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古代诗歌比较鉴赏.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古代诗歌比较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古代诗歌比较鉴赏.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歌比较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9分) 汉寿城春望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注】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华表:指路的路牌。才:隐约。东瀛变:沧海桑田的变化。东瀛,东海。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地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
2、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景象。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解析:B项,“极大地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错,牧童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田地荒芜,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的景物,可见没有增添任何生气。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6分)答: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和破败、凄凉。不同点: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
3、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明确题干要求,“运用意象”比较内容上的异同,确定答题范围。相同点在于两首诗必然都有景物描写,而是否只有景物描写,选取的意象是否相同,是否写同一时间、同一地方的景物,景物特征是否一致等则是需要进行比较的要素。相比之下,两首诗描写的景物特征是相同的,但描写的并非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之景,且春望并非全部写景,还有关于诗人形象的描写。白话诗歌: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长满荆榛。田里的牧童烧着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经过雷电
4、轰击,高擎入天的华表已经半毁;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仅可勉强辨认。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9分)临江仙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首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B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
5、了行人心头的迷惘。C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D上片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是实写。下片写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上片写的是离别时和离别后的情景,而不是“离别前的情景”。4这首词的下片与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6分)答: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深深的离愁别绪。两首词都通过想象来虚写,都设想酒醒后的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第一轮 复习 课时 训练 古代 诗歌 比较 鉴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