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doc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精品文档】第 - 10 - 页北京的春节/阅读理解教学主题分析: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一、教学衔接: 中国传统节日时间排列顺序初一(也叫春节,农历1月1)、 十五(农历1月15)、 端午节(农历5月5)、乞巧节(也叫七夕节,农历7月7)、 中秋节(农历8月15)、 重阳节(农历9月9
2、)、腊八(农历12月8)、 除夕(农历12月30)请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 这是宋代诗人 写的 。2、“ ,应是嫦娥掷与人。”这是唐代诗人 写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3、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传统节日?以及描写这些节日的诗句?括号里写节日,后面写诗句。二、 本次课内容讲解: 北京的春节词语解释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腊月:农历十二月。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
3、“上旬”。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娴熟:熟练。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1、背诵第7、11、12自然段。2、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人,代表作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等
4、。老舍的语言风格: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3、中心思想:文章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4、写作方法: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5、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时间 自然段 风俗习惯 详略安排腊月初旬到年底 16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吃糖;大扫除;购置年货 略写除夕 7 家家灯火通宵,炮声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详写初一 89 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详写初六 10 店铺开张;伙计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略写正月十五,元宵节 1112 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详写正月十九
5、 13 春节结束,小孩上学,大人忙活 略写像这样对 、 、 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6、重点句理解:(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答:“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答: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
6、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3)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答: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一词多义】1德高望重()向远处看 探望 名望 对着,朝着2饱经风霜()饱满 饭吃饱了 满足 充分3和蔼可亲()温和 和睦 结合战争或争执 不分胜负4张冠李戴()形状像帽子或顶在头上的东西 居第一位 冠军 帽子5抑扬顿挫()稍停一下 处理,安置 表示次数 立刻,忽然6横遭不幸()粗暴 不吉利的,意外的 杂乱 汉字的一个笔画7.临:A、近,对着;B
7、、来到、到达;C、将要,快要。(1)居高临下。( )(2)临危不惧。( )(3)身临其境。( )(4)临别。( )8.风:A、风气,风俗;B、景象;C、态度;D、传说。(1)风言风语( ) (2)移风易俗( )(3)风景优美( ) (4)作风( )9.张:A、看,望;B、姓;C、把合拢的东西分开;D、陈设,铺排;E、扩大、夸张。(1)张灯结彩( ) (2)张牙舞爪( )(3)东张西望( ) (4)张冠李戴( )【阅读理解】阅读短文正月十五棒棒会后回答问题。 正月十五棒棒会,是家乡纳西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据说棒棒会是交流竹木农具的盛会。热闹非凡,地方特色很浓。 今年的正月十五,一大早我就跟着妈妈去
8、逛街。只见街头巷尾满是人,满是棒,满是花。我一头扎进人群里,好奇地东张西望。人们穿着传统的节日盛装,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在各种摊前细细地欣赏着、寻找着自己所爱之物。 来到新街一带,好个棍棒的世界呀!长棍、短棒,粗中带细,细中有粗,扁的方的,长的短的,应有尽有;摊内有摊,摊外有摊,热闹极了。听妈妈说,正月十五是春节的结束,也是春播的开始,家中炊具、农具,哪一样也离不开棍棒。这不,满街的人有谁不在看棒,摸摸这根,看看滑不滑;压压那根,试试硬不硬;瞄瞄它,瞧瞧直不直;掂掂它,估估中不中。少的拿着两三根,多的扛着一大捆。笑着,走着,继续朝前张望着 家乡古老的棒棒会,在党的民族自治政策的春风沐浴下,显示
9、出生机勃勃的活力。1、“逛”字音序是( ),音节是( ),部首是( )。除了文中的“逛街”,我还可以用“逛”字组成另外的词语:( )。 2、文中我最喜欢的四字词语是: 、 、 、 3、请用“ ”划出两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写出喜欢的原因。 4、 人们是怎样仔细挑选棒的?请用“ ”画出有关句子。 5、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 6、 请写出你所知道的本地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 粽子每年端午节,妈妈总要给我包粽子。粽子的形状很特别,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你知道它包含几个顶角,几条棱,几个平面,几个三角形吗?粽子用( )的芦叶包裹着( )的糯米和( )的枣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
10、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粽子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它既是驱邪消暑的开胃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滋补佳品。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欢吃。粽子不但以它特有的形状、颜色和滋味惹人喜爱,而且能引起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后来君王沦丧,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人民怀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每年端午节,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作为敬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老人们说吃粽子时,可要学习屈原的崇高品质和爱国精神。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表示颜
11、色的词。 2、短文写了粽子的 、 和 ,还告诉我们 。 3、用“ ”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这个句子把 比作 。 4、简要说说,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5、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 、 等习俗。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春 节 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起源春节是指汉字文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的春节 六年级 北京的春节阅读训练 北京 春节 阅读 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