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docx
《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1集合的概念教材分析:集合和集合相等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记号(属于“”、不属于“”);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等。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基础,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在高中数学中,集合是作为一种语言和工具来学习的。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对整个高中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同时,教科书对于集合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思考过程,作为一个范例,它向学生完整展示了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套路”,这将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思维方式的示范及学习方法的引领。教科书关于集合一共安排了三节内容
2、,“集合的概念”是其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节数学课。教科书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6个实例入手,通过对比分析共同特征,从中抽象概括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描述性概念),在渗透抽象概括思想的同时,提升数学抽象素养。由于集合是一个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教科书通过研究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集合的含义。其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后续研究集合之间的关系和集合运算的基础,其实质是个体与整体间的关系,其本质是基于集合概念基础上的判断,是推理的初级阶段,也是进一步学习逻辑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列举法和描述法是集合的两种重要表示方法,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列
3、举法可直接清晰地认识集合中元素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抽象概括出集合中元素的特征性质;描述法可更加凸显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也可通过列举其中的特殊元素从而对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有更加具体的认识。教科书通过实例分析和应用不断地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表示方法的理解。通过不同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引导学生体会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各自的特点,并初步学会用集合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的研究对象,在渗透化归转化思想的同时,提升数学抽象素养。结合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用符号语言刻画集合。学情分析:作为高中数学的开篇,集合的学习起点是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相关知识。小学阶段主
4、要是在教科书中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用集合的图示法让学生直观理解相关数学知识,从中体会集合思想方法的作用。初中阶段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一些具体的集合和用集合来定义数学概念(比如正数集合、无理数集合、不等式的解集、圆的概念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等),但不涉及集合的意义及其数学表示。高中阶段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集合论的初步知识,尤其突出集合的“语言功能”,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集合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的研究对象。但是由于概念抽象、子概念多,而且符号术语也多,需要学生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初中阶段的思维模式中,数学学习更具体、直观,这就导致高中生在学习集合知识时存在较多的困难,它需要学生的学习经历一个从直
5、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过程。同时,由于符号语言的表述,使得高中语言表达的抽象性要远高于初中学习要求,这也导致了“集合的表示方式”成为了本课的难点。尤其是描述法更是学习的难点,主要难在对于“共同特征”的描述及符号表示,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结合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要借助实例分析,向学生详细解释何为共同特征以及如何用符号表示。通过应用让学生学会识别并用符号表示共同特征,熟悉描述法的表示形式。对于重要的数学语言xAP(x) ,教师要注意从“语言的角度”讲清楚,理解其形式所表达的意义:x代表集合的元素即描述的对象, p(x)表示元素
6、x满足的条件,读作“元素x满足条件p(x)”,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描述法的理解。对于教科书第4页中的“显然,对于任何yxAP(x),都有yA,且p(y) 成立”这句话的理解,教学中一定要借助具体的集合实例,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表示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描述法。同时,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三种表示方法进行相互转换和分析对比,从中体会不同表示方法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多举例、多使用、多交流、多表达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元素及集合的含义,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了解集合相等的含义,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
7、、互异性、无序性;3.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4.针对具体问题,能在自然语言基础上,用列举法和描述法刻画集合,从中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提升数学抽象素养。教学过程:(一)章引言问题1:(1)观察这张非洲大草原图片,列举你看到的集合。(2)在有理数范围内方程有解吗?在实数范围内呢?(3)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的图形一定是圆吗?师生活动:学生观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提示,图中的斑马群、角马群等都是同一类研究对象集中在一起而成的。若将范围扩展到非洲动物,它们又成为了“非洲动物”这个研究总体的一部分。在研究问题、表达交流时,我们需要在同一个范围、讨论的是同一类问题,这样才会有实际效果
8、,否则就会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局面。同样地,研究数学问题时,也需要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范围,正如问题(2)中给出的不同范围内方程的解不同(方程在有理数范围内无解,在实数范围内解为),问题(3)中不同范围内动点的轨迹不同(在平面内,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的图形为圆;在空间中,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的图形为球面)。而要“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范围”就需要使用到集合的语言和工具,因为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对象及研究范围。除了集合语言,常用逻辑用语也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它的学习将有助于提升数学表达和交流的逻辑性、严谨性和
9、准确性。设计意图:介绍章引言及章头图,使学生对本章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意义在总体上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帮助学生高屋建瓴地认识学习内容,感受学习集合和常用逻辑用语的必要性。问题2: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对于学生表述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点拨,并分析这些集合的研究对象。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初高中过渡的桥梁,从回顾旧知到学习新知。通过回忆、交流,让学生明白集合并不陌生,在初中已有所接触。借助以前学生熟知的例子,引出“集合”这一概念,并为后面进一步研究集合做好准备工作。(二)元素和集合的含义问题3:阅读教科书第2页思
10、考之前的6个例子,这些例子也都能组成集合吗?你能概括出它们具有的共同特征吗?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科书,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学中师生可共同分析(1)和(2),指出:例(1)中,研究对象是110之间的每一个偶数2,4,6,8,10,这5个偶数的全体就是一个集合;例(2)中,研究对象是立德中学今年入学的每一位高一学生,他们的全体也是一个集合。教师接着可再举例,比如把(1)中的“偶数”换为“整数”,它还是一个集合吗?把“偶数”换为“奇数”呢?再如,把(2)中增加一些限制条件,比如立德中学高一(1)班全体学生还能组成集合吗?立德中学高一(1)班全体女生?全体男生等等。例(3)到(6)由学生自主分析
11、,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共同特征,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教师再给出元素与集合的概念。设计意图:从生活和学习中的例子出发研究集合,一是让学生了解集合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研究集合的必要性;二是为研究集合提供大量素材,便于引导学生观察实例,使学生在充分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归纳、抽象概括生成元素(element)与集合(set)的概念,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集合含义的同时,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三是让学生学会自觉地研读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4:判断下列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如果是,指出该集合的元素,如果不能组成集合,请说明理由。(1
12、)我国的直辖市;(2)高一(1)班的高个子同学;(3)较小的数;(4)单词“settee”中的字母。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后回答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判断的标准是能否清晰地判断某个元素在不在这个范围内,并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追问。追问1: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举例,其他学生判断所举的例子中的对象是否构成集合,针对学生的举例和判断,教师引导、补充、完善。追问2:集合中的元素具有哪些特征?如何解释这些特征?师生活动:结合上面的例子和学生所举的集合例子,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由(2)(3)说明给定一个集合,它的元素必须
13、是确定的,即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教学中要用“怎样才算高个子同学”、“怎样才算较小的数”、“高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发觉表述的不准确性,概念的模糊性、不具体性,从而导出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即任何一个对象都能确定它是不是某一个集合中的元素,这是集合最基本的特性,没有确定性就不能成为集合。由(4)集合中含有3个元素引导学生明确集合元素之间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追问3:类比实数相等,两个集合相等应满足什么条件?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补充完善,给出两个集合相等的条件。引导学生类比实数相等得出两个集合相等应满足的条件: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教学中可
14、举例说明,比如(4)中的集合和单词“set”中的字母构成的集合就是相等的。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加深学生对集合概念的巩固和理解,初步体会集合语言表述知识的简洁性和严谨性。学生举集合例子的过程就是对概念的理解过程。教学中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列举生活与学习中的集合例子,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地予以补充和完善。通过举例,学生进一步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和互异性。(三)元素、集合及其关系的表示问题5:阅读教科书第2页倒数第4行“我们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至第3页表格中的“数学中一些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并回答:(1)元素与集合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2)常用的数集有哪些
15、?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师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后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梳理、总结。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元素与集合关系的符号表示: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a属于A ,aA 。 a不属于A,aA。对于元素与集合之间的这种关系,教学时要多列举一些例子,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在具体运用中逐渐熟悉。比如a与a,一般地,a表示一个元素,而a表示只有一个元素的一个集合,所以00,而不能写成0=0等。对于常用数集及其记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忆数集的扩充过程,并向学生介绍这些常用数集的来历。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N:自然数的英文Natural nu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 2019 高中数学 必修 一册 1.1 集合 概念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