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理学之客体关系的失败和镜像的偏差.doc
《精神病理学之客体关系的失败和镜像的偏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病理学之客体关系的失败和镜像的偏差.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神病理学之客体关系的失败和镜像的偏差一 客体关系的失败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主体)精神发展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简而言之,早期婴儿(主体)与母亲(客体)的关系将决定该个体此生与其他人(客体)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早年,这个婴儿如果没有感觉到被母亲所爱:缺爱(创伤性体验),他在此后便难以感觉到他仍可能被他人所爱。因而恐惧无比,所以要依赖他人(共生symbiosis)、要控制他人(攻击)、要躲开他人(孤独).这就是克莱因所识的精神病的缘起。因为早年缺爱,所以对爱极感饥饿,于是对爱的对象(客体)极端的攫取、奢求、控制,这样一来,事
2、与愿违,反而往往会让这个个体(主体)失去爱的对象(客体),这样的悲剧天天发生着。照克莱因的想法:正是早年的悲剧决定了后来的悲剧。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些个体在与他人的情感的关系之中,因渴求被爱,而完全丢弃了自我, 有点夸父追日、飞蛾扑火似的风格。再走远一点,因需要爱而误读,出现一种悲剧式的移情和投射:固执地认为对方很钟情于自己,这在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学体系中,叫做“钟情妄想”。早年缺爱的另一种表现是:因着对爱、对情感的无边的渴求,而完全失去了自我的边界,即与对象完完全全地融合和粘连。有的人对某一个挚爱的对象,首先是完全彻底的移情、然后是完全彻底的控制,以致于表现出诸多“施虐-受虐”的征象。还有一种表
3、现,个体对爱的渴求永无休止,在一个客体身上实难餍足,于是无休止的从一个客体移情到另一个,再到另一个,循环往复,以致无穷。呈现出一幅幅巨大的悲剧的画面。二 镜像的偏差拉康的镜像关系理论也有些类似:婴儿在出生后6-18个月,会在镜子中、更主要是在母亲目光的注视中渐渐的发现自己的身体、自己, 并完全依据母亲的眼色来获知自己是可爱的还是不可爱的。遗憾的是,母亲的眼色可能颇为冷漠、否定。依照拉康的看法,这种眼色颇具杀伤性。这种眼色让婴儿自惭形秽:“支离破碎”。对有些敏感脆弱的人而言,这种“被破碎”的感觉终其一生也难以修复。会在后来的生活中时时让这个人沉沦、幻灭、自毁。简明的讲,似乎是个体在此一遭(6-1
4、8个月)未能被母亲所爱,即再也难以感觉到自己仍可能为他人所爱,此生再难以发现自己的价值。除此以外,可以发现镜像的失败的个体,精神分裂症常常对自己身体有些不接受,身体隔膜、张皇、局促、尴尬、刻板、僵硬,自己对自己都很有些搞不清楚、关于高矮、胖瘦、大小都有些模糊,难以贴切的领会,好像身体不属于“自己”而属于“?”,是陌生的、异己的、甚至是可恨的。对他人的解读同样如此希里糊涂。这样的生活将是一种多么大的误会。照拉康的见解,这是因为在镜像之初,自己的身体不曾为母亲接受的原故。如果仔细考究,还会发现,种种支离破碎的身体意象,也会从语言或者其他无意识的产物(梦、绘画、语误等等)之中展示出来。悲剧式的精神分
5、裂划分出了“常态”的有幸者和“异态”的不幸者。据保守的统计数字: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是千分之五,由此可以想象今天这个世界有多少灵魂正在“四分五裂”着。而对此现象痛心疾首的人们渐渐发现:精神的常态和异态之间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来截然分开,也就是说:常态和异态没有固定的界限,而是相对和连续的。早在1910年,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年会上,精神分析大师沙利文Sullivan在论文宣读之前这样自我表白:“我,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症病人.”,而在座的精神分析学家们对此都心领神会。法国精神病学家莱恩Liang反精神病学的代表他既不同意有“精神病学”这样一个学科,也不同意有“精神病人”这样的说法。他建议用我们(Us)
6、而不是用他们(Them)这样的称谓来提及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人们。莱恩认为:“他们”即是“我们”;“我们”即是“他们”;“他”即是“我”;“我”即是“他”;难分彼此。弗洛伊德认为:文明不仅压抑了“性本能”,也压抑任何形式的超越。如果完全遵循现代生物医学的模式,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就会采用一系列极不人道的处置方法。就像莱恩所认为的一样,精神病学很容易沦为洗脑术、行为诱导术、催眠术、刑罚手段。今天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所谓“正常”的暴力、欲望、疯狂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渗透了现代社会;而焦虑、恐惧、担心自己失却了灵魂的人却容易被看作是“异态”。常常有精神分裂病人极端地恐惧毁灭性的核武器,因而感受超敏、言行乖张,
7、于是就被冠之以幻觉Hallucination、妄想Delusion (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但政治家们却时常在夸耀自己拥有这样的武器,并以此恐吓别人。事实上,这些政治家们比贴有“精神分裂”标签的人更危险,更远离现实。莱恩在分裂的自我与政治经验中极力向世人表明:精神分裂症是一个病态社会向个体延伸的结果,应当纠正的是社会的不公和罪恶,而不是个人。反精神病学的派别中还有一个杰出的人物是托马斯萨斯,他向精神病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也许根本就没有精神病,精神病只不过是我们整个社会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形式”。好在西方理性主义只是一种文化形式,与此相对的还有许多其他形式。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显示:“精神分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神病 理学 客体 关系 失败 偏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