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各家学说.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医各家学说【精品文档】第 7 页三世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辨证、诊法、治则、养生、运气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 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 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 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确立学派的依据: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私淑(未曾见面,学习著作尊其为师) 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家六大学派:医经学派:黄帝内经
2、;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间学派:火热立论; 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刘完素 (刘河间)亢害承制论: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 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火热论:火热病的广泛性 六气皆能化火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火热病的治疗(表证宜汗解,里证宜攻下)张从正(张子和)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三部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按照症状部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 汗(表解)吐(上涌)下(下泄)三法,使得邪去正安。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朱震亨(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依据
3、,源于内经 取类比象,天地日月 人体阴精,迟成早渴 精欲无涯,动火耗精 动静得宜,收心养性 火热证的辩治: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 热者寒之,小便降火极速,硝黄冰水) 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内有郁热(火郁汤) 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散 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而相火旺(大补阴丸) 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 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 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饮食失节(饮)、七情内伤(情)、劳役过度(劳)导致气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10、孙一奎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
4、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为人身先天之太极,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部位:无形质、无具体部位可言、无经络可指、无动脉之形诊属性:非水非火,可比作坎中之阳,反对命门属火,右肾属火功能:肾间动气即元气,元气生生不息的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脏腑、经络的形成和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离不开他论火:天人之火各具君相;火有内外邪正之分10、张元素 遣药制方论:药物研究: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气味厚薄,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味薄则通,味厚则泄);药物的分类;药物的归经;引经报使说 制方大法:风暑湿燥寒制法 引经报使说:通过某一药物特殊作用,引导全方到达某一脏腑经络才能更好11、李杲 脾胃论:元
5、气之本:先天真气有赖于脾胃充养;诸气皆由胃气所化;疾病与脾胃元气的关系 脾胃为升降枢纽:重视阳气升发 内伤论:三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所伤 用药法度:重在保护元气:主升阳:扶脾胃为主,兼及心肺;次潜降泻火 泻火当辨虚实:虚火 甘草;实火 芩连柏12、王好古 内伤三阴例:厥阴,肝阳虚损面青黑,脉浮沉不一,弦而弱;当归四逆汤 少阴,肾阳虚损面红赤,脉浮沉不一,细而微;通脉四逆汤 太阴,脾阳虚损面黄洁,脉浮沉不一,缓而迟;理中丸13、赵献可 命门学说:含义:命门为一身之主 部位:居两肾之间 属性:为水中之火(生理:相依而不相离;病理:可补而不可泄) 功能:命火乃人身至宝: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
6、源,呼吸之门,三焦之根,立命之门 痰证:无水阴虚火动,水沸为痰重浊白沫六味丸 补水配火 无火肾不制水,水泛为痰纯是清水八味丸 补火制水重视五志之郁肝郁(木郁) 凡郁皆属肝郁治木郁为主逍遥散14、张介宾 阳非有余论:行气之辨:阳化气,阴成形;只有阴形而无阳气,形体便失去活力,阳气决定生命 寒热之辨:热为阳,寒为阴;自然界万物盛衰热无害、寒可畏,人体寒热,取决于阳气多少气不足便是寒 水火之辨:水为阴,火为阳;水中有阳生物化气,水中无阳寒凝冰冻真阴不足论:真阴之象:真阴在外的表现和征象,精血形质之属真阴之象,形体肌肉的丰盈和消瘦(阴精的亏虚) 真阴之脏:肾藏精之所为命门即真阴之脏;命门居于两肾之中,
7、本同一气,非别有一腑;命门兼具水火,即真阴,真阳 真阴之用:真阴即命门之水,是命门之火的物质基础;命火养于真水之中,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命门之火为元气,内含火中之真水 命门之水为元精,内含水中之真火 是真阴的存在形式;命门水火是五液五气 十二经之化源 真阴之病:只有虚证,实质是真阴(阴精)不足;无水无火,皆在命门,总曰阴虚之病 真阴之治:原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辩证论治经验:(1)诊病施治,纲举目张二纲:阴阳(医中之大法) 六变:表理寒热虚实(医中之关键) (2)列方八阵,执持圆通 补 和 攻 散 寒 热 固 因 (3)诸郁证治,各求其属 重视情志之郁15、李中梓先后天根
8、本论:脾肾关系 相赞互济的人生根本 脾肾同补气血阴阳俱损(六味丸、补中益气汤) 补肾兼以补脾肾病为急(甘寒:砂仁、沉香;久痢:附子、肉桂、四君) 补脾兼以补肾脾胃伤损(耗五味子;温桂附干姜)水火阴阳论:阴阳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 论水火,重互济;论阴阳,阳为要(阴阳并需,养阳在滋阴之上);论气血,气为先(气血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16、方有执首创伤寒论错简重订 意义:经过删改移调,伤寒论系统性、条理性、规律性增强;观点偏激(学术争鸣) 柯琴:伤寒来苏集王叔和:第一个研究整理伤寒论 治疗八法:汗吐下温灸刺水火成无己:第一个全面注释伤寒论 七方:大 小 缓 急 奇 耦 复(制方之用) 十剂:宣
9、 通 补 泻 轻 重 滑 涩 燥 湿(制方之体)朱肱:第一个以经络解释六经 七表:浮 芤 滑 实 弦 紧 洪(阳脉) 八里:迟 缓 微 涩 伏 沉 濡 弱(阴脉)17、吴有性(吴又可)三斑:斑疹 桃花斑 紫云斑四汗:自汗 盗汗 狂汗 战汗温疫的治疗:(1)疏利透达:代表方:达原饮 适应症:温疫初起,邪伏膜原 治法:使邪毒速离膜原 (2)表分里消:达原饮三阳加法 适应症:疫邪游溢诸经,见三阳经证 治法:随经引用,以助升泄 太阳经见腰背项痛 达 +羌活 泻热溢于 阳明经见目痛、鼻干不眠 原 +葛根 少阳经见脉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 饮 +柴胡 三消饮“达原饮三阳加法”+大黄 适应症:入里入胃兼三
10、阳经证 治法:消内、消外、消不内外(3)汗法白虎汤 适应症:邪离膜原,欲表未表,邪热散漫 治法:辛凉解散(4)吐下法瓜蒂散 (下法:三承气 三清饮) 适应症:疫邪传里 治法:就近驱邪18、余霖清瘟败毒饮:主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 重用石膏 石膏六脉:沉细而数大剂,180260g 沉而数 中剂,60120g 浮大而数小剂,2436g19、叶桂(叶天士)主张脾胃分论:生理:脾为脏,属阴,主运化,以升为用,贵在健运,喜燥恶湿胃为腑,主受纳,以降为用,贵在通降,喜润恶燥 病理:脾失健运,则气下陷,益气升阳健脾 升柴芪术参胃失通降,则气上逆,甘凉通降养胃 沙竹麦斛粉阳化内风说:定义:身中阳气之变动而导致
11、内风动越的一种病理现象,即肝阳化风 病机:虚实夹杂证:精血衰耗,水不涵木;阴阳并损,肝失濡养;木横土衰,脾土失养;嗔怒动阳,阳化内风 理虚大法: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 虫蚁剔络(辛咸通络):病邪在络日久,气血交结成形,非峻剂可效,叶桂用虫蚁类辛寒之品取其走窜之性,搜剔在络之邪,松透病根20、吴瑭(吴鞠通) 清热养阴法:清表热三法:辛凉轻剂(桑菊饮)主治:太阴风温(卫分证),热伤肺络,咳嗽、身不甚热、微渴;治法:辛甘化风,辛凉微苦,降卫分之逆;辛凉平剂(银翘散)主治:太阴风湿(肺卫证),风热伤肺,泻热伤津,但热不恶寒,口渴;治法:轻清轻扬,化卫分之秽 辛凉重剂(白虎汤)主治:太阴温病(肺经
12、气分),热重伤津,脉浮洪,渴甚,大汗,舌黄,面赤,恶热;治法:清热保津,清气分之燥 清里热三法:清络法(清络饮)主治:暑温汗后余邪不解,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身热口渴不甚,但头微胀,目不了了;治法:辛凉芳香法,轻清入络 清营法(清营汤)主治:邪热入营,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治法:清营中之热,以保离中之虚 清宫法(清宫汤)主治:热入心包,闭阻心窍,神昏谵语;治法:咸寒甘苦法,清膻中心包之秽浊湿邪,补心中失气 养阴三法: 一甲复脉汤(养而涩之)主治:下焦温病,伴滑脱之象,大便溏;治法:咸寒兼涩法 加减复脉汤去麻仁、加牡蛎 二甲复脉汤(养而镇之)主治:热入下焦,肝风
13、欲动,脉沉者,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治法:咸寒甘润法 加减复脉汤加牡蛎、鳖甲 三甲复脉汤(养而济之)主治:热入下焦,累及于心, 热深厥深,脉细促,心中詹詹大动,甚则心中痛;治法:咸寒甘润法 加减复脉汤加生龟板21、王士雄 论暑:暑为阳为热;暑独盛于夏,火四时皆有;暑多兼湿,非暑必兼湿;暑热易耗气伤津;反对妄设阴暑,阳暑病名22、庞安时 寒毒说:病因:一切外感热病的共同外因是寒毒外因 寒毒;内因 辛苦之人,扰动阳气 使得寒毒与营卫搏结 发病:发病与否取决于正气的强弱 勇者气行则己,正气强盛阳气充沛则足以抵抗寒毒而不发病 怯者著而为病,正气虚弱阳气不足则不能抵抗寒毒而发病 温毒五大症: 青筋牵筋
14、脉牵急,先寒后热 赤脉费身热皮肉痛起 黄肉随皮肉强痹,颈下结核 白气狸乍寒乍热,暴嗽呕逆 黑骨温里热外寒,腰痛欲折23、缪希雍治吐血三法:宜降气不宜降火 宜行气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内虚暗风说:类中风;阴阳两虚,阴虚为多24、王清任补气活血法:补阳还五汤 补气药+活血药 益气为主:重黄芪48两,大补元气,使气足血行 活血为辅:轻桃红各一小钱,不在逐瘀,而在活血通络 适应症:气虚血瘀理气活血法:理气药+活血药 在外:通窍活血汤 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 +麝香、葱姜酒 通窍行气 在内:血府逐瘀汤 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 +柴桔牛枳 通降胸胁之气 膈下逐淤汤 治肚腹血瘀之症 +元胡、香附、乌药、
15、枳壳 调理肝脾之气25、陈自明妇产科学的贡献:使妇产科学初具规模 重视气血 调摄冲任 脏腑辨治26、唐宗海血证的治疗治疗原则:和法为第一良法 调气(降逆泻实) 补气(补虚升陷) 治疗措施:止血(第一要法)不仅止溢出之血还要止脉中未出之血 气火上逆泻火泻心汤+大黄(推陈致新、损阳和阴、活血化瘀、止血不留瘀) 气无所附补气摄血独参汤 消瘀(第二要法)血止之后,离经未出之血为瘀血,内溢于脏腑、经络肌奏,失去了生理作用,久则变生他证 宁血(第三要法)止血瘀消之后,气不安则血不安,往往隔数日复发,须及时安定气血,巩固疗效。宁气即宁血 补血(第四要法)血属阴,脱血阴虚 阴虚阳无所附阳虚 应以补虚善后收功区别阴阳注重补肺 脾 肝炙甘草汤为补血第一药方 治血禁忌: 忌汗 血汗同源重亡津液 气最难敛血随气溢 止宜和散敛散两施 忌吐 气机上逆助其逆势,气上不止 最忌动气,病时病后,内不可吐 慎下 气盛火旺,可泄热宁血 脾胃已伤,不能妄下27、吴师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