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05杜氏利什曼原虫免疫、诊断、传播与防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05杜氏利什曼原虫免疫、诊断、传播与防治.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免疫 1. 利什曼原虫在巨噬细胞内寄生和繁殖,其抗原可在巨噬细胞表面表达。宿主对利什曼原 虫的免疫应答属细胞免疫。 2. 人体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无先天免疫力。 3. 获得性免疫-消除性免疫: 指的是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 例如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东方疖,宿主获得免疫力后,体内原虫完全被清除,临床症状消 失,而且对再感染具有长期的、特异性抵抗力。皮肤利什曼病有非常典型的消除性免疫。这 种免疫力在寄生虫感染中非常罕见。 4. 继发性免疫缺陷: 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感染之后,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极度紊乱,最终 导致免疫缺陷并发其他的感染而死亡。这是黑热病死
2、亡的主要的原因,是继发性的免疫缺陷 造成的。 四、实验诊断 1. 病原学检查: (1)穿刺检查: 涂片法:骨髓穿刺,最为常用,检出率 8090;淋巴结穿刺应选取表浅、肿大者, 检出率 4687。 穿刺部位 临床使用 原虫检出率(%) 骨髓 最常用 80- 90 淋巴结 疗效考核 46-87 肝 较少用 75 脾 较少用 90-99 培养法:将穿刺物接种于 NNN 培养基,置 22 25培养一周,有活动的前鞭毛体 长出为阳性。 动物接种法:将穿刺物接种于易感动物(如地鼠、BALBc 小鼠等),12 个月后取 肝、脾作印片或涂片,瑞氏染液染色,镜检。 (2)皮肤活组织检查或淋巴结活检 2. 免疫学
3、诊断 (1)查循环抗体:IFA、IHA、ELISA、等 (2)查循环抗原: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检出率 94% (3)皮内试验:疗效考核(治愈 1 个月后利什曼素抗体转为阳性) 3. 基因诊断:DNA 探针杂交技术,PCR 技术 现在常用的是 Real-time PCR 的技术,以及 PCR 结合免疫诊断,可以利用两种方法所具备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互补充,提高诊断的可信度。 五、流行与防治 1、分布: 黑热病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在亚洲主要流行于印度、中国、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国家。东 非、北非、欧洲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国家,前苏联的中亚地区,中、南美洲的部分国家也有 此病流行
4、。 1949 年以前,我国黑热病流行广泛,疫区范围包括长江以北的 16 个省市自治 区。近年来,黑热病主要发生在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陕西、山西 6 个省、自治区。 2、流行的类型有这几种: (1)人源型:多见于平原地区,常有大流行,成人多得病。传播媒介为家栖型中华白 蛉和新疆的长管白蛉,可在白蛉和人之间相互传播。流行在黄淮地区。 (2)犬源型:是山丘型,常为散发病例。犬是主要的宿主,在白蛉和犬之间传播,可 传播给人类,儿童多见,传播媒介为偏野栖型中华白蛉;流行于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区。 (3)自然疫源型:是荒漠型,只是偶然病例。自然疫源地通常是在一个罕无人烟的荒 漠,可在野生动物和白蛉之
5、间传播,人因进入荒漠地带而感染,患者几乎全为幼儿。流行于 新疆和内蒙。多见于荒漠地带,传播媒介为野栖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 3、流行环节 (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病犬及某些野生动物 。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白玲叮刺传播,偶可通过口腔黏膜、破损皮肤、胎盘和输血 传播。传播的媒介主要是中华白蛉、长管白蛉、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人源型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犬源 型是婴幼儿;而自然疫源型是幼儿。表现在免疫力比较低的婴儿、幼儿、儿童,如果是免疫 力缺陷的患者,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因而利什曼原虫也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的原虫。 4. 预防 (1)控制传染源:治疗病人、捕杀病犬 。 (2)消灭白蛉:用杀虫剂在室内和畜舍滞留喷洒;加强个人防护,涂驱避剂等。 5. 治疗: (1)治疗药物: 葡萄糖酸锑钠(国产药斯锑黑克)注射,疗效可达 97.4;是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 毒性比较低。具有作用快,疗效高,疗程短,副反应少和使用方便的优点。戊脘脒和二脒 替用于抗锑病人。 (2)脾切除术:经药物治疗无效,且有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