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学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学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0.2 师说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了解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掌握文言实虛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疏通文意。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学习重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学习难点: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二、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囯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
2、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三)字词: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
3、授”,传授,讲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一词多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则耻师:(动词 拜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 传授)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 军队)【之】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
4、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人称代词,他们的)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乎】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于】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1.师者,所以
6、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
7、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6.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7.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8.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10.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11.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介词结构后置学于余耻学于师不必贤于弟子3.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8、也其可怪也欤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隹,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四、探究新知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
9、以士大夫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第3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蠕“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2、在文中,作者认为“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是怎样的关系?明确: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主要是儒家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
10、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就需要“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3、怎样理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是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老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串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对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这一句有什么特点?明确:本句运用了一种古
11、代修辞手法合叙。按相承关系此句应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其意实为:句读之不知,则师焉;惑之不解,则不焉。就是说,不知道句读的从师,不能解答疑惑的反而不从师。这种句式一般称之为“双提分承”(合叙)。这种句子显示出书面语言精加工的特色,有一种严谨精致的美。5、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明确:韩愈所说的师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6、师说在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陋习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进步的思想,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明确:进步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2019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10.2 师说学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