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精品文档】第 10 页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1. 口腔生态区是由唇、舌、颊、腭、牙齿、牙龈、银沟组成的。具有:对外开放的门户;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理化性质(滞留区+低氧化还原电位;恒温度和湿度);唾液、龈沟液、牙菌斑;丰富的营养;食物的咀嚼、吞咽和口腔的清洁措施(脱离力)。2. 常见的口腔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复杂;以细菌为主;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与口腔的疾病和健康相关。3. 口腔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相互集聚和粘附;相互营养和生长;相互信息交流与遗传多样性;相互竞争、拮抗与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4. 牙菌
2、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5. 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 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6. 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
3、动态平衡。7. 生物膜的作用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 留一些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8. 龈上菌斑: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将增多。9. 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特征菌 斑 龈上菌斑 龈下菌斑生长环境 有氧、兼性厌氧 兼性、专性厌
4、氧优势菌 G+需氧菌和兼性菌 G-厌氧菌和能动菌唾液清洁 + -食物摩擦 + -代谢底物 糖 类 血清蛋白、氨基酸、糖宿主防卫机制 唾液Ig 血清Ig10. 致龋菌斑:与龋病发生有关的牙菌斑,多位于牙齿的咬合面、光滑面、邻面和颈缘。主要的致病产物是有机酸。利用蔗糖的速度快,乳酸产生速度快;产生多糖的速度快,接触蔗糖15分钟内20%以上转化为细胞内多糖;变链球菌的数量多,而非致龋性菌斑中血链球菌的数量多;合成葡聚糖酶的细菌及韦荣菌的数量少。11. 致牙周病菌斑:指位于龈缘和牙周袋内,与牙周疾病发生有关的菌斑。此类菌斑因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含更多的专性厌氧菌,如螺旋体。主要致病产物是破坏性酶和毒素
5、。12. 牙菌斑的基本结构:基底层:牙菌斑紧靠牙面的获得性膜,无细菌的均质性结构,HE染色呈红色,厚度一般在1-10um;中间层:牙菌斑的主体部分,由粘附在获得性膜上的丝状菌彼此平行排列,且与牙面垂直构成,丝状菌之间有大量球菌、杆菌分布或互相粘附。有时平行排列的丝状菌迫使球菌排成链状,好似栅栏,称为栅栏状结构(palisade structure)。栅栏状结构是牙菌斑的基本结构,也为牙菌斑深层的细菌获得营养和氧气提供通道。表层:菌斑的表层结构比较疏松,细菌组成复杂,变动较大,球菌和丝状菌互相交织,短杆菌穿插其间。 “谷穗状”结构(corncob),以丝状菌为中心,周围有许多革兰氏阳性球菌粘附在
6、其表面。以“谷穗”为中心,周围有长杆菌粘附的“瓶刷样”结构(bristle brush)。13. 牙菌斑由:水、蛋白质加氨基酸、糖、脂质、无机物组成。14. 菌斑的形成和发育:1)、获得性膜的形成: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在牙齿表面所形成。由糖蛋白、酸性富脯蛋白、富酪蛋白、白蛋白、氨基酸、脂类物质、碳水化合物、一些酶和免疫球蛋白等组成。生物学作用:确定首先定植在牙面的细菌种类;细菌代谢的营养来源;保护釉质表面;牙面上的离子保护库;2)、细菌的黏附和集聚:粘附:细菌在牙面上附着,机制有钙桥、疏水、静电、粘附素和受体学说四种;集聚:一种细菌黏附于另一种细菌的表面称之为集聚,细菌间通过自身合成的细胞外聚
7、合物而相互粘附;不同种细菌直接粘附在一起;细菌与宿主的聚合物相互作用,使细菌容易聚集在菌斑中;3)、菌斑的成熟:牙菌斑的生长周期一般为7-14Ds;成熟牙菌斑的形态结构完整,特征见前。15. 牙菌斑与龋病:1). 龋病是发生于牙齿硬组织的慢性细菌性疾病,表现为牙体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2). 致病性:(1)产酸性(2)产细胞内外多糖的能力:1.种类:葡聚糖、果聚糖和少量的杂聚糖以及糖原和支链淀粉2.作用: 作为菌细胞壁成分或位于胞内。作为菌斑基质的主要成分,构成菌斑的基本骨架。作为细菌代谢所需的能源。促进细菌对牙面的粘附和细菌间的聚集。16. 牙菌斑与牙周病:牙周病是发生在牙的支持组织的疾病
8、,主要临床症状是牙龈出血、溢脓、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以及牙周袋形成,该病是造成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之一。牙菌斑代谢产物的直接破坏作用(1)酶 (2)毒素(3)其他产物;牙菌斑引起的免疫病理损害:免疫反应的类型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参与,补体系统加入反应两个方面,在牙周炎症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17. 龋病:是发生于牙硬组织的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造成牙硬组织的颜色、形态、质地的改变。18. 致龋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产酸和耐酸性:1).产酸性:细菌产酸的能力,是衡量菌斑致龋的重要指标。2).耐酸性:细菌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和代谢的能力。合成细胞内外多糖的能力:1).促进菌斑的形成并参与菌斑基质
9、的构成。2).生物屏障作用。3).作为胞外的储能形式。对牙面的粘附能:1).细菌对牙面的初始粘附。2).细菌对牙面的特异性粘附3).细菌的集聚19. 致龋微生物的判断标准: 1).符合致龋菌应具备的生物学特性。2).在龋损的各个时期都可分离到并可得到纯培养。3).细菌量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4).能引起实验动物的传染性龋损。5).选择性限制该菌可以减少龋病的发生。20. 口腔链球菌(属)的一般特性: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口腔常驻菌,在口腔天然菌群中比例最大。根据细菌的菌落形态、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可将口腔链球菌分为不同的族。包括:血链球菌(S.sanguis)、轻链球菌(S
10、.mitis)、米勒链球菌(S.milleri)、唾液链球菌(S.salivarius)和变异链球菌(S.mutans)21. 变链球菌(族)与龋病: 1.表型特征:G+染色,菌体呈球形,直径0.5-0.75um。肉汤培养基:菌细胞呈短杆状或球状,成队或链状排列,链长中等,或短,不活动。轻唾琼脂平板(MS):菌落形态高凸,粗糙,不透明,毛玻璃状,嵌于琼脂内。血琼脂平板: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直径 0.5-1mm,周围有(a)(绿色)或(r)(无色)溶血环,有时为(B)(透明)溶血环。2生长条件:兼性厌氧菌(5%CO2,95%N2 )pH7,最低pH4.3,4.5%NaCl,不受杆菌肽抑制。3细
11、胞壁组成:1)多糖2)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胞壁酸、短肽3)甘油磷壁酸:壁磷壁酸、膜磷壁酸4)表面蛋白:GTF、FTF(决定变链菌的抗原性和在牙面的粘附)22. 变链球菌的致龋性:链菌群的胞壁表面物质在使细菌粘附、聚集和对牙表面的定植中起重要作用;此菌群所产生的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此菌群的产酸能力和耐酸性使之在菌斑酸化和釉质脱矿中起作用。23. 变链球菌与龋病的关系:(1)横向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变链球菌的检出率同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2)纵向的追踪调查表明:唾液或菌斑中变链球菌的检出率与随后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变链是主要的致龋菌,但不是唯一的致龋菌。24. 口腔乳杆菌与
12、龋病:(一)形态学:占口腔细菌的1%。革兰阳性杆菌,属兼性厌氧或专性厌氧菌,菌体细长,直径0.60.9m,不分支,无芽胞,不活动。在陈旧性培养基中生长,可变为革兰阴性。其菌落呈圆丘形,表面光滑或粗糙,不透明,干酪样白色或淡褐色。(二)Eg: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三)培养:耐酸性很强,能耐受使其它无芽胞细胞死亡的酸度。该菌的选择性培养基Rogosa培养基即是根据其特有强酸耐性配制的。此培养基的pH为4.7-4.8,在此pH条件下,只有乳杆菌能生长。(四)生化反应:多数乳杆菌无蛋白分解作用,不产生吲哚,不还原硝酸盐,触酶阴性。能发酵多种糖,产酸能力强,能使菌斑pH降低至5以下。对糖的发酵反应视
13、菌型而异,纯发酵型只产生乳酸;异发酵型除产生乳酸外,还产生其它的酸和乙醇、CO2等。另外,干酪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合成细胞外多糖,而且干酪乳杆菌还可以合成细胞内多糖。(五)口腔乳杆菌的致病性:1.早期研究认为乳杆菌是主要的致龋菌。2.目前的研究表明乳杆菌不是龋病发生的初始致病菌,但参与了龋病的发展,主要涉及牙本质龋。3.乳杆菌是导致根面龋的致龋菌之一。25. 口腔放线菌与龋病:(一)形态学:口腔中最常见的革兰阳性丝状菌,主要定居在牙面,其次是龈沟和舌背,而唾液和其它口腔粘膜表面较少。革兰阳性菌,无鞭毛和芽胞,菌细胞末端较膨大,形态不规则,为丝状或杆状,长短不一。呈丝状者常很长并有分支,可达10-
14、50m;短的杆菌体为1.5-5m。(二)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菌,但对氧的敏感性有一定差异。衣氏放线菌、梅氏放线菌和溶牙放线菌在厌氧条件中生长更好。粘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补充CO2可明显促进生长。最适生长pH为6.5-7.0。放线菌为化能异常菌,生长需要有机氮、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其它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加入血清可明显促进其生长。BHI是培养放线菌的常用培养基。(三)对牙面的粘附:粘性放线菌、衣氏放线菌、溶牙放线菌对牙面有很高的亲和力。其粘附机制同细胞表面的菌毛有关。(四)口腔放线菌与龋病的关系:可利用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蔗糖;产酸,其终产物为乙酸、乳糖、甲酸、琥珀酸、乙醇等;能合成细胞内
15、和细胞外多糖;对牙面(根面)有较强的粘附力;在根面龋发生中的作用值得关注。26. 其他口腔细菌与龋病:韦荣球菌:格兰阴性专性厌氧菌,占菌斑细菌总数的2%-6%。特点:缺乏葡萄糖激酶和果糖激酶,不能代谢碳水化合物和多元醇,代谢乳酸,变成乙酸和丙酸,降低菌斑pH。奈瑟球菌:格兰阴性需氧菌,数量少,代谢乳酸,降低菌斑pH。血链球菌:格兰阳性兼性厌氧菌,主要分布于牙面,占菌斑内链球菌的一半,是牙菌斑的初始定居菌之一。特点:1. 口腔内最早定居的细菌之一,产生PABA,有助于变形链球菌在牙面定居。2. 产生H2O2 ,抑制牙周可疑致病菌,维持菌斑生态平衡。(牙周有益菌)27. 牙髓和根尖周病的基本概念:
16、牙髓和根尖周病是发生在牙髓组织和根尖周膜及牙槽骨的疾病的总称,牙髓和根尖周病与龋病一起被称为牙体牙髓病。牙髓是牙组织唯一的软组织,由牙髓细胞、细胞间质和细胞间液组成,位于由牙本质围成的牙髓腔内,借狭窄的根尖孔与根尖周组织相连。根尖周组织指根尖部的牙周组织,包括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28. 牙髓根尖周病细菌感染的途径:主要途径为:经牙体感染:途径:龋病、外伤性牙折、牙隐裂、楔状缺损、磨损及发育畸形等,导致牙本质小管暴露或直接导致牙髓暴露。致病机制:细菌或毒性产物打破宿主防御与细菌致病的平衡:引起牙髓的损伤、炎症反应和坏死; 通过根尖孔或侧支根管侵入根尖周组织,导致根尖周炎或根尖周脓肿。经牙周感
17、染:途径:深牙周袋的细菌经根尖孔或根尖区侧支根管进入牙髓,引发牙髓感染。由牙周途径导致的牙髓感染称为逆行性感染,所引起的牙髓炎称为逆行性牙髓炎;经血源感染:引菌作用:暂时性的菌血症引起的细菌在代谢障碍或创伤的牙髓组织的定植、增植。诱因:因拔牙、洁治、根管治疗等可引起暂时性菌血症,细菌通过血流进入创伤的牙髓或根尖周周围组织,继而引发牙髓感染。29. 牙髓及根尖周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内源性感染为主,正常菌群的易位是重要启动因子厌氧菌为优势病原菌, G-专性厌氧菌占90%混合菌感染细菌类型与感染途径和病灶位有关临床症状与细菌种类有密切相关。30. 牙龈卟啉单胞菌:革兰阴性杆菌、专性厌氧,产生黑色素和臭
18、味,诱导化脓性感染,不酵解碳水化合物,可产生吲哚和硫化氢。主要终末酸产物是正丁酸和乙酸.31. 牙髓及根尖周感染的普雷沃菌属:中间普雷沃菌(P.intermedius)是晚期牙髓炎和尖周炎的常见病原菌;革兰阴性厌氧杆菌。 在血琼脂表面形成黑色菌落。32. 牙髓及根尖周感染的梭杆菌属: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是感染根管、慢性根尖周炎的优势菌群。革兰阴性杆菌。专性厌氧菌。培养物带有恶臭味,末端呈梭形或尖状. 常常在菌细胞中见到中央肿胀和革兰阳性的胞内颗粒。无菌毛和鞭毛。细胞壁肽聚糖的主要成份是羊毛硫氨酸。毒力强,诱导IL-1和炎症反应重。牙菌斑和龈沟是主要定植部位。具核梭杆菌与牙龈卟啉
19、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有密切的共生关系。33. 牙髓及根尖周感染的放线菌属:革兰阳性不规则的杆菌,亦可见球杆状、分枝杆状或丝状厌氧环境下需补充CO2才能生长,可产生丝状微菌落,A.odontolyticus 孵育2天后的菌落可变为深红色。PYG肉汤培养物的代谢酸产物:乙酸、琥珀酸和甲酸.人的口腔,特别是牙菌斑和牙石是本菌的栖息地.与瘘管长期不愈合有关。34. 病原菌的致病机制:毒性因子:菌毛、荚膜等作为毒力因子直接刺激牙髓和根尖周组织导致组织损伤;侵袭性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半胱氨酸酶、IgA蛋白酶、凝固酶、溶纤维蛋白酶等。作用:导致细胞坏死和组织崩解协助病原菌的抗呑噬作用和扩散破坏免疫球蛋白
20、、3削弱宿主的抵抗力。结果:组织破坏和感染细菌扩散;外毒素(exotoxin)蛋白质、多为酶类;毒性作用强。如细胞毒素、神经毒素。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的脂多糖由核心多糖、O-特异多糖(O-抗原)和类脂(主要生物活性部分)组成。抗原性和毒性作用较弱。代谢产物:种类:氨、H2S、吲哚、有机酸等。作用:直接毒害细胞致组织损伤诱发机体免疫反应间接损伤组织.细菌之间的协同作用: 1干扰宿主的防御能力:部分细菌分泌蛋白水解酶破坏组织结构有利于其他致病菌的入侵和致病2. 相互提供必要的生长物资:P.e降蛋白为其他细菌提供氨基酸等3.改善局部环境4.相互增强毒力;诱发宿主免疫反应
21、:1作为抗原诱导机体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反应; 2. 细菌结构成分作为丝裂原诱导T/B淋巴细胞非特异性活化、增殖、分化和发挥效应 3. 激活巨噬细胞 4. 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刺激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分泌IL-1TNFIL-6等炎症介质促进炎症反应。分泌IL-8等趋化性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促进炎症细胞向细菌入侵部位的移动和活化.35. 内毒素的致病机制:存在复杂的宿主细胞和分子机制,不直接引起病理损伤1. 作用单核呑噬细胞分泌 IL-1、TNF等多种细胞因子:IL-1和IL-6对炎症细胞的趋化作用;IL-1可剌激破骨细胞的形成TNF-(a)是 LPS 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关键细胞因子TNF和IL-1协同
22、作用引起血管扩张和白细胞介导的组织坏死2. 激活B淋巴细胞,介导根尖的免疫损伤;激活补体系统,加重疼痛和炎症反应; 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炎症介质,增加血管通透性3. 介导和加速骨质吸收4. 刺激巨噬细胞释放胶原酶36. 牙周生态区:牙周组织:牙龈、牙周膜、牙骨质、牙槽骨;龈沟: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态因子、滞留区、保护区.37. 影响牙周生态系的因素:(宿主因素)宿主的抗力和保护因素:上皮袖口及牙周膜;上皮袖口及结缔组织再生;龈沟渗出物、白细胞介素、血清组分;胶原、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免疫球蛋白(IgA、IgG)潜在的危险因素:年龄、牙列与咬牙合、习惯及嗜好、口腔卫生;医源性因素(如修复体及矫治器
23、的戴用)激素:青春期、妊娠;疾病:糖尿病、艾滋病;遗传:掌跖综合征;其它:精神压力和社会因素.影响牙周生态系(微生物因素)侵袭力:菌毛、鞭毛、荚膜、侵袭性酶等;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细菌生物膜.38. 牙周病原菌评定标准:在病灶位定植,检出率及检出量;毒性克隆株;宿主对其敏感;其血清抗体水平升高;增殖力强;在实验动物造成牙周组织破坏;消除或减少其数目,可致治疗成功39. 牙龈卟啉单胞菌:专性厌氧菌,革兰阴性球杆菌,恶臭味黑色菌落,生化性状不活泼,丁酸为主要代谢酸。毒力因子:荚膜、菌毛蛋白(FimA)、菌毛基因(fimA):是菌毛素的编码基因,以单拷贝存在于染色体上;菌毛素是菌毛的亚单位,为无多糖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口腔 微生物 要点 总结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