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下).doc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下).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下)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续) 3各科知识类 用蒙求的形式介绍自然的和社会的各种常识,不局限于掌故、历史,不拘拘于劝诫、教训,这种蒙书比较少,然而值得重视。 (1)名物蒙求。这是最早的,也是最值得称道的古代蒙书之一。宋人方逢辰编(参见图9),有小四书本。方逢辰(12211291),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死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作过兵部侍郎等官,因为极力反对奸臣郑清之、贾似道,在朝廷站不住,从此退出政治生活,不再作官,后来朝廷要他去作尚书,也坚辞不干,而致力于教学和著述。就当时情形而论,方逢辰应该算是一个有操守、有
2、学养的人物。 名物蒙求,正如书名所示,是专门介绍自然的和社会的各种名物知识的,包括天文、地理、鸟兽、花木、日用器物、耕种操作,以及当时社会上亲属、家庭等关系的种种名称。方面虽然广,但是不繁琐,总共只有二千七百二十字,全书用四言韵语,绝大部分通畅易懂。从内容上看,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注重常见常用的名物,很少讲生僻难懂的东西,比如,讲地物的部分: 高平为原窈深为谷 山脊曰冈山足曰麓 小路为径通道为街 闹则市井静则郊墟 一是具有某些科学观念,迷信色彩不重,比如,讲自然现象的,有这样一些句子: 云维何兴以水之升 雨维何降以云之蒸 再一点是,虽然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意识相当显著,但是也流露出某些比较开明的见
3、解,比如,讲到衣服的时候,说: 纨裤公子锦幛豪家 楚客珠履杨姨锦花 夏而絺绤冬而狐貉 昼日绣衣香风罗幕 蓑笠牧子襏襫耕夫 卒岁无褐平生无襦 把贫富悬殊的情形这样对照起来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 这本书的毛病当然也少不了,然而在六七百年前的封建社会里能编出这样的蒙书来,还是难能可贵的。 (2)清末的韵语科学读物。清代末年兴办新学之后,很多人着手编写新的教科书。在这中间,有一些人试图用旧的蒙求形式来讲新的科学知识。如徐继高的算学歌略: 凡习数学列位为先 自右至左个十百千 若有零位必用一圈 几数并陈上下齐肩 又如张士瀛的地球韵言: 大地椭圆旋转如球 东半西半分五大洲
4、 摄引全球专赖吸力 绕日而行八星居一 诸如此类,很有一些,大都被当时的教科书审查机关批驳,认为不合教科书体例,因而不得流通。 这类书,当然是有缺点的。它们的目的显然不在于识字教育,而是正式的知识教育;可是,教科学知识而全用这个办法,恐怕反而要受到语言的约束,好些地方讲不清楚。完全采用这种方式来编写各科教科书,是行不通的。但是,在最初阶段适当采取一点,帮助记忆,或者摘出若干部分跟识字教育配合起来,或者适当地用之于成人补习教育,也未始没有好处。 对这类读物,不加分析,一笔抹煞,恐怕也是不适当的。此外,清代还有少数综合性的韵语知识读物,如唐仲冕的唐氏蒙求,大体上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只是内容过多,并不适
5、于作童蒙教材,虽然编出的时间较早(乾隆间),总算比较地有见地,这里也不详细介绍了。 (六)经验和问题 根据前边介绍的一些情况来看,在进一步的识字教育这个环节,前人确实摸索出一些值得重视的经验,今天看来,也有一些尚待研究的问题。除了在前边介绍各类教材的时候,随时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之外,这里再概括补充几点。 1使用韵语和对偶 前人的实践证明,从最初的集中识字教学直到进一步的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另一方面,凡是不采用这个办法的,如朱熹的小学等等,就收不到效果,乃至碰壁。这个事实非常值得重视。 我们知道,汉语虽然不是单音节语言,汉字则确实是单
6、音节文字。在识字教育阶段,如果让儿童去学一个一个的不直接表音的单字,那会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枯燥乏昧,引不起学习兴趣,勉强学了,也不容易记住。这是学习汉字的不利条件。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汉字是单音节的,就非常容易构成整齐的词组和短句,也非常容易合辙押韵。相形之下,要比多音节的西洋语文容易得多。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这显然比学一个一个的单字好,也比一上来就念参差不齐的句子好。前人大量采用整齐韵语的办法,的确是充分运用了汉字的有利条件,避免了它的不利条件。使用韵语的好处,古人早有所见。宋人项安世说: 古人教童子,多用韵语,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训之类,
7、欲其易记也,礼记之曲礼,管子之弟子职,史游之急就篇,其文体皆可见。 古人垂训,多用韵语,亦欲其易记也,又文字整齐,听者易晓,如大禹之驯及洪范等书可见。 古之卜筮,专用韵语,至今犹然。(项安世:项氏家说,卷七) 清人章炳鳞和阮元在好些学术问题上意见分歧,但是认为训蒙宜于用韵语,这一点则是一致的。阮元说: 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古人歌、诗、箴、铭、谚语,凡有韵之文,皆此道也。尔雅释训,主于训蒙,“子子孙孙”以下,用韵者三十二条,亦此道也。(阮元:文言说,见经室外集,卷二) 章炳鳞说: 急就三仓,由章句以组成,由此上推史籀篇,以教学童,必为韵语,若弟子职之伦。至后世以韵语编字之
8、书,实无不祖仓颉者。说文序引仓颔“幼子承诏”,尔雅郭注引仓颉篇“考妣延年”,颜氏家训引仓颉篇“汉兼天下,海内并厕,稀黥韩复,畔讨残灭”(此汉人顺绩仓颉之文,疑出训纂),是其文皆四字也。其后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问以三言、四言、七言成句。急就之文,泛施日用,尤便于闾里书师,盖取仓颉正字,书以草书,于当世之用最切,而后来书家亦爱书之,所以独传也。儿童记诵,本以谐于唇吻为宜,古人教字,多用此体。又如埤仓广仓,崔瑗飞龙,灵帝皇羲,蔡邕劝学圣皇女史幼学,陆机吴章,陆悟蒙,皆属此类。(章炳麟:论篇章) 前人这些说法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第一,合于学习语文的规律;第二,合于汉语汉字的特点;第三,是千
9、百年来长期实际经验的总结。事实上,不仅儿童喜欢韵语,成人也充分利用这个办法。学医的有汤头歌诀,脉诀;学画的有各种画诀;学武术的有各种拳诀:几乎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一些便于记诵、传授的歌诀。 对偶,跟押韵一样,也是汉语汉字的特点,也有利于儿童的朗读、记诵。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境界高的,更给人以优美隽永之感。 前人把汉语汉字的这两个特点充分运用于儿童的识字教育,对我们来说,应该视为珍贵的遗产。 2向阅读教学过渡 在文言文的时代,怎样开始指导儿童们读书,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困难从两方面来
10、:一是书的思想内容和知识内容,一是语言。 封建社会的思想家、科学家和文学家,绝少专为儿童写书的。“经”“史”“子”“集”,浩如烟海,没有几本是儿童们读得了的。但是,儿童识字之后必须读书。怎么办呢?怎样把儿童的思想、知识跟“经”“史”“子”“集”联系起来,使儿童们能够一步一步地接近那些书,阅读那些书,理解那些书,进而从中受到教育呢?前边我们提到过四书五经,那些书的思想内容是孩子们无法接近的。就是一些比较浅易的文学作品,哪怕是一首二十个字的五言绝句,里边也会包含孩子们不知道的名物、掌故。历史久,名物多,掌故多,这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特点之一。要读古书,知道的名物少,掌故少,会有很大的困难。而名物、掌故
11、要求记忆。如果年岁小的时候不多记一点,等年岁大了,记忆力略微差些了,也不能用很多的时间集中精力去读书了,阅读古籍就会处处遇到障碍。这是前人在开始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古代,从很早的时候起,书面语言就跟口头语言分了家。书面上用的是文言,两汉之后就基本上定型了,很少变化了,而口头语言则一刻不停地变化着,发展着。于是书面上的文言和口头上的白话,距离越拉越远,形成了一条鸿沟。当然,白话和文言之间有递嬗继承的关系,那条鸿沟不是不可逾越的。然而,要跨过去毕竟不容易,得想办法,并且需要一种比较自然的办法,使孩子能够从日常的白话一步一步地接近文言,等到一旦拿起古书来,不至于象是突然到了外国一
12、样。这是前人在开始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集中识字之后教儿童们多读一点韵语知识读物,这个办法,不论前人是否有意识地这样作的,客观上对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有极大的帮助。就内容说,除了少数以进行封建思想教育为目的的训诫类读物之外,其余各类的主要内容都是介绍名物、掌故的。儿童们在识字的同时记住那么一批名物、掌故,等到正式开始教他们读书的时候,显然要方便得多,正象唐彪说的,孩子们也不至于心不在焉地“仰天口诵”了。就语言说,从“三,百,千”到蒙求、类蒙求,基本上都是用文言的。前边曾经简略地分析过千字文和三字经的语言,我们发现,灵活地运用三言和四言韵语,完全可以把文言的各种基本结构表现出来。
13、换言之,文言,学习文言。可是,由于是三个字、四个字的短话冠,不是佶屈聱牙的长句子,并且还押韵,念起来象唱歌一样,并不觉得别扭,几乎不怎么觉得这跟自己说的话有千百年的距离。这样,一两年或者两三年下来,孩子们耳儒目染,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一些文言习惯,等到正式教他们读古书的时候就不会感到面生可疑或者面目可憎,也不至于瞠目结舌,不知所云了。 从前十岁上下的孩子就能念的古文,今天拿到高中来教,学生们还觉得念着吃力,我想,原因就在于,从前的孩子念过三字头、四字头的东西,有底子,而今天的中学生没有。 如果前边这些说法站得住,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韵语知识读物是跨越白话、文言同那条鸿沟的一座桥梁,在文
14、言文时代,它是从识字走向读物的很好的过渡。 3回顾清末的改革 前人采取的启蒙教育的那一套办法一直实行到清末兴办新学之前。大致在同治年间,还没有很大的改变,例如同治九年(1870)的小学义塾规条就还有这样的规定: 塾中功课,未识字者先识方字一二百,即授小学诗(新刻续神童诗,为人道理都说到,尤妙在句句明白;如续千家诗及孝经弟子职小儿语各种,如有余力,皆可接读。其每日讲说,则以学堂日记、学堂讲语为最)。务须尽二月内训毕一二本。(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90页引) 光绪中叶之后,随着变法维新的浪潮,蒙学教育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光绪末年,就正式把以前的作法完全废弃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
15、颁布的钦定蒙学堂章程里,开始有了这样的规定: 字课:实字,凡天地人物诸类实字,皆绘图加注指示之。 习字:即用所授字课教以写法。 次年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了进一步识字教育的办法: 第一年:讲动字、静字、虚字之区别,兼授以虚字与实字联缀之法;习字,即以所授之字告以写法。 第二年:讲积字成句之法,并随举寻常实事一件,令以俗话二三句联贯一气,写于纸上;习字同前。 (第三、四两年基本上与第二年相同。) 第五年:教以俗话作日用书信;习字同前。 大致就根据这样的精神,先后产生了好些种新的识字课本。 一种是识字贯通法和文话便读。前者把字分为“名字”“活字”“虚字”三类,依次分课教学。每一课先列单字,
16、次讲意义,又次拼句。如第一课: 单字:天地子西工 夫南瓜片冬 大义:积气为天,上下四旁包于地球之外。地形圆,东西通,南北皆有冰洋阻之。所生者为子。东之对面为西。造各种器物之人为工。女所嫁之人为夫。北之对面为南。或圆或扁圆或长圆,中有子,而外肉可吃者为瓜。 凡物薄者谓之一片。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 拼句:冬天。南瓜。工夫。 片子。西瓜子。天地。 文话便读也分课,每课先单字,次列句子。如第一课: 鸟狗儿飞叫追逃小 小鸟飞。小狗叫。小儿追。小狗逃。 再一种是上海澄衷蒙学堂编的字课图说。全书共选三千多字,按语法分类排列一名字、动字、静字、状字、虚字,每类之中又把意义相关的编在一起,如天文,地理,人事,
17、物性等等。每字先注音,文释义。有详略两种,详者为十一岁以上的学生而设,略者为十岁以下的学生而设。名字、动字很多都附图。例如“亭”字。简略的注释是: 音庭。停集行人之所曰亭。亭台。邮亭。 详细的注释是: 特丁切。汉制,十里一亭,所以停集行旅也。故游宴可停集之所皆曰亭。 从此,集中识字和使用韵语的办法都相继废弃。不过,当时也还有部分地吸取传统办法编写的课本。例如,光绪二十八年无锡三等公学堂编的蒙学读本全书第八课: 读书一时游散一时 读书之时不可游散 游散之时弗用读书 学部图书局编的简易识字课本第三十七课: 关门开窗挂帐卷帘 第八十九课: 夏雨初晴稻田水满 男子插秧女子送饭 光绪三十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18、的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十四课: 青草红花池草青山花红 第三十六裸: 画眉叫孔雀飞鹿能走林猴能升木 又如光绪三十二年上海会文学社出版的初等小学女子国文教科书第十九课: 识字形解字义笔画分明声音牢记 第三十六课: 棉可纺纱纱可织布人工纺织迟机器纺织速 这些都还保持整齐的特点,有的适当对仗,有的大致押韵。 民国以后,进一步抛弃传统的作法,逐渐产生了“狗,大狗,小狗,大狗叫,小狗跳”,“小小狗,快快走,小小猫,快快跑”那一路课本。更进一步,建那极少的一点还算整齐的特点也放弃了。 应该肯定,清末废科举,办新学,编订新的教科书,这些教育改革的工作是作得对的。旧蒙书里的许多东西,旧蒙学的许多作法,确实应该淘
19、汰。新学和新教科书吸取了一些近代科学的成果,吸取了外国的一些办法,也是应当的。辛亥前后,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在反封建的浪潮之中,对封建主义的种种堡垒,包括蒙学这个堡垒在内,予以彻底摧毁,更是必要的。这是我们在回顾清末教育改革的时候所持的基本看法。只是,废弃了旧办法之后,必须建立新的来代替它,而在建立新办法的时候,应该就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对于传统和遗产应该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比如,当时之所以彻底抛弃传统语文教育的办法,有一条理论上的根据,那就是,对儿童进行语文教育,要符合儿童常生活的语言实际。这条原则,显然是对的。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儿童开始认字,开始要把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上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张志公 传统 语文教育 初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