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感染性疾病及免疫学检测.pdf
《21.感染性疾病及免疫学检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感染性疾病及免疫学检测.pdf(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感染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抗感染的免疫机制、类型和特点 感染免疫标志物 梅毒检测 乙肝标志物检测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之间的斗争,是一种病理改变的过程。病原体可以来自体内体和体 外。 传染-病原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人体间相互传播的感染。病原体来自体外。 感染性疾病-是病原体以某种方式进入到人体后,并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释放毒素或导 致机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给人体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一定的损伤而引起的疾病。分传染病和 非传染病。 传染病-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分类 细菌感染性疾病 真菌感染性疾
2、病 病毒感染性疾病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其它病原体感染性疾病 1. 感染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如:再次应答 感染对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感染对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 2. 感染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免疫调节紊乱, 导致其他传染病、自身免 疫病及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如:HIV在免疫细胞内增殖、或是抑制 免疫细胞的活化 抗感染免疫的机制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免疫应答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标志物 特异性标志物 非特异标志物 免疫检验 病原体抗原和 核酸、宿主血 清抗体 急性时像蛋白、 补体细胞因子 等 机体对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足够多的病原体标志物 反映疾病的产生,发展,治疗和预后 检验方
3、法: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免疫扩散, 免疫印迹, 免疫电泳, 标记技术 流式细胞检测技 术等 双抗夹心法/竞争抑制法/间接法/捕获法 抗细菌特异性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抗细胞内细菌感染主要效应机制) B细胞和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抗细胞外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非特异性标志物 (一)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急性炎症、细菌感染、组织损伤时 C-反应蛋白在数小时内出现, 而疾病治愈后又很快就消失。 h-CRP3mg/L(新生儿) CRP0.5ng/L 0.1-0.5ng/L 0.1ng/L (二)降钙素原(PCT) 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 全身性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显著升高
4、 与感染程度相关 与预后相关 鉴别全身性细菌感染和脓毒症与病毒感染和无 菌性炎症 实验方法:双抗体夹心免疫化学发光 通过性传播的疾病有20余种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卫生部性病专家咨询组确认为性病的种类有8种: 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生殖器疱疹、 尖锐湿疣和艾滋病。 性病的实验室诊断分为: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以及基因诊断等 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 是指通过各种性接触而传播的疾病,简称性病(venereal disease) 性传播疾病(STD) 梅毒螺旋体感染 梅毒(syphilis) 是由梅毒螺旋体(t
5、reponema pallidum,TP) 引起的一种危害性严重的性传播性疾 病,早期主要侵犯皮肤与黏膜,晚期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特别易侵犯心脏与神经 系统。 梅毒感染分三个阶段:硬性下疳;梅毒疹;累及心、肝、神经系统、骨等 传播方式:性传播途径、垂直传播途径 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可产生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与非特异性抗体(抗类脂质 抗原的抗体) 梅毒螺旋体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免疫荧光染色或直接荧光抗体试验 梅毒螺旋体银染色梅毒螺旋体银染色 生物学性状 是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 人类是梅毒唯一传染源 孕妇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感染产生抗体,终生存在不具保护作用 免疫学检测: 非特异类脂抗原(初筛
6、): 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实验TRUST 特异性密螺旋体抗体(确证) 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附FIA-ABS 密螺旋体颗粒凝集TP-PA ELISA、化学发光法、免疫层析、免疫印记检测抗-TP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密螺旋体颗粒凝集TP-PA 梅毒血清试验阳性 只提示类脂抗体或TP抗体存在,不作为感染依据 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果解释(梅毒临床诊断参考依据) *该结果解释不适用与胎传梅毒和神经梅毒 抗抗-TP特异性检测特异性检测 阴性反应阴性反应 RPR阴性阴性 RPR阳性 阳性反应阳性反应阴性反应阴性反应 报告抗报
7、告抗-TP/TPPA/RPR阳性阳性 报告阴性报告阴性 TP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流程 阳性反应阳性反应RPR试验试验 报告抗报告抗-TP阳性阳性/TPPA/RPR阴性阴性 报告抗报告抗-TP阳性阳性 RPR阳性阳性 TP-PA复查复查 临床常见病毒性肝炎临床常见病毒性肝炎 甲甲乙乙丙丙丁丁戊戊 IgM IgG 体液免疫系统抗感染体液免疫系统抗感染 HBsAg HBcAg HBV DNA DNAP DNA聚合酶聚合酶 (外膜蛋白)(外膜蛋白) (核衣壳蛋白)(核衣壳蛋白) 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 ,双层壳膜结构 (二)乙型肝炎病毒 DaneDane 完整HBVHBV: DaneDane parti
8、cleparticle;球形,42 nm42 nm,双层壳膜结构 小球形颗粒:22 nm22 nm,乙肝表面抗原( HBsAgHBsAg), ,不含 DNADNA 丝状( (管状) )颗粒:直径22 nm22 nm,长短不等,HBsAg,HBsAg,不含 DNADNA HBVHBV基因组结构基因组结构 pre-s1 pre-s2 S P P C C pre-c X HBV DNA 3.2 kb 乙乙 肝肝 pre-S1 pre-S1蛋白蛋白 pre-S2 pre-S2蛋白蛋白 S HBsAg pre-C HBeAg C HBcAg P DNAP DNA聚合酶聚合酶 X HBxAg 编码产物编码
9、产物 HBsAg pre-S2 pre-S1 乙乙 肝肝 (三)乙肝的发病机理(三)乙肝的发病机理 1. HBV进入肝细胞的过程进入肝细胞的过程: 肝 细 胞 肝 细 胞 PHSAPHSA受体受体 (人多聚血清蛋白)(人多聚血清蛋白) HBVHBV PHSAPHSA 乙乙 肝肝 2. HBV在体内的复制过程在体内的复制过程是一个逆转录过程是一个逆转录过程 HBV DNAHBV DNAcccDNAcccDNA前基因组前基因组RNARNA 3. HBV损伤肝细胞的机理损伤肝细胞的机理 以细胞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为主,以细胞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为主,HBV本身无细胞致病性本身无细胞致病性 三 类 淋 巴 细
10、 胞 参 与 三 类 淋 巴 细 胞 参 与 NK细胞:不需致敏细胞:不需致敏 CTL(CD8+):主要靶抗原为肝细胞膜上:主要靶抗原为肝细胞膜上HBcAg 抗体依赖性淋巴细胞抗体依赖性淋巴细胞 (ADCC) 抗抗-LSP 抗抗-LMP 自身免疫自身免疫 乙型肝炎关键标志物 5 5 3 3 5 5 3 3 42 nm42 nm HBsAg,preSHBsAg,preS HBcAgHBcAg HBV DNAHBV DNA HBeAgHBeAg 不是HBVHBV本身的成分 是HBcAgHBcAg的裂解产物 能释放到细胞外外周血能测到 病毒复制在血清中出现 能释放到细胞外 外周血能测到 不能释放到细
11、胞外 外周血不能测到 外周血无游离HBV DNAHBV DNA 检测时先裂解HBVHBV HBVHBV示意图 病毒直接标志物病毒直接标志物 病毒抗原: HBsAg、HBeAg、Pre-S1、Pre-S2 病毒核酸: HBV DNA 抗病毒抗体: HBsAb、HBeAb、HBcAb 乙型肝炎化验关键标志物 病毒间接标志物病毒间接标志物 HBV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针对各病毒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针对各病毒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27 普通实验室乙肝标志物的检测手段 ELISAELISA、 免疫渗滤/ /层析 核酸检测PCRPCR MEIAMEIA检测 CLIACLIA检测 定性定性 半定量
12、半定量/ /定量定量 定量定量 结果以浓度表示结果以浓度表示 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 HBV S 基因基因 整合整合 肝细胞肝细胞 DNA 持续表达持续表达 “空心汤团”“空心汤团” HBsAg 乙乙 肝肝 HBsAg 的亚型的亚型 adr adw ayr ayw 长江以北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长江以南 新疆、西藏、内蒙等新疆、西藏、内蒙等 慢性乙肝HBsAg 表达模式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生物学性状 存在于Dane颗粒的表面 4种亚型 判断HBV感染的指标之一 刺激机体产生抗-HBs 乙乙 肝肝 HBV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1)HBs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免疫与病原生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