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训练及解析.doc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训练及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训练及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 选择题1.“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该诗句描述的情况出现在()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三国时期D.楚汉之争时期2.战国时期,新出现了三个源于晋的国家,它们是( )A.赵、魏、韩B.韩、楚、魏C.韩、赵、燕D.齐、赵、魏3.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这样描述一个国家:“从春秋的末期,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曾)有些瞧不起他。”“他”是指( )A.楚国B.秦国C.齐国D.魏国4.下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一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楚国的位置应是( )A. AB. BC. CD.
2、D5.据历史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就只有十几个了。这个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诸侯争霸B.战争频繁C.走向统一D.国家消亡6.战国时期,多国进行了变法。它们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B.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C.促进了经济发展D.确立了封建制度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并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制工具、农耕的使用B.个体小农的出现C.百家争鸣的影响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8.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鞍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缺变法( )A.奖励农耕 B.按军功授
3、爵位C.推行县制D.抑制商业贸易9.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他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B.不犯法C.合理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10.史书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这突出地说明,商鞅变法( )A.没有改变土地制度B.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C.严重缺乏群众基础D.违背了历史潮流11.“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之法令;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如此则民富国亦富;其五郡县论”上述内容说明了商鞅变法着重运用的方式是( )A.立法B.宣传C.教育D.强制12.司
4、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遭到了普遍反对B.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C.最终必然会失败D.忽视了道德教化13.某处名胜古迹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该对联中的“太守”主持了( )A.黄河的治理B.都江堰的修建C.灵渠的开凿D.大运河的开通14.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发现当地妇女们在竹篮里装石头,将溪水壅深后洗衣服,受此启发发明了活动拦水坝;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用大火烧山使岩石发热,趁热浇上
5、凉水(另一说用醋浇)使石头爆裂,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这主要反映了都江堰( )A.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B.蕴含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C.修建的过程十分艰难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15.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区分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下列关于下图工程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秦国在岷江上兴修的水利工程B.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修建C.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D.为秦实现统一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二、 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
6、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1)写出上述材料中事件的名称;材料一中卫鞅提出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时代需要?(2)读材料二,卫鞅确立了一种什么样的新制度?(3)卫鞅最后被车裂而死,但变法并没有失败,为什么?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法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而那些靠商业牟利的人,全家都要被没入官府为奴隶。材料二:秦国人占有田宅的面积、使用奴隶的数量,以及穿戴服饰的档次,都要与其爵位等级相符,否则就是违法要受处罚。新法规定按照军功赏赐爵位,没有军功的人,即便有钱也没有社会地位。贵族子弟
7、若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1)根据材料判断“新法”的主持者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法”实施的社会大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新法”实施的诸多影响。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三、 选择题1.“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该诗句描述的情况出现在()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三国时期D.楚汉之争时期【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七雄戈戟乱如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晋国一分为韩、赵、魏三国家;与齐、楚、燕、秦四国,是当时最强的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七国连年征战。由此才出现了材料中的“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情况。故B符合题意
8、。ACD均不符合题干信息及题意要求,故ACD错误。故选B。2.战国时期,新出现了三个源于晋的国家,它们是( )A.赵、魏、韩B.韩、楚、魏C.韩、赵、燕D.齐、赵、魏【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故A正确。BCD三项均错误,故排除BCD。故选A。3.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这样描述一个国家:“从春秋的末期,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曾)有些瞧不起他。”“他”是指( )A.楚国B.秦国C.齐国D.魏国
9、【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西部边缘部分。到战国初期,秦还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它地处偏僻,经济、文化等落后,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直到商鞅变法,秦国开始不断强大,故B正确。ACD三国都在秦国的东边,故ACD错误。故选B。4.下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一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楚国的位置应是( )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位置。战国位置按口诀记: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楚国在南方,地理位置和B吻合,故B正确。ACD三项分别是齐国、秦国和燕国,故排除ACD。故选B。5.据历史记载,西周初年
10、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就只有十几个了。这个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诸侯争霸B.战争频繁C.走向统一D.国家消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A项只符合春秋,故排除A。阅读题干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减少的原因是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强国每吞并一个弱小的国家,它的疆域就会扩大,国家就慢慢走上了统一;也说明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趋向于统一,故C符合题意。BD两项是表面现象,故排除BD。故选C。6.战国时期,多国进行了变法。它们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B.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C.促进了经济发展
11、D.确立了封建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各国的封建的官僚体制逐步的取代了贵族体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步取代了井田制,故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建立,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均是影响,但不是最重要的,故不选ABC。故选D。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并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制工具、农耕的使用B.个体小农的出现C.百家争鸣的影响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并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农耕的使用。春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训练及解析 部编版七 年级 历史 战国时期 社会 变化 同步 训练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