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教案导学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阁夜教案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阁夜教案导学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阁夜教案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学习有情感诵读作品。2、吟咏诗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预习内容1、熟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把握节拍。2、 感知诗歌格律。3、 将诗词散文化,理解每句的句意。4、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找出诗句细加品读。诗人的悲慨中对什么事最感忧伤?5、对比鉴赏:阁夜与旅夜书怀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问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一、导入
2、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蜀相、登高、登岳阳楼这三篇律诗,对杜甫的平生经历与思想情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蜀相一诗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对自己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登岳阳楼一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阁夜,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阁时所作。二、作者作品简介1、诗人回顾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
3、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2、写作背景“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n)、郭英乂(y)、 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加之杜甫好友郑虔qi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4、。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二、思(一)(诵读初步感知)1、初读要求:(1)押韵:找出韵脚,注意朗读时,韵脚字稍微拖余音,读出音韵美;节拍:读出节奏美。(2)师生合作探究后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1、正音:景:yng 日光;霁:j 雪止;2、押ao韵,偶句押韵;3、节拍:2212 22122、再读诗歌,感知诗歌格律(1)注意:诗歌的对仗和平仄。(2)师生
5、合作,探究后明确:1、对仗。律诗中,颔联和颈联是严谨的对仗,如颔联“五更”与“三峡”、“鼓角”与“星河”名词相对,“声悲壮”与“影动摇”主谓结构的词组相对;颈联“野哭”与“夷歌”、“千家”与“数处”名词相对,“闻”与“起”动词相对,“战伐”、“渔樵”名词相对;2、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平”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去、入三声。平仄在诗词中是交错使用的。可概括为: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如本诗前两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二)全班齐读: 参看书本注解理解诗意。 1、学生就诗中词句意思提问,教师释疑: 2、教师就诗中重要词句提
6、问: 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听到了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等人。 (三)、鉴赏诗歌: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 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
7、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颔联: 1、 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 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
8、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
9、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 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案 导学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