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口腔粘膜病.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儿童常见口腔粘膜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常见口腔粘膜病.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儿童常见口腔粘膜病【精品文档】第 5 页儿童常见口腔粘膜病 口腔粘膜的基本病损:疱糜烂溃疡假膜皲裂丘疹斑斑块角化异常坏死或坏疽一、上皮珠(espteins pearl) 是先天发育异常。 乳前牙萌出前,在婴儿的牙龈粘膜上或腭中缝部位的粘膜上出现的白色的、珍珠样、光泽的瘤状物。是在牙胚发育过程中,牙板上皮断裂后,未被吸收的上皮组织。 不需治疗,一般出生后3个月会自然消失。二、白色念珠菌病( candidiasis) 概念:又称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雪口(thrush)或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粘膜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在炎症粘膜表面可形成乳白色绒状斑膜
2、。多见于婴幼儿和营养不良儿童,若发生在成人,则多为身体极度衰弱或长期严重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服用抗菌素者。 病因: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属真菌或霉菌。 临床表现: (1)婴幼儿白色念珠菌病好发于唇、颊、舌、软腭等部位的粘膜,通常患部粘膜先有充血、水肿,后出现白色斑点,严重者整个口腔粘膜均覆盖白色假膜,如强行擦去则可见出血面。 (2)患部周围的组织较正常,局部疼痛不明显,小儿有时低烧、哭闹、拒食,有的患儿口内有酸腐味。 (3)需注意病变是否蔓延至咽、喉部,小儿哭声是否嘶哑,吞咽和呼吸是否困难等,应警惕引起窒息。 白色念珠菌病与白喉的鉴别鉴别要点 白色念珠菌病 白喉发病情况 多见 少见 全身反应 不
3、明显 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主要发病部位 唇、颊、舌、软腭 好发于咽部,口腔粘 后期侵及咽喉 膜少见局部表现 白色凝乳状的斑点 灰白色假膜 或斑块培养检查 白色念珠菌 白喉杆菌 治疗: 局部用药:12碳酸氢钠溶液轻擦洗口腔,23次/日 1克霉唑液局部涂布,每23小时一次 全身用药:制霉菌素 克霉唑 乳具、食具消毒三、口角炎(angular cheilitis) 概念:是口角部分的皮肤和粘膜出现潮红、脱屑、湿润性发白的糜烂区,以及平行横纹皲裂 的病损,好发于儿童。 病因:不良习惯 儿童唾液分泌过多 口角潮湿、皲裂或长期使用抗生素 核黄素缺乏 临床表现: 可以为单侧,但一般为双侧对称性的口角区皮肤潮红、
4、脱屑、形成糜烂面,发生皲裂,皲裂呈水平状,深浅、长短不一,通常有渗出物,可结成淡黄色或黄褐色痂,张口过大即疼痛,影响患儿说话和进食。 治疗:去除不良习惯局部使用消炎防腐类溶液洗涤,0.1%高锰酸钾溶液,1.5%过氧化氢溶液,2%碳酸氢钠抗生素软膏涂布1%5%克霉唑霜或10万U/ml的制霉菌素混悬液涂布口服核黄素片剂 5mg 每日3次肌肉注射核黄素注射液 5mg 每日1次 四、疱疹性口炎(herpetic stomatitis) 概念:是发生在口腔粘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发生于6岁以前的儿童,特别是在出生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更多见。 病因: 病原微生物:单纯疱疹病毒(I型) 发病诱因:当肌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 常见 口腔粘膜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