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教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地球的形状》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的形状》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作者xxxx-日期xxxx地球的形状教案.【精品文档】 地球的形状 李凤 2012102405211.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课通过想象建立假设、实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是球形的过程,是后续学习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地表的迁移等内容的基础。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3.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
2、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4.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5. 教学方法观察法、对比法、实验探究。6.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学习科学课的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学生对我们的地球的形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整个发展过程却不甚了解。基于此,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从人类最初对地球的认知开始,逐步了解整个认识过程。7. 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教学中采用假设和实验探究,学生在合理的质疑中不断推动科学探究,得出结论。8. 教学媒体 多媒体
3、课件、纸船、桌面、球体、伞面、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 9.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意图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分钟新课导入以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个个的疑问引发思考。 师:北宋诗人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就是因为我们身处庐山中,反倒不能看清庐山的真相和全貌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自己以为最熟悉的地方,其实并不了解的还有很多,同学们,你们信吗? 我们来试一下好不好?(展示学校图片)这是哪儿啊? 那同学们知道我们学校所占的地方是什么形状呢?(有不同观点;你的观点得到质疑;不过质疑是好事,只有不断的质疑 我们离真相就越来越近了.) 大家各有各的观点,
4、那要知道我们学校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可是我们显然不能做到对吧,但这儿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张我们学校的实际占地照片。 (展示学校占地照片) 这就是学校占地的真实形状,跟大家猜想的一样吗? 这就应了那句话,“不识庐山.” 古人也跟我们一样遇到过这样的困惑,古人生活在我们这片大地上,他们就很想知道我们这片大地是什么形状。那古人会怎么去认识我们的这片大地呢?板书:地球的形状 提出问题 播放图片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回答 观看观看思考回答思考回答回答思考回答 3分钟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古人,产生情感体验,理解当时对地球形状的懵懂认识;同时也是对古代人猜
5、想地球形状的猜想。我们现代了解地形可以通过飞机去高处观察,可古人没有那个条件啊,他们只有从自己的身边景象去观察,我这儿给大家准备了几张日常的生活场景照 (展示图片)同学们,古人看到这些会怎样猜测自己生活的大地呢?好,大家考虑一下回答。 (提示:表面是平的) 同学们都发现从古人的角度,古人会发现地面是平的。确实如此,在中国的古代,人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就提出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大家能不能明白这个说法?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这仅仅是古人提出的一种解释,随着人们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就有人对大地是平的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要人认为地球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的形状 地球 形状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