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 展 规 划(征求意见稿)苏州市农业委员会二零一六年八月目 录第一章 现代农业发展基础1一、“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成效1二、“十三五”发展的制约因素6三、“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和机遇8第二章 现代农业发展目标10一、基本思路10二、发展定位11三、发展目标12第三章 现代农业发展路径13一、政策路径13二、模式路径14三、技术路径17第四章 现代农业产业布局19一、优质水稻19二、特色水产19三、高效园艺20四、生态林地22五、规模畜禽23六、生态湿地24七、加工营销25八、休闲观光26第五章 现代农业发展重点任务28一、着力优化“四个百万亩”空间形态28二、加快构建现
2、代农业产业体系29三、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31四、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33五、加快提升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35六、突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36七、不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38八、优化提升农业休闲观光旅游39九、持续促进农民收入新增长41十、探索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42第六章 现代农业发展保障措施43一、强化组织领导43二、强化投入保障44三、强化部门协作44四、强化服务保障45五、强化督查考核45附表1-246附表1 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十大重点工程47附表2 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体系49附图1-551附图1 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产业空间整体布局图
3、51附图2 苏州市“十三五”优质水稻产业空间布局图52附图3 苏州市“十三五”高效园艺产业空间布局图53附图4 苏州市“十三五”特色水产产业空间布局图54附图5 苏州市“十三五”生态林地空间布局图5551- -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十三五”是苏州市加快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时期。本规划目的在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及苏州市推动城乡一体化迈上新台阶的新要求,立足“十二五”农业发展现实基础,正确把握“十三五”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
4、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农业空间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科学谋划“十三五”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是指导苏州未来五年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苏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现代农业实现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规划在“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下,提出苏州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十大重点工程。第一章 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一、“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城乡发展
5、一体化为导向,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加快落实“四个百万亩”产业布局,强化农业的“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功能定位,不断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市现代农业呈现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崭新面貌和区域性都市化的鲜明特征。一是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呈现质、量齐增的局面。201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5.2亿元,粮食总产108.22万吨,猪牛羊禽肉产量10.84万吨,禽蛋产量4.34万吨,水产品产量26.47万吨;水稻种植面积111.6万亩,水稻优质化率达到91.7%;水产养殖面积109.3万亩(池塘养殖57.36万亩),实现渔业产值122
6、.64亿元;常年菜地35万亩,茶果20.61 万亩,花卉苗木19.7万亩,蚕桑3.1万亩;出栏生猪 103.46 万头、家禽 1826.98万羽;存栏2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养殖场60个,存栏奶牛2.53万头。图1 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及产量情况图2 全市农林牧渔种养规模发展情况二是“四个百万亩”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完成落地上图工作。按照苏州市人大关于有效保护“四个百万亩”,进一步提升苏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决定,着力推进“百万亩优质水稻、百万亩特色水产、百万亩高效园艺、百万亩生态林地”主导产业的落地上图和产业发展布局等基础工作,构建了“四个百万亩”政策支撑体系框架,建立了“四个百万亩”动态长效监管
7、机制。“十二五”末,全市完成“四个百万亩”落地上图面积413.1万亩,其中优质水稻112.18万亩,特色水产103.05万亩,高效园艺96.9万亩,生态林地100.97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9.56%。三是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截至 “十二五” 末,全市累计土地流转占承包耕地面积90%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90%以上实现流转,流转土地中90%以上流转到村集体;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达到92%,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68.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3%;现代农业园区蓬勃发展,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5个,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9个,农业园区总面积
8、从“十二五”初的49.5万亩扩大到105.9万亩,相城区、吴江区先后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持续加快,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81家,全市各类合作社达4535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80元,全市167个村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市现代农业已初步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的产业特点。同比“十一五”末的全市70%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农村“三大合作”经济组织累计3043家、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4460元,农业发展方式得到较好转变。图3 全市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成效四是农业转型升级全面开启,农业产业形态和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末,现代农业园区、
9、农业企业、合作农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已成为苏州农业规模经营的新型主体。设施农业发展势头迅猛,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良好态势。2015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63.15万亩,所占比重达68.5%,苏州及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先后通过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考核验收。农业休闲服务功能拓展积极,建成各类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场所1000多家,年接待游客1700多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超过30亿元。品牌农业加快发展,无公害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到85%以上,“三品”总数达到1807只,创建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51个。五是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全面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全
10、国范围率先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对因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地区给予经济补偿;颁布了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以法律形式创新了生态补偿机制,对列为“四个百万亩”保护的水稻田、生态湿地、县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等实施生态补偿。截至“十二五”末,苏州市累计投入生态补偿资金54.12亿元,对103.51万亩水稻田、29.76万亩生态公益林、96个生态湿地、22个水源地、210个村进行生态补偿。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年均分别下降3.3%和3.5%,粮油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超过90%,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96.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99%,其中稻麦
11、秸秆机械化还田率80.22%,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基本达标。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有效开展,推广了一批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建设了一批池塘循环水清洁养殖工程、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乡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连片综合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吴中区被列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六是城乡一体化凸显苏州特色,农业发展呈现都市化趋势。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打破传统城乡分割规划旧格局,以“三集中”优化了城乡空间布局,以“三置换”构建出富民强村机制,以“三合作”构筑起新型集体经济,初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局面,农业发
12、展越来越呈现出区域性特色和都市化特征。“十二五”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8%,92%以上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呈现出生态、经济、环境统一协调的都市化发展趋势。二、“十三五”发展的制约因素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速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对农业的功能性和多样化需求越来越大,要素资源、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较为明显。农业比较效益较低,苏州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8.1%下降至2015年的1.6%左右,重工轻农的思想仍然存在。从全局来看,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业和农村还是全面
13、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一是资源稀缺问题突出。随着全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耕地资源越来越少,全市人均耕地已不足半亩,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土地资源规模流转的成本也随之趋高,每亩已达1050元,直接影响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同时,地方特色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不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发挥不足。二是农业劳动力短缺趋势加剧。目前,在苏州与土地打交道的本地农民只有20万人,面临着日渐老龄化的现状。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职业农民短缺,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导致务农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
14、下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务农劳动力的比重不足15%,大部分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老化,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对农业生产形成制约。 三是生态环境压力有增无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土地开发强度、人口和工业密度增大,生态环境容量越来越小,农业、农村发展的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水环境敏感地段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传统型大气污染仍未解决,土壤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监管能力相对滞后,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四是质量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农业生产的环境压力对农产品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及竞争
15、力产生了负面影响。目前,农产品质量控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尚未完全建立,不能真正做到产品质量可追溯。政府在农产品安全方面财政投入力度不够、相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且对农产品安全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尚未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特色农产品优势不明显,消费人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压力。五是现代营销手段应用不足。一方面,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地产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加工储运和销售能力偏弱,不能完全满足市民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订单履约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者仍处于不利的市场谈判地位,农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居民小区生鲜农产品销售平台没有
16、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工农产品和生鲜农产品销售还没有充分发挥好电商平台等现代营销手段的作用。六是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引领支撑作用较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小而散,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经营性服务组织实力弱、服务供给不足,且服务内容与经营主体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少、覆盖面窄。七是农业基础和保障水平需要提升。全市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不高,道路、沟渠、水利等配套设施水平差,特别是高标准果茶园比例较低,园艺产业机械化推广应用覆盖面不高,农田废弃物收集运输设施设备严重欠缺,适用于蔬菜、果树、茶
17、叶的新型农机少。财政支农惠农、农业保险等保障水平不高,农业生产受天气、市场等因素影响依然较大。三、“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和机遇一是国家对“三农”工作持续高度重视。中央连续12年把1号文件锁定在指导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上,凸显了党和国家对 “三农”工作的持续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对苏州农业的生态环境效应和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等方面的要求十分迫切,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的要求,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二是苏州特大城市建设的战略机遇。特大城市建设使
18、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与价值定位更加明确。一方面,苏州特大城市建设对农业提出了新要求。农业不仅承担着最基础的民需,而且要在城市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诸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迅猛发展的城市建设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开始向农村合理流动,将促进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农业功能进一步拓展,引导农业围绕城市需求发展,从而形成城乡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城乡一体化关系,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三是农业转型升级更加迫切。国务院和江苏省都发布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相关意见,要求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苏州农业发展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协调农产品市场
19、多样化需求与农业内部结构性失衡之间的矛盾,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推进。在充分发挥“四个百万亩”在承担市场保供的基础上,全面拓展其改善环境、提升生态、致富农民等综合功能,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产业互动、环境互补,为实现新一轮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加速推进。当前,苏州正处于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核心在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共同富裕和繁荣发展。苏州城乡一体化晋升为国家级试点,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层级分明、职能明确、特色鲜明的镇村体系和城乡空间布局。世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业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互动性越来越强,资源要素的
20、融合性越来越大、差异化越来越小。苏州农业的发展已深深打上了城镇化发展的诸多烙印,都市农业正在快速发展。五是互联网+农业蓬勃兴起。现今,全国上下正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产业跨界融合,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互联网+农业”开创了大众参与的众筹模式。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正逐渐打破小农经济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互联网+农业”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土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业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信息服务,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第二章 现代农业发展
21、目标一、基本思路坚持以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江苏时的重要嘱托,紧紧围绕“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任务,全面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政策管理机制创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增强农产品保障能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美丽新苏州奠定坚实基础。二、发展定位“十三五”期间,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总体定位是:都市型现代农业。通过五年的
22、建设发展,将农业打造成服务都市的农业、生态人文的农业、优质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的农业、富农惠民的农业和传承文明的农业,成为全国都市型农业的领跑者。(一)城乡一体,体现特色,留住乡愁。在发展方式上,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留有空间,用城乡一体化的思路配置资源。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科技手段、人才优势等方面加快实现城乡对接。在功能形态上,不忽视农产品生产功能,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提高生存环境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发展规划上,要少拆迁多改造、少征用多提升、少索取多给与,优化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规划与建设,强化乡村基本生活功能完善,美化田容田貌,
23、呈现江南农村新气象。(二)精致精准,优质安全,生态高效。苏州农业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已超越了生产价值,必须积极发展“生产精致化、技术精准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单位农用地产出率和优质农产品供给率,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是简单的把“田园”整理成“公园”,而是田园、山水、乡村、社区相结合,建“山水苏州”、“田园城镇”,把城镇与农村、农田串联起来,实现城镇与山水一体、田园与村庄融合的良好生态格局,呈现江南鱼米之乡新风貌。(三)服务市民,富裕农民,传承文明。苏州城乡之间、农与非农之间、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就是要进一步缩小这
24、种差距,通过服务市民富裕农民,让广大农民在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同时,苏州是我国水乡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农耕文化图景比比皆是。要努力传承和弘扬江南农耕文化,把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与精准智能的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让苏州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呈现江南水乡新特色。三、发展目标(一)战略目标。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与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接轨,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带好头、领好向,建成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领跑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州市 三五 现代农业 发展规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