来体现人的反自由。典雅与粗俗典雅是美的形象形态之一。在建筑领域的典雅主要以新古典主义为代表。以浓厚的文化情趣和深厚的古典建筑公里,博采众长地采用地道的古典建筑细部。将抽象出来的古
18、典建筑元素或符号巧妙地融入建筑中,使古典的雅致和现代的简洁得到完美的体现。粗俗是与典雅相对的美学概念。它的艺术表现代表就是波普文化。波普建筑以其通俗易懂的形象、浓厚的商业气息、诙谐幽默的语汇等突出特点迎合了当时商业文化中人们的心理。直率与幽默直率之于建筑可以理解为真实地表达材料与结构的本来面貌,使用不经修饰的建筑材料、摒弃虚幻、轻薄、昂贵与华丽的饰面,发挥建筑结构和新型建筑材料的性能特点,追求建筑明晰的体积感与坚实性。“幽默”的建筑追求的不是“美”的愉悦,而是对于理性和传统美学的嘲笑,嘲笑现实的无意义,讽刺理性的虚伪。在后现代语境中,建筑师们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建筑表现出一副正襟危坐、面无表情的冰
19、冷面孔,而为了获得一种生动感和调侃趣味。理性与荒诞典型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首先本能地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如几何原则,随后可以依据这些推理出其余知识。1926年,意大利米兰“理性主义”:新建筑,真正的建筑应当是理性与逻辑的紧密结合。他们往往采用简洁单纯的几何形状,似乎超越于时间与地点之外。荒诞是表现主义的产物,它通过对事物夸张的抽象,来表达艺术家独特的艺术理解和追求,体现一种象征主义或者浪漫风格。“荒诞”被后现代时期的建筑师广为运用,他们选择这种反常规的审美取向,采用“荒诞”的修辞对比并嘲弄现代主义建筑师所追求的正统性和纪念性了。从优美到宏丽古希腊的和谐优美1)和谐比例与数理美为特征的和谐统一在
20、城市中,产生了以数理为特征的城市规划模式希波丹姆斯模式。在建筑中,他们则讲究形式比例,以使建筑的各部分统一协调。他们认为,比例存在于“数”之中,并由“数”是万物的始基与本源,它决定着一切事物的秩序与和谐。2)力学性能上的协调统一建筑艺术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必须在重力作用下,完成各种艺术塑造,因此,遵循力学原理,巧妙地利用材料与力学特点,与建筑物的实用功能相结合,这是人们对建筑艺术的独特要求,也成为建筑美塑的一个重要原则。古希腊建筑的柱式,分柱础、柱身、柱高三个部分,柱身平缓向上收分,刻有凹槽的柱身形成一种向上稳定的支撑力。3)人体比例的绝妙应用古希腊建筑的艺术特性不仅仅表现在力学的均衡方面。恬
21、静、安详、充满思想性以及人体尺度的绝妙应用,都使古希腊建筑成为该时期乃至后世人类建筑艺术的一个巅峰。“卫城的建筑历史主要是城市化的历史,它在人体尺度上是无与伦比的,在恬静安详和像阿波罗神像的雕刻美方面是不可逾越的,它具有高度完美的概括力,超脱一切社会问题,具有自信的沉思默想的魅力,充满精神中的庄严性,这一切是以后未曾再达到的。”布鲁诺赛维意希腊建筑一方面有一个缺陷,即忽视内部空间;另一个方面,又有一个迄今无与伦比的高超之点,即人体尺度的绝妙应用。4)基于自然主义的和谐美古希腊的诸多公共建筑以及建筑群,突出反映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即使雅典这样重要的城市,也没有非常明确的强制
22、性的人工规划。不单纯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以构成活泼多变的建筑群景观。古罗马的宏丽辉煌1)推崇宏丽的美学效果从美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上看,罗马时期的哲学家们已明确地把“崇高”作为美学范畴加以研究。古罗马时期的社会观念已向满足世俗化和享乐主义的方向发展,对军事化和军权主义的推崇,使他们的建筑和城市呈现出与古希腊建筑的不同艺术风格。与此同时,柱式在古罗马有了新的发展。古罗马原则上继承了古希腊三柱式,加上原有的古罗马塔司干柱式,同时又加上了由爱奥尼与科林斯柱式混合而成的复合柱式,合称为古罗马五柱式。古罗马人发展新的柱式及柱式组合,丰富了立面的构图手法。在形式上,古罗
23、马的柱式趋向于细长的比例,复合的线脚,华丽的雕刻,柱子更多的是用作墙面装饰,不再具备结构与骨架与传递里的作用。2)伦理化与基于实用的美学理念古罗马时期,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建筑审美方面,也表现出哲学思辨到伦理化的倾向。3)追求永恒的艺术秩序对永恒的艺术秩序的追求,也是罗马建筑与城市的一个特点,在建筑群与外部空间中,他们极力追求完美的“秩序感”,用整齐、典雅而规模巨大的开敞空间,取代古希腊那种自由、不规则、凌乱的城市空间形态,并通过运用轴线系统、强调对比和透视手法等,建立起整体而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从崇高到人本中世纪的崇高、神秘与自然秩序中世纪建筑的审美观念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其一
24、,在宗教建筑中拓展了“崇高”这一审美范畴;其二,城市空间布局中深化了自然与宗教秩序的结合。1)崇高的神秘感中世纪的艺术与现实形成了复杂而矛盾的局面:一方面,他们否定一切尘世的美和艺术;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用“尘世”的艺术手段,运用美的规律来宣扬天国的美和上帝的美。与庄严肃穆的古希腊神庙不同,哥特式教堂显示出了一种神秘崇高的气氛。在外部空间中,表达崇高的理念是通过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布局来实现的。在城市里,占据城市最中心为位置的是教堂,它凭借其庞大的体量和突出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优美而有秩序的城市天际线。2)有机的自然秩序尽管中世纪几乎所有的城市,教堂都占据了城市的中央,但是城市总
25、体布局结构非常自然,表现出自然主义的空间组织理念。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规划设计意图。中世纪城镇缺乏基本的几何形和明确的空间序列引导系统,密如蛛网的街巷狭窄不已,表现为毫无逻辑的迷宫形式。文艺复兴的人性化审美中世纪强调宗教概念的表达,文艺复兴则再次高扬人本精神,重新肯定人的价值,并用现实之人取代了天国之神。1)人本主义倾向古罗马特别是中世纪建筑具有超人的尺度,巨大的体量和内部空间往往压抑人的精神,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首先恢复了古希腊建筑所具有的人的尺度,建筑比例关系服从于人的尺度。2)兼容的建筑风格基督教把许多建筑形制斥为异端而加以排斥,这就严重地束缚了建筑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在
26、反神权思想鼓舞下对古罗马建筑的重新发现和认识,使古典建筑艺术走向了高潮。3)数理美学的应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一大特点是强调数理美学的应用。从罗马风和哥特式的格律学发展而来,摒弃了尺度不一致、空间无限性和分散性的哥特式空间做法,也反对罗马风空间的偶然性,而极力寻求一种秩序和规律。从扭曲到柔媚巴洛克的扭曲与空间渗透巴洛克艺术是1718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艺术风格,是对文艺复兴建筑的一种反叛和补充,表现出一种对文艺复兴时期所追求的严格、理性秩序的不满。洛可可的柔媚与细腻“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rocaille”,意味着岩石和贝壳,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自然形
27、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致而优雅,具有装饰性的特色,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从严谨到混杂古典主义的严谨与理性 1)强调普遍与永恒美学原则在建筑艺术上,极力推崇理性,探求具有普遍性、永恒意义的建筑美学原则,反对个性、反对表现情感。认为建筑美就在于纯粹的几何形状和数学比例关系,把美完全归结于数学关系。同时,强调建筑局部与整体、整体与局部之间严谨的逻辑性。2)讲究轴线对称与主从关系古典建筑在布局和构图中,讲究严格的对称均衡,突出中心轴线,主次关系十分明显,在外型上显得端庄雄伟;同时,追求轴线的对称与协调,寻求构图纯粹的几何
28、结构和数学关系。从严谨到混杂浪漫与折中主义的审美折中主义建筑在19世纪上半叶兴起,主要是为了弥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建筑商的局限性,他们任意地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所以也被称为“集仿主义”。从形式到功能的审美拓展1.从外形到空间20世纪建筑领域最重要的观念变革,是“空间”的概念取代了以往“形式”的观念;在现代建筑运动中,实现了从形式美学向功能美学的转变。格罗皮乌斯:建筑意味着把握空间。想要把握现代建筑的本质,关键在于澄清现代建筑思想的空间概念。2.从形式到功能18世纪下半叶,四位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筑师:布隆代尔、布雷、列杜、杜朗。布隆代尔认为不同目的的建筑必须选择不同的性格。
29、杜朗仿佛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指出:“当一座建筑满足了其实际功能之后,想要其不可爱也是不可能的。”功能主义的建筑美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比拟于生物”的美,而是“比拟于机械”的美。“比拟于生物”的美以赖特的有机建筑为代表。“比拟于机械”的美以柯布西耶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为代表。3.从静态到流动西方古典建筑空间多表现为静态的艺术形式。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出现,经典的时空观念被打破,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的观念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反映,追求空间流动的艺术概念也在现代建筑运动中得以发展。审美变异的哲学内涵当代建筑的审美变异包含了一个基本的哲学内核,这就是“理性的失落”。这种失落,是非理性情感因素的渗透,也是对古
30、典理性与现代建筑理性精神的反叛与质疑。理性又称合理性,是人类长期研究的问题,它是人类寻求普遍性、必然性和因果关系的能力,它推崇逻辑形式,讲究推理方法。古典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两种形式。现代建筑的理性精神,既包含了推崇演绎逻辑、讲究概念明晰和数理秩序的古典李兴,也包含了从经验主义发展而来、建立在现代实用主义基础上的理性主义成分。当代先锋建筑的审美变异,恰恰表现为对理性精神的挑战与质疑。其一,表现为在建筑创作中,夸大人的直觉、无意识、本能等非理性因素。其二,抛弃理性的目的,仅仅关注理性的表现手段,甚至用理性的方式向理性概念质疑,从“超理性”走向非理性。1.消解功能理性功能,是现代建
31、筑创作思想的灵魂和主要的美学依据。尽管早在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三原则”就把实用功能置于首位,但是只有现代建筑才真正开创了以功能作为理性依据的创作新风。功能主义仍属于理性主义,他是功能理性注重理性功能与实效的现代哲学思潮在建筑领域的反映。功能主义的基本理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注重形式生成的因果性,重视设计过程的逻辑性,追求设计与建筑产生最大功用与效益三个方面。(1)实用主义的价值观(2)以“善”为中心内容的审美观(3)以功能为依据的创作模式人们对于功能理性的质疑表现在:(1)对功能理性的质疑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亚历山大城市并非树形与此同时,文脉主义、地方主义、人文主义、新陈代谢、信息理论、
32、神秘主义相继被引入建筑设计领域。以纯理性到非理性,从逻辑思维到强调直觉与无意识。(2)排斥功能理性排斥功能理性是当代审美变异的一个特点。技术没学是重视使用功能的美学,而当代审美变异却强调建筑作品的“意义”。它通过表现地方性,讲究人情味和借文脉、隐喻、象征等各种手法表述独特的艺术内涵,以满足当代社会的审美心理。2.摒弃形式理性在反形式美学,却表现出追求含混、复杂的美学效果,用自相矛盾的艺术概念取代清晰明了的艺术语言的现象。同事,摒弃传统的理性哲学,用“矛盾”修辞法、结构主义的“消解战略”和东方神秘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使概念理性面临严峻的挑战。3.否定逻辑理性否定逻辑理性,明晰被混乱代替,统一被破碎
33、取代,秩序概念被颠倒并受到质疑,他们把现代建筑所推崇的在概念上易于把握的方块、圆柱、球形灯肩带明晰的几何体,代之于爆炸式的碎片和复杂的集合拼凑体。4.忽视经济性在当代西方建筑创作领域,特别是在某些先锋建筑中,经济理性的追求已大为减弱。资本主义社会巨额的剩余资本,商品社会追求广告效果的价值观,使建筑变成了大量挥霍金钱的场所,高强度铝、镜面玻璃、昂贵的工业材料,使建筑造价扶摇上升,一掷千金使之变成“富人的建筑”,沉迷于富丽奢华之中。审美变异的发展趋势在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眼中,宇宙是一个理性的整体,万物都被置于必然性链条中,他们否定特殊性、多样性与偶然性,重视逻辑与因果规律,把一切都归结于一个统一
34、的本源,并认为多有事物都趋向于同一个目标。在当代建筑审美变异中,“理性骨骼”的一部分正被非理性的“软组织”所取代,明显表现出观念多元化的趋势,抛弃了非此即彼、单一僵硬的审美模式,采用更为灵活兼容的审美态度。“审美软化”意指美学和艺术领域出现的概念模糊化、标准情感化、观念多元化、情趣大众化等审美倾向。1.观念多元化建筑师人类技术与文化的结晶,作为续存与历史过程中的“时空艺术”,建筑的美学观念主要反映在“文化价值观”、“历史价值观”以及“技术价值观”等方面,而当代建筑的审美变异,正是由于这些价值观的多元取向,才出现各种复杂的审美现象。(1)新技术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它是现代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其特点是利
35、用当代高技手段创造不分地域和民族的建筑形式。这种文化模式在晚期现代建筑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2)批判地域主义文化价值观基本措施:借助建筑的环境要素,以缓和全球性文明的冲击,立足于本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进行建筑设计,反对国际式的建筑文化模式。(3)多元化拼贴的文化价值观特征是:随意采撷世界范围的古今建筑遗产作为创作素材。在这种文化价值观念中,“拼贴”即是创造,“现有的”就是“传统”;故,无所谓“本国的”还是“外国的”,“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只要合用,即可照搬,表现出“等价并列”的审美价值取向。(4)传统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强调建筑文化的历史沿袭性,倡导文化必须遵守时空与地域的限制,肯定文化
36、的民族差异性,承认审美活动中的怀旧成分,反对现代主义激进的审美时空观和国际大同的文化观念。2.时空情感化(1)城市环境中情感化探索1954年,十次小组的杜恩宣言对雅典宪章的四项功能分区的观点首先发难,认为它所形成的城市化,不能表现生机勃勃的人际关系,并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需求已得到基本满足,人类将为具有更充实的生活内容而奋斗。场所和空间相比,其主要差异在于,空间基本上是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形成的,具有抽象概念。而场所则强调物体或人对环境特定部分的占有,以满足人对场所的社会实用要求。3.信息模糊化所谓模糊化,就是指事物呈现类属边界不清晰和性态不确定的发展趋向。而审美信
37、息的模糊化,则是指艺术作品含义与构成的不清晰、不确定的发展状态在当代建筑审美领域,它是变异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传统建筑美学观念主要指基于传统农业与手工业文明的建筑美学理论,它主要包括建筑形式美法则,自然主义美学法则等,这些均深深影响着古代的建筑创作观念。建筑形式美法则:人们认为,一个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映,存在着某种规律。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达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及其大小)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达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规律。 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
38、统一古代一些美学家认为圆形、正方形、正三角形这样简单、肯定的几何形状具有抽象的一致性,是统一和完整的象征,因而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所谓的一致性,就是指这些形状有确定的几何关系。 重点与一般主和从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以区别的,它们存在着主和从、重点和一般、核心和外围的差异。建筑构图为了达到统一,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必须需利好主和从、重点和一般的关系。 对比和微差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是显著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差异。对比可以借相互烘托陪衬求得变化,微差则借彼此之间的协调性和连续性以求得调和。不同度量之间的对比在空间组
39、合方面体现最为显著。不同形状之间的对比在建筑构图中,圆球体和奇特的形状比方形、立方体、矩形和长方体更引人注目。直和曲的对比直线能给人以刚劲挺拔的感觉,曲线则显示出柔和活泼的感觉。虚和实的对比利用孔、洞、窗、廊同坚实的墙垛、柱之间的虚实对比将有助于创造出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的建筑形象。色彩、质感的对比和微差色彩的对比和调和,质感的粗细和纹理变化对于创造生动活泼的建筑形象也都起着重要作用。 比例和尺度协调的比例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在建筑中,无论是组合要素本身,各组合要素之间以及某一组合要素与整体之间,无不保持着某种确定的数的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中的任何一处,如果越出和谐所允许的限度,就会导致整体
40、比例失调。相同比率:若干毗邻的矩形,如果他们的对角线相互平行或垂直,一般可以产生和谐的关系。模数体系: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把比例和尺度结合起来研究,提出“模数体系”。尺度:同比例相联系的是尺度。比例主要表现为整体或部分之间长短、高低、宽窄等关系,是相对的,一般不涉及具体尺寸。 均衡与稳定对称均衡:对称本身就是均衡的。由于中轴线两侧必须保持严格的制约关系,所以凡是对称的形式都能够获得统一性。不对称均衡:由于构图受到严格的制约,对称形式往往不能适应现代建筑复杂的功能要求。动态均衡: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形式通常是在静止条件下保持均衡的,故称静态均衡。而旋转的陀螺,展翅的飞鸟,奔跑的走兽,所保持的均衡
41、,则属于动态均衡。稳定:同均衡相联系的是稳定。如果说均衡着重处理建筑构图中各要素左右或前后之间的轻重关系的话,那么稳定则着重考虑建筑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 韵律与节奏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由于有秩序地变化或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而激起人们的美感,这种美通常称为韵律美。连续韵律:以一种或几种组合要素连续安排,各要素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可以连续地延长等,是这种韵律的主要特性。渐变韵律:重复出现的组合要素在某一方面有规则地逐渐变化。起伏韵律:渐变韵律如果按照一定的规律使之变化,称为起伏的韵律交错韵律:两种以上的组合要素互相交织穿插,一隐一显,便形成交错韵律。简单的交错韵律由两种组合要素作纵横两向
42、的交织,穿插构成;复杂的交错韵律则由三个或更多要素作多向交织,穿插构成。 重复与再现在音乐中某一主旋律的重复或再出现,通常有助于整个乐曲的和谐统一。在建筑中,往往也可以借某一母题的重复或再现来增强整体的统一性。 渗透与层次流动空间西方古典建筑多为砖石结构,各个房间多为六面体的闭合空间,很少有连通的可能。近代,空间自由灵活分隔的概念取代了传统概念,各部分空间互相流动、贯穿、渗透,呈现丰富的层次变化。空间序列建筑是三度空间的实体,不能一眼就看到它的全部,只有在连续进行的过程中,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才能逐次看到它的各个部分,最后形成整体形象。 高潮和收束沿主要人流路线逐一展开的空间序列不仅要有起
43、伏、抑扬,要有一般和重点。 过度和衔接人流所经的空间序列应当完整而连续。进入建筑师序列的开始,要处理好内外空间的过度关系,把人流由室外引导至室内。内部空间之间应有良好的衔接关系,在适当的地方还可以插进一些过渡性小空间,其收束作用,并加强序列的节奏感。自然主义的美学理论:在西方世界中发展了系统的形式美学法则相比,东方则依托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体现自然主义美学观念。尽管这些未以系统的形式总结出来,但这些均在建筑和其他艺术领域中反映出来。哲学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建筑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美学观念,根植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中。对大自然的实践性依赖,使人们关注自然事物与现象
44、的关系与作用,以及具有现实意义的自然规律。中和与儒家自然观儒家自然主义思想在强调求“仁”、为“善”的道德伦理学基点上,强调“和”、“乐”之美,进而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并从城市选址与布局,园林和建筑设计等多方面表达出来。无为与道家哲学观主张“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被西方学者看作是当代生态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自然是指事物自然而然、自发自生的本来状态。老子提倡自然,并非反对人为,而是强调人们必须顺应自然的本来面目和发展势态去认识事物。普渡与释家生态观从哲学美学的角度看,“普度众生”的佛教思想表现为一种宗教、伦理与审美的复合体。它是“心是世界的本源”入手,虽然不直接讨论
45、审美和艺术问题,却触及审美和艺术活动最基本,也最一般的特征,从而渗透到美学领域,并集中于审美心理学方面。自然主义美学的特征:天人合一的意境追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自然主义美学的哲学特点之一是强调天人合一,这种审美理想在建筑、尤其是在园林设计上反映格外典型。寄情山水的美学取向在中国传统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诉“情”于山水之中的审美取向。以山比德,以水比智的山观,使自然山水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独具文化魅力的“人文山水”。有机统一的整体和谐“和”有天与地之和、礼与乐之和、个体与社会之和、人与自然之和。这种有机的、整体的、和谐美学观在城市中表现为“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反映在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则形成了整体规划、统一布局、多元复合、礼乐相成的思想和社会生态关系。,山系、水系、植被和城市空间的有机整合,街巷、园林、建筑群的相互衬托,以及“法自然”中体会到的人生之乐。因此,中国传统城市设计美学思想中的“和谐”,正是意味着以丰富、多样为美,以整体性和有机性为美。直觉体悟的审美过程在我国传统艺术理论中,一直强调由“观”到“悟”的审美过程,即一种重视直觉的心理体验。【精品文档】第 1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