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表格教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表格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表格教案.doc(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表格教案【精品文档】第 36 页第 周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课题第四单元 比例 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目的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重点难点关键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步骤集体备课思路个人补充调整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你来解决,希望大家努力。我们首先来解决两个问题。谁能说说什
2、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2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1216 4.52.7106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二、问题导航什么是“比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个知识。(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个人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欣赏评析小结归纳1教学比例的意义。(1)呈现课文情景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2)你知道这些国旗长和宽是多少吗?出示各图国旗长、宽数据。测量教室里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操场上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2.41.6=1.56040=1.5然后让学生算
3、出这两个比的值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41.61.5,60401.5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提问1:你们发现了什么?提问2: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教师说明: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指着比例式2.41.66040,提问:提问3: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提问4: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师生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边举例说边板书)(2)比较“比”和“比
4、例”两个概念。提问5:“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师生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3)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提问5: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45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指名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四、巩固练习 用手势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63和126357和459205和168 0.80.4和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做一做”。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给出2、
5、3、4、5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做练习六的第3题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五、总结提升学生回顾全课,说说比例的意义第 周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课题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性质。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重点难点关键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步骤集体备课思路个人补充调整一、复习导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
6、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们化成最简比是否相同)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二、问题导航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有关课题的什么问题?板书:比例有什么性质呢?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个人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欣赏评析小结归纳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提问1: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两个内项的积
7、是2200400提问2: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最后师生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提问3:“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板书:8052200四、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应用比例的
8、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0.22.5和4502拓展练习。比一比,谁写得多。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1基本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0.22.5和4502拓展练习。比一比,谁写得多。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五、总结提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第 周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课题 第3课时:解比例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9、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渗透转化的思想,使学生知道事物是可相互转化的。重点难点关键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使学生知道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步骤集体备课思路个人补充调整一、复习导入1提问。(1)什么叫做比例?(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2将下面的比例改写成不含比号的乘法等式10:520:109270.72.13解方程:3x+2=20二、问题导航我们现在要学习的解比例和以前学过的解方程有什么异同?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个人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欣赏评析小结归纳1引入新课。出示3815()( )要求学生填出括号中的数,若学生感到困难,说明要填的那个
10、数可以用x代替。提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比例(板书)2了解什么叫解比例。(1)请同学们翻开书,阅读教科书第3页第一段文字。(2)指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叫做解比例。3教学例2。老师在3815x前加上“例2:解比例”。(1)请一个同学指出在这个比例中,外项、内项各指的是哪些数。 生口述师板书:3 8 15 x 外 内 内外项 项 项项(2)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将这个比例改写成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同桌互相讨论,老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是怎样改写的,根据是什么?老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3x815(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这是一个简易方程,请同学们自行求解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11、(老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4教学例3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进行商量:(1)怎样将这个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2)怎样求解这个比例?(学生交流,老师巡视指导,集体纠正)5归纳小结出解比例的一般方法。(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2)根据以前用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四、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做一做”,老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五、总结提升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2.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第 周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课题第4课时: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2、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重点难点关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步骤集体备课思路个人补充调整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比例?2下面是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二、问题导航怎样的两个量才能成正比例的量?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个人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欣赏评析小结归纳出示例1。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回答以下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2)这
13、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3)还可以从表中发现哪些规律?学生讨论后先回答第1问和第2问,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作必要的板书。发现:表中有时间和路程这两种量,并且时间在扩大,路程也在扩大,路程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板书:相关联提问2: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呢?怎样归纳呢?(1)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两种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3)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是90。教师在这个表里,作为比值的速度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就说比值一定。也就是:(板书)路程: 时间速度(一定)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个人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4、汇报欣赏评析小结归纳提问3:能用刚才的方法研究下一个问题吗?学生研究、分析后引导学生归纳:(1)表中买布的数量和买布的总价是相关联的两种量,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2)数量扩大,总价随着扩大;数量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3)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是一定的,每米布的单价都是8.2元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单价(一定)。引导学生发现归:这两个问题中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引导学生看书后回答: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为k(一定)。板书:k(一定)提问4:教师:请同学们相互说一说生活中还
15、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先相互说,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如果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引导学生说出,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每袋面粉的重量有这样的关系:每袋面粉的重量,由于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指导学生完成第13页“做一做”。四、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2题五、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让学生相互说:这节课我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第 周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课题 第5课时:正比例练习课教学目的1掌握
16、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关键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步骤个人补充调整一、复习导入请你说一说正比例的意义。二、问题导航根据刚才所说的,想一想成正比例需要几个要素?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个人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欣赏评析小结归纳青岛啤酒厂有一条自动生产线,每分钟生产啤酒60瓶,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产啤酒多少瓶?讨论学习:生产啤酒的数量与生产的事件
17、是不是成正比例?1分组学习,可以利用列表的方法。2检查学习效果。3练一练: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4判断练习(1)每个小朋友年年都要长高,那么小明的身高和年龄。(2)平行四边形的底一定,平行四边形得高与面积(3)每公顷播种量一定,播种土地的公顷数与需种子数。5概括小结谈话::我们在用比例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要成正比例关系):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a 分析判断b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c设未知数列等式d求解e检验写答语)学生同桌讨论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补充练习:2个箱子能装24瓶啤酒,40箱能装多少瓶啤酒?(用比例解)(关注学生正确找出
18、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每箱啤酒的瓶数一定,啤酒总瓶数与箱数成正比例)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四、巩固练习(一)基本练习:1.只列式不计算(1)买3张青岛到高密的汽车票要270元,买同样的车票,两个人去要多少钱?如果再带3个人去一共要花多少钱?(2)把2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上,量得它的影子长是1.6米,同时量得旁边电线杆的影长是4.8米。这根电线杆高多少米?(二)拓展练习一个公司,男职员和女职员的人数比是5:3,男职员有45人,女职员有多少人?(用比例解)边长为6米的正方形教室要用地砖360块,用同一种地砖,边长为9米的教室需要用砖多少块?五、总结提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第 周 第 课
19、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课题 第6课时:成反比例的量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2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重点难点关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步骤集体备课思路个人补充调整一、复习导入一、复习铺垫判断表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1)工作总量(个)80 120 160320时 间(时) 2 348(2)工作效率(个)10203050时 间(时)60302012二、问题导航第(1)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2)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变化的?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第
20、(2)题中的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你有什么发现?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个人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欣赏评析小结归纳1让学生分4人小组,每个小组各画出几个长方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24平方厘米(长和宽可以交换)(1)学生设计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列出下面表格。长(厘米)241286432 1宽(厘米)12346812 24(2)从表中选取6个长方形,利用多媒体电脑把它们叠放在一个坐标图上,再把图中的顶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都是24乘积“24”表示什么?(长方形面积)你能用式子表示长和宽的关系吗?长宽长方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比例 人教版 六年级 数学 下册 第四 单元 表格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