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考点知识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考点知识要点.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心理咨询师复习考点第一部分 普通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知识概览第一节绪论一、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二、心理现象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知)、情绪情感(情)和意志(意)是以认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过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三、心理是脑的机能。四、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感觉、知觉、思维的萌芽(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有了意识。五、为了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
2、理学诞生的标志。六、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认为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R-S)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七、机能主义:詹姆斯为这一学派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它1.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强调)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2.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3.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强调)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因为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所以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三个反对,三个强调)八、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
3、、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信息(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二、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称为自主神经,或叫植物神经。三、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部分。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
4、活情绪。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皮层下高级的感觉中枢)。 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小脑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大脑半球的外侧面以外侧裂、中央沟等为界线可以分为四个叶:颞叶、顶叶、枕叶、额叶。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功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
5、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斯佩里的“割裂脑”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以上结论。四、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等。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又叫内脏
6、感觉)。二、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三、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外界刺激停止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有正后象和负后象之分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四、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光波)。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在强光下起作用,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对弱光敏
7、感,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及轮廓。 颜色混合有两种:色光混合、颜料混合。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色盲中男性色盲的人数大大高于女性色盲的人数。 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明度相同而色调不同的颜色他就分辨不出来了。五、听觉适宜的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比16赫兹低的次声,以及比20000赫兹高的超声人们都听不到。 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HZ4000HZ的声音最敏感。 、6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先降低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的范围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
8、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音调主要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主要由声波的振幅决定,音色主要由声波的波形决定。六、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各种感觉器官中也都有痛觉。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在于:内脏痛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故具有生物学意义。痛觉最难适应。七、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知觉的基
9、本特性是: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简称常性);理解性。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很多。活动内容的丰富容易对时间低估。对所发生事件所持的态度和它所引起的情绪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第四节记忆一、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按内容可分为五种: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回忆
10、和再认(再现)。二、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用于记忆研究的材料叫无意义音节。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三、我们把过去感知过后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做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 表象的特征:直观形象性、片断不稳定性、可操作性、概括性。 表象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没有表象,思维也难于发展起来(感知表象思维)。四、认知心理学把记忆也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并将记忆分作三个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
11、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瞬时记忆的特点:鲜明的形象性容量很大,为比特,有个以上的项目;图象记忆保持的时间为秒,声象记忆保持的时间可以超过秒,但最长不会超过秒。对瞬时记忆的信息加以注意,即可转入短时记忆了。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特点:容量有限,一般为个组块,即个项目。语言文字的材料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而不是它们的图象;非语言方案的材料是形象的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记忆材料在
12、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产生的影响。系列开头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又叫首因效应或首位效应;系列末尾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又叫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两头好,中间差)。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一、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或叫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其更具有创造性。二、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它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2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3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
13、越少,外延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少,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就越多,外延越广。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的作用(正迁移与负迁移)原型启发的作用定势的作用。四、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1言语运动中枢与表达性失语症。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是主管说话机能的,叫言语运动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表现为说话迟钝费力,不能说出连贯、流畅的语言,但其发音器官并没有毛病,而且还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还能写字、认字,这种言语缺陷叫表达性失语症。2言语听觉中枢与接受性失语症。位于顶、枕、颞叶交汇处的颞上回受到损伤,患者能听到声音,他的听觉器官还是正常的,却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
14、力。这一中枢叫言语听觉中枢,也叫威尔尼克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所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3视觉性言语中枢与失读症。位于顶、枕叶交汇处的角回是主管阅读的,叫视觉性言语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患者能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这种失语症叫失读症。4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是主管书写功能的,叫书写性言语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患者的其他运动机能正常,却不能写字绘画了,这种失语症叫失写症。五、想像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第六节意识与注意一、1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2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波消失,类似于清
15、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3梦的特点: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等。二、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所以,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三、注意的特征:1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广度,又叫注意范围。简单的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约是7 2,即5-9个项目。2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与其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即平常所说的分心,是被动的。3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是主动的
16、。 4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两种活动如果是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珠话,也难以做到注意的分配。第七节需要与动机一、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2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3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是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是较高层次
17、的需要,叫生长需要。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一、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2、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这一概念既可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二、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被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2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三、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2基
18、本情绪的种类各家有不同的分法,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喜)、愤怒(怒)、悲哀(哀)和恐惧(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3按情绪状态,就是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化验状态,通常也叫做心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四、1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2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双
19、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第九节人格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第二部分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体
20、,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
21、向应用研究。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个生物
22、学概念;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是个社会学概念。三、社会角色的分类: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2规定角色和开放型角色;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工人、农民是功利型角色,教师、咨询师是表现型角色);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四、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五、1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2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的行为及价格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
23、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积极的自我暗示)。3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六、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2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3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
24、体的形象。 2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熟人之间,易出现近因效应;生人之间,易出现首因效应)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之三四: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4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5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其常见策略有:按社会常模
25、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投人所好。二、1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行为原因的分类: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3控制点理论: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外控者,消极的。4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的主要原因: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三、1凯利归因理论也称三维理论,考虑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2玛莉为什么对小丑笑? 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刺激客体(三高,外归因) 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行为主体(两低一
26、高,内归因) 高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情境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一、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二、1.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2亲合起源于依恋。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3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4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情绪出生顺序。三、1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2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四、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五、1侵犯的构成:由伤
27、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2挫折-侵犯学说要点: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呈正比例关系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3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4侵犯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如果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在群体活动时,个体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大众传媒的影响。5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呈正相关。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
28、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群体活动是去个性化最常见的情境大量研究表明,侵犯与去个性化有密切的联系。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人群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目标,并且攻击的强度远超寻常而不能停止。六、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因会导致去个性化,责任分散)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的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3利他技能。七、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1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的第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健康
29、问题。2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情绪具有如下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3羞耻与内疚。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和一种重要方式;而过多或过少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第五节态度一、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2态度
30、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3态度的成分:认知C、情感A、行为倾向B(不是行为,而是倾向)。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种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4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5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威信、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的倾向性、信息提供方式)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个体的心理倾向)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倒U)。二、态度平衡理论之一-海德的平衡理论:1海德提出了一个P-O-X三角模型说明他的观点。P-个体,O-他人,X-另一个对象。2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
31、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3三个关系相乘,结果为“负”,则不平衡;结果为“正”,则平衡。三、1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2目前无法直接测量,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3行为反应测量法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一、1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2沟通的功能:是获取信息的手段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3现实沟通:是沟通双方牟对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比较清楚的把握的沟通,面对面沟通是最普遍的
32、现实沟通形式(电话等到媒体沟通有时也是现实沟通)。4虚拟沟通: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方式。5虚拟沟通与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过度利用网络,对网络形成高度的心理依赖的现象。网络成瘾会使个体角色混乱,人格扭曲,道德感弱化,学习工作受到极大影响。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秩序和公众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害。二、1体语即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等。2体语沟通就是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沟通。3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有效地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4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5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
33、空间距离。公众距离(12-25英尺,3.5-7.5米)社交距离(4-12英尺,1.2-3.5米。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距离属社交距离)个人距离(1.5-4英尺,0.45-1.2米)亲密距离(0-18英寸,0-0.5米)。三、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2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自我暴露就是自我开放,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其广度与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3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4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之间等
34、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幸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性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第七节社会影响一、1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2从众的功能: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3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4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5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规模临界值大致在3-4人)个体人格因素情境的明确性。二、1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
35、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隐含在场。2优势反应是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3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磨洋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原因:个体在群体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三、1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诉现象。2模仿的意义:模仿是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3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四、1暗示指在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
36、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暗示者的方式去活动。2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则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作用的客观环境。个体处于困难情境又缺乏支持时,往往容易受暗示。3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是:双向式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一、1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
37、是一种社会现象)。2爱情与喜欢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情感,其区别主要在三个方面:依恋利他亲密(性)。3激情爱的理论:哈特菲尔德认为激情爱的裨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的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爱情是生理唤起和心病理标签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沙赫特的“情绪二因素理论”,情绪=生理唤起认知标签。4爱情和浪漫能持续多久?5年。(P173专栏218)二、1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2婚姻的动机一般来说有三种:经济、繁衍和爱情。(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第三部分 发展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
38、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2心理发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心理发展包含以下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从狭义而言,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3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二、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多种特殊的性质,可归纳为如下几种基本性质:1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的。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为第二个发展加速期)。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
39、统一。5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四、各种发展心理学派都必须对如下一些问题作出阐述: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空间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2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起来的;3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主生成、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具有各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五、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六、1科学的儿
40、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物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科学獐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220世纪中期以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演变和增新的时期。3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地位。4早在20世纪初,霍尔就对老年心理进行了研究,并著有衰老:人的后半生(1922年)。七、1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的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2其优点在于: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
41、资料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3其缺点在于:难于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八、1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较长时间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2其优点在于: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3其缺点在于: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成本较高
42、,耗费人力和时间。4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是对两者的取长补短。九、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高尔顿)环境决定论,(华生)。2.二因素论:主张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但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3.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要点: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2
4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4.心理发展阶段说: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2-6、7岁;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未掌握守恒)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获得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可进行逻辑运算)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能解决抽象问题,认识活动达到
44、抽象逻辑思维水平)。5.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阶段年龄特征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不能判断,没有道德观念,只看行为结果他律道德判断阶段(道德实在论)58、9岁判断受自身以外标准支配,重结果不看动机自律道德判断阶段(道德相对论)8、9岁以后判断受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支配。十一、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阶段年龄主要发展任务人格特征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幼儿期4 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
45、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智慧、贤明品质十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三元交互决定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观察学习: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而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未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部操作。十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人的道德判断随军年龄发展而发展,大致可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三种水平六个定向阶段表现特征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阶段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态度,避免受到惩罚。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阶段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自我中心,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好孩子的阶段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阶段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阶段认识到法律不是死板的,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程序来改变。普遍道德原则阶段认为除了法律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道德原则。第二节婴儿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